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遵生八笺
遵生八笺
《农桑撮要》曰:“是月剩饭,用苋菜盖之,过夜不馊。”
《山居四要》曰:“养鱼池中,是月宜纳二神守以护鱼。”
“治水泻百病,用乌蔺子六月六日同面炒黄,等分为末,米饮调服二钱。”
《琐碎录》曰:“宜食苦荬,以益心气。”
《家塾事亲》曰:“西瓜性温,熟者可食,解暑,名白虎汤。”
《千金月令》云:“是月可食乌梅酱止汤。方用乌梅捣烂,加蜜适中,调汤微煮饮之。水泻渴者,以梅加砂糖、姜米饮之,不渴。”
《便民图纂》曰:“六月六日,用井花水,以白盐淘于水中作卤,新锅仍煎作白盐,以此盐擦牙毕,以水吐手心内洗眼,虽老犹能灯下读书。”
《抱朴子养生书》云:“三伏内用甘草一钱,好明白滑石六钱,为末,和水饮之,名六一散,令人免中暑泄泻。”
三伏内服十味香薷饮方:
香薷数年陈者,一两 人参 陈皮 白朮炒 白扁豆炒 茯苓 黄蓍 木瓜 厚朴姜汁浸 甘草各五钱
共为饮片,水煎停冷服之。或为细末,水调一二钱服。
三伏时,用门冬、五味子、人参泡汤代茶,谓之参麦散。消渴生津。
《济世仁术》曰:“六月极热,可用扇急扇手心,则五体俱凉。”
《抱朴子》曰:“三伏中,用黄蓍、茯苓煎膏,入甘草末二分,以井凉水调服。治谵狂,大消暑热毒气。”
又方:木瓜酱,用木瓜十两,去皮细切,以汤淋浸,加姜片一两,甘草二两,紫苏十两,盐一两。每用些少泡汤,沉之井中,候极冷饮之。
又方;梅酱吃水方,用黄熟梅十斤,蒸烂去核,将肉秤有几斤,每斤加盐三钱,加紫苏干者一两,干姜丝二钱,甘草三钱,搅匀,日中大晒,待红黑色收起。用时,加白豆仁、檀香些少,饴糖调匀,和水服,最解暑渴。
又,桂酱、沉香熟水,俱载《饮食笺》内。
《琐碎录》曰:“暑月不可露卧,勿沐浴当风,慎贼邪之气侵人。”
又曰:“其月无冰,不可以凉水阴冷作冰饮。水热生涎者勿饮,能杀人。”
《玄枢经》:“是月勿斩伐草木,勿动土,勿举大事,以摇养气。”
《养生仁术》曰:“勿专用冷水浸手足,防引起狂邪之风犯之,令人疯病,体重气短,四肢无力。”
《食治通说》:“夏月不宜饮冷,何能全断?但勿宜过食冷水与生硬果、油腻、甜食,恐不消化,亦不宜多饮汤水。人能自慎,省食煎炒、咸腊、炙爆之物,自然津液常满,何必戒饮。”
《便民纂》曰:“途中一时中暑身死者,不可用冷水灌沃,急就道上取热土,填于死者脐上成堆,中间拨开作一孔,令人撒尿浇入脐孔。次用生姜、大蒜捣烂,热汤送下,即活。”
《琐碎录》曰:“暑月瓮坛大日晒热,不可即取盛装饮食,恐收暑气。”
《杨公忌》曰:“初三日不宜问疾。”
《灵宝经》曰:“六月六日,宜修清暑斋。”
六月事忌
《月令》曰:“六月选用日时,不宜用未,犯月建,百事不利。初一日,忌经营。初十、二十日,忌交易裁衣。”
《仙志戒》曰:“六月六日,忌取土开掘。”
《四时纂要》曰:“三伏日不可嫁娶,伤夫妇,不吉。”
《云笈七签》曰:“六月二十四日,忌远行,水陆俱不可往。”
《四时纂》曰:“是月勿饮山涧泽水,令人患瘕。”
《千金方》曰:“勿食韭,令人目昏。勿食羊肉,伤人神气。勿食野鸭鹜鸟,勿食雁,勿食茱萸,勿食脾。乃是季月,土旺在脾故也,俱宜戒之。”
《云笈七签》曰:“六月勿食羊血,伤人神魂,少志健忌。勿食生葵,必成水瘕,且为犬啮,终身不瘥。”
六月修养法
季夏之月,发生重浊,主养四时,万物生荣,增咸减甘,以滋肾脏。是月肾脏气微,脾脏独旺,宜减肥浓之物,益固筋骨。卦值遁,遁者,避也,二阴浸长,阳当避也,君子庄矜自守。生气在巳,坐卧宜向南方。
孙真人曰:“是月肝气微弱,脾旺,宜节约饮食,远声色。此时阴气内伏,暑毒外蒸,纵意当风,任性食冷,故人多暴泄之患。切须饮食温软,不令太饱,时饮粟米温汤、豆蔻熟水最好。”
《内月秘诀》曰:“建未之月,二阴之卦,是阴气渐长,喻身中阴符,离去午位,收敛而下降也。”
《灵剑子》导引法
端身正坐,舒手指,直上反拘。三举,前屈,前后同行。至六月半后用之。去腰脊脚膝痹风,散膀胱邪热。
陈希夷季夏二气导引坐功图势
(见图)
脾神图
(见图)
脾脏四季旺论
脾脏属中央土,旺于四季,为黄帝,神肖凤形,坤之气,土之精也。脾者,裨也,裨助胃气。居心下三寸,重一斤二两,阔三寸,长五寸。脾为心子,为肺母,外通眉阙,能制谋意辩,皆脾也。口为之宫,其神多嫉。脾无定形,主土阴也。妒亦无准,妇人多妒,乃受阴气也。食熟软热物,全身之道也。故脾为五脏之枢,开窍于口,在形为颊,脾脉出于隐白,脾乃肉之本意处也。谷气入于脾,于液为涎,肾邪入脾则多涎。六腑,胃为脾之腑,合为五谷之腑也。口为脾之官,气通则口知五味,脾病则口不知味。脾合于肉,其荣唇也,肌肉消瘦者,脾先死也。为中央,为季夏,日为戊己,辰为丑辰未戌,为土。其声宫,其色黄,其味甘,其嗅香,心邪入脾则恶香也。脾之外应中岳,上通镇星之精。季夏并四季各十八日,存镇星黄气入脾中,连于胃上,以安脾神。脾为消谷之腑,如转磨然,化其生而入于熟也。脾不转则食不消也,则为食患。所以脾神好乐,乐能使脾动荡也。故诸脏不调则伤脾,脾脏不调郥伤质,质神俱伤,则人之病速也。人当慎食硬物,老人尤甚。不欲食者,脾中有不化食也。贪食者,脾实也;无宿食而不喜食者,脾虚也;多惑者,脾不安也,色憔悴者,脾受伤也;好食甜者,脾不足也;肌肉鲜白滑腻者,是脾无病征也。肺邪入脾则多歌,故脾有疾当用呼,呼以抽其脾之疾也。中热亦宜呼以出之。当四季月后十八日,少思屏虑,屈己济人,不为利争,不为阴贼,不与物竞,不以自强,恬和清虚,顺坤之德而后全其生也。逆之则脾肾受邪,土木相克,则病矣。
修养脾脏法
当以夏季之月朔旦,并三季后十八日,正坐中宫,禁气五息,鸣天鼓二十四通, 【注曰:鸣天鼓者,以两手抱脑后,用中食二指起复互换,各二十四下。】 吸坤宫黄气入口,十二吞之,以补呼之损也。
相脾脏病法
脾热者,鼻赤黄而肉臑;脾虚,则腹胀鸣,成溏痢,食不消化。脾风,则多汗恶风,体上游风习习,四肢无力,举动懈怠,不思饮食,足不能行,脚下胀痛。脾恶湿,食苦以燥之。又云:脾病欲缓,食甜以补之,苦以泻之。脾病,当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苦逆气,小肠急痛下泄,足重胫寒,两胁胀满,时作呕吐,气满充心,四肢浮肿,宜服诃梨勒丸。
干地黄一钱 牡丹皮一钱 薯蓣八分 泽泻八分 茯苓八分 川芎八分 山茱萸九分 干姜三分 诃梨勒皮十分 荜拨三分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空心,地黄汤下二十丸。
六气治脾法
治脾脏吐纳用呼法,以鼻渐引长气以呼之。病脾大呼三十遍,细呼十遍。呼时须撮口出之,不可开口。能去冷气、壮热、霍乱,宿食不化,偏风麻痹,腹肉结块。数数呼之,相次勿绝,疾退即止,过度则损。损则吸以补之,法具前。
脾脏四季食忌
六月勿食吴茱萸,令人患赤白痢。四季勿食脾、肝、羊血。脾病,宜食米、枣、葵,禁酸味。
脾脏导引法 【六月行之】
可大坐,伸一脚,以两手向前反掣三五度。又跪坐,以两手据地回视,用力作虎视,各三五度,能去脾家积聚风邪毒气,又能消食。
夏时逸事
洗笔池
三吴长洲葑溪孔里,有洗笔池,是宣圣南游遗迹,池中水尚黑,内种白荷。每年池中间黑荷一朵,是圣迹之奇也。至今在潇洒张郎旧居园中。(据弦雪居本补入。)
入水避暑
葛仙翁每大醉,夏炎热,入深水底,八日乃出,以能伏气故耳。
河朔夏饮
袁绍在河朔,至夏大饮,以避一时之暑,号为河朔饮。
高卧北窗
陶潜于夏日,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避暑凉棚
长安人每至暑月,以锦结为凉棚,设坐具为避暑会。
造百索粽
唐岁时节物,五月有百索粽
捕蝇虎蟾蜍佩
五月五日,捕蝇虎杵拌豆,豆自踊跃,可以击蝇。取万岁蟾蜍,头有角,目赤,颔下有丹书八字者,五月五日收之,阴干佩带,可以避五兵。
九子粽
粽名极多,有九子粽,王沂公诗云“争传九子粽”,章简公诗云“九子粘蒲玉粽香”是也。
射粉团
唐时都中,端午日造粉团角黍入盘中,以小弓架矢射之,中者取饮。
菖蒲酒
端午日,以菖蒲生山涧中一寸九节者,或屑或切以浸酒,章诗云:“菖华泛酒尧樽绿。”
五彩线
五月,以五色线系臂,名曰续命缕,又曰长命缕,可以辟除不祥,五兵五鬼。
蒲人艾虎
端午日,以菖蒲根刻作小人或葫芦形,佩以辟邪,王诗“旋刻菖蒲要避邪”。五日,以艾为小虎,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内人争相戴之,故章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
斗草浴兰
五日踏百草,又作斗百草之戏,章诗云:“今朝斗草得宜男。”五日蓄兰以为浴,《楚骚》曰:“浴兰汤兮沐芳华。”章诗云:“兰芽翠釜汤。”
凫车
南方竞渡,使舟轻利,谓之飞凫,又曰水车,章诗:“瑶津亭下竞凫车。”古诗云:“兰汤备浴传荆俗,水马浮江吊屈魂。”
伏闭不出
《汉官仪》曰:“伏日万鬼行,故尽日闭户,不涉他事。”
暑饮碧筒
袁绍与刘松,三伏时尽日饮酒,以避一时之暑。魏郑公暑饮,取大荷叶,以指甲去叶心,令与大柄通,屈茎轮菌如象鼻,传席间之,名碧筒酒。
琢冰山
杨氏子弟,每以三伏琢冰为山,置于宴席左右,酒酣各有寒色。
分龙节
池俗,以五月二十九日、三十日为分龙节,雨则多水。闽人以夏至后分为龙雨,各有方。杭俗以五月二十日为分龙。
樱笋厨
《岁时记》以四月十五日后,通谓之樱笋厨,陈诗云:“春事无多樱笋来。”
临水宴
李少师与客饮宴,暑月临水,以荷为杯满酌,不尽则重饮,无日不大欢。
霹雳酒
《醉乡》云:“暑月大雷霆时,收雨水淘米酿酒,名霹雳酒。”
寒筵冰
《酉阳编》云:“盛夏取大水晶如拳块,置釜中,新汲水煮千沸,以小口大肚瓶盛汤,以油绵密封其口,勿令泄气。复以重汤煮瓶千沸,急沉井底,平旦出之,破瓶,冰已结矣。”
壬癸席
《河东备录》云:“取猪毛刷凈,命工织以为席,滑而且凉,号曰壬癸席。”
澄水帛
同昌公主一日大会,暑热特甚,命取澄水帛,以水蘸之,挂于堂中,满坐皆思挟纩。长八九尺,细明可鉴,中有龙涎,故能消暑。
冰丝茵
唐有老人,遇老妪持旧茵,以半千售之。有波斯国人见之,曰:“此是冰蚕所织,暑月置之坐旁,满坐皆凉。”酬以千万。
招凉辟暑
《拾遗记》曰:“黑蚌千年生珠,监暑握之生凉,名招凉珠,可以辟暑。”唐延学士讲《易》,赐辟暑犀,章诗云:“已持犀辟暑,更有草迎凉。”《酉阳编》曰:“迎凉草碧色,而干似苦竹,叶细如杉,虽若干枯,未尝凋落,盛暑挂之门户,其凉风自至。”
白龙皮
《剧谈》:“李德裕夏日邀同列饮,延入小室,开樽如坐高秋,出则火云烈日。询其私信,云:‘此日以金盆水渍白龙皮,置坐右,皮自新罗僧得于海中者。’”
溜激凉风
《唐书》:“拂菻之国盛暑,乃引水潜流,上通屋宇,机制巧密,惟闻屋上泉鸣,俄见四檐飞溜,悬波如瀑布,激气生凉。”
七井生凉
霍仙别墅,一室之中开七井,皆以镂雕之盘覆之。夏月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按辔木阴
姚崇暑月袗絺,乘小驷,按辔木阴,顿忘烦溽。
读随树阴
魏伯起夏日坐板床,随逐树阴,讽读累年,床为之锐。
浮瓜沉李
魏文帝与吴质书云:“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杜诗云:“翠瓜碧李沉玉瓮。”
踏草竞渡
《岁时记》:“五日,士人踏百草,作斗草之戏,以拯屈三闾之溺。”
辟兵续命
五月五日,集五采缯,谓之辟兵;合五色丝系之臂,谓之续命。
劳酒荐瓜
《汉书》:“田家伏腊,烹羊炮酒以自劳。”《月令》:“初伏,荐麦瓜于祖祢。”
环炉交扇
《新论》:“王仲都夏日环炉火,不言热而身不汗。谢公暑月虽伏,当风交扇,犹沾汗流离。
啸风嗽雾
王粲《大暑赋》曰:“仰庭熠而啸风。”王度《扇铭》:“服絺嗽云雾。”
避暑感凉
魏许使刘松辈三伏之时,昼夜酣饮极醉,以为避暑饮。傅咸作《感凉赋》曰:“夏日困于炎暑,旬日不过自凉,以时之凉,作感凉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