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证治汇补
证治汇补
脾肾分治夫人之虚。不属于气。即属于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以水为万化之源。无形之本。土为万物之母。有象之基。二脏安和。一身皆治。故救肾者。必本乎阴血。血主濡之。血属阴。主下陷。虚则上升。当敛而抑。救脾者。必本乎阳气。气主煦之。气为阳。主上升。虚则下陷。当升而举。(必读)故邵氏曰。死生之机。升降而已。(汇补)
脾肾合治孙真人云。补脾不若补肾。许学士云。补肾不如补脾。以二脏为生人之根蒂。有相赞之功能。故脾安则土能生金。金为水源。水安其位。不挟肝上泛而凌土。故曰。脾安则肾愈安也。设以甘寒补肾。其人减食。又恐不利于脾。以辛温扶脾。其人阴伤。又恐愈耗其水。两者并衡。而较重于脾者。以脾土上交于心。下交于肾故也。(必读)
肺脾审治如扶脾保肺。两不可缺。然脾喜温燥。肺喜清润。保肺则碍脾。补脾则碍肺。惟燥热而甚。能食不泻者。润肺为先。而补脾之药亦不可缓。倘虚羸而甚。食少泻多。虽喘嗽不宁。但宜补脾。而清润之品。则宜戒矣。以脾有生肺之能。肺无扶脾之力。故补脾之法。尤要于保肺也。(微论)
治宜甘温虚者。必补以人参之甘温。此阳生阴长。血脱益气之义也。自好古肺热伤肺。节斋服参必死之说。印定后人眼目。甘用苦寒。喜行清润。直至上呕下泻。犹不悔悟。不知肺脉实者。上焦伏热。非参所宜。肺脉虚者。金气大伤。非参不保。前哲有言曰。土旺而金生。勿拘拘于保肺。水壮而火熄。毋汲汲于清心。信夫。(必读)
治禁苦寒近世治痨。专以四物加知、柏。不知四物皆阴。行秋冬之令。非所以生万物者也。且血药常滞。非痰多食少者所宜。血药常润。久用必致滑肠。况知柏苦寒。能泻实火。名曰滋阴。其实燥而损血。名曰降火。其实苦先入心。久而增气。反能助火。至其败胃。所不待言。(必读)
用药心虚。主以归脾汤。脾虚。主以补中益气汤。肺虚。主以生脉散。肝虚。主以逍遥散。肾虚。主以地黄汤。随症加减。若肺脾兼病。主以清宁膏。肝肾俱虚。主以生熟地黄丸。心肾俱虚。主以人参养荣汤。气血俱虚。主以八珍汤。阴阳俱虚。主以十补丸。脾肾俱虚者。滋肾之中。佐以砂仁、沉香。扶脾之中。主以五味、肉桂。随时活法可耳。
【附传尸痨】痨瘵既久。其气必伤。伤则不能运化精微。痰瘀稽留。而变幻生虫。(医鉴)在肝为毛虫。食人筋膜。在心为羽虫。食人血脉。在脾为 虫。食人肌肉。在肺为介虫。食人肤膏。在肾为鳞虫。食人骨髓。(正传)其症蒸热咳嗽。
胸闷背痛。两目不明。四肢无力。腰膝酸疼。卧不能寐。或面色脱白。或两颊时红。常怀怒忿。梦与鬼交。虽分五脏见症。然皆统归于肺。所谓膏肓之内。针药所不及也。若虫蚀肺系。咯血吐痰。喉疮声哑。思食无厌。皮枯毛落。患至于此。良可悲悯。惟补虚扶元。杀虫以绝其根。纵不获生。亦可杜其传疰耳。(汇补)
取痨虫法 用秘传黑虎丹三方。次第服之。取下恶物。以烈火烧之。藏之深坑。食葱粥将息。以复元气。
视其虫黄白者可治。青黑者不治。凡用药随脏腑见症。于滋补药中。加青蒿、百部、乌梅、朱砂之类。(汇补)
【附风痨】风痨者。初起原因咳嗽鼻塞。久则风邪传里。耗气损血。渐变成痨。在表令人自汗。在里令人内热。在肺咳嗽。在肝吐血。在脾体瘦。在肾泄精。此症载在灵枢。汉唐以来。俱未论及。后世医工。认为内伤积损。辄投峻补。闭住风邪。内热愈炽。以致不治。惟罗谦甫主以秦艽鳖甲散。吴参黄集柴前梅连散。二公可谓发前人所未发矣。(汇补)
【附郁痨】郁痨者。童男少女。孀妇师尼。思想不得。气结于中。并留于内。阻住经脉关要之地。气血不得流通。精神无以生长。气阻。则积阳为热而骨蒸。血阻。则积阴为寒而倦怠。初起宜逍遥散。合生地黄丸。久则旧血不去。
新血不生。气涩血枯。变为干血痨症。肌肤甲错。面目黧黑。咳嗽困倦。遍身黄肿。月事不行。宜消其瘀血。神应丸主之。此即仲景大黄 虫丸、百痨丸二方变化而来。世人遇五痨羸瘦。用滋阴而不效。每坐以待毙。
乌足以知仲景妙用哉。但大肉已脱。大便自利者。又当禁用。(汇补)
痨瘵选方归脾汤 补中益气汤 地黄汤 养荣汤 八珍汤(以上方俱见中风) 生脉散(方见暑症) 逍遥散(方见火症)
清宁膏 润肺不伤脾。补脾不碍肺。凡痨嗽吐血极效。
生地(十两) 麦冬(十两) 橘红(三两) 桔梗(二两) 薏苡仁(八两) 川贝母(二两)
龙眼肉(八两) 苏州薄荷叶末(五钱)
用水煎膏。将薏仁、贝母、薄荷为末。拌入膏中。噙化。缓缓咽下。
拯阴汤 治阴虚火动。皮寒骨热。食少痰多。咳嗽倦怠。焦烦短气。
生地(姜炒上) 归身(中) 麦冬(中) 白芍(中) 五味(下) 人参 炙甘草(下) 莲肉(上不去衣) 薏仁(中) 橘红(中) 丹皮(中)
水煎。徐徐呷之。肺脉重按有力者。去人参。有血。加阿胶、童便。热盛。加地骨皮。泄泻。减归、地。加山药、茯苓。倦甚。加人参三钱。咳者。燥痰也。加贝母、桑皮。嗽者。湿痰也。加半夏、茯苓。不寐。加枣仁。汗多亦用。
拯阳汤 治劳伤气耗。倦怠懒言。动作喘乏。表热自汗。心烦。遍身作痛。
人参(上) 黄 (上) 肉桂(下) 当归(中酒炒) 白术(中) 甘草(下酒炒) 橘红(中) 五味(下)
姜枣水煎服。如烦热口干。加生地。气浮心乱。加丹参、枣仁。咳嗽。加麦冬。挟湿。加茯苓、苍术。
脉沉迟。加熟附。脉实数。去桂。加生地。胸闷。倍橘皮。加桔梗。痰多。加半夏、茯苓。泄泻。加升、柴。口渴。加干葛。夏月去肉桂。冬月加干姜。
补肝散生地 熟地 当归 白芍药 石斛 丹皮 柴胡 甘草十补丸 即桂附八味丸。加鹿茸、五味子各三两。
秘传黑虎丹(初服) 下诸般痨虫。从大便中出。视其虫黄白者可治。青黑者不治。
真牛黄(一钱) 真阿魏(一钱) 南木香(五钱) 真雷丸(五钱) 鸡肫皮(用线鸡肫皮洗净焙干二钱)
将药研细末。用使君子去壳研末二两。加前药七钱。将飞罗白面打糊丸。如梧子大。听用。
小红丸(次服)
锦纹大黄一两。加前药末七钱。炼蜜丸。如黍米大。外用朱砂为衣。听用。
打虫化积丸(三服)
大黄(为末五两五钱) 槟榔(三两) 黑丑(头末三两五钱)
三味用面糊丸。如梧子大。听用。
初服起于四更时。用砂糖水化吞黑虎丹。若壮盛者服二钱五分。虚弱者服二钱。二次五更时。服小红丸。白糖水化吞。如壮盛者服四十丸。虚弱者服三十五丸。三次天明。服化积丸。用片糖化水吞之。壮盛者服三钱五分。虚弱者服三钱。虫下为验。如无虫。过二三日再服。至若收功保后。常服河车地黄丸。补其血气而收全功。如服后泻不止者。宜服异功散。
秦艽鳖甲散 治风痨骨蒸壮热。肌肉削瘦。脉弦数者。
秦艽 知母 当归(各五钱) 鳖甲(一两) 柴胡(一两) 乌梅(一枚)
青蒿(五叶) 地骨皮(一两)
神应丸 治干血痨病。用此推陈致新。然后调理。此方惟少男室女孀妇可用。若男女交接者禁用。
大黄(四两醋炙) 鳖甲 桃仁(各一两) 当归 生地(各八钱) 黄芩 人参 甘草(各三钱)
用韭汁糊为丸。每丸六钱。朱砂为衣。经闭。红花酒下。骨蒸。地骨皮。咳嗽。桑白皮。俱用童便煎下。择除破日。空心。面东服。少顷。饮酒一杯。至午后。当利一二行为验。啜温粥碗许。忌荤冷油腻物。此药只可一服。
病深者一月后再服除根。不可多服。
灸痨虫法 用癸亥日。灸两腰眼低陷中之穴。每穴灸艾七炷。十一炷尤妙。先隔一日点穴。方睡至半夜子时。一交癸亥日期。便灸。其虫俱从大便中出。即用火焚之。并埋之深坑中。
卷之二 内因门
虫病
大意虫得木之气乃生。得雨之气乃化。故非厥阴风木之气不生。非太阴湿土之气不化。(子和)湿热之虫。脏腑虚则侵蚀。(丹溪)
内因诸虫皆因杂食生冷甘肥油腻。节宣不时。腐败停滞。以致中脘勿运。酿成湿热。随五行之气。变化而为诸般奇怪之形。若腐草为萤之义也。(汇补)
外候凡虫症眼眶鼻下。必带青色。面上痿黄。或生白斑。或见赤丝。唇疮如粟。或红而肿。或缓而痛。饮食减少。肌肉不生。睡卧不安。肠鸣腹痛。口吐清水。目无睛光。甚则沉沉寒热。肚大青筋。或为鬼胎血鳖。(汇补)
虫分九种一曰伏虫。长四寸许。为群虫之长。二曰蛔虫。长一尺许。轻则呕吐腹痛。多则贯心杀人。三曰白虫。长五寸余。母子相生。其形转大。至四五尺则杀人。四曰肉虫。状若烂杏。令人烦满。五曰肺虫。其状如蚕。令人咳嗽声嘶。六曰 虫。状如虾蟆。令人呕吐。七曰弱虫。状如瓜瓣。令人多睡。八曰赤虫。状如生肉。令人肠鸣。九曰蛲虫。状如菜虫。形至微细。居洞肠间。令人痔痢。又有三尸虫。状如犬马尾。薄筋。根据脾而居。乃有头尾。皆长三寸。(医统)
脉法脉洪而大。为脾家湿热。及好食茶叶生米草纸怪异等物。当困倦少食。今反饮食如常。形健不渴。悉属虫症。脉沉实者生。虚大者死。(类案)
治法体实之人。虫攻脏内。心腹 痛。在上用吐法。在下用攻法。体虚之人。先宜调补元气。然后用王道药。佐以一二杀虫之品。或追虫之后。继以温补。不然则虫去而气亦随散矣。(入门)
治宜引导虫之所居。必脏脾胃深处。药之所过。仅在中流。虫闻气而避之。安能攻取。故必用甘甜辛香之物。啖咽津液。引虫头向上。然后用药。大抵上半月虫头向上。用药易效。下半月虫头向下。用药不应。(汇补)
用药主以二陈汤。加槟榔、木香、鹤虱、雷丸、苦楝根、使君子等。如体实可吐者。用樟木屑煎汤吐之。可下者。追虫丸下之。体虚宜调养者。用化虫丸治之。若在上中二焦。攻痛呕吐者。所服药中。加花椒、乌梅。治之尤当。
虫病选方秘方 治诸般痞积。面色痿黄。肌体羸瘦。四肢无力。及食生冷壁泥茶炭咸辣等物。
青皮 陈皮 三棱 莪术 香附 槟榔 藿香(各一钱) 益智(五分) 官桂(四分) 桔梗(八分) 大黄(一钱五分) 甘草(三分)
水煎。露一宿。五更空心温服。不得须少饮食。不然则药力减而虫不行矣。
追虫丸黑牵牛(取头末) 槟榔(各八两) 雷丸 皂角 南木香(各二两)
蜜丸。
化虫丸鹤虱 槟榔 苦楝根 胡粉(各一两) 白矾(二钱五分) 芜荑 使君子(各五分)
蜜丸服。
遇仙丹 治虫症如神。
白黑丑(头末二两) 槟榔(一两) 三棱 蓬术(各五钱) 牙皂(三钱)
为末。糖拌。小儿一钱。大人三钱。糖汤送下。空心服。是日绝食。待虫下行。然后用薄粥汤。
治寸白虫 于每月初三日前。先炙猪肉一块。置口中。咀嚼其津而勿咽。使诸虫闻香争咂。如箭攻攒。却以槟榔细末一两。取石榴东引根煎汤调服三钱。
卷之三 外体门
发热
大意经曰。阴虚则发热。此一端也。其他除外感客邪之外。有劳力劳色。气郁火郁。伤食伤酒。挟瘀挟痰。疮毒虚烦。皆能发热。宜熟辨之。(汇补)
内因阴虚而阳气偏胜则发热。阳虚而下陷阴中亦发热。(东垣)
外候五脏发热。各有其状。以手扪之。轻举则热。重按不热。是热在皮毛血脉间也。重按则热。轻举不热。是热在筋骨间也。轻手重手俱不热。不轻不重乃热者。是热在肌肉间也。肺热者。热在皮肤。日西尤甚。洒淅喘咳。
心热者。热在血脉。日中则甚。心烦掌热。脾热者。热在肌肉。遇夜尤甚。倦怠嗜卧。肝热者。热在筋肉。寅卯则甚。筋缓善怒。肾热者。热蒸在骨。夜半尤甚。骨蒸如苏。(东垣)
郁火发热郁火发热。左关弦数有力。或缓弱有力。肌肉如火。筋骨如烧。扪之烙手。或昼夜不减。或夜分即热。天明暂缓。其热必手足四肢更甚。缘脾主四末。热伏地中故也。此症亦有因血虚而得者。亦有胃虚过食生冷。阴覆乎阳。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者。宜用火郁发之之法。火郁汤主之。(准绳)
阳郁发热阳郁发热。由劳役饥饱失宜。其潮热宛类瘵疾。日出气暄则热。天阴夜凉即缓。六脉弦数。宜补中益气汤加地骨皮。或逍遥散。(汇补)
骨蒸发热四肢蒸灼如火者。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诸阳之本也。两阳相搏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则止耳。如炙如火者。当肉烁也。(素问)外候口干体瘦。食少懒倦。遇夜尤甚。
平旦不觉。宜秦艽鳖甲散主之。(汇补)
内伤发热内伤饥饿劳倦发热。六脉微弱。或右手大三倍于左手。按之无力。懒言自汗。浑身酸软。甚至肌肤壮热。目赤面红。谵语烦渴。日夜不息。身不恶寒。为血虚发热。虽像白虎汤症。而脉不长实。宜当归补血汤。(准绳)轻者头眩倦惰。饮食无味。恶寒发热。时作时止。下午乃发。手心热而手背不热。所谓阳虚下陷发热也。轻者三发即止。南人呼为劳发者即此。又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一切火症。悉属内真寒而外假热。故肚腹频喜手按。口畏冷物。乃形气病气俱不足也。补中益气汤大剂服之。甚者加附子。若因热而汗下之。立危。(汇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