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经二注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半升) 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补注〕寒浊之邪。滞于上焦。则阻其上下往来之气。塞其前后阴阳之位。遂令为喘息。为咳唾。为痛。为短气也。阴寒凝泣。阳气不复自舒。故沉迟见于寸口。理自然也。乃小紧数复显于关上者何耶。邪之所聚。自见小紧。而阴寒所积。正足以遏抑阳气。故反形数。然阳遏则从而通之。栝蒌实最足开结豁痰。得薤白、白酒佐之。既辛散而复下达。则所痹之阳自通矣。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栝蒌薤白半夏汤方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三两)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一服。

  〔补注〕胸痹痹在气。气在上焦。故即不言脉。而与上条无异。即证亦不甚相异也。

  所异者。止不得卧耳。经云。昼行于阳则寤。夜行于阴则寐。然则不得卧。以气之行于阳而不行于阴故也。经以小半夏汤覆杯即卧。非半夏为得寐药也。特以草生于夏。夏半为一阴初生。由阳入阴。使气归于肝。而血亦入焉。故于本汤增此一味。而能事毕矣。可不谓神乎。

  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枳实(四枚) 浓朴(四两) 薤白(半升) 桂枝(一两) 栝蒌(一枚捣)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浓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人参汤方人参 白术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补注〕同一病也。一用通痞去满之药。一用辛散补中之味。全不相谋。谓治一证。

  岂仲景自为矛盾耶。不知证有久暂。病有虚实也。假如气果有滞。上焦痞满。下气亦上逆。不得不于通痹药中加降气消满。调和荣卫之药也。若夫病久而中气大虚。宗气不利。时时满。或从胁下抢心。不用甘温。必不足以益中州之气。不用辛散。且不足以破凝滞之阴。气足而清者自升。浊者自降。将结去而抢消矣。又何痹之有焉。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茯苓(三两) 杏仁(五十粒) 甘草(一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瘥再服。

  橘枳姜汤方橘皮(一斤) 枳实(三两) 生姜(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补注〕胸痹既有虚实。又有轻重。故痹之重者。必彻背彻心者也。轻者不然。然而何以亦言痹。以其气塞而不舒。短而弗畅也。然一属手太阴肺。肺有饮。则气每壅而不利。故以茯苓逐水。杏仁散结。用之当矣。又何取于甘草。盖以短气则中土不足也。土为金之母也。一属足阳明胃。胃中实。故君橘皮以理气。枳实以消满。且使积滞去而机窍通。更加生姜之辛。无处不宣。靡有遏抑。庶邪去而正自快。此同一实证中。而又有脏腑之别也。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仁(十五两) 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补注〕胸痹缓急者。痹之急证也。寒饮上聚心膈。使阳气不达。危急为何如乎。故取薏苡逐水为君。附子之辛热为佐。驱除寒结。席卷而下。又乌能不胜任而愉快耶。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枳实(五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补注〕枳实、生姜。原以治气塞。况于痞乎。故较前条稍减轻分两。使痞者下其气以开之。悬痛属饮者。得生姜以散之。既足建功矣。乃去橘皮而用桂枝者。以所逆非一。或肾气上冲。正未可知。桂伐肾邪。正其能事。不但调和荣卫。为去痞臣也。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乌头赤石脂丸方乌头(一分炮) 赤石脂(一两) 蜀椒(一两) 附子(半两炮) 干姜(一两)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补注〕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乃阴寒之气厥逆而上干者。横格于胸背经脉之间。

  牵连痛楚。乱其气血。紊其疆界。此而用气分诸药。则转益其痛。势必危殆。仲景用蜀椒乌头。一派辛辣。以温散其阴邪。然恐胸背既乱之气难安。而即于温药队中。取用干姜之泥。赤石脂之涩。以填塞厥气所横冲之新队。俾胸之气自行于胸。背之气自行于背。各不相犯。其患乃除。此炼石补天之精义也。今人知有温气、补气、行气、散气诸法矣。亦知有堵塞邪气攻冲之窦。令胸背阴阳二气并行不悖者哉。

  九痛丸 治九种心痛。(非仲景方)

  附子(二两炮) 生野狼牙(一两炙香) 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

  人参 干姜 吴茱萸(各一两)

  上六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

  〔补注〕丸以九名。能治九种心痛。吾不知其治何者为九也。且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冲上气。落马堕车血疾等。皆主之。由此言之。则知热以去冷。辛以开郁。降以治逆。香以散结。甘以补正。毒以攻毒。萃群力于一方。合诸毒而罔顾。用力少而成功多者。正以君主之地。无使窃发。故无礼于侧。鹰 逐之。况于胞络受害。不啻震惊辇毂者乎。此宁速无宁缓者也。然则火痛亦可治欤。曰可。何也。此从治之法也。观落马堕车以及血疾。则皆因伤而滞。或素有瘀。所痛即不关于心者。无不可治也明矣。

  卷十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论一首脉证十六条方十二首)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 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补注〕嘉言云。趺阳脾胃之脉。而见微弦。为厥阴肝木所侵。侮其阴气横聚于腹。

  法当胀满有加。设其不满。阴邪必转攻而上。决无轻散之理。盖阴邪既聚。不温必不散。阴邪不散。其阴窍必不通。故知其便必难。势必逆攻两 而致疼痛。较腹满更进一步也。虚寒之气从下而上。由腹而 。才见一斑。亟以温药服之。俾阴气仍从阴窍走散。而不至上攻则善矣。

  〔衍义〕仲景所谓此虚寒自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包举阴病证治。了无剩义。盖寒从下上。正地气加天之始。用温则上者下。聚者散。直捷通快。一言而终。故卒病论虽亡。其可意会者。未尝不宛在也。

  愚按:趺阳为足阳明胃。在跗上五寸间。夫府阳也。土本大。今微弦。阴脉也。脉微者本虚。必有乘之者矣。故兼木脉。克贼随之。中州之气衰。安能清升而浊降乎。

  腹满必至。理自然也。设不满。则真阳既不足以生土。是命门大虚。而膀胱之气亦不化。何者。胃固司肾之开阖者也。便既难。则两 不但拘急而疼痛矣。总之。

  肾气一衰。不传于胃。必传膀胱。故曰虚寒自下上也。然则舍温法何以为治乎。

  吾知腹满者必附子理中。便难者八味丸。甚者四逆汤。仲景即不出汤。而意已跃然言外。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补注〕夫腹满。亦有属实。实则非虚寒也明矣。岂概以温药治之乎。故有试之之法。痛与不痛。虚实较然矣。盖胃实必热。热蒸必舌黄。黄、土色也。下其实热。黄不自已乎。有此一辩。并虚者愈审已。

  病者萎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补注〕嘉言云。萎黄乃中州土败之象。躁而不渴。乃阴盛阳微之象。胸中寒实。乃坚冰凝冱之象。加以下利不止。此时即极力温之。无能济矣。盖坚在胸而瘕在腹。坚处拒药不纳。势必转趋其瘕。而奔迫无度。徒促其脏气之绝耳。孰谓虚寒下利。可不乘其胸中阳气未漓。阴寒未实。早为温之也乎。

  〔衍义〕此论寒证亦有实者。实者何。邪实也。盖惟正虚而邪实也。虚属真阳虚。本肾。实属胃家实。因寒。夫惟无火。不能消腐。故多滞多泄也。言其形则萎黄。证则躁而不渴。何也。躁为阴躁。不渴则正阴凝之象也。嗟乎。阳不生则寒不去。寒不去则利又何能止耶。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补注〕曰时减。非竟不满也。若不满。则病已愈矣。不复如故矣。今则不然。时或稍可。乃复如故。则非实满可知也。实则未有或减者也。故断断为寒。寒无不温。虚无不补。此正法也。

  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补注〕前既言寒疝矣。此则言其脉与证也。夫弦。阴脉也。上见寸口。已非若发荣滋长之木。合旺于春者比矣。故拘急而痛。应在胁下。胁下者。肝之幕也。为寒所持。冷冽之气。自不舒容。寒常在。则恶亦不已也。试观其人。知内气之馁矣。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补注〕恶寒数欠。卫气虚也。卫既不固。则寒易乘而中气自馁。故喜欠。然则肺主皮毛。外受邪而肺气有不伤者乎。清涕之出。势所必至也。若夫阳气稍复。则寒邪自衰。而阴凝之色亦自此而消解。邪之出亦从肺开。故经曰已而嚏。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补注〕寒之所中。不外阴阳两经。然寒即中阴。亦曰经耳。何以即利。以阴经循乎里也。然寒又何以即中阴经。以阳气大衰。邪即中里。故云里虚也。里虚下利。阳气不能上升。故欲嚏而未能。乃知阴寒内凝。阳气未复。不若前条之所伤者。在皮毛间也。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也。

  〔补注〕脐位乎阴。绕之而痛。必有所 而不通者。况瘦人则荣气素薄者乎。或风或冷。其有袭之者矣。风冷既入。则必阳不盛。阳既不盛。孰为消腐水谷。治之者必以辛温之味。鼓散其邪。庶几可已。乃反以寒药下之。则其邪必不服。犹之太阳反下。其气上冲也。经谓气上冲胸。邪在大肠。若不上冲。则其邪尚在于胃。经又谓客气上逆而心下痞也。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浓朴七物汤主之。

  浓朴七物汤方浓朴(半斤) 甘草(三两) 大黄(三两) 枳实(五枚)

  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 大枣(十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补注〕此有里复有表之证也。腹满而能饮食。亦热邪杀谷之义。发热脉浮数。此表邪正炽之时。故以小承气治其里。桂枝去芍药以解其表。内外两解。涣然冰释。即大柴胡汤之意也。以表见太阳。故用桂枝耳。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梗米汤主之。

  附子粳米汤方附子(一枚炮) 粳米(半升)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补注〕嘉言云。腹中阴寒。奔迫上攻胸胁。以及于胃而增呕逆。顷之胃气空虚。邪无所隔。彻入阳位则殆矣。是其除患之机。所重全在胃气。乘其邪初犯胃。尚自能食。而用附子粳米之法。温饱其胃。胃气温饱。则土浓而邪难上越。胸胁逆满之浊阴。得温无敢留恋。必还从下窍而出。旷然无余。此持危扶颠之手眼也。

  愚按:人之生。阳气为之耳。阳气生于下焦。盛于中而会于上。岂得复有寒乘之。

  于是阴阳通。清浊分。而上下因以位。由是清气上升。遂不致于下陷。浊气下降。

  亦不至于上僭也。若使腹中有寒。则入者已不化。承者已不生。又何能生克不瘥。腑脏相安乎。于是为雷鸣。为切痛。为胸胁间逆满势必至于呕吐不已者。无他。地气之寒为之也。试观气寒者。于天时则为严寒。于王事则为兵刑。去生不几远乎。故圣人以附子回阳汤。阳回而寒气去矣。以半夏散满。满散而呕吐止矣。

  若论养胃。何如粳米。安脾何如甘味。此言痛之因于寒。寒则未有不本于虚者也。

  痛而闭者。浓朴三物汤主之。

  浓朴三物汤方浓朴(八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补注〕此又言痛之实证也。闭者气已滞也。塞也。经曰。通因塞用。此之谓也。于是以小承气通之。乃易其名为三物汤者。盖小承君大黄以一倍。三物汤君浓朴以一倍者。知承气之行。行在中下也。三物之行。因其闭在中上也。绎此可启悟于无穷矣。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 半夏(半斤洗) 黄芩 芍药(各三两)

  生姜(五两)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 大黄(二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补注〕心下者。胸也。满且痛。不属有形乎。故曰实。实则当去。然何取于大柴胡汤。

  柴胡。表药也。非有外邪。无取两解。乃必出于此者。正以实则必满。按则必痛。以至内发热。津液耗而元气下陷。势所必至也。故仲景以柴胡升清阳为主治。而散满者。去热者。收阴者。下结者。各有分治。且兼姜枣以益脾液。取意岂浅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