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皆水在肺之急证也。故以葶苈大枣汤。直泻肺水也。

  张氏医通云。支饮留结。气塞胸中。故不得息。以其气壅则液聚。液聚则热结。所以与肺痈同治也。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

  小半夏汤主之。(〔原注〕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案千金。用小半夏汤。外台。

  引千金云。加茯苓者是也。此注当删去。)

  〔沈〕此支饮上溢。而呕之方也。凡外邪上逆作呕。必伤津液。应当作渴。故谓呕家本渴。渴则病从呕去。谓之欲解。若心下有支饮。停蓄胸膈制燥。故呕而不渴。则当治饮。

  〔尤〕半夏味辛性燥。辛可散结。燥能蠲饮。生姜制半夏之悍。且以散逆止呕也。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外台。虚烦门。短剧杯水汤。方后云。方有半夏。必须着生姜。不尔戟人咽。千金云。生姜呕家之圣药。

  千金云。有人常积气结而死。其心上暖。以此汤少许汁。入口遂活。(出伤寒发黄门。)

  千金。小半夏汤。病心腹虚冷。游痰气上。胸胁满不下食。呕逆者方。

  即于本方中。加橘皮。(一方。有桂心甘草。)

  杨氏家藏方。水玉汤。治眉棱骨痛不可忍者。此痰厥也。(即本方。)

  严氏济生方。玉液汤。治七情伤感。气郁生涎。随气上逆。头目眩晕。心嘈忪悸。眉棱骨痛。

  即本方。入沉香水一呷温服。

  直指。半夏丸。治吐血下血。崩中带下。喘急痰呕。中满虚肿。亦消宿瘀。百病通用。

  圆白半夏(刮净捶扁以生姜汁调和飞白面作软饼包掩半夏慢火炙令色黄去面取半夏为末)

  上末。米糊丸绿豆大。日干。每三四十丸。温熟水下。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程〕痰饮留于中。则腹满。水谷入于胃。但为痰饮。而不为津液。故口舌干燥也。上证曰。水走肠间。

  沥沥有声。故谓之痰饮。此肠间有水气。亦与痰饮不殊。故用此汤。以分消水饮。

  〔尤〕水既聚于下。则无复润于上。是以肠间有水气。而口舌反干燥也。后虽有水饮之入。只足以益下趋之势。

  口燥不除。而腹满益甚矣。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方

  (千金。名椒目丸。)

  防己 椒目 葶苈(熬○千金用二两余同) 大黄(各一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程〕此水气在小肠也。防己椒目。导饮于前。清者得从小便而出。大黄葶苈。推饮于后。浊者得从大便而下也。此前后分消。则腹满减而水饮行。脾气转而津液生矣。若渴则甚于口舌干燥。加芒硝。佐诸药。以下腹满。而救脾土。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卒。千金。作诸。据千金外台。半夏上脱小字。)

  〔尤〕饮气逆于胃则呕吐。滞于气则心下痞。凌于心则悸。

  蔽于阳则眩。半夏生姜。止呕降逆。加茯苓。去其水也。

  〔鉴〕赵良曰。经云。以辛散之。半夏生姜。皆味辛。本草。半夏可治膈上痰。心下坚呕逆眩者。亦上焦阳气虚。不能升发。所以半夏生姜并治之。悸则心受水凌。非半夏可独治。必加茯苓。去水下肾逆以安神。神安则悸愈也。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一法四两○外台引千金用四两方后云仲景伤寒论茯苓三两余并同案今本千金用三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千金注云。)

  胡洽。不用茯苓。用桂心四两。三因方。名大半夏汤。

  千金。茯苓汤。主胸膈痰满。

  于本方中。加桂心。方后云。冷极者。加附子。气满。加槟榔。

  圣济总录。半夏加茯苓汤。治三焦不顺。心下痞满。膈间有水。目眩悸动。(即本方。)

  和剂局方。茯苓半夏汤。治停痰留饮。胸膈满闷。咳嗽呕吐。气短恶心。以致饮食不下。(即本方。)

  易简方。消暑丸。治伤暑发热头痛。

  半夏(一斤醋五升煮干) 茯苓(半斤) 甘草(半斤)

  上为细末。以生姜汁作薄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粒水下。

  又二陈汤。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于本方。加甘草陈皮乌梅。

  直指云。暑家气虚脉虚。或饮水过多。或冷药无度。伤动其中。呕吐不食。自利不渴。此则外热里寒。

  无惑乎伤暑伏热之说。非理中汤不可也。又有冷药过度。胃寒停水。潮热而呕。或身热微烦。此则阳浮外而不内。非小半夏加茯苓汤不可也。

  直指。大半夏汤。治痰饮。(即本方。)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癫。徐沈尤魏并作颠。金鉴云。癫当是巅字。巅者。头也。文义相属。此传写讹。案作颠为是。此乃颠倒眩晕之谓。)

  〔尤〕瘦人不应有水。而脐下悸。则水动于下矣。吐涎沫则水逆于中矣。甚而颠眩。则水且犯于上矣。形体虽瘦。而病实为水。乃病机之变也。颠眩。即头眩。苓术猪泽。甘淡渗泄。使肠间之水。从小便出。用桂者。下焦水气。非阳不化也。曰多服暖水汗出者。盖欲使表里分消其水。非挟有表邪。而欲两解之谓。

  〔鉴〕此条脐下有悸。是水停脐下为病也。若欲作奔豚。则为阳虚。当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上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白饮。外台。作水。医垒元戎。作白米饮。○详见于伤寒论辑义。)

  朱氏集验方。治偏坠吊疝方。

  即本方。煎萝卜子煎汤调下。(吉州彭履仲方。)

  直指方。便毒门。五苓散。疏利小便。以泄败精。用葱二茎。煎汤调下。

  得效方。小儿门。五苓散。治阴核气结。肿大钓痛。多因啼怒不止。伤动阴气。结聚不散得之。或胎妇啼泣过伤。令儿生下。小肠气闭。加以风冷。血水相聚。水气上乘于肺。故先喘。而后疝痛。外肾不硬。脐下痛楚不可忍。惟利二便则安。以木通葱白茴香食盐。煎汤调下。得小便利为效。

  经验良方云。衡阳屈朝奉。治小儿上吐下泻。用五苓为末。生姜自然汁为丸。麻子大。量儿大小。米饮送下。

  附方

  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外台。

  痰饮食不消。及呕逆不下食门。引延年云。仲景伤寒论同。)

  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

  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味下外台有切以二字。合下。有去滓二字。)

  〔沈〕脾虚不与胃行津液。水蓄为饮。贮于胸膈之间。满而上溢。故自吐出水。后邪去正虚。虚气上逆。

  满而不能食也。所以参术。大健脾气。使新饮不聚。姜橘枳实。以驱胃家未尽之饮。日消痰气。令能食耳。

  外台延年茯苓饮。主风痰气吐呕水者。(即本方。出风痰门。)

  又茯苓汤。主风痰气发。即呕吐欠 。烦闷不安。或吐痰水者。

  即本方。去枳实。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方见上○主之下。千金。有不能卧出者。阴不受邪故也十一字。)

  〔魏〕咳家专为痰饮在内。逆气上冲之咳嗽言也。故其脉必弦。无外感家之浮。无虚劳家之数。但见弦者。知有水饮在中为患也。

  〔尤〕脉弦为水。咳而脉弦。知为水饮渍入肺也。十枣汤逐水气。自大小便去。

  水去则肺宁而咳愈。按许仁则论饮气咳者。由所饮之物。停澄在胸。水气上冲。肺得此气。便成咳嗽。经久不已。渐成水病。其状不限四时昼夜。遇诸动嗽物即剧。乃至双眼突出。气如欲断。汗出大小便不利。吐痰饮涎沫无限。上气喘急。肩息。每旦眼肿。不得平眠。此即咳家有水之证也。着有干枣三味丸亦佳。

  大枣六十枚。葶苈一升。杏仁一升。合捣作丸。桑白皮饮。下七八丸。日再。稍稍加之。以大便通利为度。

  案外台。更有加巴豆牵牛五味丸。当参考。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方见上○赵本。无或字。)

  〔徐〕夫有支饮家。乃追原之词也。谓支饮本不痛。蔓延至胸痹而痛。气上逆为咳。火上壅为烦。已有死道矣。不卒死。甚至一百日。或经年之久。其虚可知。幸元气未竭也。

  原其病支饮为本。病本不拔。终无愈期。逡巡不愈。正医家以虚故畏缩。故因宜十枣汤。以见攻病不嫌峻。不得悠悠以待毙也。

  〔魏〕不卒死。仲景之意。宜早治以十枣汤。至一百日或一岁。则难治矣。宜十枣汤者。宜于百日一岁之前也。若谓日久饮深。宜十枣汤。恐非圣人履霜坚冰之意。总之涵泳白文自明。

  案千金。本条之后。有一条云。咳而引胁下痛者。亦十枣汤主之。不知是本经之旧文否。

  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沈〕久咳数载。是非虚劳咳嗽。乃脾肺素本不足。肺气滞而不利。津化为饮。上溢胸中肺叶空窍之处。即支饮伏饮之类。内之伏饮相招。风寒袭入。内外合邪而发。世谓痰火。屡屡举发者是矣。然久咳必是邪正两衰。其脉故弱。脉证相应。故为可治。实大数者。邪热炽盛。阴气大亏。甚者必造于亡。故主死也。

  脉虚者。乃上焦膻中。宗气不布。痰饮浊阴。上溢胸中。气逆上冲。所以苦冒。冒者。瞑眩黑花昏晕之类。因其人本有支饮。存蓄胸中。则当治其支饮。而咳自宁。故治属饮家。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尤〕倚息。倚几而息。能俯而不能仰也。

  〔沈〕此表里合邪之治也。肺主声。变动为咳。胸中素积支饮。招邪内入。壅逆肺气。则咳逆倚息。不得卧。是形容喘逆。不能撑持。体躯难舒。呼吸之状也。故用小青龙之麻桂甘草。开发腠理以驱外邪。从表而出。半夏细辛。温散内伏之风寒。而逐痰饮下行。干姜温肺行阳。

  而散里寒。五味芍药。以收肺气之逆。使表风内饮。一齐而解。此乃寒风挟饮咳嗽之主方也。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程本。作若面热如醉。程云。下已。

  当作汗已。金鉴从之。误。)

  〔沈〕此下皆服小青龙汤。外邪解而里饮未除。扰动内阳之变也。表邪虽退。内饮未消。拒格胸间。心火不得下达。反刑肺金。则多唾口燥。犹如肺痿之类也。但饮为阴邪。而内僻则阳气衰微。故寸脉沉。下焦阳微。故尺脉微。而手足厥逆。因服青龙散剂。扰乱下焦。虚阳即随冲任之脉。厥而上行。故气从小腹上冲胸咽。至于手足痹而不用。真阳以挟胃热上冲。其面翕热如醉状。冲气复反下流阴股。不归肾间而行决渎。故小便难。冲气往返。扰动胸中留饮。则时复冒。故易桂苓。以逐冲气归源。五味收敛肺气之逆。

  甘草安和脾胃。不使虚阳上浮。此乃救逆之变方也。

  〔徐〕不堪发散动其气冲。以致肺燥。如痿而多唾。唾者其痰薄如唾也。又口燥。燥者觉口干。非渴也。下流阴股。谓浮于面之阳。旋复在两股之阴。作热气也。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去皮○千金用二两外台用一两) 甘草(炙三两○千金二两) 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外台云。

  以千金校之。亦脱此方。今于仲景方录附之。案今千金。载此方。可疑。)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尤〕服前汤已。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下焦冲逆之气既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饮续出也。故去桂枝之辛而导气。加干姜细辛之辛而入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饮驱寒。以泄满止咳也。

  案成无己云。桂枝泄奔豚。故桂枝加桂汤。用五两。以主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者。今冲气即低。乃桂之功着矣。故去之。沈氏金鉴并云。枝走表。故去之。非。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服字。根据俞本补。)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沈〕此支饮内蓄。而复发也。咳满即止。肺之风寒已去。而更发渴。冲气复发者。饮滞外邪。留于胸膈未除也。即以细辛干姜热药推之。若无痰饮内蓄。而服细辛干姜热药。助其燥热。应当遂渴。而渴反止者。是内饮上溢喉间。浸润燥热。故不作渴。但阻胸中阳气。反逆上行而冒。然冒家阳气上逆。饮亦随之而上。故冒者必呕。呕者于前去桂茯苓五味甘草汤。复内半夏。消去其水。呕即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