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


  《养生方·导引法》云:坐,伸腰,举左手,仰其掌,却右臂,覆右手,以鼻纳气,自极七息。息间,稍顿右手。除两臂背痛、结气。

  又云:端坐,伸腰,举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胁,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结气。

  又云:两手拓肘头,拄席,努肚上极势,待大闷始下,来去上下五七。去脊背体内疼、骨节急强、肚肠宿气。行忌太饱,不得用肚编也。

  卷之十三 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十、冷气候

  夫脏气虚,则内生寒也。气常行腑脏,腑脏受寒冷,即气为寒冷所并,故为冷气。其状或腹胀,或腹痛,甚则气逆上而面青、手足冷。

  卷之十三 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十一、七气候

  七气者,寒气、热气、怒气、恚气、忧气、喜气、愁气。凡七气积聚,牢大如杯若,在心下、腹中,疾痛欲死,饮食不能,时来时去,每发欲死,如有祸状,此皆七气所生。

  寒气则呕吐、恶心;热气则说物不章,言而遑;怒气则上气不可忍,热痛上抢心,短气欲死,不得气息也;恚气则积聚在心下,心满不得饮食;忧气则不可极作,暮卧不安席;喜气即不可疾行,不能久立;愁气则喜忘,不识人语,置物四方,还取不得去处,若闻急,即手足筋挛不举。

  卷之十三 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十二、九气候

  九气者,谓怒、喜、悲、恐、寒、热、忧、劳、思。因此九事而伤动于气,一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食而气逆也;二曰喜则其气缓,荣卫通利,故气缓;三曰悲则气消,悲则使心系急,肺布叶举,使上焦不通,热气在内,故气消也;四曰恐则气下,恐则精却,精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气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五曰寒则气收聚,寒使经络凝涩,使气不宣散故也;六曰热则腠理开,腠理开则荣卫通,汗大泄;七曰忧则气乱,气乱则心无所寄,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八曰劳则气耗,气耗则喘且汗,外内皆越,故气耗也;九曰思则气结,气结则心有所止,故气留而不行。

  众方说此九气,互有不同,但气上之由有九,故名为九气类也。

  卷之十三 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十三、短气候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体实,实则气盛,盛则气逆不通,故短气。又,肺虚则气少不足,亦令短气,则其人气微,常如少气,不足以呼吸。

  诊其脉,尺寸俱微,血气不足,其人短气。寸口脉沉,胸中短气。脉前小后大,则为胸满短气。脉洪大者,亦短气也。

  卷之十三 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十四、五膈气候

  五膈气者,谓忧膈、恚膈、气膈、寒膈、热膈也。忧膈之病,胸中气结,烦闷,津液不通,饮食不下,羸瘦不为气力。恚膈之为病,心下苦实满,噫辄酢心,食不消,心下积结,牢在胃中,大小便不利。气膈之为病,胸胁逆满,咽塞,胸膈不通,噫闻食臭。寒膈之为病,心腹胀满,咳逆,腹上苦冷,雷鸣,绕脐痛,食不消,不能食肥。热膈之为病,脏有热气,五心中热,口中烂,生疮,骨烦,四肢重,唇口干燥,身体头面手足或热,腰背皆疼痛,胸痹引背,食不消,不能多食,羸瘦少气及癖也。此是方家所说五膈形证也。

  经云:阳脉结,谓之膈。言忧恚寒热,动气伤神;而气之与神,并为阳也。伤动阳气,致阴阳不和,而腑脏生病,结于胸膈之间,故称为膈气。众方说五膈,互有不同,但伤动之由有五,故云五膈气。

  卷之十三 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十五、逆气候

  夫逆气者,因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食而气逆上。

  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能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能卧,卧而喘者,皆有所起。

  其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阳明者,为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气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夫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络脉之气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此络脉之疾人,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

  不得卧,卧而喘者,是水气之客。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津液主卧而喘。

  诊其脉,趺阳脉太过,则令人逆气,背痛温温然。寸口脉伏,胸中有逆气。关上脉细,其人逆气,腹痛胀满。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偃卧,以左足踵拘右足拇指,鼻纳气,自极七息,除癖逆气。

  卷之十三 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十六、厥逆气候

  厥者,逆也。谓阴气乘于阳。阴气居于下,阳气处于上,阳虚则阴实,实则阴盛,阴盛则上乘于阳,卫气为之厥逆,失于常度,故寒从背起,手足冷逆,阴盛故也。

  卷之十三 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十七、少气候

  此由脏气不足故也。肺主于气而通呼吸,脏气不足,则呼吸微弱而少气。胸痛少气者,水在脏腑。水者,阴气;阴气在内,故少气。

  诊右手寸口脉,阴实者,肺实也。苦少气,胸内满彭彭,与膊相引,脉来濡者,虚少气也。左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足厥阴、少阳俱虚也,病苦少气不能言。右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足太阴、阳明俱虚也,病苦胃中如空状,少气不足以息,四逆寒。脉弱者,少气,皮肤寒。脉小者,少气也。

  卷之十三 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十八、游气候

  夫五脏不调,则三焦气满,满则气游于内,不能宣散,故其病但烦满虚胀。

  卷之十三 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十九、胸胁支满候

  肺之积气,在于右胁;肝之积气,在于左胁。二脏虚实不和,气蓄于内,故胸胁支满。

  春脉不及,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胀满。寸口脉滑为阳实,胸中逆满也。

  卷之十三 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二十、上气胸胁支满候

  寒冷在内,与脏腑相搏,积于胁下,冷乘于气,气则逆上,冲于胸胁,故上气而胸胁支

  卷之十三 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二十一、久寒胸胁支满候

  阴气积于内,久而不已,则生寒,寒气与脏气相搏,冲于胸胁,故支满。

  卷之十三 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二十二、乏气候

  夫虚极之人,荣卫减耗,腑脏虚弱,气行不足,所以呼吸气短也。

  卷之十三 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二十三、走马奔走及人走乏饮水得上气候

  夫走马及人走,则大动于气,气逆于胸内,未得宣散,而又饮水,水搏于气,故有上气

  卷之十三 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二十四、食热饼触热饮水发气候

  夫食热皆触动肺气,则热聚肺间,热气未歇,而饮冷水,水入于肺,冷热相搏,气聚不宣,为冷所乘,故令发气。

  卷之十三 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二十五、气分候

  夫气分者,由水饮搏于气,结聚所成。气之流行,常无壅滞,若有停积,水饮搏于气,则气分结而住,故云气分。

  卷之十三 香港脚病诸候(凡八论)

  一、香港脚缓弱候

  凡香港脚病,皆由感风毒所致。得此病,多不即觉,或先无他疾,而忽得之;或因众病后得之。初甚微,饮食嬉戏,气力如故,当熟察之。

  其状:自膝至脚有不仁,或若痹,或淫淫如虫所缘,或脚指及膝胫洒洒尔,或脚屈弱不能行,或微肿,或酷冷,或痛疼,或缓从不随,或挛急;或至困能饮食者,或有不能者,或见饮食而呕吐,恶闻食臭;或有物如指,发于 肠,迳上冲心,气上者;或举体转筋,或壮热、头痛;或胸头冲悸,寝处不欲见明;或腹内苦痛而兼下者;或言语错乱,有善忘误者;或眼浊,精神昏愦者。此皆病之证也,若治之缓,便上入腹。入腹或肿,或不肿,胸胁满,气上便杀人。急者不全日,缓者或一、二、三日。初得此病,便宜速治之,不同常病。

  病既入脏,其脉有三品,内外证候相似,但脉异耳。若病患脉得浮大而缓,宜服续命汤两剂。若风盛,宜作越婢汤加术四两。若脉转快而紧,宜服竹沥汤。脉微而弱,宜服风引汤二三剂。此皆多是因虚而得。若大虚乏气短,可以间作补汤,随病体之冷热而用。若未愈,更作竹沥汤。

  若病患脉浮大而紧快,此是三品之最恶脉。脉或沉细而快者,此脉正与浮大而紧者同是恶脉。浮大者,病在外;沉细者,病在内,治亦不异,当消息以意耳。其形或尚可,而手脚未及至弱,数日之内,上气便死。如此之脉,急服竹沥汤,日一剂,汤势恒令相及,勿令半日之内空无汤也。若服竹沥汤得下者必佳。此汤竹汁多,服之,皆须热服。

  不热,辄停在胸膈,更为人患。若已服数剂,病及脉势未折,而若胀满者,可以大鳖甲汤下之。汤热尽而不得下,可以丸药助令得下;下后更服竹沥汤,趣令脉势折,气息料理乃佳。

  江东、岭南,土地卑下,风湿之气,易伤于人。初得此病,多从下上,所以脚先屈弱,然后毒瓦斯循经络,渐入腑脏,腑脏受邪,气便喘满。以其病从脚起,故名香港脚。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坐,两足长舒,自纵身,纳气向下,使心内柔和适散;然后屈一足,安膝下,长舒一足,仰足指向上使急;仰眠,头不至席,两手急努向前,头向上努挽。一时各各取势,来去二七,递互亦然。去脚疼、腰膊冷、血冷、风痹、日日渐损。

  又云:覆卧,傍视,立两踵,伸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脚中弦痛、转筋、脚酸疼,脚痹弱。

  又云:舒两足坐,散气向涌泉,可三通。气彻到始收;右足屈卷,将两手急捉脚涌泉,挽。足踏手挽,一时取势。手足用力,送气向下,三七,不失气。数寻。去肾内冷气、膝冷,脚疼也。

  又云:一足屈之,足指仰,使急;一足安膝头。散心,两足跟出气向下。一手拓膝头向下急捺,一手向后拓席。一时极势,左右亦然,二七。去膝髀疼急。

  又云:一足踏地,一足向后,将足解溪安 上。急努两手,偏相向后,侧身如转,极势二七,左右亦然。去足疼痛痹急、腰痛也。

  卷之十三 香港脚病诸候(凡八论)

  二、香港脚上气候

  此由风湿毒瓦斯,初从脚上,后转入腹,而乘于气,故上气也。

  卷之十三 香港脚病诸候(凡八论)

  三、香港脚痹弱候

  此由血气虚弱,若受风寒湿毒,与血并行肤腠,邪气盛,正气少,故血气涩,涩则痹,虚则弱,故令痹弱也。

  卷之十三 香港脚病诸候(凡八论)

  四、香港脚疼不仁候

  此由风湿毒瓦斯,与血气相搏,正气与邪气交击,而正气不宣散,故疼痛。邪在肤腠,血气则涩,涩则皮肤浓,搔之如隔衣不觉知,是名为痹不仁也。

  卷之十三 香港脚病诸候(凡八论)

  五、香港脚痹挛候

  香港脚之病,有挟风毒,风毒则搏于筋,筋为挛。风湿乘于血,则痹,故令痹挛也。

  卷之十三 香港脚病诸候(凡八论)

  六、香港脚心腹胀急候

  此由风湿毒瓦斯,从脚上入于内,与脏气相搏,结聚不散,故心腹胀急也。

  卷之十三 香港脚病诸候(凡八论)

  七、香港脚肿满候

  此由风湿毒瓦斯,搏于肾经。肾主于水,今为邪所搏,则肾气不能宣通水液,水液不传于小肠,致壅溢腑脏,腑脏既浸渍,溢于皮肤之间,故肿满也。

  卷之十三 香港脚病诸候(凡八论)

  八、香港脚风经五脏惊悸候

  夫温湿成香港脚,而挟风毒,毒少风多,则风证偏见。风邪之来,初客肤腠,后经腑脏,脏虚,乘虚而入,经游五脏,与神气相搏,神气为邪所乘,则心惊悸也。

  卷之十四 咳嗽病诸候(凡十五论)

  一、咳嗽候

  咳嗽者,肺感于寒,微者则成咳嗽也。肺主气,合于皮毛。邪之初伤,先客皮毛,故肺先受之。五脏与六腑为表里,皆禀气于肺。以四时更王,五脏六腑皆有咳嗽,各以其时感于寒而受病,故以咳嗽形证不同。

  五脏之咳者,乘秋则肺先受之,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声,甚则唾血。乘夏则心先受之,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哽,甚则咽肿喉痹。乘春则肝先受之,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侧,两 下满。乘季夏则脾先受之,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喑喑引于膊背,甚则不可动,动则咳剧。乘冬则肾先受之,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逆。此五脏之咳也。

  五脏咳久不已,传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之状,咳而遗屎。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之状,咳而失气,与咳俱出。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

  膀胱咳之状,咳而遗尿。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又有十种咳。一曰风咳,欲语因咳,言不得竟是也。二曰寒咳,饮冷食,寒入注胃,从肺脉上气,内外合,因之而咳是也。三曰支咳,心下坚满,咳则引痛,其脉反迟是也。四曰肝咳,咳而引胁下痛是也。五曰心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阴是也。六曰脾咳,咳而涎出,续续不止,引少腹是也。七曰肺咳,咳而引颈项,而唾涎沫是也。八曰肾咳,咳则耳聋无所闻,引腰、脐中是也。九曰胆咳,咳而引头痛口苦是也。十曰厥阴咳,咳而引舌本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