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证类本草
证类本草
衍义曰:莽草,今人呼为 草。浓煎汤,淋渫皮肤麻痹。《本经》一名春草。诸家皆谓为草,今居木部,《图经》亦然。今世所用者,皆木叶也。如石南,枝、梗干则绉,揉之,其嗅如椒。《尔雅·释草》云:,春草。释曰:今莽草也。
与《本经》合,今当具言之。石南条中,陶隐居注云:似 草,凌冬不凋。诚木无疑。
卷第十四
无食子
味苦,温,无毒。主赤白痢,肠滑,生肌肉。出西戎。
唐本注云:生沙碛间。树似柽。今注一名没石子。出波斯国。主小儿疳 ,能黑髭发,治阴疮,阴汁,温中和气。(唐本先附)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无食子,使,治大人、小儿大腹杂俎云:无石子出波斯国,波斯呼为摩贼树。高六、七丈,围八九尺。叶似桃而长。三月开花,白色,心微红。子圆如弹丸,初青,熟乃黄白。虫蚀成孔者入药用。其树一年生无食子,一年生跋屡,大如指,长三寸,上有壳,中仁如粟黄,可啖之。
海药:谨按徐表《南州记》云:波斯国,大小如药子,味温、平,无毒。主肠虚冷痢,益血生精,乌髭发,和气安神,治阴毒痿。烧灰用。张仲景使治阴汗,取烧灰,先以微温浴了,即以帛微 后敷灰囊上,甚良。波斯每食以代果,番胡呼为没食子。今人呼墨食子,转谬矣。
雷公云:墨石子,凡用勿令铜、铁,并被火惊者。颗小、纹细,上无 米者妙。用浆水于砂盆中,或硬青石上研令尽,却焙干研了用,勿捣,能为乌犀色。千金方:治急疳蚀口鼻者。没石子为末,吹下部,即瘥。子母秘录:治产后痢。
没石子一个,烧为末。和酒服方寸匕,冷石子二个切,熬令黄色,研作馄饨食之。
衍义曰:无石子,今人合他药染髭。
卷第十四
黄药根
黄药根 味苦,平,无毒。主诸恶肿疮 ,喉痹,蛇犬咬毒。取根研服之,亦含亦涂。藤生,高三、四尺,根及茎似小桑,生岭南。(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黄药,凉。治马一切疾。
图经曰:黄药根,生岭南,今夔、峡州郡及明、越、秦、陇州山中亦有之,以忠、万州者为胜。藤生,高三、四尺,根及茎似小桑,十月采根。秦州出者谓之红药子,叶似荞麦,枝梗赤色,七月开白花,其根初采湿时红赤色,曝干即黄。
开州兴元府又产一种苦药子,大抵与黄药相类。主五脏邪气,治肺压热,除烦躁,亦入马药用。春采根曝干。又下有药实根条云:生蜀郡山谷。苏恭云:即药子也。用其核仁。《本经》误载根字,疑即黄药之实,然云生叶似杏,花红白色,子肉味酸,此为不同。今亦稀用,故附于此。孙思邈《千金月令》疗忽生瘿疾一、二年者。
以万州黄药子半斤,须紧重者为上。如轻虚,即是他州者,力慢,须用一倍。取无灰酒一斗,投药其中,固济瓶口。以糠火烧一复时,停腾,待酒冷即开。患者时时饮一盏,不令绝酒气。经三、五日后,常须把镜自照,觉消即停饮,不尔便令人项细也。刘禹锡《传信方》亦着其效,云得之邕州从事张 。 目击有效,复己试,其验如神。其方小异处,惟烧酒候香气出外,瓶头有津出即止,不待一宿,火仍不得太猛,酒有灰。
经验方:治咯血。黄药、汉防己各一两,为末。每服一钱匕,水一盏,小麦二十粒同煎,食后气。用黄药子一斤浸洗净,酒一斗浸之。每日早晚常服一盏。忌一切毒物及不得喜怒。但以线子逐日度瘿,知其效。简要济众治鼻衄不止。黄药子为末。每服二钱匕,煎薄胶汤下。良久,以新汲水调面末一匙头服之,又方:敷疮药。
子四两为末,以冷水调敷疮上,干即旋敷之。兵部手集治鼻衄出血,王郎中得方:以新汲水摩黄药子一碗,勿令绝稀,顿服立瘥。
衍义曰:黄药,亦治马心肺热,有功。
卷第十四
雷丸
味苦、咸,寒、微寒,有小毒。主杀三虫,逐毒瓦斯,胃中热。利丈夫,不利女子。作摩膏,除小儿百病,逐邪气恶风汗出,除皮中热结积蛊毒,白虫、寸白自出不止。久服令人阴痿。一名雷矢,一名雷实。赤者杀人。生石城山谷及汉中土中。八月采根,曝干。(荔实、浓朴为之使,恶葛根。)
陶隐居云:今出建平、宜都间。累累相连如丸。《本经》云:利丈夫。《别录》云:久服阴雷丸,竹之苓也。无有苗蔓,皆零无相连者。今出房州、金州。
今注此物性寒。《本经》云:利丈夫,不利女子。《别录》云:久服令阴痿者,于事相反。
按此则疏利男子元气,不疏利女子脏气,其义显矣。臣禹锡等谨按范子云:雷矢出汉中,色白者善。吴氏云:雷丸,神农:苦。黄帝、歧伯、桐君:甘,有毒。扁鹊:甘,无毒。季氏:大寒。药性论云:雷丸,君,恶蓄根,味苦,有小毒。能逐风。芫花为使。主癫痫狂走,杀蛔虫。日华子云:入药炮用。
雷公云:凡使,用甘草水浸一宿了,铜刀刮上黑皮,破作四五片。又用甘草汤浸一宿后蒸,从巳至未,出,晒干。
却以酒拌,如前从巳至未蒸,晒干用。经验前方:下寸白虫。雷丸一味,水浸软去皮切,焙干为末。每有疾者,五更初,先食炙肉少许,便以一钱匕药,稀粥调半钱服之,服时须六衙及上半月日,虫乃下。
卷第十四
槲(音斛)若
槲(音斛)苦 味甘、苦,平,无毒。主痔,止血,疗血痢,止渴。取脉炙用之。
皮
味苦。水煎浓汁,除蛊及 ,俗用甚效。(唐本先附)
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槲皮亦可单用。主治恶疮,煎汤洗之良。日华子云:槲皮,味涩图经曰:槲若,《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山林多有之。木高丈余,若即叶也,与栎相类,亦有斗,但小不中用耳。不拘时采。其叶并皮用。葛洪洗诸败烂疮、乳疮,并用此皮切三升,水一斗,煮五升,春夏冷用,秋冬温用,洗疮,洗毕乃敷诸膏,谓之赤龙皮汤。又治毒攻下部生疮者,槲皮合榉,煮汁如饴糖,以导之。《千金翼方》疗蛊毒,以槲木北阴白皮一圣惠方:治冷淋,小肠不利,茎中急痛。用槲叶捣末,每服三钱,水一盏,葱白七寸,煎六分,去滓,食前温服。
又方:治蝼蛄 。用槲叶烧灰细研,以泔别浸槲叶,取洗疮拭之,纳少备急方:孩子淋疾。槲叶三片,煎汤服一鸡子,小盒饭时下。简要济众治吐血。槲叶不拘多少捣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取五、七分,和滓服。
又方:若鼻中外查瘤脓血。槲叶灰,先以泔清煮榆叶取汁洗,拭干,纳灰疮中,良。子母秘录:治小儿及大人赤白痢。
新槲皮一斤,去黑皮,细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去滓,更煎如膏,和酒服,立愈。
衍义曰:槲若,亦有斗,但不及栎木,虽坚而不堪充材。叶微炙,炒槐花减槲叶之半,同为末,米饮调服,治初得肠风及血痔,热多者尤佳。亦堪为炭,但不及栎木。
卷第十四
白杨树皮
白杨树皮 味苦,无毒。主毒风香港脚肿,四肢缓弱不随,毒瓦斯游易(音翼)在皮肤中,痰癖等酒渍服之。
取叶圆大,蒂小,无风自动者。今按陈藏器本草云:白杨去风痹宿血,折伤,血沥在骨肉间,痛不可忍,及皮肤风瘙肿,杂五木为汤,捋浸损处。北土极多,人种墟墓间,树大皮白。或云叶无风自动,此是 (音移)杨,非白杨也。(唐本先附)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味酸筋骨。非寻常杨、柳并松杨树,叶如梨者是也。
图经曰:白杨,旧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北土尤多,人种于墟墓间。株大叶圆如梨,皮白,木似杨,故名白杨。采其皮无时。此下又有水杨条,《经》云:叶圆阔而赤,枝条短梗,多生水岸旁,其形如杨柳相似,以生水岸,故名水杨。《尔雅》所谓旄,泽柳。其云生水旁,形如杨柳,即今蒲杨是也。杨柳之类亦多。崔豹《古今注》曰:白杨叶圆,青杨叶长,柳叶亦长细, (时题切)杨圆叶弱蒂,微风则大摇。一名高飞,一曰独摇。蒲柳生水边,叶似青杨,亦曰蒲杨;亦日 柳;亦曰蒲 焉。水杨即蒲杨也。枝茎劲韧(音刃)作矢用。又有赤,材理亦赤也。然今人鲜能分别之,余并见柳华条。《必效方》疗腹满癖护风细锉五升,熬令黄,以酒五升淋讫,即以绢袋盛滓,还纳酒中,密封再宿。每服一合,日三。
雷公云:凡使,以铜刀刮粗皮,蒸,从巳至未出。用布袋盛,于屋东挂干用。外台秘要治口吻疮。以嫩枝于铁上烧作灰,脂敷之。千金方:治妊娠下痢。白杨皮一斤,水一斗,煮取二升治牙疼,白杨皮醋煎含之。
孙真人主口疮。以白杨枝,浆水煎,和盐含之。
衍义曰:白杨,陕西甚多,永、耀间居人修盖,多此木也。然易生根,斫木时碎札入土即下根,故易以繁植,非止墟墓间,于人家舍前后及夹道,往往植之,土地所宜尔。风才至,叶如又谓无风自动,则无此事。
尝官永、耀间,熟见之。但风微时,当风迳者,其叶孤绝处,则往往独摇,以其蒂细长,叶重大,微风虽过故往来卒已时,势使然也
卷第十四
桄(音光)榔(音郎)子
桄(音光)榔(音郎)子 味苦,平,无毒。主宿血。其木似 榈坚硬。斫其内有面,大者至数皮堪作绠。生岭南山谷。(今附)
图经曰:桄榔,生岭南山谷,今二广州郡皆有之,人家亦植于庭除间。其木似 榈而坚硬,斫其间有面,大者至数石,食之不饥。其皮至柔,坚韧可以作绠。其子作穗生木端,不拘时月采之。《岭表录异》云:桄榔木、枝叶并茂,与枣、槟榔等小异。然叶下有须如粗马尾,广人人以此缚舶,不用钉线。木性如竹,紫黑色,有纹理,工人解之,以制博弈局。又其木刚,作 锄,利如铁,中石更利,唯中蕉椰致败耳。
陈藏器云《华阳国志》云:郡少谷,取桄榔面,以牛酪食之。《临海志》曰:桄榔木作锄,利如铁,中石更利,唯中蕉根破之,物之相伏如此。其中有似米粉,中作饼饵食之得饱。有权木,皮中亦有白粉如白米,干捣之,水淋屑者,可作面饼。《吴都赋》云:文 根 是也。又有莎木面,温补,久服不饥长生。岭南山谷,大者四、五围,面数槲,土人取次为饼色黄,鸠人部落食之。《广志》曰:树多枝、叶如鸟翼,其面色白,树收面不过一槲,捣筛如面,则不磨屑为饭。海药:云谨按《岭表录》云:生广南山谷。树身、皮、叶与蕃枣、槟榔等小异力,久服轻身辟谷。《录异》云:桄榔盖以此也。
卷第十四
苏方木
味甘、咸,平,无毒。主破血。产后血胀闷欲死者,水煮,苦酒煮五两,取浓汁服之效。
唐本注云:此人用染色者。出南海、昆仑来,交州、爱州亦有。树似庵罗,叶若榆叶而无涩,抽条长丈许,花黄,子生青熟黑。今按陈藏器本草云:苏方,寒。主霍乱呕逆,及人常呕吐,用水煎服之。破血当以酒煮为良。(唐本先附)
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治妇人血气心腹痛,月候不调及蓐劳,排脓止痛,消痈肿,扑损瘀血,女人失音血噤,赤白痢并后分急痛。
雷公云:凡使,去上粗皮并节了。若有中心纹横如紫角者,号曰木中尊色,其效倍常百等。须细锉了重捣,拌细条梅枝蒸,从巳至申出,阴干用。肘后方:治血运。苏方:三两细锉,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瘥。若无苏方,取绯衣煮汁服亦得。海药:云谨按徐表《南海记虚劳血癖气壅滞,产后恶露不安怯起,冲心腹中搅痛,及经络不通,男女中风,口噤不语。宜此法,细研乳头香,细末方寸匕,酒煎苏方,去滓,调服,立吐恶物瘥。
卷第十四
榉树皮
大寒。主时行头痛,热结在肠胃。
陶隐居云:山中处处有。皮似檀、槐,叶如栎、槲。人亦多识。用之削取里皮,去上甲,煎唐本注云:此树所在皆有,多生溪涧水侧。叶似樗而狭长。树大者连抱,高数仞,皮极粗浓。殊不似檀。俗人取煮汁,以疗水及断痢,取嫩叶挪贴火烂疮,有效。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榉树皮,味苦,无毒。下水气,止热痢,安胎,主妊娠人腹痛。
又乡人采叶为甜茶。
雷公云:凡使,勿用三、四年者无力,用二十年以来者心空,其树只有半边,向西生者是。斧剥下去上粗皮,细锉蒸,从巳至末,出,焙干用。榉牛,凡采得,用铜刀取作两片,去两翅,用纸袋盛,于舍东挂,待干用。肘后方:治毒气攻手足肿疼。以树皮和槲皮合煮汁如饴糖,以桦皮浓煮汁绞,饮之。
衍义曰:榉木皮,今人呼为榉柳。然叶谓柳非柳,谓槐非槐。木最大者,高五、六十尺,合甚多,然亦下材也,不堪为器用。嫩皮,取以缘栲栳与箕唇。
卷第十四
桐叶
桐叶 味苦,寒,无毒。主恶蚀疮着阴。皮,主五痔,杀三虫,疗贲豚气病。
花
,主敷猪疮。饲猪,肥大三倍。生桐柏山谷。
陶隐居云:桐树有四种,青桐,叶、皮青,似梧而无子。梧桐,色白,叶似青桐而有子,子桐无异,唯有花、子尔,花二月舒,黄紫色,《礼》云:桐,始华者瑟者。今此云花,便应是白桐,白桐堪作琴瑟,一名椅桐,人家多植疮。恐误矣。岂有故破伤猪敷桐花者。臣禹锡等谨按尔雅疏云:榇,一名梧。郭云:今梧桐。《诗·大雅》云: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是也。又曰:桐木,一名荣。郭云:即梧桐与榇梧一也。药性论云:白桐皮,能治五淋。沐发去头风,生发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