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证类本草
证类本草
实
杀蛊毒,破积聚,逐风痹。一名鬼目。生华阴山谷。二月、四月采叶,八月采实,阴干。(五加皮为之使。)
陶隐居云:今庐江及东间皆有之。叶状如枇杷叶。方用亦稀。唐本注云:叶似 草,凌冬不凋。以叶细者为良,关中者好。为疗风邪丸散之要。其江山以南者,长大如枇杷叶,无气味,殊不任用。今医家不复用实。臣禹锡等谨按蜀本云:终南斜谷近石处甚饶。今市人多以云:石南,臣。主除热,恶小蓟,无毒。能添肾气,治软脚,烦闷疼,杀虫,能逐诸风,虽能养肾内,令人阴痿。
图经曰:石南,生华阴山谷,今南北皆有之。生于石上,株极有高硕者。江湖间出,叶如枇杷叶,有小刺,凌冬不凋。春生白花成簇。秋结细红实。关陇间出者,叶似莽草,青黄色,背有紫点,雨多则并生,长及二、三寸。根横细,紫色。无花实,叶至茂密。南北人多移以植庭宇间,阴翳可爱,不透日气。入药以关中叶细者良。二月、四月采叶,四月采实,阴干。《魏王花木记》曰:南方:石南木,取皮中作鱼羹,和之尤美。今不闻用之。
下有楠材条,其木颇似石南,而更高硕。叶差小,其材中梁柱,今医方亦稀用之。
衍义曰:石南,叶状如枇杷叶之小者,但背无毛,光而不皱。正、二月间开花。冬有二叶为花苞,苞既开,中有十五余花,大小如椿花,甚细碎。每一苞约弹许大,成一球。一花六叶,一朵有七、八球,淡白绿色,叶末微淡赤色。花既开,蕊满花,但见蕊,不见花。花才罢,去年绿叶尽脱落,渐生新叶。治肾衰脚弱最相宜。
但京洛、河北、河东、山东颇少,人以此故少用。湖南北、江东西、二浙甚多,故多用,南实今医家绝可用。
卷第十四
木天蓼
木天蓼 味辛,温,有小毒。主症结积聚,风劳虚冷。生山谷中。
唐本注云:作藤蔓,叶似柘,花白,子如枣许,无定形,中瓤似茄子,味辛,啖之以当姜、浸服,或以酿酒,去风冷症癖,大效。所在皆有,今出安州、申州。今按陈藏器本草云:木天蓼,今时所用出凤州。树高如冬青,不凋。出深山。人云多服损蓼,岂更藤生?自有藤蓼尔。(唐本先微热,无毒。能治中贼风,口面斜,主冷 癖气块,女子虚劳。
图经曰:木天蓼,味辛,温,有小毒。主症结积聚,风劳虚冷。生山谷中。木高二、三丈。三月、四月开花,似柘花。五月采子,子作球形似茼,其球子可藏,作果啖之。亦治诸冷气。苏恭云作藤蔓生者,自是藤天蓼也。又有一种小天蓼,生天目山、四明山,木如栀子,冬不凋。然则,天蓼有三种,虽其状不同,而体疗甚相似也。
圣惠方:治风,立有奇效。用木天蓼一斤,去皮,细锉,以生绢袋盛,好酒二斗浸之,春夏一七日、秋冬二七日后开。每空心、日午、初夜各温饮一盏。老幼临时加减。若长服,日只每朝一盏。
卷第十四
黄环
味苦,平,有毒。主蛊毒鬼疰鬼魅,邪气在脏中,除咳逆寒热。一名凌泉,一名大就。生蜀郡山谷。三月采根,阴干。(鸢尾为之使,恶茯苓、防己。)
陶隐居云:似防己,亦作车辐理解。《蜀都赋》云:青珠黄环者,或云是大戟花,定非也。用甚稀,市人鲜有识者。
唐本注云:此物,襄阳、巴西人谓之就葛。作藤生,根亦葛类,所之。人取葛根,误得食之,吐痢不止,用土浆解乃瘥,此真黄环也。余处亦稀,唯襄阳大有。《本经》用根。今云大戟花非也。其子作角生,似皂荚。
花、实与葛同时矣。今园庭种之,大者茎径六、七寸,所在有之。谓其子名野狼跋子。今太常科剑南来者,乃鸡屎葛根,非也。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黄环,使,恶干姜,大寒,有小毒。
卷第十四
益智子
益智子 味辛,温,无毒。主遗精虚漏,小便余沥,益气安神,补不足,安三焦,调诸气。
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入盐同煎服,有奇验。按《山海经》云:生昆仑国。(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陈藏器云:止呕哕。《广志》云:叶似 荷,长丈余。其根上有小枝,高八图经曰:益智子,生昆仑国,今岭南州郡往往有之。叶似 荷,长丈余。其根旁生小枝,高作穗生其上,如枣许大。皮白,中仁黑,仁细者佳。含之摄涎唾。采无时。卢循为广州刺史,遗刘裕益智粽,裕答以续命汤,是此也。
齐民要术云:益智子,鬲涎秽。顾微《广州记》云:益智,叶如 荷,茎如竹箭,子从心出。一枝有十子,子肉白滑,四破去之,或外皮蜜煮为粽,味辛。
卷第十四
溲(音搜)疏
味辛、苦,寒、微寒,无毒。主身皮肤中热,除邪气,止遗溺,通利水道,除下气。可作浴汤。一名巨骨。生熊耳川谷及田野故丘墟地。四月采。(漏芦为之使陶隐居云:李云,溲疏一名杨栌,一名牡荆,一名空疏。皮白中空,时时有节。子似枸杞子,冬月熟,色赤,味甘、苦。末代乃无识者。此实真也。非人篱援之杨栌也。李当之此说,于论牡荆,乃不为大乖,而滥引溲疏,恐斯误矣。又云:溲疏与空疏亦不同。掘耳疑应作熊耳。熊耳,山名,都无掘耳之号。唐本注云:溲疏,形似空疏,树高丈许,白皮。
其子八、九月熟,色赤,似枸杞子,味苦,必两两相并,与空疏不同。空疏一名杨栌子,为荚,不似溲疏。今注溲疏、枸杞,虽则相似,然溲疏有刺,枸杞无刺,以此为别尔。臣禹锡等谨按图经文具枸杞条下。
卷第十四
鼠李
鼠李 主寒热,瘰 疮。
其皮
味苦,微寒,无毒。主除身皮热毒。一名牛李,一名鼠梓,一名 (音卑)。
生田野,采无时。
唐本注云:此药一名赵李,一名皂李,一名乌槎。树皮主诸疮,寒热毒痹。子主牛马六畜疮中虫,或生捣敷之,或和脂涂,皆效。子味苦,采取晒干,九蒸。酒渍服三合,日再,能下血及碎肉,除疝瘕积冷气,大良。皮、子俱有小毒。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味苦,凉,微毒。治水肿,皮主风痹。
图经曰:鼠李,即乌巢子也。《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蜀川多有之。枝、叶KT黑,其汁紫色,味甘、苦,实熟时采,晒干。九蒸,酒渍服,能下一名牛李。刘禹锡《传信方》主大人口中疳疮并发背,万不失一。用山升,以水五大斗,煎至半日以来,汁浓,即于银、铜器中盛之,重汤煎至一、二升,看稍稠,即于瓷瓶子中盛。少少温含咽之,必瘥。忌酱、醋、油腻、热面,大约不宜食肉。如患发背,重汤煎令极稠,和如膏,以帛涂之疮上,神效。襄州军事柳岸妻窦氏患口疳十五年,齿尽落,龈亦断坏,不可近,用此方:遂瘥。
食疗云微寒。主腹胀满。其根有毒,煮浓汁含之治 齿。并疳虫蚀人脊骨者,可煮浓汁灌之良。其肉,主胀满谷胀,和面作饼子,空心食之,少时当泻。其煮根汁,亦空心服一盏,治衍义曰:鼠李,即牛李子也。木高七、八尺,叶如李,但狭而不泽。子于条上四边生,熟则紫黑色,生则青。叶至秋则落,子尚在枝。是处皆有,故《经》不言所出处。今关陕及湖南、江南北甚多。木皮与子两用。
卷第十四
椰子皮
椰子皮 味苦,平,无毒。止血,疗鼻衄,吐逆霍乱,煮汁服之。壳中肉,益气去风。
浆
服之主消渴,涂头益发令黑。生安南。树如棕榈,子壳可为器。《交州记》曰:椰子中有浆,饮之得醉。(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皮入药炙用。
图经曰:椰子,出安南,今岭南州郡皆有之。木似桄榔无枝条,高数丈。叶在木末如束蒲。实如挂物。实外有粗皮,如棕包。次有壳,圆而且坚。里有肤至白如猪肪,浓半寸许,味亦似胡桃。肤里有浆四、五合如乳,饮之冷而氛醺。人多取壳为器,甚佳。不拘时月采,其根皮用。南人取其肉,糖饴渍之,寄至北中作果,味甚佳也。
陈藏器理水。《广志》曰,汁有余,清如水,美如蜜,可食之。海药:云谨按《交州记》云名椰子,大如碗许大,外有粗皮,如大腹子、豆蔻之类。内有浆似酒,饮之不醉。主消渴,吐血,水肿,去风热。云南者亦好。武侯讨云南时,并令将士剪除椰树,不令小邦有此异物。多食动气也。
衍义曰:椰子,开之有汁如乳,蒸甘香,自别是一种气味。中又有一块瓤,形如瓜蒌,上有细 起,亦白色,但微虚。纹若妇人裙褶,其味如其汁。又,着壳一重白肉,剐取之,皆可与瓤、糖煎为果汁,色如白酒,其味如瓤。然谓之酒者。好事者当日强名之。取其壳为酒器,如酒中有毒,则酒沸起。今人皆漆其里,则全失用椰子之意。
卷第十四
枳(音止)(音矩)
味甘,平,无毒。主头风,小腹拘急。一名木蜜。其木皮,温,无毒。
主五痔,和五脏。以木为屋,屋中酒则味薄,此亦奇物。
唐本注云:其树径尺,木名白石,叶如桑柘。其子作房似珊瑚,核在其端,人皆食之。
(唐本先附)臣禹锡等谨按蜀本云:字或单作枸(音矩)。云木名,出蜀,近酒能薄酒味,江南人呼谓之木蜜也。
图经文具接骨木条下。
食疗云多食发蛔虫。昔有南人修舍用此,误有一片落在酒瓮中,其酒化为水味。荆楚岁时记云《诗》有 羞。《广雅》枳实如珊瑚,十一月采,是白石木子,山中多有之。盐荷裹一冬储备,又以辟虫毒。
卷第十四
小天蓼
味甘,温,无毒。主一切风虚赢冷,手足疼痹,无论老幼轻重,浸酒及煮汁服之。
日,觉皮肤间风出如虫行。
生天目山、四明山。树如栀子,冬不凋,野兽食之。更有木天蓼,出山南。大树。今市人货之云:久服促寿,当是其逐风损气故也。《本经》有木天蓼天蓼。江淮南山间,有木天蓼。
痹,腰脚疼冷。取皮酿酒即是苏引为天蓼注者。夫如是,则有三天蓼,俱能逐风,其中优劣,小者最为胜。(今附)
图经文具木天蓼条下。
卷第十四
小柏
味苦,大寒,无毒。主口疮疳 ,杀诸虫,去心腹中热气。一名山石榴。
唐本注云:其树枝、叶与石榴无别,但花异,子细黑圆如牛李子尔。生山石间,所在皆有,襄阳岘山东者为良。陶于柏木附见二种,其一是此。陶云皮黄,其树乃皮白。今太常所贮乃叶多刺者,名白剌柏,非小柏也。今注陈藏器本草云:凡是柏木皆皮黄。今既不黄,而自然非柏。小 如石榴,皮黄,子赤如枸杞子,两头尖,人锉枝以染黄。若云子黑而圆,恐是别物,非小柏也。(唐本先附)
图经文具柏木条下。
卷第十四
荚(音迷)
味甘、苦,平,无毒。主三虫,下气消谷。
唐本注云:叶似木槿及似榆,作小树,其子如溲疏,两两相并,四四相对,而色赤味甘。
煮以饲小儿杀蛔虫。不入方用。陆机《草木疏》名击迷,一名羿先。
盖檀、榆之类也。所在山谷有之。今按陈藏器本草云:荚 ,主六畜疮中蛆,煮汁作粥灌之,蛆立出。皮堪为索。生北土山林间。(唐本先附)
卷第十四
紫荆木
紫荆木 味苦,平,无毒。主破宿血,下五淋,浓煮服之。今人多于庭院间种者,花艳可爱。(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陈藏器云:紫珠,寒。主解诸毒物,痈疽喉痹,飞尸蛊毒,肿下 ,蛇虺、并煮汁服。亦煮汁洗疮肿,除血长肤。一名紫荆。树似黄荆,叶小无桠,非田氏之荆也。至秋子熟,正紫,圆如小珠。
生江东,林泽间有之。日华子云:紫荆木、通小肠。皮、梗同用。花功用亦同。
图经曰:紫荆,旧不着所生州郡,今处处有之,人多于庭院间种植。木似黄荆,叶小无桠,花深紫可爱。或云田氏之荆也。至秋子熟,如小珠,名紫珠。江东林泽间尤多。
衍义曰:紫荆木,春开紫花,甚细碎,共作朵生,出无常处。或生于木身之上,或附根土之下,直出花;花罢叶出,光紧,微圆。园圃间多植之。
卷第十四
紫真檀
味咸,微寒。主恶毒,风毒。
陶隐居云:俗人摩以涂风毒诸肿,亦效。然不及青木香。又主金疮止血,亦疗淋用之。
唐本注云:此物出昆仑盘盘国也。虽不生中华,人间遍有之也。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紫真陈藏器云檀树如檀。出海南。本功外,心腹痛,霍乱,中恶,鬼气,杀虫。外台秘要止血止痛至妙。凡裹缚疮,用故布帛,不宽不急,如系衣带即好。千金方:治一切肿。以紫檀细碎,大醋和敷肿上,梅师方:治金疮止血。急刮真紫檀末,敷之。
卷第十四
乌臼木根皮
味苦,微温,有毒。主暴水,症结积聚。生山南平泽。
唐本注云:树高数仞,叶似梨、杏。花黄白。子黑色。今按陈藏器本草云:乌臼叶好染皂。子多取压为油,涂头令黑变白,为灯极明。服一合,令人下痢,去阴下水。(唐本先附)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乌臼根皮,凉。治头风,通大小便。以慢火炙令脂汁尽,黄干后用。
斗门方:治大便不通。用乌臼木方:停一寸来,劈破,以水煎取小半盏,服之立通。不用多吃。其功神圣,兼能取水。
衍义曰:乌臼,叶如小杏叶,但微薄而绿色差淡。子,八、九月熟,初青后黑,分为三瓣。取子出油,然灯及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