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类本草


  玄参 (恶黄 、干姜、大枣、山茱萸,反藜芦。)

  苦参 (玄参为使,恶贝母、漏芦、菟丝子,反藜芦。)

  石龙芮 (大戟为使,畏蛇蜕、吴茱萸。)

  萆 (薏苡为使,畏葵根、大黄、柴胡、牡蛎、前胡。)

  石苇 (滑石、杏仁为使,得菖蒲良。臣禹锡等谨按《唐本》云:射干为使。)

  狗脊 (萆 为使,恶败酱。臣禹锡等谨按《蜀本》云:恶莎草。)

  矍麦 ( 草、牡丹为使,恶桑螵蛸。)

  白芷 (当归为使,恶旋复花。)

  紫菀 (款冬为使,恶天雄、矍麦、雷丸、远志,畏茵陈。臣禹锡等谨按《唐本》云:恶本。)

  白藓皮 (恶螵蛸、桔梗、茯苓、萆 。)

  白薇 (恶黄 、大黄、大戟、干姜、干漆、大枣、山茱萸。)

  紫参 (畏辛夷。)

  淫羊藿 (薯蓣为使。)

  款冬花 (杏仁为使,得紫菀良,恶皂荚、硝石、玄参,畏贝母,辛夷、麻黄、黄芩、黄连、牡丹 (畏菟丝子。臣禹锡等谨按《唐本》云:畏贝母、大黄。)

  防己 (殷孽为使,恶细辛,畏萆 ,杀雄黄毒。)

  木防己 (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畏女苑、卤咸。)

  女苑 (畏卤咸。)

  泽兰 (防己为使。)

  地榆 (得发良,恶麦门冬。)

  海藻 (反甘草。)

  香子 (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得酒良。)

  卷第二

  草药下部

  大黄 (黄芩为使。)

  桔梗 (节皮为使,畏白芨、龙胆、龙眼。)

  甘遂 (瓜蒂为使,恶远志,反甘草。)

  葶苈 (榆皮为使,得酒良,恶僵蚕、石龙芮。)

  芫花 (决明为使,反甘草。)

  泽漆 (小豆为使,恶薯蓣。)

  大戟 (反甘草。臣禹锡等谨按《唐本》云:畏菖蒲、芦草、鼠屎。《药性论》云:反芫花钩吻 (半夏为使,恶黄芩。)

  藜芦 (黄连为使,反细辛、芍药、五参,恶大黄。)

  乌头、乌喙 (莽草为使,反半夏、栝蒌、贝母、白蔹、白芨,恶)

  藜芦。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远志为使,忌豉汁。

  天雄,远志为使,恶腐婢。

  附子 (地胆为使,恶蜈蚣,畏防风、甘草、黄 、人参、乌韭、大豆。)

  羊踯躅 (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恶诸石及面。)

  贯众 ( 菌为使。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赤小豆为使。)

  半夏 (射干为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臣禹锡等谨按《蜀漆 (栝蒌为使,恶贯众。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畏橐吾。萧炳云:桔梗为使。)

  虎掌 (蜀漆为使,畏莽草。)

  野狼牙 (芜荑为使,恶枣肌、地榆。)

  常山 (畏玉扎。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忌葱。日华子云:忌菘菜。)

  白芨 (紫石英为使,恶理石、李核仁、杏仁。臣禹锡等谨按《蜀本》:云:反乌头。)

  白蔹 (代赭为使,反乌头。)

  菌 (得酒良,畏鸡子。)

  白头翁 (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豚实为使。日华子云:得酒良。)

  茹 (甘草为使,恶麦门冬。)

  荩草 (畏鼠妇。)

  夏枯草 (土瓜为使。)

  乌韭 (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垣衣为使。)

  牵牛子 (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得青木香、干姜良。)

  野狼毒 (大豆为使,恶麦句姜)

  鬼臼 (畏垣衣。)

  蓄 (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恶丹石。)

  商陆 (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得大蒜良。)

  女青 (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蛇衔为使。)

  天南星 (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畏附子、干姜、生姜。

  卷第二

  木药上部

  茯苓、茯神 (马间为使,恶白蔹,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臣禹锡等谨按《蜀杜仲 (恶蛇蜕、玄参。)

  柏实 (牡蛎、桂心、瓜子为使,畏菊花、羊蹄、诸石、面、曲。)

  干漆 (半夏为使,畏鸡子。)

  蔓荆子 (恶乌头、石膏。)

  五加皮 (远志为使,畏蛇皮、玄参。)

  柏木 (恶干漆。)

  辛夷 (芎 为使,恶五石脂,畏菖蒲、蒲黄、黄连、石膏、黄环。)

  酸枣仁 (恶防己。)

  槐子 (景天为使。)

  牡荆实 (防风为使,恶石膏。)

  卷第二

  木药中部

  浓朴 (干姜为使,恶泽泻、寒水石、硝石。)

  山茱萸 (蓼实为使,恶桔梗、防风、防己。)

  吴茱萸 (蓼实为使,恶丹参、硝石、白垩,畏紫石英。)

  秦皮 (大戟为使,恶吴茱萸。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恶苦瓠、防葵。)

  占斯 (解野狼毒毒。)

  栀子 (解踯躅毒。)

  秦椒 (恶栝蒌、防葵,畏雌黄。)

  桑根白皮 (续断、桂心、麻子为使。)

  紫葳 (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畏卤咸。)

  食茱萸 (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畏紫石英。)

  骐麟竭 (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得密陀僧良。)

  卷第二

  木药下部

  黄环 (鸢尾为使,恶茯苓,防己。)

  石南 (五加皮为使。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恶小蓟。)

  巴豆 (芫花为使,恶 草,畏大黄、黄连、藜芦,杀斑蝥毒。)

  栾华 (决明为使。)

  蜀椒 (杏仁为使,畏款冬。臣禹锡等谨按《唐本》云:畏橐吾、附子、防风。《药性论》栾荆子 (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恶石膏,决明为使。)

  溲疏 (漏芦为使。)

  皂荚 (柏实为使,恶麦门冬,畏空青、人参、苦参。)

  雷丸 (荔实、浓朴为使,恶葛根。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蓄根、芫花为使。)

  卷第二

  兽上部

  龙骨 (得人参、牛黄良,畏石膏。)

  龙角 (畏干漆、蜀椒、理石。)

  牛黄 (人参为使,恶龙骨、地黄、龙胆、蜚蠊,畏牛膝。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恶白胶 (得火良,畏大黄。臣禹锡等谨按《蜀本》云:恶大黄。)

  阿胶 (得火良,畏大黄。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薯蓣为使。)

  熊胆 (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恶防己、地黄。)

  卷第二

  兽中部

  犀角 (松脂为使,恶 菌、雷丸。)

  羊角 (菟丝子为使。)

  鹿茸 (麻勃为使。)

  鹿角 (杜仲为使。)

  卷第二

  兽下部

  麋脂 (畏大黄。)

  伏翼 (苋实、云实为使。)

  天鼠屎 (恶白蔹、白薇。)

  卷第二

  虫鱼上部

  蜜蜡 (恶芫花、齐蛤。)

  蜂子 (畏黄芩、芍药、牡蛎。臣禹锡等谨按《蜀本》云:畏白前。)

  牡蛎 (贝母为使,得甘草、牛膝、远志、蛇床良,恶麻黄、吴茱萸、辛夷。)

  桑螵蛸 (畏旋复花。)

  海蛤 (蜀漆为使,畏狗胆、甘遂、芫花。)

  龟甲 (恶沙参、蜚蠊。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畏狗胆。)

  鲤鱼胆 (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蜀漆为使。)

  卷第二

  虫鱼中部

  皮 (得酒良,畏桔梗、麦门冬。)

  蜥蜴 (恶硫黄、斑蝥、芜荑。)

  露蜂房 (恶干姜、丹参、黄芩、芍药、牡蛎。)

  白僵蚕 (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恶桑螵蛸、桔梗、茯芩、茯神、萆 。)

  虫 (畏皂荚、菖蒲。)

  蜚虻 (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恶麻黄。)

  蛴螬 (蜚蠊为使,恶附子。)

  水蛭 (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畏锻石。)

  鳖甲 (恶矾石。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恶理石。)

  蟹 (杀莨菪毒、漆毒。)

  鱼甲 (蜀漆为使,畏狗胆、甘遂、芫花。

  乌贼鱼骨 (恶白蔹、白芨。臣禹锡等谨按《蜀本》云:恶附子。

  卷第二

  虫鱼下部

  蜣螂 (畏羊角、石膏。)

  蛇蜕 (畏磁石及酒。臣禹锡等谨按《蜀本》云:酒熬之良。)

  斑猫 (马刀为使,畏巴豆、丹参、空青、恶肤青。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恶豆花。)

  地胆 (恶甘草。)

  马刀 (得水良。臣禹锡等谨按《唐本》云:得火良。)

  卷第二

  果上部

  大枣 (杀乌头毒。)

  莲花 (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忌地黄、蒜。)

  卷第二

  果下部

  杏仁 (得火良,恶黄 、黄芩、葛根,解锡、胡粉毒,畏 草。)

  杨梅 (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忌生葱。)

  卷第二

  菜上部

  冬葵子 (黄芩为使。)

  卷第二

  菜中部

  葱实 (解藜芦毒。臣禹锡等谨按《药对》云:杀百草毒,能消桂花为水。)

  卷第二

  米上部

  麻 、麻子 (畏牡蛎、白薇,恶茯苓。)

  麻花 (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 虫为使。)

  卷第二

  米中部

  大豆及黄卷 (恶五参、龙胆,得前胡、乌喙、杏仁、牡蛎良,杀乌头毒。)

  大麦 (蜜为使。)

  豉 (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并《药对》云:杀六畜胎子毒。)

  上二百三十一种相制使,其余皆无 三十四种续添立冬之日,菊、卷柏先生时,为阳起石、桑螵蛸凡十物使,主二百草为之长。

  立春之日,木兰、射干先生,为柴胡、半夏使,主头痛四十五节。

  立夏之日,蜚蠊先生,为人参、茯苓使,主腹中七节,保神守中。

  夏至之日,豕首、茱萸先生,为牡蛎、乌喙使,主四肢三十二节。

  立秋之日,白芷、防风先生,为细辛、蜀漆使,主胸背二十四节。

  上此五条出《药对》中,义旨渊深,非俗所究,虽莫可遵用,而是主统之本,故亦载之。

  卷第三

  己酉添加衍义

  卷第三

  丹砂

  丹砂 味甘,微寒,无毒。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通血脉,止烦满,消渴,益精神,悦泽人面,杀精魅邪恶鬼,除中恶、腹痛、毒瓦斯、疥 、诸疮。久服通神明不老,轻身神仙,能化为汞。作末名真朱,光色如云母,可析者良。生符陵山谷。采无时。(恶磁石,畏咸水。)

  陶隐居云:按:此化为汞及名真朱者,即是今朱砂也。俗医皆别取武都、仇池雄黄夹雌黄者,名为丹砂。方家亦往往俱用,此为谬矣。符陵是涪州,接巴郡南,今无复采者。乃出武陵、西川诸蛮夷中,皆通属巴地,故谓之巴砂。《仙经》亦用。越砂,即出广州、临漳者,此二处并好,唯须光明莹澈为佳。如云母片者,谓云母砂。如樗蒲子,紫石英形者,谓马齿砂,亦好。如大小豆及大块圆滑者,谓豆砂。细末碎者,谓末砂。此二种粗,不入药用,但可画用尔。采砂,皆凿坎入数丈许。虽同出一郡县,亦有好恶。地有水井胜火井也。炼饵之法,备载《仙方》,最为长生之宝。唐本注云:丹砂,大略二种,有土砂、石砂。其土砂,复有块砂、末砂,体并重而色黄黑,不任画用。疗疮疥亦好,但不入心腹之药尔,然可烧之,出水银乃多。其石砂便有十数种,最上者光明砂,云一颗别生一石龛内,大者如鸡卵,小者如枣栗,形似芙蓉,破之如云母,光明照澈,在龛中石台上生,得此者,带之辟恶为上。

  其次,或出石中或出水内,形块大者如拇指,小者如杏仁,光明无杂,名马牙砂,一名无重砂。入药及画俱善,俗间亦少有之。其有磨嵯、新井、别井、水井、火井、芙蓉、石末、石堆、豆末等砂,形类颇相似。入药及画,当择去其杂土石,便可用矣。南有越砂,大者如拳,小者如鸡鹅卵,形虽大,其杂土石,不如细明净者。《经》言末之名真朱,谬矣,岂有一物而以全末为殊名者也。今注今出辰州、锦州者,药用最良,余皆次焉。陶云出西川,非也。蛮夷中或当有之。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丹砂,君,有大毒。镇心,主尸疰,抽风。日华子云:凉,微毒。润心肺,治疮疥痂,息肉。服并涂用。

  图经曰:丹砂,生符陵山谷,今出辰州、宜州、阶州,而辰州者最胜,谓之辰砂。生深山石间,土人采之,穴地数十尺,始见其苗乃白石耳,谓之朱砂床。砂生石上,其块大者如鸡子,小者如石榴子,状若芙蓉头,箭镞。连床者紫黯若铁色,而光明莹澈,碎之崭岩作墙壁,又似云母片可析者,真辰砂也。无石者弥佳。过此,皆淘土石中得之,非生于石床者。陶隐居注:谓出武陵西川诸蛮中。今辰州乃武陵故地,虽号辰砂,而本州境所出殊少,往往在蛮界中溪溆、锦州得之,此地盖陶所谓武陵西川者是也。而后注谓出西川为非,是不晓武陵之西川耳。宜砂绝有大块者,碎之亦作墙壁,但罕有类物状,而色亦深赤,为不及辰砂,盖出土石间,非白石床所生也。然宜州近地春州、融州皆有砂,故其水尽赤,每烟雾郁蒸之气,亦赤黄色,土人谓之朱砂气,尤能作瘴疠,深为人患也。阶砂又次,都不堪入药,唯可画色耳。凡砂之绝好者,为光明砂,其次谓之颗块,其次谓之鹿蔌,其下,谓之末砂,而医方家唯用光明砂,余并不用。采无时。谨按郑康成注《周礼》,以丹砂、石胆、雄黄、、磁石为五毒,古人唯以攻创疡。而《本经》以丹砂为无毒,故人多炼治服食,鲜有不为药患者。岂五毒之说胜乎?服饵者,当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