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证治准绳类方
证治准绳类方
半夏(汤洗,焙) 柴胡(各半两) 赤茯苓(去皮) 前胡(去苗) 官桂(去粗皮) 人参(各七钱半) 甘草(炙,二钱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五片,枣三枚擘开,煎至一盏,去滓,不拘时温服。
熨背散 治胸痹,心背疼痛气闷。
乌头 细辛 附子 羌活 蜀椒 桂心(以上各一两) 川芎(一两二钱半)
上捣筛,以少醋拌,帛裹,微火炙令暖,以熨背上,取瘥乃止。忌生冷如常法。
枳实散 治胸痛及背痛。
枳实(麸炒,二两) 官桂(去粗皮,一两二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服,橘皮汤调亦可,空心、日午、临卧各一服。
透膈汤 治脾胃不和,中脘气滞,胸膈满闷,噎塞不通,噫气吞酸,胁肋刺痛,呕逆痰涎,食饮不下。
木香 白豆蔻 缩砂仁 槟榔 枳壳(麸炒) 浓朴(姜制炒) 半夏(汤泡)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大黄 朴硝 甘草(炙。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姜三片,红枣一枚,煎至一盅,食远服。
第二册
水肿
海藏水气问难经云:诸水身半以下肿者,当利小便,身半以上,当发汗。经云:身半以上,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地气主之。天气主之者,其在皮也,其在皮者,故汗而发之。
问曰:肌肉之外,皮肤之里,首至足一身皆肿者,当作何治?答曰:亦宜汗之也,与身半以上同法。身半以上汗之者,尺寸之天地也,故汗之。肌肉之外,皮肤之里,一身尽肿者,从天而汗之,此表里之浮沉,凡治之法,当如是也。肺心肝肾中州以上俱宜汗,中州已下皆宜下,如小便利而渴,不宜汗,不宜下,以其重亡津液故也。
问曰:仲景云: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则难。脉得诸沉,当附骨,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王叔和云:水气浮大即延生。二者不同,何也?答曰:少阴证当沉,故脉出者死也。此水附骨,以当沉而下出,则当微出本部,即是得生也。此个出字,出本部之外,故死也。经云:阴阳俱虚,脉出者死,与此同意。水气浮大即延生者,总而言之也。五脏六腑,上下表里,及诸部分,俱在其中矣。此阴盛而阳虚也,故暴出者死。何以然?少阴沉,知周身无阳也。
水病滞塞不通,脉暴出,阳何以周流于一身,养育一体,故死也。腹上肿者属厥阴,腰肿者属肾。
水气求责法有沉而有力,有沉而无力。有浮而有力,有浮而无力。中得之,亦有有力无力。
水气脉并药肺沉大肠浮大腹皮 茯苓 甘遂 大戟 芫花 旋复花 紫菀 陈皮 桑皮 杏仁 木香 葶苈麻黄 栀子 芍药 白术 生姜皮心沉小肠浮桂 枳实 牵牛 芍药 木通脾沉胃浮白术 芍药 生姜 赤小豆 枣 槟榔 黄 甘草 石膏肝沉胆浮川芎 芍药 细辛肾沉膀胱浮泽泻 茯苓 猪苓 白术 木通 灯草 通草 牡蛎 滑石 泽兰 附子 葶苈 瞿麦 车前子 防己海藏集仲景水气例(水气源流,并出《素问·水热穴论》。)
高低内外,轻重表里,随经补泻,要当谨察肺、胃、肾三经,病即瘥也。
仲景葶苈大枣泻肺汤治 喘嗽痰涎,面目浮肿。
甜葶苈 苦葶苈(等分) 大枣仲景枳术汤治心下水结如盘。
仲景牡蛎泽泻散治腰以下有水气。
仲景生姜泻心汤 治两胁水气,腹中雷鸣。
仲景甘草附子白术桂枝汤 治阴证自汗,身微肿,风湿相搏,小便不利。
仲景真武汤 治少阴三二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此为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不利而呕者。
仲景十枣汤 大戟 芫花 甘遂(各等分)
三花神佑丸 十枣汤加牵牛 大黄 轻粉(水丸。)
除湿丹 神佑丸加乳香 没药 玄青丹神佑丸加黄连 黄柏 青黛上以上四方,药极有毒,不可轻也。
防己黄 汤(仲景,下同)
防己(一两) 黄 (一两二钱半) 白术(七钱半) 甘草(炙,半两)
上锉,每服五钱匕,生姜四片,枣一枚,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腹痛,加芍药。一法,洁古用此汤调五苓散,治因湿为肿者。(又云:防己黄 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证,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常肿,及身重难以屈伸。)
越婢汤 加术四两,即越婢加术汤。(又见痿厥。)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大腹皮散大腹皮 桑白皮 川芎(各二两) 汉防己 羌活 青皮(去白) 大黄(炒) 槟榔 桂心(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大盏,煎五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楮白皮散楮白皮 猪苓(去皮) 木通(各二两) 紫苏 茎叶 桑白皮(各三两) 陈皮(去白,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防己茯苓汤防己 黄 桂枝(各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蒲灰散(见淋。)
木香丸木香 苦葫芦子(炒) 乳香(各二钱五分) 槟榔(二枚,一生一炮) 甘遂(炒令黄) 朱砂(细研。各半钱)
为细末,以烂饭和,分作四十九丸,面裹。于铫纳水煮熟,令患人和汁吞之,以尽为度。清晨服药,至午时其水便下,不计行数,水尽自止。
海蛤丸海蛤(研) 防己(各七钱五分) 陈皮(炒,去白) 郁李仁(去皮,炒。各半两) 赤茯苓(去皮) 桑白皮葶苈(隔纸炒。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米饮送下,早晚各一服。
槟榔散槟榔(半两。另研末) 商陆 生姜(各一两) 桑白皮(一两半) 甘草(炙,二钱半)
上除槟榔外,用水二大盏,煎至一大盏,去滓,五更初分作二服,每服调槟榔末二钱半服,至平明当利,如未利再服。
甘草麻黄汤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麻黄附子汤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
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二味,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杏子汤(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五皮散(《和剂》) 治风湿客于脾经,气血凝滞,以致面目虚浮,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促急。兼治皮水,妊娠胎水。
五加皮 地骨皮 生姜皮 大腹皮 茯苓皮(各等分 一方,加白术,磨沉香、木香入。)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热服无时。
五皮散(《澹寮》) 治他病愈后,或疟痢后,身体目四肢浮肿,小便不利,脉虚而大。此由脾肺虚弱,不能营运诸气,诸气不理,散漫于皮肤肌腠之间,故令肿满也,此药最宜。
大腹皮 赤茯苓皮 生姜皮 陈皮 桑白皮(炒。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大盏,同煎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日三服。并忌生冷油腻坚硬之物。
香苏散(《宝鉴》) 治水气虚肿,小便赤涩。
陈皮(去白,一两) 防己 木通 紫苏叶(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
除湿汤(见中湿。) 四磨汤(见气。) 桂黄丸(缺。) 保和丸(见伤食。)
疏凿饮子(《济生》) 治水气通身浮肿,喘呼气急,烦躁多渴,大小便不利,服热药不得者。
泽泻 商陆 赤小豆(炒) 羌活(去芦) 大腹皮 椒目 木通 秦艽(去芦) 茯苓皮 槟榔(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五片,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实脾饮(《济生》) 治阴水发肿,用此先实脾土。
浓朴(去皮,姜制) 白术 木瓜(去穣) 大腹子 附子(炮) 木香(不见火) 草果仁 白茯苓(去皮) 干姜(炮。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五苓散(见消瘅。) 木香流气饮(见气。)
复元丹(《三因》) 治脾肾俱虚,发为水肿,四肢虚浮,心腹坚胀,小便不通,两目下肿。
附子(炮,二两) 南木香(煨) 茴香(炒) 川椒(炒,出汗) 浓朴(去粗皮,姜制) 独活 白术(炒)
陈皮(去白) 吴茱萸(炒) 桂心(各一两) 泽泻(一两半) 肉豆蔻(煨) 槟榔(各半两)
上为细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时,紫苏汤送下。
黑锡丹(见诸逆冲上。) 苏子降气汤(见气。)
导滞通经汤(《宝鉴》) 治脾湿有余,及气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肿。
木香 白术 桑白皮 陈皮(各五钱) 茯苓(去皮,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空心食前。
《内经》曰: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以苦燥之,以淡泄之。陈皮苦温,理肺气,去气滞,故以为主。桑白皮甘寒,去肺中水气,水肿肤胀,利水道,故以为佐。木香苦辛温,除肺中滞气;白术苦甘温,能除湿和中,以苦燥之;白茯苓甘平,能止渴除湿,利小便,以淡渗之,故以为使也。
至元戊寅五月间,霖淫积雨不止,鲁齐许平仲先生,时年五十有八,面目肢体浮肿,大便溏多,腹胀肠鸣时痛,饮食减少。命予治之,脉得弦细而缓。先生曰:年壮时多曾服牵牛、大黄药,面目四肢,时有浮肿,今因阴雨,故大发。予曰:营运之气,出自中焦,中焦者胃也,胃气弱,不能布散水谷之气,荣养脏腑经络皮毛,气行而涩为浮肿,大便溏多而腹肿肠鸣,皆湿气胜也。四时五脏皆以胃气为本,五脏有胃气,则和平而身安。
若胃气虚弱,不能运动,滋养五脏,则五脏脉不和平。本脏之气盛者,其脉独见,轻则病甚,过则必死。故经曰:真脏之脉弦,无胃气则死。先生之疾,幸而未至于甚,尚可调补。人知服牵牛、大黄为一时之快,不知其为终身之害也。遂用平胃散加白术、茯苓、草豆蔻仁,数服而腹胀溏泻肠鸣时痛皆愈,饮食进,止有肢体浮肿,以导滞通经汤主之,良愈。
木瓜丸(见中风。)
分气香苏饮桑白皮(炒) 陈皮 茯苓 大腹皮 香附(炒。各一钱) 紫苏(一钱半) 桔梗 枳壳(各八分)
草果仁(七分) 五味子(十五粒)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入盐少许,食前服。
消导宽中汤白术(一钱五分) 枳实(麸炒) 浓朴(姜制) 陈皮 半夏 茯苓 山楂肉 神曲(炒) 麦芽(炒)
萝卜子(炒,各一钱)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服。(小便不利,加泽泻、猪苓。)
胃苓汤苍术 浓朴(姜汁炒) 陈皮 白术 茯苓(各一钱半) 泽泻 猪苓(各一钱) 甘草(六分) 官桂(五分)
上水加生姜煎服。
加味五皮汤 即五皮散内,脚肿加五加皮、木瓜、防己。不服水土,入胃苓汤。
消风败毒散人参 独活 柴胡 桔梗 枳壳(麸炒) 羌活 茯苓 川芎 前胡 甘草 荆芥防风(各一钱)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
升麻和气散(《和剂》)
干姜(半钱) 干葛(一两) 大黄(蒸,半两) 熟枳壳(半钱) 桔梗 熟苍术 升麻(各一两) 芍药(七钱半) 陈皮 甘草(各一两半) 当归 熟半夏 白芷 茯苓(各二钱)
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灯芯十茎,煎七分,食前温服。
补中益气汤(见劳倦。) 六味丸(见虚劳。) 人参平肺散(见喘。) 滋阴丸(即益阴肾气丸,见目。)
加减《金匮》肾气丸 治肺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或肚腹肿胀,四肢浮肿;或喘急痰盛,已成蛊证,其效如神。此证多因脾胃虚弱,治失其宜,元气复伤而变证者,非此药不能救。
白茯苓(三两) 附子(五钱) 川牛膝 官桂 泽泻 车前子 山茱萸 山药 牡丹皮(各一两) 熟地黄(四两,捣碎,酒拌杵膏)
上为末,和地黄,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汤下。(《济生》以附子为君,此薛新甫重定者。)
调胃白术泽泻散(《元戎》) 治痰病化为水气,传为水鼓,不能食。
白术 泽泻 芍药 陈皮 茯苓 生姜 木香 槟榔(各等分)
上为末。
一法,加白术,本药各半,治脐腹上肿如神。心下痞者加枳实,下盛者加牵牛。
八正散(见淋。) 栀子豉汤(见虚烦。)
附方汉防己煮散 主水肿上气方。(褚澄秘之。)
汉防己 泽漆叶 石韦(去毛) 桑白皮 泽泻 丹参 茯苓 橘皮 白术(各三两) 生姜(切 十两) 郁李仁(五合) 通草(一两)
上十二味,捣筛为散,以水一升七合,内四方寸匕,煮取八合,顿服,日二。小便利为度。
葶苈丸 治肺气咳嗽,面目浮肿,喘促不安,小便赤色。
甜葶苈(隔纸炒) 贝母(煨黄色) 木通(各一两)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 防己(各二两)
上为细末,用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桑白皮煎汤,食前送下。
白术木香散 治喘嗽肿满,变成水病者,不能食,不能卧,小便秘者宜服。
白术 猪苓(去皮) 槟榔 赤茯苓 泽泻(各一钱半) 木香 甘草(各一钱) 官桂(七分) 滑石(三钱) 陈皮(二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