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


  又,疽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寒咽,半日死。其化作脓,泻之则已。

  发于颈,名曰夭疽,其肿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掖,前伤任脉,内熏肝肺。

  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阳气大发,消脑留项,名曰脑铄,其色不乐,项痛而刺以针。烦心者,死不可治。

  发于膊及 ,名曰疵疽,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四五日, KT 之也。

  发于掖下,赤坚者,名曰米疽也。坚而不溃者,为马刀也。

  发于胸,名曰井疽也。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中不治,十日死。

  发于膺,名曰甘疽。其状如谷实、瓠瓜,常苦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不治,十岁死,死后出脓。

  发于股阳,名曰兑疽。其状不甚变,而脓附骨,不急治,四十日死。

  发于胁,名曰改訾。改訾者,女子之病也。又云:痈发女子阴旁,名曰改訾疽。久不治,其中生 肉,如赤小豆麻黍也。

  发于尻,名曰兑疽。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四十日死。若发尻尾,名曰兑疽。若不急治,便通洞一身,十日死。

  发于股阴,名曰赤弛。不急治之,六日死。在两股内者,不治,六十日当死。

  发于膝,名曰疵疽。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而坚,勿石,石之则死。须其色黑柔,乃石之,生也。

  发于胫,名曰兔啮疽。其状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发于踝,名曰走缓。色不变。数灸而止其寒热,不死。

  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不急治之,百日死。

  发于足傍,名曰疠疽。其状不大,初从小指发,急治之。其状黑者,不可消,百日死也发于足趾,名曰脱疽。其状赤黑,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去之,活也;不赤疽发额,不泻,十余日死。其五日可刺也。其脓赤多血,死;未有脓,可治。人年二十五、三十一、六十、九十五,百神皆在额,不可见血,见血者死。

  赤疽发,身肿,牢核而身热,不可以坐,不可以行,不可以屈伸。成脓,刺之即已。

  赤疽发胸,可治。

  赤疽发髀枢,六月内可治;不治,出岁死。

  赤疽发阴股,牢者死,濡者可治。

  赤疽发掌中,可治。

  赤疽发胫,死不可治。

  白疽发膊若肘后,痒,目痛伤精,及身热多汗,五六处死。

  黑疽发肿,居背大骨上,八日可刺也。过时不刺为骨疽。骨疽脓出不可止者,出碎骨,黑疽发渊掖,死。

  黑疽发耳中,如米,此名文疽,死。

  黑疽发膊,死。

  黑疽发缺盆中,名曰伏痈,死。

  黑疽发肘上下,不死可治。

  黑疽发腓肠,死。

  黑疽发膝膑,牢者死,濡者可治。

  黑疽发趺上,牢者死。

  仓疽发身,先痒后痛。此故伤寒,寒气入脏笃,发为仓疽。九日可治,九十日死。

  钉疽发两膊,此起有所逐,恶血结留内外,荣卫不通,发为钉疽。三日身肿,痛甚,口噤如痉状。十一日可刺。不治,二十日死。疽起于肉上,如丁盖,下有脚至骨,名钉疽锋疽发背,起心俞若膊 。二十日不泻,死。其八日可刺也。其色赤黑,脓见青者,死不治。人年六岁、十八、二十四、四十、五十六、六十七、七十二、九十八,神皆在膊,不可见血,见血必死。

  阴疽发髀若阴股,始发,腰强,内不能自止,数饮不能多,五日牢痛。如此不治,三岁刺疽发,起肺俞若肝俞,不泻,一十日死。其八日可刺也。发而赤,其上肉如椒子者,死不可治。人年十九、二十五、三十三、四十九、五十七、六十、七十三、八十一、九十七,神皆在背,不可见血,见血者死。

  脉疽发环项,始病,身随而热,不欲动, ,或不能食。此有所大畏,恐怖而不精,上气嗽。其发引耳,不可以动。二十日可刺。如不刺,八十日死。

  龙疽发背,起胃俞若肾俞,二十日不泻,死。九日可刺。其上赤下黑,若青黑者,死;发血脓者,不死。

  首疽发背,发热八十二日,大热汗头,引身尽。如嗽,身热同同如沸者,皮泽颇肿处浅刺之;不刺,入腹中,二十日死。

  侠荣疽发胁,若起两肘头,二十五日不泻,死。其九日可刺。发赤白间,其脓多白而无赤,可治也。人年一十六、二十六、三十二、四十八、五十八、六十四、八十、九十六,神皆在胁,不可见血,见血者死。

  勇疽发股,起太阴若伏兔,二十五日不泻,死。其十日可刺。勇疽发,清脓赤黑,死;白者,尚可治。人年十一、十五、二十、三十一、三十二、四十六、五十九、六十三、七十五、九十一,神皆在尻尾,不可见血,见血者死。

  标叔疽发背,热同同,耳聋,后六十肿如裹水状,如此可刺之。但出水,后乃有血,血出即除也。人年五十七、六十五、七十三、八十一、九十七,神皆在背,不可见血,见血者死。

  痨疽发足趺若足下,三十日不泻,死。其十二日可刺。痨疽发赤白脓而不大多,其上痒,赤黑,死不可治。人年十三、二十九、三十五、六十一、七十三、九十三,神皆在足,不可见血,见血者死。

  冲疽发在小腹,痛而战寒热冒,五日 ,六日而变。可刺之。不刺之,五敦疽发两手五指头,若足五指头,十八日不泻,死。其四日可刺。其发而黑,痈不甚,疥疽发掖下若两臂、两掌中,振寒,热而嗌干者,饮多即呕,烦心 ,或卒胗者,如此可汗,不汗者死。

  筋疽发背,侠脊两边大筋,其色苍,八日可刺也。

  陈干疽发臂,三四日痛不可动,五十日身热而赤,六十日可刺之。如刺之无血,三四蚤疽发手足五指头,起节色不变,十日之内可刺也。过时不刺,后为食。痈在掖,三岁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铜器盖食,汗入食,食之令人发恶疮内疽。

  又云:鲫鱼脍合猪肝肺,食之发疽。

  又云:乌鸡肉合鲤鱼肉食,发疽。

  又云:鱼腹内有白如膏,合乌鸡肉食之,亦发疽也。

  又云:鱼金鳃,食发疽也。

  又云:已醉,强饱食,不幸发疽。

  《养生方·导引法》云:正倚壁,不息行气,从头至足止,愈疽。行气者,鼻内息,五入方一吐,为一通。满十二通愈。

  又云:正坐倚壁,不息行气,从口趣令气至头而止。治疽痹,气不足。

  卷之三十二 痈疽病诸候上(凡一十六论)

  十六、疽溃后候

  此由寒气客于经络,折于气血,血涩不通,乃成疽发。疽溃之后,有逆有顺。其眼白睛青黑而眼小者,一逆也;内药而呕者,二逆也;腹痛渴甚者,三逆也;膊项中不便者,四逆也;音嘶色脱者,五逆也。除此者并为顺矣。此五种皆死候。

  凡发痈疽,则热流入内,五脏焦燥,渴而引饮,兼多取冷,则肠胃受冷而变下利。利则肠胃俱虚,而冷搏胃气,气逆则变呕。逆气不通,遇冷折之,则哕也。

  卷之三十三 痈疽病诸候(下凡二十九论)

  十七、缓疽候

  缓疽者,由寒气客于经络,致荣卫凝涩,气血壅结所成。其寒盛者,则肿结痛深,而回回无头尾,大者如拳,小者如桃李,冰冰与皮肉相亲着。热气少,其肿与肉相似,不甚赤,积日不溃,久乃变紫黯色,皮肉俱烂,如牛领疮,渐至通体青黯,不作头,而穿溃脓出是也。以其结肿积久,而肉腐坏迟,故名缓疽。亦名肉色疽也。缓疽急者,一年杀人;缓者,数

  卷之三十三 痈疽病诸候(下凡二十九论)

  十八、疽候

  疽之状,肉生小黯点,小者如粟豆,大者如梅李,或赤或黑,乍青乍白,有实核,燥痛应心。或着身体。其着手指者,似代指,人不别者,呼为代指。不急治,毒逐脉上,入脏则杀人。南方人得此疾,皆截去指,恐其毒上攻脏故也。

  又云:十指端忽策策痛,入心不可忍。向明望之,晃晃黄赤,或黯黯青黑,是疽。直截后节,十有一冀。

  又云:风胗痛不可忍者, 疽。发五脏俞,节解相应通洞, 疽也。诸是疽皆死。又齿间臭热,血出不止, 疽也,七日死。治所不瘥,以灰掩覆其血,不尔又云:诸是 疽皆死,唯痛取利,十有一活耳。此皆毒瓦斯客于经络,气血痞涩,毒

  卷之三十三 痈疽病诸候(下凡二十九论)

  十九、疽发口齿候

  寒气客于经络,血涩不通,结而成疽。五脏之气,皆出于口;十二经脉,有入齿者,有连舌本者;荣卫之气,无处不行。虚则受邪挟毒,乘虚而入脉故也。其发口齿者,多血出不可禁,皆死。

  卷之三十三 痈疽病诸候(下凡二十九论)

  二十、行疽候

  行疽候者,发疮小者如豆,大者如钱,往来匝身,及生面上,谓之行疽。此亦寒热客于腠理,与血气相搏所生也。

  卷之三十三 痈疽病诸候(下凡二十九论)

  二十一、风疽候

  肿起,流之血脉,而挛曲疾痛,所以发疮历年,谓之风疽。此由风湿之气,客于经络,与气相搏所成也。

  《养生方》云:大解汗,当以粉粉身,若令自干者,成风疽也。

  卷之三十三 痈疽病诸候(下凡二十九论)

  二十二、石疽候

  此由寒气客于经络,与血气相搏,血涩结而成疽也。其寒毒偏多,则气结聚而皮浓,状如痤疖,坚如石,故谓之石疽也。

  卷之三十三 痈疽病诸候(下凡二十九论)

  二十三、禽疽候

  禽疽,发如胗者数十处。其得四日,肿合牢核痛,其状若变。十日可刺。其初发,身战寒,齿如噤,欲痉。如是者,十五日死也。此是寒湿之气,客于肌肉所生也。

  卷之三十三 痈疽病诸候(下凡二十九论)

  二十四、杼疽候

  杼疽者,发项及两耳下。不泻,十六日死。其六日可刺。其色黑,见脓如痈者,死不可治。人年三十、十九、二十三、三十五、三十九、五十一、五十五、六十一、八十七、九十九,神皆在两耳下,不可见血,见血者死。此是寒湿之气客于肌肉,折于血气之所生也。

  卷之三十三 痈疽病诸候(下凡二十九论)

  二十五、水疽候

  此由寒湿之气,客于皮肤,搏于津液,使血气痞涩,湿气偏多,则发水疽。其肿状如物裹水,多发于手足,此是随肌肤虚处而发也。亦有发身体数处而壮热,遂至死。

  卷之三十三 痈疽病诸候(下凡二十九论)

  二十六、肘疽候

  肘疽,是疽发于肘,谓之肘疽。凡诸疽发节解,并皆断筋节,而发肘者,尤为重也。此亦是寒湿之气客于肌肉,折于血气所生也。

  卷之三十三 痈疽病诸候(下凡二十九论)

  二十七、附骨疽候

  附骨疽者,由当风入骨解,风与热相搏,复遇冷湿;或秋夏露卧,为冷所折,风热伏结,壅遏附骨成疽。喜着大节解间,丈夫及产妇、女人,喜着鼠HT 、髂头、 膝间,婴孩、嫩儿,亦着膊、肘、背脊也。其大人、老人着急者,则先觉痛,不得转动,挪之应骨痛,经日便觉皮肉生急,洪洪如肥状,则是也。其小儿不知字名,抱之才近,其便啼唤,则是支节有痛处,便是其候也。大人、老人着缓者,则先觉如肥洪洪耳,经日便觉痹痛不随也。其小儿则觉四肢偏有不动摇者,如不随状,看支节解中,则有肥洪洪处,其名不知是附骨疽;乃至称身成脓,不溃至死,皆觉身体变青黯也。其大人、老人,皆不悟是疽,乃至于死也。亦有不别是附骨疽,呼急者为贼风,其缓者谓风肿而已。

  卷之三十三 痈疽病诸候(下凡二十九论)

  二十八、久疽候

  此由寒气客于经络,折于气血,血涩不通,乃结成疽。凡疽发诸节及腑脏之俞,则卒急也。其久疽者,发于身体闲处,故经久积年,致脓汁不尽,则疮内生虫,而变成 也。

  卷之三十三 痈疽病诸候(下凡二十九论)

  二十九、疽虚热候

  此由寒搏于热,结壅血涩,乃成疽。疽脓虽溃,瘥之后,余热未尽,而血已虚,其人吸吸苦热 虚乏,故谓虚热也。

  卷之三十三 痈疽病诸候(下凡二十九论)

  三十、疽大小便不通候

  此由寒气客于经络,寒搏于血,血涩不通,壅结成疽。腑脏热不泄,热入大小肠,故大小便不通也。

  卷之三十三 痈疽病诸候(下凡二十九论)

  三十一、痈发背候

  夫痈发于背者,多发于诸腑俞也。六腑不和则生痈,诸腑俞皆在背,其血气经络周于身,腑气不和,腠理虚者,经络为寒所客,寒折于血,则壅不通,故结成痈,发其俞也。热气加于血,则肉血败化,故为脓。痈初结之状,肿而皮薄以泽。

  又云:背上忽有赤肿而头白,摇之连根,入应胸里动,是痈也。

  又,发背若热,手不可得近者,内先服王不留行散,外摩发背膏大黄贴。若在背生,破无苦,良久不得脓,以食肉膏、散着瓮头,内痈口中。人体热气歇,服术散。五日后痈欲瘥者,服排脓内塞散。

  卷之三十三 痈疽病诸候(下凡二十九论)

  三十二、痈发背溃后候

  此由寒气客于经络,折于血气,血涩不通,乃结成痈发背。痈脓出之后,眼白睛青黑而眼小,一逆也;内药而呕,二逆也;腹痛渴甚,三逆也;膊项中不便,四逆也;音嘶色脱,五逆也。此等五逆者,皆不可治也。或热或渴,非仓卒而急,可得渐治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