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订通俗伤寒论


  遂欲得食而病愈是也。法当辛凉泄热以利溺。新加白虎汤主之。若厥而兼呕。胸胁烦满。热利下重。继即便血。甚或圊脓血。舌紫苔黄。脉寸浮数。尺弦涩。此包络挟胆火而肆虐。仲景所谓厥深热亦深。内经所谓暴注下迫。皆属于热。阴络伤则血下溢是也。法当凉血清肝以坚肠。加味白头翁汤主之。(二)内寒外热。下利清谷。汗出肢厥。身有微热。面少赤。或郁冒。舌苔青滑。脉沉而迟。此阴多阳少。肝挟肾水之寒而肆发。仲景所谓面戴阳。下虚故也。急急温通回阳。通脉四逆汤主之。(三)下寒上热。热在膈脘。水在肠中。心下痞硬。嗳腐食臭。腹中雷鸣下利。医误吐之。遂致水食入口即吐。

  复认作热结旁流。更逆以下。从此下利不止。舌苔黄白相兼。脉弦而涩。此寒格于下。

  热拒于上。火逆水泻之错杂证也。当清上热开寒格为君。佐以益气健胃。先与生姜泻心汤去甘草。(生姜汁一小匙、冲、干姜六分、姜半夏三钱、川连八分、青子芩钱半。米炒潞党参二钱、大红枣四枚劈)加淡竹茹(三钱)枇杷叶(五钱,去毛筋炒黄)。止其吐。继与乌梅丸。(乌梅肉三十个、干姜一两、川连一两六钱、细辛、淡附片、桂枝、川柏、潞党参各六钱、炒川椒、当归各四钱各研细末、加醋与蜜、共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食臭等)。止其利。(四)

  上寒下热。水结胸胁。热结在肠。呕吐清水。或吐黄黑浊饮。饥不欲食。食则吐蛔。肢厥心悸。腹痛热泻。泻而不畅。或便脓血。里急后重。溲短赤热。舌苔前半白滑。后根黄腻而浓。脉右弦迟。左沉弦数。此寒格于上。热结于下。水逆火郁之错杂证也。法当先逐其水。蠲饮万灵汤主之。继则清肝泄热。加味白头翁汤主之。

  以上太阴。少阴厥阴。各脏变证。皆伤寒邪从水火合化之传变也。

  就予所验。凡太阳伤寒。其邪有但传少阳阳明而止者。有不传少阳阳明。越传三阴者。各随其人之体质阴阳。脏腑寒热。从火化者为热证。从水化者为寒证。从水火合化者。则为寒热错杂之证。医者能审其阴阳盛衰。寒热虚实。为之温凉补泻于其间。对证发药随机应变。

  心灵手敏。庶可以治伤寒变证矣。若拘守朱南阳传经为热。直中为寒。则执一不通。活人者适以杀人。良可慨焉。

  【秀按】此节论伤寒传变证。抉择原论之精华。补助仲景之缺略。发明火化、水化、水火合化三端。独出心裁。非经验宏富者不能道。学人当奉为准绳。

  【廉勘】四时皆有伤寒。惟冬三月乃寒水司令。较三时之寒为独盛。故前哲以冬月感寒即病者。为正伤寒。非谓春夏秋并无伤寒也。医者苟能求原确实。辨证清楚。用药自不泥于时令矣。所最误人者。一切时感证。古人皆谓之伤寒。遂致后世只知伤寒。且但知温散发汗。若温热暑湿诸病。随时感发。并不由于风寒诱起者。自当辛凉开达。芳淡清化。对病定方。奈医家病家。无不通称曰伤寒。一见此等方药。即斥为凉遏。世俗竟成为习惯。以致冤死载涂。不得不归咎于创始者之定名失实也。至循经传递。太阳由阳明而少阳。而太阴。而少阴。而厥阴。自临证经验以来。千万人中实无一人。无怪南方无真伤寒之说。若照俞氏所论。经验上数见不鲜。可谓知所取舍。不为古人所欺。但予犹有怀疑者。伤寒一证。轻则用葱白香豉汤加味。重则用苏羌达表汤加减。或用麻黄汤减其用量。往往一汗即解。热退身凉而愈。何至于缠绵床席。传变有如斯之多。变证轻重如斯之不一耶。推原其故。半由因循失治。半由纵横杂治。或由别兼他邪。或由另夹宿病。或由素禀阴虚多火。或由素体阳虚多湿。或由素性嗜好太多。或由素情忧怒无常。有此种种原因。故变证层出不穷。方法亦随机策应。俞氏特立火化水化水火合化三端。已握传变之主脑。然后审定各人之特性素因。再将气候。风土。寒热燥湿。老幼男女等之各异。及其体质强弱、脏性阴阳,与夫生活状态、旧病有无等关系。

  辨其经络脏腑之外候。断其寒热虚实之真相。以决方剂。虽多引用成方。略为加减。而信手拈来。适中病情。细绎其诊察之法。大抵以头项背腰之变化察表。以面目九窍之变化察里。以血脉睛舌之变化。察其病势之安危。断其病机之吉凶。予平日研求。服膺叶法。旁参众法以补助之。兹将叶天士先生伤寒看法及其治例。节述于后。为初学作导线。(一)凡看伤寒。先观两目。黑白分明者内无热。目视不明者里有热。(二)看唇舌。唇红而润者内无热。唇干而焦者里热重。若舌白滑者表未解。舌黄者热渐深。舌黑者热已剧。(三)审胸腹。胸满而痛者为结胸。不痛者为痞气。如未经下而有之。上焦痰水也。已经下而有之。误下坏证也。腹中痛硬者燥粪。脐下痛硬者燥粪与蓄血。脐间动跃或痛。上冲于心者冲气。腹中响。气下趋者欲作泻。燥粪者小便不利。脐下如疙瘩状。蓄血者小便利。脐下如怀孕状。(四)问口渴否。渴不饮水者邪在表。渴饮水多者内热甚。漱水不欲咽者欲作衄。(五)凡治伤寒。先辨表里。不论日数。但有头疼身痛。

  怕风恶寒。脉来浮紧浮数。皆是表证。虽有便难。小便不利。亦当先解其表。后攻其里。脉浮紧者为正伤寒。宜用辛温之药以发之。浮数者为寒包火。宜用辛凉之药以解之。

  既有腹疼吐利。溺白或赤。脉来沉弱沉滑。皆是里证。间有恶风怕冷。亦当先治其里。

  后解其表。脉沉弱者为中寒证。宜用辛热之药以温之。沉滑者为里热证。宜用苦寒之药以攻之。如病在表而反下。则邪乘虚入里。微为痞气结胸。甚为肠滑洞泄。此皆误下坏证。在里反汗。则表益虚而里益实。轻为衄血斑黄。重为痉厥亡阳。此皆误汗坏证。凡服汗药。如一剂无汗。再与之。复无汗。此营卫乏绝。当养阴辅正而再汗之。三治无汗者死。凡服下药。先燥后溏者已解。如但利清水而无燥粪。痞满如故者未解。再下之。三下不通者液枯肠燥。当镇润之。通者生。不通者死。(六)详辨阴阳。初起时。头疼身痛。发热恶寒。脉来浮紧浮大。即是阳经之表证也。此后烦躁作渴。纯热无寒。便闭溺热。即是阳经传入阳腑之热证也。脉虽沉伏。不可误作阴证治。如初起时。脐腹绞痛。肢厥唇青。脉来沉迟沉微。即是直中阴经之寒证也。虽面赤烦躁。不可误作阳证治。阳证宜汗宜透。宜清宜下。阴证宜温宜补。其大要也。然亦有辨。阳证而其体素虚。不胜下。下之太过。忽然脐腹绞痛。洞泄不止。手足厥逆。此阳证而转为阴证也。急温之。阴证而其体素热。勿过温。温之太过。忽然烦躁大渴。自汗昏谵。二便不通。此阴证而转为阳证也。速清之。(七)凡伤寒得死证。脉尚可治者。

  弃证从脉。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八)凡伤寒得死脉。证有可治者。弃脉从证。表急解之。里急攻之。热则清之。寒则温之。总之定其名。分其经。审其证。察其脉。明表里。识阴阳。度虚实。知标本。此八者。为治伤寒之要诀也。

  第七章·伤寒本证

  第三节·两感伤寒

  (内经与伤寒序例皆谓之两感于寒)

  【因】身受阴寒之气。口食生冷之物。表里俱伤者为两感。其病多发于夏令夜间。

  因人多贪凉。喜食冰水瓜果故耳。

  【证】头疼体痛。身重恶寒。目瞑嗜卧。少气懒言。手足微冷。虽身热亦不渴。下利清谷。甚则两脚筋吊。舌苔白而嫩滑。甚或灰而淡白。或灰黑腻苔。舌质嫩滑湿润。

  【脉】沉而迟。甚则沉微。沉为邪陷。迟为寒凝。微则阳气欲绝。此朱丹溪所谓表里皆寒。难分经络。无热可散。温补自解。不急治。去生甚远是也。

  【治】素问谓两感于寒者必死。不治。仲景谓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朱南阳谓宜先救里。以四逆汤。后救表。以桂枝汤。然就余所验。禀有虚实。感有浅深。虚而感之深者必死。实而感之浅者可治。法当先温其里。附子理中汤加公丁香(二十支)煨肉果(钱半)。俟里温阳回。则下利止而手足转温。若犹头身俱痛。恶寒筋急者。则以桂枝加附子汤。温通阳气以解表。表解而胃口不开者。则以香砂二陈汤。温运中阳以健胃。其病自愈。

  【秀按】两感伤寒。夏月最多。后贤皆名曰中寒。世俗又谓之吊脚痧。多死于挑痧及香散痧药。目击心伤。俞君参用丹溪南阳两家治法。确是对症良方。然则两感证亦有可治之道。不可遽必其死也。

  【廉勘】两感伤寒一症。俞氏求原固确。惟救里救表。其间先后缓急。当消息之。

  如下利不止。肢冷筋吊者。则先救里。若下利尚微。足筋不吊。而头身剧痛。发热恶寒者。宜先解表。随证权变可也。

  第七章·伤寒本证

  第四节·伏气伤寒

  (古人名肾伤寒)

  【因】朱奉议云。伏气之病。谓非时有暴寒中人。伏气于足少阴经。始不觉病。旬月乃发。此病古方谓之肾伤寒。就余所验。多由于其人好色。色欲伤肾。肾经先虚。故偶感暴寒之气。得以伏匿于其经。古称肾伤寒者以此。但其病有一。二因肾主水。水性寒。伏气从阴化者多。故病多阳虚伏阴。一因两肾之间有命门。其中虽藏阴精。而却含真火。火性热。伏气从阳化者多。故病多阴中伏阳。

  【证】伏阴者身虽大热。反欲得衣。面赤戴阳。足冷蜷卧。先咽痛。继即下利。甚则肢厥自汗。烦躁不得眠。舌苔虽黑。却浮胖而滋润不枯。伏阳者身虽大寒。反不欲近衣。胸满恶心。头痛脊疼。指末虽冷。而内热烦躁。舌苔绛底浮白。甚或嫩红胖大。

  【脉】浮取洪大而数。略按则软而无力。重按即空大而散。此热在皮肤。寒在骨髓。陶节庵所谓阳虚伏阴是也。若六脉沉伏不见。深按至骨。却似牢而有力。此寒在皮肤。热在骨髓。许学士所谓阴中伏阳是也。

  【治】伏阴证当大剂温补以救其本。反佐童便凉通以滋其标。先与加味金匮肾气汤。浓煎冷服。俟阳虚证退。继以桂枝橘皮汤。温调营卫以和表。朱南阳但用半夏桂甘汤。固属病深药浅。谓病只二日便瘥。更未免轻视此证。陶氏主用局方五积散。中有麻黄、苍芷。深恐大汗亡阳。香燥劫阴。阴阳两伤。必死不治。伏阳证当遵许氏破阴达阳法。使水升火降。得汗而解。重用破阴丹(阿硫黄、水银各五钱,熔结成砂、加青陈皮、各二钱半各为细末、面糊丸、如桐子大。)百粒。冷盐汤下。服后若烦躁狂热。手足躁扰。此伏阳外达也。不必惊慌。须臾神定而睡。汗出热退而病除矣。或用来复丹(阿硫黄、玄精石、牙硝各一两、橘红、青皮、五灵脂各二钱、醒糊丸)。钱半至二钱。热童便下。小便连解青黑色。其热亦退。盖少阴与太阳为表里。破阴丹使伏阳从足太阳经外泄。来复丹使伏阳从足太阳腑下泄。方虽不同。而交通阴阳之功则一。终以育阴养胃法调理收功。

  【秀按】肾伤寒一证。予见时医误汗误清。治无不死。许叔微所谓伤寒偏死下虚人是也。俞氏断其证有阳虚伏阴。阴中伏阳两路。分际极清。治法亦食古而化。足补长沙之未备。

  【廉勘】俞氏所用两路方药。虽皆是对病真方。然处今之世。医家固不敢遵用。病家亦不肯信服。盖世俗执定伤寒无补法。此种谬见。早经印入脑筋。俗见难除。积习难返。古今同慨。岂独一伏气伤寒为然哉。此笃志好学人。所以有时废书而三叹也。

  第七章·伤寒本证

  第五节·阴证伤寒

  (内经名中寒。即直中阴经真寒证。)

  【因】其人胃肾阳虚。内寒先生。外寒后中。如内经曰。阴盛生内寒。因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泄。不泄则溢气去。寒独留。留则血凝。血凝则脉不通。故中寒。

  中寒者。寒邪猝时直中阴经。阴邪横发而暴也。病较伤寒为尤甚。当分三阴经证为首要。

  【证】寒中太阴者。初起即怕寒战栗。头不痛。身不热。口不渴。便四肢厥。

  上吐下利。脘满腹疼。小便不利。舌苔白滑带灰。甚或灰而滑腻。灰而淡白。寒中少阴者。初起恶寒厥冷。蜷卧不渴。心下胀满。小腹绞疼。下利澄澈清冷。水多粪少。

  小便白或淡黄。甚则面赤烦躁。欲坐井中。身有微热。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少饮即脘腹胀满。复不能饮。甚或咽痛气促。或郑声呃逆。舌苔淡白胖嫩。或苔虽灰黑。舌质嫩滑湿润。或由淡白转黑。望之似有芒刺干裂之状。扪之则湿而滑。寒中厥阴者。初起即手足厥冷。上吐涎沫。下利清水有生腥气。心下胀满。汤药入口即吐。手足指甲皆青。恶寒战栗。甚则自汗淋漓。筋惕肉 。面赤戴阳。郁冒昏沉。舌卷囊缩。舌苔青滑。或青紫而滑。或淡紫带青。色黯质滑。

  【脉】寒中太阴。沉濡而迟。甚或沉濡而微。寒中少阴。脉沉而微。甚则沉微欲绝。寒中厥阴。脉细欲绝。甚则脉绝。脉还出者生。不出者死。脉渐渐缓出者生。暴出者死。此皆阴盛没阳之危候。陶氏所谓不拘脉之浮沉大小。但指下无力。

  重按全无。便是阴证。凭脉下药。最为切当是也。

  【治】太阴证。轻则胃苓汤为主。重则神香圣术煎为主。极重则附子理中汤为主。呕甚兼呃。加姜半夏(四钱)、上沉香(八分)、真柿蒂(三十枚)。腹胀痛甚。

  加真川朴(钱半)、明乳香(八分)、泻多不止。加煨肉果(一钱)、灶心土(五方包煎。)少阴证。轻则真武汤为主。重则附姜白通汤为主。稍缓则附姜归桂汤。再缓则附姜归桂参甘汤。若阳回身温。吐利已除者。此汤加炙绵 、炒冬术(各一钱)、酒炒白芍(钱半)、北五味(十二粒)、温和平补以收功。厥阴证。轻则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八分)、生姜汁(一匙分冲)、重则通脉四逆汤加吴茱萸(盐水炒一钱)、紫桂(一钱、研冲)、极重则回阳急救汤主之。外治灸气海(在脐下一寸五分)、丹田、(脐下二寸)、关元(脐下三寸)三穴。用大艾六七壮、灸至肢温脉出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