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疡医


  白水煎服。

  净腋汤 治皮肤痒,腋下疮,背上疮,耳聋耳鸣。

  麻黄 草蔻 防风 柴胡 黄芩(酒) 苍术(各一钱) 桂枝 羌活(各二钱) 桔梗 甘草生地(各五分) 当归梢(七分) 红花(少许) 升麻(半分) 连翘(一钱半)

  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

  尹老,家素贫寒,形志皆苦,于手阳明经分出痈,第四日忽肿,幼有 疝,其臂外皆肿痛,先肿在阳明。左右寸皆短,中得之俱弦,按之洪缓有力,此痈得自八风之变,以脉断之,邪气在表,然其证大小便如故,饮食如常,腹中和,口知味,知不在里也,不恶风寒,止热躁,脉不浮,知不在表也,表里既和,知邪止在经脉之中,凝滞为痈,出身半以上,风从上受之也,故与却寒邪,和经脉中气血,使无凝滞也。

  白芷升麻汤白芷(七分) 升麻 桔梗(各五分) 甘草(炙) 黄芩(生) 归梢 生地(各一钱) 酒黄芩黄 连翘(各二钱) 中桂(少) 红花(少)

  上水酒各一盏,同煎至一盏。临卧热服,一服愈。此证虽曰经脉之中,然得之自八风之变,其药制度皆发表之意。

  妇人两乳间出黑头疮,疮顶陷下,作黑眼子,其脉弦洪,按之细小。

  升麻 连翘 葛根(各一钱半) 肉桂(三分) 黄 归身 甘草(炙,各一钱) 黍粘子(五分)

  黄柏(二钱)

  上作一服。水一盏,酒半盏,煎至一盏,二服愈。

  〔罗〕 汗之则疮已。丁巳年,委予从军。回住曹州,有赵同知舅,经历。病头面赤肿,耳前后尤甚,疼痛不可忍,发热恶寒,牙关紧急,涕唾稠粘,饮食难下,不得安卧。一疡医,肿上砭刺四五百余针,肿赤不减,其痛益甚,不知所由然。予往诊视,其脉浮紧,按之洪缓,此寒覆皮毛,郁遏经络,热不得升,聚而赤肿。经云:天寒地冻,则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内坚涩,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不能注冰,善穿地者不能凿冻,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人脉亦犹是也。又曰:冬月闭藏,水冰地坼,故用药多而少针石也,宜以苦温之剂,温经散寒则已,所谓寒致腠理,以苦发之,以辛散之也,宜以托里温经汤。麻黄苦温发之者也,故以为君;防风辛温散之者也,升麻苦平、葛根甘平解肌出汗,专治阳明经中之邪,故以为臣;血流而不行者则痛,以香白芷、归身辛温,以破血散滞;湿热则肿,苍术苦甘温,体轻浮,力雄壮,能泄皮肤腠间湿热;人参、甘草甘温,白芍药酸微寒,调中益气,使托其里也,故以为佐。各锉如麻豆大,同秤水煮饵之,以薄衣覆其首,以浓被覆其身,且卧于暖处,则经血温,腠理开,寒乃散,阳气伸,大汗出,肿减八九;再服去麻黄、防风,加连翘、黍粘子,痛肿悉去,经言汗出则疮已,信哉。

  托里温经汤 治寒覆皮毛,郁遏经络,不得伸越,热伏荣中,聚而赤肿,痛不可忍,恶寒发热,或相引肢体疼痛。

  麻黄(去根、节) 白芷 当归(各二钱) 防风(去芦) 葛根(各三钱) 升麻(四钱) 甘草(炙) 白芍药(各一钱半) 人参 苍术(各一钱)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秤一两,水二盏,先煮麻黄令沸熟去沫,再下余药,同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讫,卧于暖处,即以绵衣覆之,得汗而散。

  〔垣〕 蒲津,王世祥,年七十。感寒湿地气,二月间得附骨痈,于左腿外侧足少阳之分,少侵足阳明分,阔六七寸,长一小尺,坚硬漫肿,不辨肉色皮泽,深以指按,至骨大痛,又行步作痛,与药下咽,疼痛立止,二日后柔软而肿消矣。

  内托黄 酒煎汤柴胡 黍粘子(各钱半) 连翘 肉桂(各一钱) 黄 当归梢(各二钱) 黄柏 甘草(炙,各五分) 升麻(七分)

  作一帖。好酒一盏半,煎至一盏,大温空心食消尽服之,少时以早膳压之,使不令大热上攻,犯上中二焦也。

  贾德茂男,十岁。四月天气大热,于左足大腿近膝股内,足厥阴肝之经,少侵足太阴脾之经分,出附骨疽,不辨肉色,漫肿,皮泽木硬,痛势甚大,其脉在三部细弦,按之洪缓,略有力。

  内托黄 柴胡汤黄 (二钱) 柴胡梢(一钱) 羌活(五分) 连翘(一钱二分) 肉桂(三分) 土瓜根(酒制,一钱)

  生地(一钱) 黄柏(酒洗,三分) 当归尾(七分半)

  上作一服。酒一盏,水三盏,煎至一盏。空心热服,一服愈。

  上方皆东垣及罗谦甫、丹溪随痈疽所发分野制之也,其方皆以发表为先,不过一二服而愈。如痈疽发在太阳经分野,必用防风、羌活;阳明经分野,必用香白芷、升麻;少阳经分野,必用柴胡;太阴经分野,必用芍药、升麻;少阴经分野,必用独活;厥阴经分野,必用青皮、柴胡,皆以桂佐之。身半以下者,必用酒、水多,熟煎之,空心服,使药下行,身半以上者,必用酒、水少,带生煎之,临卧服,使药上行。脉细小无力,必于本经药中加辛热剂,脉洪大有力,必于本经药中加苦寒剂。随证加减,活泼泼地,其效如神,真良医也。

  卷之一 肿疡(十六)

  辛凉解表

  脉有力而数者,春夏者宜之。其药则前条东垣、谦甫、丹溪诸方(除托里温经汤) 皆是也。

  〔丹〕 吕孺人,恶寒发热,腹上有小疽,此血少有热,与此药。

  白术 川芎(三钱) 赤芍药 连翘(二钱半) 陈皮 黄芩 防风(二钱) 木通(一钱半) 甘草(五分) 分五帖,水煎服。

  又治一好酒老媪脑疽,脉弦紧急且涩,用大黄,酒煨、细切,酒拌炒为末,又酒拌炒人参,人姜煎调一钱重,过两时再与,得睡而上半身汗,睡觉病已,亦辛凉解表之意。

  当归拈痛汤 治一切风湿热毒,浸淫疮疡,下注湿毒,脚膝生疮赤肿,里外兼疮,脓水不绝,或痒或痛,脉沉紧实数动滑者,并宜服之。

  羌活 人参 苦参(酒制) 升麻 葛根 苍术(各二钱) 甘草(炙) 黄芩(酒制)

  茵陈叶(酒炒,半两) 防风 当归身 泽泻 知母(酒制) 猪苓(各三钱) 白术(一钱半)

  上 咀,每服一两。水煎空心服,临睡再服之。

  按:此足太阳、阳明、三阴药也,东垣本处为治香港脚湿热之剂,然世人用治以上诸疮甚验故录之。

  缩毒全粉散(《鬼遗》) 治但疼痛,不急胀。

  干葛 甘草 郁金 川芎 栝蒌根 白芷(各等分)

  上并生为末。每服一钱,温酒入蜜调下,不拘时。此药大散五脏积毒凝滞,日三服。

  复煎散 治痈疽,发背。

  黄柏 黄芩 黄连 知母 生地黄(酒洗,各一钱) 防己 山栀 羌活 黄 麦门冬甘草(炙) 独活 人参(各半钱) 当归尾(二钱) 陈皮 防风梢 甘草梢(生) 苏木 当归身五味子 猪苓 本 连翘 桔梗(各一钱半)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随证上下食前后服。

  羌活当归汤(脑疽) 黄柏当归汤(发背) 黄连消毒饮(脑疽) 内托升麻汤(乳痈) 散肿溃坚汤升麻调经汤(并瘰 ) 东垣连羌散坚汤 消肿汤(并马刀) 柴胡通经汤(马刀) 郭氏升麻牛蒡子散(时毒) 中和汤(时毒)

  卷之一 肿疡(十六)

  辛平解表

  不寒不热,半阴半阳者,宜之。

  良方升麻和气饮 治疮肿、疖疥、痒痛。

  甘草 陈皮(各一两半) 芍药(七钱半) 大黄(半两,煨) 干葛 苍术 桔梗 升麻(各一两)

  当归 茯苓 白芷(各二两) 干姜 枳壳(各半钱) 《三因方》有浓朴(半钱)

  上 咀,每服一两,水煎。

  按:此手足太阴、阳明经药也,五积散加减法,世俗多用之,故收入。盖欲燥脾胃胜湿和气,为治疮之剂,然临证而不通变,恐未合宜也。

  加味当归饮子(见前)

  圣济总录金针散 治发背,诸疮肿。

  皂角针(春取一半新,采一半黑者)

  上一味不拘多少,晒干为末。食后,酒调二三钱服。

  按:丹溪曰:此药治痈疽,已破未破皆用,直领到溃处,谓当入群队中用也。

  卷之一 肿疡(十六)

  辛温解表

  脉无力而缓者,秋冬者,宜之。

  精要十宣散人参 当归 黄 (各二两) 川芎 防风 浓朴 桔梗 官桂 甘草 白芷(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加至六钱止。热酒调下,日数服以多为妙。不饮酒者,用木香浓煎汤下,然不若酒力之胜也。许学士云:此方得于都下异人,济苦者不可胜数。陈无择谓:此药在第四节服者非也,早服中病者,必消散。

  《卫生宝鉴》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言其常也。如疮盛形赢,邪高痛下,始热终寒,此反常也,固当察时下之宜而权治。故曰,经者常也,法者用也,医者意也,随其宜治之,可收十全之功矣。故此方用之于痈疽初发,或已发,或内托。然疮证脉缓涩,或身倦恶寒热少,脉弦或紧细者,宜用之,散风寒助阳之剂也,表里气血之药。若施之于积热 毒,更不分经络、时宜,不能无误也。

  丹溪曰:《精要》谓,排脓内补十宣散,治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溃,诚哉是言也。若用之于些小痈疮,与冬月时令,尽收内托之功;若于冬月肿疡用之,亦可转重就轻,移深为浅。若溃疡于夏月用之,其桂朴之温散,佐以防风、白芷,吾恐虽有参 ,难为倚仗。

  比见世人用此者,不分痈疽、冬夏,无经络,无前后,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危哉。

  十六味流气饮 治无名恶肿,痈疽等证。

  川芎 当归 芍药 防风 人参 木香 黄 官桂 桔梗 白芷 槟榔 浓朴乌药 甘草 紫苏 枳壳上 咀,水煎服。

  按:此表里气血药也,复以疏风助阳之剂,世俗多用之,故收入。非脉之洪缓、沉迟、紧细者,不宜用此。每见外科诸家载此,往往不分经络、脉证,不具时宜,但云化毒消肿。有云不退者,加以补气血之药。盖又使入不能无疑也,用者当触类而长之。

  凡治疮疡,不审元气虚实,病在表里,便服败毒、流气等药,必有失误。盖败毒散发表药也,果有表症,止宜一二服,多则元气损,毒愈盛,虽有人参亦莫能补。流气饮耗血药也,果气结胸满,只宜二三服,多则血反致败,虽有芎归亦难倚仗。丹溪曰:此不系膏粱丹毒之变,因虚劳气郁所致也。

  千金托里散 治一切疮肿、发背、疔疮。

  黄 (一两半) 浓朴 防风 桔梗(各二两) 连翘(二两二钱) 木香 没药(各三钱) 乳香(二钱) 当归(半两) 川芎 白芷 芍药 官桂 人参 甘草(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酒一大盏,煎三二沸,和滓温服。

  卷之一 肿疡(十六)

  辛热解表

  脉无力而迟者,阴证者,大寒之时者宜之。

  托毒散(《鬼遗》) 治痈疽初起,高肿发痛不定,喘息气粗。

  附子(一枚,炮去皮尖) 当归 麻黄 甘草 官桂 川芎 羌活 石韦 龙胆草上九味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姜三片,盐少许,同煎。

  丹溪治一男子,年五十余,形实色黑,背生红肿近胛骨下,痛甚,脉数而洪紧,食亦呕,正冬月。与麻黄桂枝汤,加酒黄柏、生附子、栝蒌子、甘草节、羌活、青皮、人参、黄、半夏、生姜,六帖而消,此非内托之意欤。

  卷之一 肿疡(十六)

  攻里

  内疏黄连汤(方见前。)

  圣济射干汤 治痈疽发背,诸疮肿痛,脉洪实数者。

  射干 犀角 升麻 玄参 黄芩 麦门冬 大黄(各一两) 山栀(半两)

  上 咀。每服五钱,加竹叶、芒硝一钱,以利为度。

  按:此足阳明、手太阴经药也。

  托里散 治一切恶疮,发背、疔疽、便毒始发,脉洪弦实数,肿甚欲作脓者,三服消尽。

  大黄 牡蛎 栝蒌根 皂角针 朴硝 连翘(各三钱) 当归 金银花(各一两) 赤芍药黄芩(各二钱)

  为粗末,每半两,水酒各半,煎服。

  按:此足厥阴、太阴、阳明经药也。

  破棺丹 治诸热肿,一切风热疮症,发热多汗,大渴便秘,谵语,结阳之证。

  大黄(二两半,半生半熟) 芒硝 甘草(各二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半丸,病重一丸至二丸,食后,童便入酒半盏化服,或白汤合酒化服。

  按:此仲景正阳阳明经药也。

  泻心汤 治疮毒痈肿,发躁烦渴,脉实洪数者。

  大黄(四两) 黄连 山栀 漏芦 泽兰 连翅 黄芩 苏木(各二两) 犀角(一两)

  上 咀,每服三五钱,水煎服。

  按:此手少阴、太阴、少阳药也,出足阳明例。

  清凉饮 治疮疡,烦躁饮冷, 痛脉实,大便秘结,小便赤涩。

  大黄(炒) 赤芍药 当归 甘草(各二钱)

  上水煎服。

  精要漏芦汤生黄 连翘 沉香 漏芦(各一两) 粉草(半两) 大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

  内消升麻汤 治血气壮实,若患痈疽,大小便不通。

  升麻 大黄(各二两) 黄芩(一两半) 枳实(麸炒) 当归 芍药 甘草(炙,各一两)

  上 咀,水煎,食前服。

  孙真人单煮大黄汤(脉实沉而数,膏粱食肉之辈,大腑秘者,详审用之。)

  锦文大黄(酒洗,去皮)

  上一味,锉如麻豆大,水煮服。

  宣毒散 治一切毒疮,其功不可尽述。

  大黄(煨) 白芷(各五钱)

  作一剂,水二盅,煎一盅,食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