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重订通俗伤寒论
重订通俗伤寒论
坎气潜龙汤 滋阴潜阳法 俞氏经验方净坎气(一条切寸) 青龙齿(三钱) 珍珠母(六钱杵) 生白芍(三钱) 大生地(四钱) 左牡蛎(六钱杵) 磁朱丸(四钱包煎) 东白薇(三钱)
先用大熟地八钱。切丝。用开水泡取清汁。代水煎药。
【秀按】肾中真阳寄于命门。为生气之根。真阳如不归根。即发生龙雷之火。命门为精室之门。前通外肾。
后通督脉。与肝肾冲任各有关系。冲隶于肝。任隶于肾。若肾经阴虚。则阳无所附而上越。任阴不足。则冲气失纳而上冲。故仲景谓阴下竭。阳上厥。欲潜其阳以定厥。必先滋其阴以镇冲。故以坎气二地为君。坎气即初生脐带。一名命蒂。以其前通神阙。后通命门。最得先天之祖气。二地质重味浓。填精益髓。善滋后天之真阴。庶几阴平阳秘。龙雷之火。不致上升。况又臣以龙、牡、珠母。滋潜龙雷。佐以磁、朱。交济心肾。阳得所附。火安其位矣。妙在使以芍、薇。一为敛肝和阴所必要。一为纳冲滋任之要药。君佐合度。臣使咸宜。此为补肾滋任。镇肝纳冲之良方。然必右脉浮大。左脉细数。舌绛心悸。自汗虚烦。手足躁扰。时时欲厥者。始为恰合。若肢厥脉细。额汗如珠。宜再加人参、附子、五味等品。急追元阳以收汗。但病势危笃如斯。亦多不及救矣。
当归四逆汤 滋阴通脉法 俞氏经验 从仲景方加减全当归(三钱) 桂枝尖(五分) 北细辛(三分蜜炙) 鲜葱白(一枚切寸) 生白芍(三钱)
清炙草(五分) 绛通草(一钱) 陈绍酒(一瓢冲)
【秀按】心主经脉。肝主络脉。而心包主络亦主脉。横通四布。既辅心经之行血。亦助肝络之摄血。若肝不摄血。心包之血又不四布。则手足厥寒。且不能横通于经脉。则血行于脉中者少。故脉细欲绝。由是推之。肝与心及心包同病。不独足厥阴肝专受其累也。故以归、芍、荣养血络为君。即臣以桂辛。辛通经脉。使经气通畅。络气自能四布。尤必佐以绛通、葱、酒者。一取其速通经隧。一取其畅达络脉。使以炙草。辛得甘助而发力愈速也。此为养血滋阴。活络通脉之良方。如宿病寒疝。小腹痛甚。口吐白沫者。则加吴茱萸以止疝痛。生姜汁以止吐沫。亦属仲景成法。
复脉汤 滋阴复脉法 俞氏经验 从仲景方加减 一名炙甘草汤大生地(一两) 真人参(钱半另煎冲) 炒枣仁(二钱) 桂枝尖(五分) 陈阿胶(二钱烊冲) 大麦冬(五钱) 清炙草(三钱) 陈绍酒(一瓢分冲) 生姜汁(两滴冲) 大红枣(三枚对劈)
【秀按】脉之动虽属心。而迫之使动者则在肺。肺主气。气主呼吸。一呼一吸。谓之一息。以促心血之跃动而发脉。病而至于心动悸。心主脉而本能动。动而至于悸。乃心筑筑然跳。按其心部动跃震手也。是为血虚。
脉结代者。缓时一止为结。止有定数为代。脉行十余至一止。或七八至及五六至一止。皆有定数。是为血中之气虚。故重用胶、地、草、枣。大剂补血为君。尤必臣以参、麦之益气增液。以润经隧而复脉。和其气机以去其结代。然犹恐其脉未必复。结代未必去。又必佐以桂、酒之辛润行血。助参、麦、益无形之气。以扩充有形之血。使其捷行于脉道。庶几血液充而脉道利。以复其跃动之常。使以姜枣调卫和营。俾营行脉中。以生血之源。卫行脉外。以导血之流。此为滋阴补血。益气复脉之第一良方。
四物绛复汤 滋阴濡络法 俞氏经验方细生地(四钱酒洗) 生白芍(钱半酒炒) 真新绛(钱半) 广橘络(一钱) 全当归(二钱酒洗)
川芎(五分蜜炙) 旋复花(三钱包煎) 青葱管(三寸切冲)
【秀按】《内经》云。血主濡之。血虚则脉络郁涩。络涩则血郁化火。每致郁结伤中。脘胁串痛。甚则络松血溢。色多紫黯。故以生地、归、芍、滋阴养血为君。臣以绛、复、川芎。辛润通络。佐以橘络舒络中之气。使以葱管通络中之瘀。此为轻清滋阴。辛润活络之良方。痛甚者。加桃仁七粒。蜜炙延胡钱半。活血止痛。挟火者。加川楝子钱半。丹皮钱半。苦辛泄热。
新加酒沥汤 滋阴调气法 俞氏经验 从张石顽酒沥汤加味细生地(四钱) 白归身(钱半) 广橘白(八分) 苏薄荷(三分) 生白芍(三钱) 清炙草(六分) 川柴胡(四分蜜炙) 玫瑰花(三朵冲) 陈绍酒(二匙分冲) 淡竹沥(两瓢与酒和匀同冲)
【秀按】丹溪谓气血调和。则百病不生。气血抑郁。则百病蜂起。路玉谓气郁则液凝为痰。血郁则络瘀作痛。窃谓气血暴郁。血多虚而气多滞。必先调气。继则活络。最忌辛燥克削。重伤气血。故以归、地、芍、草、养血柔肝为君。遵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经旨。臣以橘白、柴、荷、清芬疏气。以肝喜散。急食辛以散之也。佐以竹沥绍酒涤痰行血。以肝性刚。宜柔宜疏是也。使以玫瑰花者。色能活血。香能疏气。足为诸药之先导。此为滋阴养血。调气疏郁之良方。
补阴益气煎 滋阴补气法 俞氏经验方 载景岳《新方八阵》潞党参(三钱米炒) 淮山药(三钱杵) 新会皮(一钱) 升麻(三分蜜炙) 大熟地(四钱炒松)
白归身(钱半醋炒) 清炙草(五分) 鳖血柴胡(五分)
【秀按】男子便血。妇人血崩。无论去血多少。但见声微气怯。面白神馁。心悸肢软者。气不摄血。血从下脱也。若用清凉止血方。必致气脱。故以滋补阴气之党参。滋填阴血之熟地为君。景岳称为两仪。本为气血双补之通用方。臣以薯归滋脾阴而养肝血。归身醋炒。尤得敛血之妙用。佐以升、柴、橘皮、升清气而调胃气。
柴胡用鳖血拌炒。虽升气而不致劫动肝阴。使以甘草和药。缓肝急而和脾阴。此为滋阴养血。血脱益气之良方。惟党参甘平益气。究嫌力薄。膏粱体宜易吉林大参。补气之功为尤胜。阴虚有火者。加莹白童便。咸平止血以降阴火。尤有专功。自汗者。加绵 皮二三钱。固表气以收汗。淮小麦三四钱。养心血以敛阴。皆历试辄验之要法。
加味《金匮》肾气汤 滋阴纳阳法 俞氏经验方 从仲景方加减大熟地(六钱) 淮山药(三钱杵) 丹皮(钱半醋炒) 淡附片(钱半) 山萸肉(二钱) 浙茯苓(三钱)
泽泻(钱半) 紫瑶桂(五分炼丸吞) 北五味(一钱杵) 莹白童便(一杯分冲)
【秀按】伤寒夹阴。误服升散。及温热多服清凉克伐。以致肾中虚阳上冒。而口鼻失血。气短息促者。其足必冷。小便必白。大便必或溏、或泻、上虽假热。下显真寒。阳既上越。阴必下虚。宜于滋阴之中。暂假热药冷服以收纳之。故以六味地黄为君。壮水之主。以镇阳光。臣以桂、附、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妙在佐以重用五味。酸收咸降。引真阳以纳归命门。使以莹白童便。速降阴火以清敛血溢。此为滋补真阴。收纳元阳之良方。
【廉勘】以上十方。俞氏皆以滋阴为君。参合他法以推展之。可谓善用成方。多所化裁者矣。足开后学选药制方之法门。
四逆汤 回阳破阴法 俞氏经验方 载仲景《伤寒论》川附子(三钱,炮,去皮脐) 川干姜(三钱炮) 清炙草(二钱)
【秀按】少阴病初起。不头痛身热。即恶寒肢厥。战栗蜷卧。甚则吐泻腹痛。脉沉。或伏。此名直中阴经真寒症。俗名阴证伤寒。若兼面色青。囊缩舌短者。此名夹阴中寒。证皆危险。故急以附姜破阴救阳为君。佐以炙草和中。辛得甘助。则有温补之功。甘与辛合。更擅调剂之长。此为破阴回阳。少阴中寒之主方。吐多者。
加生姜汁两匙冲。公丁香一分。泻多者。加炒冬术三钱。煨肉果钱半。舌短囊缩。小腹绞痛者。加盐水炒吴茱萸一钱。酒炒木瓜钱半。
桂枝加附子汤 回阳摄阴法(轻剂) 俞氏经验方 载仲景《伤寒论》川桂枝(二钱) 东白芍(三钱) 煨干姜(一钱) 炮附子(三钱) 清炙草(二钱) 大红枣(三枚劈)
【秀按】伤寒发汗过多。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此为亡阳之轻证。故以桂、附、辛热回阳为君。即臣以白芍之酸收摄阴。炙草之甘缓和阳。佐以煨姜。使以大枣。一为调卫以助阳。一为和营以维阴。此为回阳摄阴。调营护卫之良方。
真武汤 回阳摄阴法(重剂) 俞氏经验方 载仲景《伤寒论》炮附子(四钱) 生白芍(三钱) 浙茯苓(三钱) 鲜生姜(二钱) 生冬术(二钱)
【秀接】《内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若外感证。发汗过多。津液亏少。阳气偏虚。自汗不止。
筋失所养而惕惕跳动。肉失所养而 然蠕动。目眩心悸。振振欲擗地者。此为亡阳之重证。故以附、姜、辛热回阳为君。臣以白术培中益气。茯苓通阳化气。以助附姜峻补回阳之力。尤必佐白芍阴药以维系者。庶几阳附于阴而内返矣。此为回阳摄阴。急救亡阳之祖方。若少阴腹痛下利。内有水气者。本方宜重用茯苓。少则六钱。多则八钱。或一两。以通肾阳而利水。白芍宜用酒炒。以免阴凝之弊。兼咳者。加干姜八分。五味子五分同捣如泥。以散水寒而止饮咳。下利者。去白芍。加干姜一钱。以散寒水而培脾阳。呕者。加姜半夏三钱。生姜取汁一小匙冲。小便利者。去茯苓。以小便既利。不当更渗以竭津液也。此皆仲景治阴水症加减之成法。学者须知同一真武汤。一治少阴误汗亡阳。一治少阴寒水洋溢。同而不同有如此。始可以用仲景之经方。
【廉勘】真武汤。加减得法。用处甚多。如俞东扶于盛暑时。以此汤治寒霍乱症。吐泻腹疼。恶寒不渴。肢冷脉微。取效甚速。一也。如王孟英治痰喘汗多。气逆脘疼。不食碍眠。肢冷便溏。面红汗冷。脉弦软无神。苔白不渴。乃寒痰上实。肾阳下虚也。以此汤加干姜、五味、人参、杏仁、川朴等品。一剂知。二剂已。二也。
而善用此方者。首推叶天士先生。如治脾阳伤极。由误攻寒痞。变成单腹胀。以此方加川朴。又治食伤脾阳。
腹胀足肿。以此方去芍、姜。加草果仁、浓朴、广皮。又治浊阴窃据脾肾。跗肿腹满。以此方去芍、姜。加川朴、草蔻、泽泻。又治肿胀由足入腹。食谷不能运。脉细软。以此方去芍。加浓朴、荜茇。又治脾肾虚寒。泻多腹满。小便不利。以此方去芍、姜。加人参、益智仁、菟丝子。其他加减颇多。不能尽述。
通脉四逆汤 回阳通脉法 俞氏经验方 载仲景《伤寒论》川附子(五钱炮去皮脐) 川姜(四钱) 清炙草(二钱) 鲜葱白(五枚杵汁分冲)
【秀按】阳气即生气也。阴霾即死气也。是以阳被阴逼。不走即飞。但其间有结有散。结则尚可破散其阴以通阳。散则宜随阳之所在而返回。故脉沉或伏者仅阴之结。但用四逆汤。脉微欲绝而面赤者。乃阴盛格阳也。
故于四逆汤加葱白。由是推之。葱白之为用大矣。考葱之为物。寸根着土。即便森然。以其得生阳之气盛。故于死阴中得一线生阳。即可培植而生发。葱白形虽中空。具从阴达阳之性。而内含稠涎。外包紧束。能使阳仍不离于阴。所以病至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赤色。一派阴霾用事。只有外热面赤。身不恶寒数症。可以知阳未尽灭。然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已经昭着。故必重用附姜。尤赖得生阳气盛之葱白。培种微阳。庶几春回黍谷矣。此为回复残阳。急通脉道之主方。咽痛者。加桔梗一钱。宣肺气以止痛。呕者。加生姜汁一小匙冲。宣逆气以和胃。呃逆者。加公丁香九支。柿蒂三十个。降气逆以止呃。大腹痛者。加紫瑶桂五分。生白芍三钱。温通脾络以止痛。小腹绞痛者。加盐水炒吴茱萸五分。小茴香四分。温运肝气以止疼。痛甚者。加蜜炙延胡钱半。明乳香六分。活血通络以止痛。利虽止而脉微不出者。加吉林大参钱半。提神益气以生脉。
回阳急救汤 回阳生脉法 俞氏经验方 载陶节庵《伤寒六书》黑附块(三钱) 紫瑶桂(五分) 别直参(二钱) 原麦冬(三钱辰砂染) 川姜(二钱) 姜半夏(一钱)
湖广术(钱半) 北五味(三分) 炒广皮(八分) 清炙草(八分) 真麝香(三厘冲)
【秀按】少阴病下利脉微。甚则利不止。肢厥无脉。干呕心烦者。经方用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然不及此方面面顾到。故俞氏每用之以奏功。揣其方义。虽仍以四逆汤加桂温补回阳为君。而以《千金》生脉散为臣者。以参能益气生脉。麦冬能续胃络脉绝。五味子能引阳归根也。佐以白术、二陈、健脾和胃。上止干呕。下止泻利。
妙在使以些许麝香。斩关直入。助参、附、姜、桂、以速奏殊功。浅学人每畏其散气而不敢用。岂知麝香同冰片及诸香药用。固属散气。同参、术、附、桂、麦、味等温补收敛药用。但显其助气之功。而无散气之弊矣。
此为回阳固脱。益气生脉之第一良方。
【廉勘】此节庵老名医得心应手之方。凡治少阴中寒。及夹阴伤寒。阳气津液并亏。暨温热病凉泻太过。克伐元阳。而阳虚神散者多效。妙在参、术、附、桂、与麝香同用。世俗皆知麝香为散气通窍之药。而不知麝食各种香药。含英咀华。蕴酿香精而藏于丹田之间。故西医药物学中。推为壮脑补神之要药。阅过香港曹锡畴麝香辨者。皆深悉之。惜吾国医界尚多茫茫耳。陶俞二家。于西医学未曾进行之前。能深信麝香功用。配合于温补回阳之中。殊有卓识。吴鞠通辄诋其谬。亦未免所见不广。信口雌黄者矣。以余所验。服此方后。脉渐渐缓出者生。不出者死。暴出者亦死。手足不温者亦死。若舌卷囊缩。额汗如珠不流。两目直视者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