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
卷之十二 黄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十九、因黄发吐候
黄病吐下之后,胃气虚冷,其人宿病有寒饮,故发吐。
卷之十二 黄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二十、黄胆候
黄胆之病,此由酒食过度,腑脏不和,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风湿所搏,瘀结不散,热气郁蒸,故食已如饥,令身体面目爪甲及小便尽黄,而欲安卧。
若身脉多赤,多黑、多青皆见者,必寒热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胆也疸而渴者,其病难治;疸而不渴,其病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发于阳部,其人振
卷之十二 黄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二十一、酒疸候
夫虚劳之人,若饮酒多,进谷少者,则胃内生热。因大醉当风入水,则身目发黄,心中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面发赤斑。若下之,久久变为黑疸,面目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故知之。
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当吐之则愈。其小便不利,其候当心中热,足不热,是其证明若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先吐之,沉弦,先下之。
卷之十二 黄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二十二、谷疸候
谷疸之状,寒热不食,食毕头眩,心忪怫郁不安而发黄,由失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者,必小便难,此欲为谷疸。虽下之,其腹必满,其脉迟故也。
卷之十二 黄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二十三、女劳疸候
女劳疸之状,身目皆黄,发热恶寒,小腹满急,小便难。由大劳大热而交接,交接竟入
卷之十二 黄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二十四、黑疸候
黑疸之状,苦小腹满,身体尽黄,额上反黑,足下热,大便黑是也。夫黄胆、酒疸、女劳疸,久久多变为黑疸。
卷之十二 黄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二十五、九疸候
夫九疸者,一曰胃疸,二曰心疸,三曰肾疸,四曰肠疸,五曰膏疸,六曰舌疸,七曰体疸,八曰肉疸,九曰肝疸。
凡诸疸病,皆由饮食过度,醉酒劳伤,脾胃有瘀热所致。其病,身面皆发黄,但立名不
卷之十二 黄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二十六、胞疸候
胞疸之病,小肠有热,流于胞内,故大小便皆如柏汁,此为胞疸。
卷之十二 黄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二十七、风黄胆候
夫风湿在于腑脏,与热气相搏,便发于黄,即小便或赤或白,好卧而心振,面虚黑,名
卷之十二 黄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二十八、湿疸候
湿疸病者,脾胃有热,与湿气相搏,故病苦身体疼,面目黄,小便不利,此为湿疸。
卷之十二 冷热病诸候(凡七论)
一、病热候
夫患热者,皆由血气有虚实。邪在脾胃,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风邪不得宣散,因而生热,热搏于腑脏,故为病热也。
诊其脉,关上浮而数,胃中有热;滑而疾者,亦为有热;弱者无胃气,是为虚热。跗阳脉数者,胃中有热,热则消谷引食。跗阳脉粗而浮者,其病难治。若病者苦发热,身体疼痛,此为表有病,其脉自当浮,今脉反沉而迟,故知难瘥;其人不即得愈,必当死,以其病与脉相反故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偃卧,合两膝,布两足而伸腰,口纳气,振腹自极七息。除壮热疼痛,通两胫不随。
又云:覆卧去枕,立两足,以鼻纳气四十所,复以鼻出之。极令微气入鼻中,勿令鼻知。除身中热、背痛。
又云:两手却据,仰头向日,以口纳气,因而咽之数十。除热、身中伤、死肌。
卷之十二 冷热病诸候(凡七论)
二、客热候
客热者,由人腑脏不调,生于虚热。客于上焦,则胸膈生痰实,口苦舌干;客于中焦,则烦心闷满,不能下食;客于下焦,则大便难,小便赤涩。
卷之十二 冷热病诸候(凡七论)
三、病冷候
夫虚邪在于内,与卫气相搏,阴胜者则为寒。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内生寒。
视其五官,色白为有寒。诊其脉,迟则为寒;紧则为寒;涩迟为寒;微者为寒;迟而缓为寒;微而紧为寒;寸口虚为寒。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一足向下踏地,一足长舒向前,极势,手掌四方取势,左右换易四七。去肠冷、腰脊急闷、骨疼,令使血气上下布润。
又云:两足相合,两手仰捉两脚,向上急挽,头向后振,极势三七。欲得努足,手两向舒张,身手足极势二七。去窍中生百病、下部虚冷。
又云:叉跌,两手反向拓席,渐渐向后,努齐腹向前散气,待大急还放,来去二七。去齐下冷、脚疼、五脏六腑不和。
又云:两手向后拓腰,蹙膊极势,左右转身来去三七。去腹肚齐冷,两膊急,胸掖不和。
又云:互跪,两手向后,手掌合地,出气向下。始渐渐向下,觉腰脊大闷还上,来去二七。身正,左右散气,转腰三七。去齐下冷闷、解溪内疼痛。
卷之十二 冷热病诸候(凡七论)
四、寒热候
夫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阳者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不通则寒独留于外,故寒栗也。阴虚内生热者,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熏胸中,故内热也。阳盛而外热者,上焦不通利,皮肤致密,腠理闭塞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也。阴盛而内寒者,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血凝泣则脉不通,其脉不通,脉则盛大以涩,故中寒。阴阳之要,阴密阳固,若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凡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
骨寒热,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本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爪槁,死不治。诊其脉,沉细数散也。
卷之十二 冷热病诸候(凡七论)
五、寒热往来候
夫寒气并于阴则发寒,阳气并于阳则发热,阴阳二气虚实不调,故邪气更作,寒热往来也。
脉紧而数,寒热俱发,必当下乃愈。脉急如弦者,邪入阳明,寒热。脾脉小甚为寒热。
《养生方》云:已醉饱食,发寒热也。
卷之十二 冷热病诸候(凡七论)
六、冷热不调候
夫人荣卫不调,致令阴阳痞塞,阳并于上则上热,阴并于下则下冷。上焦有热,或喉口生疮,胸膈烦满;下焦有冷,则腹胀肠鸣,绞痛泄痢。
卷之十二 冷热病诸候(凡七论)
七、寒热厥候
夫厥者,逆也。谓阴阳二气卒有衰绝,逆于常度。若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也。故阳气胜则足下热。热厥者,酒入于胃,是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此人必数醉若饱已入房,气聚于脾中未得散,酒气与谷气相并,热起于内,故遍于身,内热则尿赤。夫酒气盛而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脚为之热。
寒厥之为寒,必从五指始,上于膝下。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寒。寒厥何失而然?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衰,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其所用,下气上争,未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荣其经络,故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
夫厥者,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此由阴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乱则不知人。
太阳之厥,踵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 仆。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能卧,卧则面赤而热,妄见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胸热胁痛, 不可以运。太阴之厥,腹满 胀,后不利,不欲食,食之则呕,不得卧也。少阴之厥者,则舌干尿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者,少腹肿痛, 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胫内热。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正偃卧,展两足,鼻纳气,自极七息,摇足三十过止。除足寒厥逆也。
卷之十三 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一、上气候
夫百病皆生于气,故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聚,热则腠理开而气泄,忧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食而气逆上也。喜则气和,荣卫行通利,故气缓焉。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使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内,故气消也。恐则精却,精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寒则经络凝涩,故气收聚也。热则腠理开,荣卫通,故汗大泄也。忧则心无所寄,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且汗,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身心有所止,气留不行,故气结矣。
诊寸口脉伏,胸中逆气,是诸气上冲朐中。故上气、面 肿、膊息,其脉浮大,不治。上气,脉躁而喘者,属肺;肺胀欲作风水,发汗愈。脉洪则为气。其脉虚宁伏匿者生,牢强者死。喘息低仰,其脉滑,手足温者,生也;涩而四末寒者,死也。上气脉数者死,谓其形损故也。其汤烫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饮水勿急咽,久成气病。
《养生方·导引法》云:两手向后,合手拓腰向上,急势,振摇臂肘,来去七。始得手不移,直向上向下,尽势,来去二七,去脊、心、肺气,壅闷消散。
又云:凡学将息人,先须正坐,并膝头、足;初坐,先足指相对,足跟外扒。坐上,少欲安稳,须两足跟向内相对。坐上,足指外扒,觉闷痛,渐渐举身似款便,坐上。待共两坐相似,不痛,始双竖脚跟向上,坐上,足指并反向外。每坐常学。去膀胱内冷、膝风冷,足疼、上气、腰痛,尽自消适也。
又云:两足两指相向,五息止。引心肺,去咳逆,上气。极用力,令两足相向,意止引肺中气出,病患行肺内外,展转屈伸,随适,无有违逆。
卷之十三 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二、卒上气候
肺主于气。若肺气虚实不调,或暴为风邪所乘,则腑脏不利,经络痞涩,气不宣和,则卒上气也。又因有所怒,则气卒逆上,甚则变呕血,气血俱伤。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两手交叉颐下,自极,致补气;治暴气咳。
以两手交颐下,各把两颐脉,以颐句交中,急牵来着喉骨,自极三通,致补气充足,治暴气上气,写喉等病,令气调长,音声弘亮。
卷之十三 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三、上气鸣息候
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
诊其肺脉滑甚,为息奔上气。脉出鱼际者,主喘息。其脉滑者生,快者死也。
卷之十三 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四、上气喉中如水鸡鸣候
肺病令人上气,兼胸膈痰满,气行壅滞,喘息不调,致咽喉有声如水鸡之鸣也。
卷之十三 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五、奔气候
夫气血循行经络,周而复始,皆有常度。肺为五脏上盖,主通行于腑脏之气。若肺受邪,则气道不利;气道不利,则诸脏气壅;则失度,故气奔急也。
卷之十三 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六、贲豚气候
夫贲豚气者,肾之积气。起于惊恐、忧思所生。若惊恐,则伤神,心藏神也。忧思则伤志,肾藏志也。神志伤动,气积于肾,而气下上游走,如豚之奔,故曰贲豚。其气乘心,若心中踊踊如事所惊,如人所恐,五脏不定,食饮辄呕,气满胸中,狂痴不定,妄言妄见,此惊恐贲豚之状。若气满支心,心下闷乱,不欲闻人声,休作有时,乍瘥乍极,吸吸短气,手足厥逆,内烦结痛,温温欲呕,此忧思贲豚之状。
诊其脉来触祝触祝者,病贲豚也。肾脉微急,沉厥,贲豚,其足不收,不得前后。
卷之十三 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七、上气呕吐候
肺主于气,肺为邪所乘,则上气。此为膈内有热,胃间有寒,寒从胃上乘于肺,与膈内热相搏,故乍寒乍热而上气。上气动于胃,胃气逆,故呕吐也。
卷之十三 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八、上气肿候
肺主于气,候身之皮毛。而气之行,循环脏腑,流通经络,若外为邪所乘,则肤腠闭密,使气内壅,与津液相并,不得泄越,故上气而身肿也。
卷之十三 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九、结气候
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哭泣悲来,新哭讫,不用即食,久成气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