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经二注


  矾石汤 治香港脚冲心。

  矾石(二两)

  上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

  〔衍义〕脚心病者。古人谓感水湿之邪。即内经痿痹厥逆证也。东垣有饮乳酪之说。予思足六经起于足五趾间。若天之六淫。饮食寒热劳逸之气。凡留滞于下者。皆足以致其肿痹不仁。屈伸不利。气逆上冲也。岂独水湿之邪。白矾味酸涩性燥。可去湿消肿。收敛逆气。然香港脚冲心。水克火也。岂细故哉。

  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麻黄 桂枝 当归 人参 石膏 干姜 甘草(各三两) 芎 (一两五钱) 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勿当风。并治咳逆上气。不得卧。面目浮肿。

  〔衍义〕痱病者。荣卫气血不养于内外。故身体不用。机关不利。精神不治。然是证。

  有虚有实。虚者。自饮食房劳七情得之。内经谓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是也。实者。

  是风寒暑湿感之。虚以实治。则气血愈散。此方乃治实邪也。故麻黄为君。佐干姜开寒痹。石膏解风痹。当归和血。人参益气。芎 行血散风也。其并治咳逆上气面浮者。亦为风寒所致也。

  千金三黄汤 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麻黄(五分) 独活(四分) 细辛(二分) 黄 (二分) 黄芩(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近效方术附汤 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上三味锉。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崔氏八味丸 治香港脚上入少腹不仁。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薯蓣(各四两)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肉桂 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千金方越婢加术汤 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属风气。下焦脚弱。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二两) 甘草(二两) 白术(四两) 大枣(十五枚)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服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

  卷六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

  (论一首脉证九条方九首)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

  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今脉和。紧去则愈。

  〔补注〕阳所以统夫阴者也。统阴则血必随气行矣。乃经言血痹。而不言气。何哉。

  不知血之痹。由于气之伤也。经曰。入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夫所以不流者。气为邪阻也。然邪之足以伤者。必因于作劳。则卫气不能固外。而后邪得以入之。故仲景发其不流之故。以明得病之由。言天下惟尊荣人。为形乐志苦。形乐。故肌肤盛。志苦。故骨弱。骨弱则不耐劳。肌盛则气不固。稍有劳困。汗易出也。夫汗者。

  血之液也。卫不固。斯汗出。汗出斯阳气虚。虽微风且得以袭之。则血为之痹。故一见脉微。则知其阳之不足。一见脉涩。则知其阴之多阻。此血痹之本脉也。而其邪入之处。则自形其小紧。小为正气拘抑之象。紧为寒邪入中之征。然仲景明言微风。何以反得寒脉耶。盖邪随血脉上下。阻滞汁沫。未有不痛者。故痛为脉紧也。针以泄之。引阳外出。则邪去而正自伸也。否则终于痹也。然则固外之阳。所重惜也。富贵者能知阳气素不自强。则不敢作劳。即不获已而劳。或亦有以知节而不至于汗出。汗出矣。不致卧后动摇。又何致虚风痹血耶。仲景言虚劳。乃以血痹发其先。良有以也。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 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 桂枝五物汤方黄 (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补注〕此条是由上条既痹之后。未能针引以愈。遂令寸口微者。今则阴阳俱微。

  且寸关俱微矣。且尺中小紧矣。夫小紧既见于尺。则邪之入也。愈深。而愈不得出何也。正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也。脉经内外谓之阴阳。上下亦谓之阴阳。今尺既小紧。则微属内外也明矣。若言证以不仁概之。盖身为我身。则体为我体。

  而或为疼痛。或为麻木。每与我相阻。其为不仁甚矣。故以风痹象之。非真风痹也。经曰。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然何以单言风痹也。邪有兼中。人之受者必有所偏。如多于风者。则其痛流行不常。淫于四末。盖血以养筋。血不通行。则筋节为之阻塞。且血藏于肝。肝为肾子。肾既受邪。则血无不壅滞。于是以黄 固卫。

  芍药养荣。桂枝调和荣卫。托实表里。驱邪外出。佐以生姜宣胃。大枣益脾。岂非至当不易者乎。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补注〕虚劳为不足之病。则必为不足之脉也。经云。烦劳则张。精绝。正以劳则阳气外张。举之有余也。然其余也。既非内蕴之充。又岂外邪之助。以是大为劳也。

  至问脉之重虚。对以上虚尺虚。言上下皆虚也。又云。脉虚者。不象阴也。不似手太阴之充盛也。故极虚者亦云劳。然则大者固为劳力饥饱。而极虚者则不免于房劳矣。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补注〕此仲景出望之法以教人也。经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其华在面。而其充在血脉。故手少阴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然使忧愁思虑。则足以伤之。夫神伤则体弱。体弱则所生者不足。自未能荣于色矣。盖心所以生血。而色者。神之旗也。阴血既少。则津液自枯。故主渴也。渴必引水以自救。而渴不复为水止。则饮多而停于心下。阻其呼吸之隧而为喘。失其君火之司而为悸。所不免也。若此者脉必浮。岂非所生之血。不足鼓其脉于外乎。心所以合脉者也。于是知其心气之虚于里焉也。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补注〕人之身以阳气为主。惟作劳则动伤元气。故于此先言脉。并言证。以见男子之阳虚也。夫虚者。劳之本脉也。举按不实之中。而复见少厥二阴之象。则其为内伤阳气何如。而阳虚者必恶寒。内伤者多发热。故脉经云。假令寸口脉微。

  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今三部同等。已非上入下陷之候。则其无寒热可知。然膻中者。气之海也。谷之精气。浊者化卫。而一为宗气。行胸中以司呼吸。于是呼出者心肺主之。吸入者肾肝主之。心肺阳也。肾肝阴也。夫以举按豁然之脉。而只见其有阴无阳。是中之宗气不能为之资。斯呼者无以壮其出。而吸者不能深其入。遂令升降无力。而短气不足以息也。中州之气既虚。使水谷未能消腐。而清气不能上升。则肾阳未旺。肝气下乘。故频圊而里急。膀胱为州都之官。气不化而水道不出。至如经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皆上于面。然肺为气之总司。若气虚则肺亦虚。故面虽诸阳之会。而色独如金也。且阴气盛则目瞑。今阳衰。有不为之目瞑者乎。兼衄者。阳络伤则血外溢而为衄也。少腹满者。因小便不利也。此为劳伤元气。所以至此。然则仲景即不言治法。自当调以甘药。培中土以益元阳。不待言矣若舍黄 建中。又何以为法耶。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补注〕夫脉之大有二。一曰大为实。一曰大则为芤。芤则为虚。今属之于劳。则所伤在元气。而无血以和之也。然伤者在气而何损于血也。经曰。阳生则阴长。故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举按之间。但觉其大。而非有力于去来也。

  然何以他脉不兼见。夫惟不兼见。故盛于外者。非由于素养之得宜。只因营卫之气。满于中焦。致火不生土而太阴病。故手足烦者。脾属四肢也。经曰。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故逢收藏之时而稍瘥。不似春夏之散见也。经曰。

  强力举重则伤肾。又曰。肾者精之处也。其充在骨。夫既真阳不能守。而阴精有不外遗者乎。酸削不能行。亦所必至也。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龙骨牡蛎汤方桂枝(一两) 芍药(一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一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三两) 牡蛎(三两)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补注〕经曰。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又曰。厥气接于阴器。则梦接内。盖阴器。宗筋之所系也。而脾胃肝胆之筋亦皆聚焉。故厥阴主筋。则诸筋统于肝也。肾为阴。主藏精。肝为阳。主疏泄。故肾之阴虚。则精不藏。肝之阳强。则气不固。

  若遇阴邪客之。与所强之阳相感。则或梦或不梦。而精脱矣。是肾虚则无有不虚者也。膀胱与肾为表里。故少腹弦急为阴结。而气不化者可知。水不生木。则血不养筋。致宗筋惫而阴头寒。以致虚风生则目眩。血不会则发脱。种种虚状。

  悉本诸此。而其脉则为虚为芤为迟。可想而知也。夫阳虚则水谷不化。阴虚则亡血失精。故芤为阴虚。复阴阳相搏而为动。微则阳微。又微紧相搏而为邪。皆脉经所云至虚者也。然则男子失精。女子梦交。何能已哉。此病之原。皆起于肾之不固。遂令三焦皆底于极虚矣。斯于法必以固精为主治也。于是以桂枝和荣卫。芍药收阴。生姜散寒。甘草、胶、枣益脾补气。更用龙骨以涩其阳。牡蛎以涩其阴。庶肾肝既固。荣卫调和。而诸证自愈尔。

  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此条一本在夫失精家之前)

  〔补注〕浮、为阳脉也。举之有。按之无也。乃于举之时未见其力。则浮兼弱矣。浮弱。

  阳气之虚也。若涩。阴脉也。为阴血不足。脉经曰。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枝叶枯槁。是生气微矣。又何能必其有子乎。正以精气之清冷也。其在诗曰。洌彼下泉。浸彼苞稂。谓伤其生也。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

  〔补注〕虚弱细微。绝不见阳。阳虚甚矣。经云。阴气有余。身寒多汗。然所谓有余者。

  非诚余也。即阳之不足言之也。故肺主气。又合皮毛。司腠理。惟阳气衰。则卫不固而自汗出。邪在于内。则元府不闭。而汗从腑脏出。邪在于外。则腠理不致。而汗从经络出。脏腑之阴捍格。卫气浮散于外。无所根据从。则汗出卫虚。水谷气散脱者汗自出。此皆不因动作而自出之汗也。至盗汗则阳衰因卫虚。而所虚之卫行于阴。当目瞑之时。无气以庇之。故腠开而汗。若一觉则行阳之气。复散于表而汗止矣。故曰盗汗也。夫至盗汗。而其虚可胜道哉。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挟背行。苦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补注〕人生五十始衰。六十天癸竭。则已精少肾衰矣。使复有动作。遂令阳虚而邪得以客之。痹太阳经道。盖太阳行于背者也。经谓阳气者。精以养神。柔以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故病痹挟背行也。又云。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至陷脉为 。留连肉腠。为马刀侠瘿。瘿者。即瘰 也。以其形长如蛤。为马刀。

  或在耳前后。连及颐颔头下。或下连缺盆。以及胸胁。皆谓之马刀。此手足少阳经主之也。总以动作忿怒。忧忿气郁过甚。而为风邪内腠。故其脉则大而举按不实。其因则劳而元气不足。仲景言之。恐后人复疑为有余而误攻其邪耳。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补注〕人之所以运动无苦。四体温和。食入自化者。皆吾身之真阳为之也。故阳固则流行于脉中者。各安其部。而无阳衰阴见之象。今沉。少阴脉也。以其所处之位至下也。若寸关皆见。则各腑脏之阳何在乎。况其兼者。曰小曰迟。脉经云。

  小者气血俱少。又云迟为荣中寒。彼此俱阴。绝不见阳。则其气已大泄矣。故名脱也。夫尺虚之人。行走 然。象其步履之不正也。而况于气脱者乎。故行稍疾上喘喝。虽曰呼出心肺。吸入肾肝。自非宗气行其呼吸。则升降出入。且无以安于自然矣。况勉强以动其气乎。是故人之阳。盛于中焦者也。脾之阳不固。则四肢上逆而冷矣。且脾之阳。又原于下焦者也。肾之真阳大虚。则不足以消腐水谷。为腹满。为溏泄。正未有已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补注〕伤寒论中有此条。方中行先生注。寒言阳气减损而不足。芤言阴血衰竭而空虚。革言革易常度也。妇人阴血充足而能化。则得坤顺之常。半产漏下。则不足以言坤之资生矣。男子阳精充盛而能化。则得干健之常。亡血失精。则不足以言干之资始矣。故天地之大德曰生。男不足以言资始。女不足以言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