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经二注


  〔衍义〕内经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三焦病者。腹满不得便。溢则为水。心、上焦也。而不下行于肾。肾下焦也。不得上和于心。脾、中焦也。心之热独炎于上。肾不得和。则太阴上下不交。谷气无所输。不得养其胎而成闭塞。上闭不通。则湿热并而为腹满。下关不利。则腰以下如水状。刺劳宫。心气行矣。刺关元。肾气化矣。手足少阴交。则小便利矣。便利。则中焦之满。下焦之重。皆愈矣。

  卷二十一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论一首脉证六条方八首)

  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补注〕阴与阳。固相资者也。故曰阳生阴长。又曰阳根于阴。夫血阴也。汗为血液。

  则亦为阴。假如血去多。则汗亦少矣。乃偏易出者何哉。血大虚。则卫外之阳因而不固。必多汗而腠理疏也。疏则邪易入之。血既不足以养脉。乃风入又足以燥其血液。故令病痉。若汗多者亡阳。阳亡必畏寒。寒多遂令郁冒。至若阴气既虚。津液必少。胃中燥结。大便转难。容或有之。然三者总因血虚所至。乃若不明其理而复出汗下。未有不至于危亡者。故圣人先以新产血虚立言。使后世之工。即出于中才以下。亦必从养阴起见也已。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

  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补注〕产妇脉证极虚种种者。其理可得而晰言之也。妇人主血。重在冲脉。冲者。

  肝幕也。血去既多。邪中特易。邪入则必逆冷畏寒。由于遏抑。是血气亏于中。阴邪冒于外。卒难解也。而其所以难解者。正以血虚不能作汗。而非汗复不解。故欲解者。必大汗出。而后邪始退。正始越也。此言周身之汗者也。亦有血虚下厥。

  而阳气孤而无偶。遂上升而汗亦出。则其汗又头以下不得汗也。总由血虚阴亡。其阳独盛。汗出之后。邪退正和矣。然其津液一伤于血去。复伤于汗多。安得大便不坚乎。假使大便坚而复有呕不能食之证。仍是表邪未去。抑或血室受邪也。小柴胡汤为正治之法矣。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补注〕邪去则不归于府。自能食也。七八日更发热。明系食滞于胃。脾虚不能运之。能不急下以救其津液乎。然大虚者。当小作汤。要在临证斟酌尔。

  产后腹中 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补注〕产后本虚。则寒易入。今腹中为肝之幕。为脾之统。痛非正虚而邪实耶。此汤原治寒疝。取以治产后。未常不可。即以治虚劳。又谁曰不宜。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枳实芍药散方枳实(烧令黑勿太过) 芍药(等分)

  上二味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脓。以麦粥下之。

  〔衍义〕仲景凡治腹痛。多用芍药。何也。以其能治气血积聚。宣行腑脏。通则痛止也。阴气之散乱成痛。用此收之也。以其能治血痹之痛也。以其能缓中而止急痛也。本草谓主邪气腹痛。故多用之。盖五气之邪。莫如厥逆。肝木之性急暴。一有不平。则曲直作痛。又肝为藏血之海。瘀积则海不清。而肝木之气塞矣。东方震木。出于纯阴。则振起发生。若出于散乱之阴。则肝本之气旺矣。木强直。更值邪气。则肝木与搏击矣。由此三者而言。芍药所治。皆肝木也。虽曰治之而亦补之。木之味酸。芍药亦酸。故云补也。枳实炒黑。入血破瘀。麦粥补血脉也。

  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下瘀血汤方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枚) 虫(二十熬去足)

  上三味末之。炼蜜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服之。瘀血下如豚肝。

  〔衍义〕血之干燥凝着者。非润燥荡涤。不能去也。芍药、枳实不能治。须用大黄荡逐之。桃仁润燥。缓中破结。 虫下血。用蜜补不足。止痛和药。缓大黄之急。尤为润也。与抵当同类。但少缓尔。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燥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衍义〕太阳为表。膀胱为里。七八日表证入里。故曰无太阳证。恶露已为病气所郁。不能尽去。邪因入里。与恶露相搏击。在膀胱而小腹坚痛。下焦热极。故不大便。烦躁发热。更切其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此邪又攻于胃。胃热则不食。食入则谷气之热更助。两热相并。故谵语。至夜愈。此产后血虚。邪易入血室。

  入血室。则夜如见鬼状。言此以明其不在血室。而在膀胱与胃。故用大承气汤。

  产后风。续续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尔。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加黄芩)

  〔衍义〕伤寒病。太阳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又太阳病。八九日不解者。表证仍在。当发其汗。此治伤寒法。凡产后感于风寒诸证。皆不越其规矩。

  举此条与上文承气为表里之例耳。东垣治劳役饮食所伤挟外感者。亦名两感。必顾胃气。大全良方。谓新产去血。津液枯竭。如有时气之类。当发其汗。决不可用麻黄。取汗无取过多。活人书妇人诸病。皆用四物。与所见证如阳旦之类。各随所感而消息之。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竹叶汤方竹叶(一把) 葛根(三两)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五枚) 生姜(五两)

  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

  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该是入字)前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

  〔衍义〕此证太阳上行至头表。阳脉过膈上循于面。二经合病。故如是。竹叶汤亦桂枝汤变化者。仲景凡治二经合病。多加葛根。为阳明解肌药也。防风佐桂主二经之风。竹叶主气上喘。桔梗佐竹叶利之。人参亦治喘。甘草和中。生姜、大枣行谷气。发荣卫。谷气行。荣卫和。则上下交济而汗出解矣。附子恐是后所加。治头项强耳。颈项强。邪在太阳有禁。固其筋脉不得屈伸。故用附子温经散寒湿。

  以佐葛根。若邪在胸中而呕。加半夏治之。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竹皮大丸方生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

  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如弹子大。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衍义〕妇人以阴血上为乳汁。必藉谷气精微以成之。然乳房居胃上。阳明经脉之所过。乳汁去多。则阴血乏而胃中益虚。阴乏则火挠而神昏乱。胃虚则呕逆。

  用甘草泻心火安中益气。石膏疗烦乱。竹皮主呕逆。桂枝利荣气。通血脉。又宣导诸药。使无捍格之患。柏实。本草主恍惚虚烦。安五脏。益气。烦喘者。为心中虚火动肺。故以柏实两安之。

  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白头翁(二两) 秦皮(三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甘草(二两) 阿胶(二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

  〔衍义〕伤寒厥阴证不利重者。白头翁汤。四味尽苦寒以治热。苦以坚肠胃。此产后气血两虚。因加阿胶补气血而止利。甘草缓中通血脉。然下利。血滞也。夫人之血行则利自止。甘草尤为要药。此方岂独治产后哉。

  卷二十二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论一首脉证合十四条方十四首)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衍义〕此下四条。皆出伤寒论中。成注。七八日邪气入里之时。本无寒热而续得寒热。经水适断者。为表邪乘虚入于血室。相搏而血结不行。经水所以断也。血气与邪分争。致寒热如疟。而发作有时。与小柴胡以解传经之邪。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衍义〕成注。伤寒发热者。寒已成热也。经水适来。则血室空虚。热乘虚入血室。若邪入胃。邪客于腑而争也。

  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是邪不入腑。

  入于血室。而阴争也。阳盛谵语则宜下。此热入血室。不可与下药。犯其胃气。热入血室。血结寒热者。与小柴胡汤。散邪发汗。热入血室。胸膈满。如结胸状者。可刺期门穴。此虽入而无满结。故不可刺。必自愈者。

  以经行则热随血去。血下已。则邪热悉除而愈矣。发汗为犯上焦者。发汗则动卫气。卫气出上焦也。刺期门为犯中焦者。刺期门则动荣气。荣气出中焦也。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衍义〕中风发热恶寒。表病也。若经水不来。表邪传里则入腑。而不入血室也。经水适来。血室空虚。至七八日。邪传里之时。更不入腑。乘虚而入于血室。热除脉迟。身凉者。邪气内陷。而表证罢也。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热入血室而里实。期门者。肝之幕。肝主血。刺期门者。泻血室之热。审何经气实。更随其实而泻之。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

  〔衍义〕阳明病。热入血室。迫血下行。下血谵语。阳明法当汗。以夺血者无汗。故但头汗出也。刺期门以散血室之热。随其实而泻之。以除阳明之邪。热散邪除。荣卫得通。津液得复。 然汗出而解。明理论。冲是血室。妇人则随经而入。男子由阳明而传也。

  妇人咽中痛。如有炙脔。半夏浓朴汤主之。

  半夏浓朴汤方 千金作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半夏(一升) 浓朴(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苏叶(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服。夜一服。

  〔衍义〕上焦阳也。卫气所治。贵通利而恶闭郁。郁则津液不行而积为涎。胆以咽为使。胆主决断。气属相火。

  遇七情至而不决。则火亦郁而不发。不发则焰不达。

  不达则气如咽。与痰涎结聚胸中。故若炙脔。千金之病证虽异。然亦以此而致也。用半夏等药。散郁化痰而已。

  妇人脏燥。(一作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甘麦大枣汤方甘草(三两)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补脾气。

  〔衍义〕内经以肺之声为哭。又曰。并于肺则悲。灵枢曰。悲哀动中则伤魂。此证因肝虚肺并。伤其魂而然也。盖肝阳脏也。肺阴脏也。阳舒而阴惨。肝木发生之气。

  不胜肃杀之邪。并之。屈而不胜。生化之火被抑。扰乱于下。故发为脏躁。变为悲哭。所藏之魂。不得并神出入。遂致妄乱。象如神凭。木气被抑而不前。筋骨拘束而不舒。故数作欠伸。然治相并之邪。必安之和之。用小麦养肝气止躁。甘草、大枣之甘。以缓气之苦急。躁止急缓。则脏安而悲哭愈。然又曰亦补脾气者。乃肝病先实脾。不惟畏其传。且脾实而肺得母气以安。庶不离位过中而复下并矣。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痞满。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衍义〕伤寒论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者。用小青龙汤解表散水也。又曰表未解。医反下之。阳邪内陷。实则结胸。虚则心下痞。由此观之。吐涎沫者。盖由水气之为病。因反下之为痞。吐涎沫仍在。故先以小青龙治涎沫。然后以泻心汤除心下之热痞也。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只女身。在下来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

  〔衍义〕阴阳之运动。有上下。有中外。有归宿。有倡顺。得其道。则变化万象。各司其用。若乖其宜。则随所适而为病。然二者之病。则以阳为主。由阳主动用以施化者也。而阴者惟虚其体以受之生育而已。若夫邪气在阴。则凝结坚实。实则阳不得入而施化。致生诸病不可穷已。仲景叙是数证。冷积下焦。以见变易无穷也。所谓经水断绝。胞门寒伤。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皆由阴结下焦。阳不得入。随所着冲任之脉而为病也。呕吐涎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