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幼科


  按:伤风恶风,伤寒恶寒,岂可以恶风寒为元气不充,而不恶风寒为外邪所客乎。薛氏之意本圆而语则滞,痴人前岂可说梦,须以东垣外感内伤辨细别之,则无失矣。

  卷之三·心脏部一 发热

  表热

  薛云:热而二便调和,风邪蕴结于里而发者,用惺惺散加麻黄汗之。

  败毒散 治伤风、瘟疫、风湿、头目昏眩,四肢作痛,憎寒壮热,项强睛疼,或恶寒咳嗽,鼻塞声重。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炒) 羌活 独活 茯苓 桔梗 人参(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上,每服二钱,生姜薄荷水煎。

  消风散 治小儿解脱,致令风邪客于皮毛,入于脏腑,则令恶风发热,胸膈痰涎,目涩多睡。(即消风丸见风痫。)

  清解散 治感风发热头疼,鼻塞涕流,及温壮,悉主之。

  北参 防风 天麻 北前胡 茯苓 北梗 枳壳(锉) 甘草(各二钱) 细辛 柴胡(各一钱半) 川芎(三钱)

  上末。每一钱,水小盏,薄荷干三叶略煎,温和服。

  《集验》荆术散 治小儿伤风伤寒,或疮或疹,此药,无寒无热,疏风顺气。一切诸热证。

  荆芥穗 赤芍药(各一两) 苍术(二两,制) 甘草(半两,炒)

  细末。随大小一二钱。又名冲和散。伤风伤寒,壮热咳嗽,鼻塞声重,生姜葱白汤下。伤风潮热,或变蒸发热,薄荷汤下。风热伤肺,鼻涕气粗,紫苏汤下。暴卒急惊风热,宜急惊门疏风散。久病后急慢惊热,《保婴》全蝎散。发汗,去节麻黄汤调。盗汗自汗,牡蛎浮麦汤调。丹毒风热,煎四顺饮汤调。眼暴赤热肿,煎羌活黄芩生地黄汤调。口舌腮项热肿生疮,煎防风牛蒡子汤调。

  咽喉重舌,煎升麻枳壳大黄防风薄荷汤调。

  人参羌活散 治伤寒发热,头痛身疼,或潮热烦渴,痰实咳嗽。

  羌活 白独活 柴胡 川芎 人参 甘草(炙) 白茯苓 枳壳(各一两) 前胡 桔梗地骨皮 天麻(酒浸,焙。各半两)

  咀。每一钱,水半盏,姜一片,枣半个,薄荷一叶煎,温服,无时。疮疹未发,亦可服。

  羌活散 治伤风时气,头痛发热,身体烦疼,痰壅咳嗽失音,鼻塞声重,及解时行下痢赤白。

  人参(去芦) 羌活 赤茯苓(去皮) 柴胡(去芦) 前胡(去芦) 川芎 独活 桔梗(锉,炒) 枳壳 苍术(各如前制) 甘草(各一两)

  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薄荷三叶,煎七分,无时温服。发散风邪,入葱白同煎。痢证,姜仓米煎。

  人参辛梗汤 治小儿伤风发热,鼻塞咳嗽,时行疮疹。

  人参(七分) 细辛(五分) 桔梗 干葛 升麻 白术 茯苓 柴胡(各七分) 薄荷 甘草(各五分)

  每服,水一钟,姜三片,煎五分,不拘时服。

  红绵散 治小儿四时感冒寒风,遍身发热,变蒸诸惊,胎惊丹毒等热,并皆治之,及急慢惊风,亦宜服之。

  人参(二钱半) 天麻(洗) 僵蚕(炒) 麻黄(去节) 全蝎(去毒。各二钱) 甘草(炙)

  辰砂(一钱半,细研)

  上件为末,然后入朱砂和匀,再乳极细。每服半钱,用水半盏,煎数沸,入干胭脂少许,再煎一沸,温温服,不拘时。

  惺惺散(见痘)

  卷之三·心脏部一 发热

  里热

  四顺清凉饮 治小儿血脉壅实,脏腑蓄热,颊赤作渴,五心烦热,睡卧不安,四肢惊掣,及因乳哺不时,寒温失度,令儿血气不顺,肠胃不调,大小便涩,欲发惊痫,或风热结核,头面生疮,目赤咽痛,疮疹余毒。一切壅滞挟热,泄泻不止,加木香、煨大黄。

  赤芍药 当归 甘草 大黄(各等分)

  锉碎。三岁小儿用二钱,水六分,薄荷二叶,煎八九沸,去滓,不拘时服。小便不通,加灯心木通。

  大黄朴硝汤 治小儿惊热涎风,前后不通。

  川大黄(蒸) 甘草(生) 朴硝(各一两)

  上锉碎。每服二钱,水半盏,入蜜少许,煎至三分,不拘时服。

  柴胡饮子 治伤寒五六日,发热潮热,大便秘,乳母多服。

  柴胡 人参 芍药 当归 黄芩 大黄 甘草(炙。各半两)

  咀。随大小加减,姜煎。

  五和汤 主宣利脏腑积热,调和荣卫。

  当归(酒洗) 赤茯苓(去皮。各半两) 甘草(炙) 大黄 枳壳(水浸润,去穣,锉片,麦麸炒微黄。各七钱半)

  上件 咀。每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宽热饮 主伏热在里,风壅满,气促昏闷,或脾胃停滞日久,饮食减少,面黄脉实,发热无时,并宜服之。

  枳壳(去穣,一两,锉片,巴豆十五粒,作二片,去壳膜心,同炒枳,壳见微黄色,去巴豆)

  大黄(一两) 粉草(七钱半) 玄明粉(二钱半)

  上,前三味锉焙为末,临入玄明粉,乳钵内同前药末杵匀。无时,调服半钱至一钱,儿小者抄一字,并用姜蜜汤或薄荷汤。

  三黄丸 治三焦积热,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心膈烦躁,不美饮食,大小便秘涩,五脏实热,或下鲜血,疮疖热证。

  黄连 黄芩 大黄(煨。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滚汤下。量大小加减服。

  卷之三·心脏部一 发热

  表里俱热

  七宝散 治小儿温壮伏热,伤寒烦躁,面赤气喘,夜热晓凉。此药凉心脏,消风热。

  川大黄(蒸) 赤芍药 甘草(炙) 川当归(各二钱半) 麻黄 白术 荆芥穗(各二钱)

  上为末。一岁一钱,水半盏,葱白一寸,薄荷一叶,煎至三分,不拘时温服。

  双解饮子(即通圣散合六一散,方见伤寒太阳病发热条。)

  白虎汤 治伤寒或吐或下后七八日邪毒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数升者,宜服之。又治夏月中暑,汗出恶风寒,身热而渴。

  知母(三两) 甘草(一两,炙) 石膏(八两,另研) 糯米(三合)

  上每服二三钱,水煎,至米熟为度。

  卷之三·心脏部一 发热

  半表半里热

  小柴胡汤 治伤寒温热,身热恶风,头痛项强,四肢烦疼,往来寒热,胁痛耳聋,呕哕痰实,中暑、疟疾,并服之。(方见伤寒少阳病。)

  愚按:前方,若肝胆经风热,肝火瘰 ,寒热往来,日晡发热潮热不欲饮食。

  或怒火口苦,耳聋咳嗽。或胁痛 满,小便不利。或泄泻吐酸苦水。或肢体搐动,唇目抽掣。及乳母有前证,致儿为患者,并宜服之。

  卷之三·心脏部一 发热

  余热

  余热者,谓寒邪未尽传经之遗热也。仁斋曰:伤寒汗下后而热又来,乃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浮于外,不可再用凉药,盖热去则寒起,古人戒之,法当和胃气,使阳气收敛归内,其热自止,宜以参苓白术散主之。〔曾〕有小儿热证用表里药后,其热俱退,既退,复热者何也。疗病至此,难以概举,或再解表攻里,或施凉剂,热见愈甚,以阴阳辨之,何者为是,推其原乃表里俱虚而阳浮于外,阴伏于内,所以又发热,宜用温平之药和其里,则体热自除,投钱氏白术散去木香,加扁豆,水煎,及黄 六一汤、安神散,自然平复。若日久汗多烦渴,食减,脉微缓,喜饮热,可服真武汤,虽附子性温,取其收敛阳气,内有芍药性寒,一寒一温,停分得宜,用之无不验矣。〔薛〕汗后血虚而热益甚者,六神散加粳米。汗后气虚而恶寒发热者,补中益气汤。汗后阴虚,阳无所附而热者,用四物汤加参 。汗后阳虚,阴无所附而热者,用四君汤加芎归。

  实脾散 治小儿余热不除。

  川芎 茯苓 甘草 白术上锉散。用水煎,食远服。

  参苓白术散 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气,中满痞,噫呕吐逆,此药不寒不热,性味和平,常服,调脾悦色,顺正去邪。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粉草 白术 白扁豆(如前制) 山药(去黑皮)

  缩砂仁 薏苡仁 桔梗(锉、炒。各一两) 莲子肉(去心)

  上,锉、焙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用枣汤、空心调服,或温米汤亦可。

  安神散 治吐泻诸病后心虚烦闷,触物易惊,气郁生涎,涎与气搏,睡不得宁,预防变生他证。

  人参 白茯苓 半夏(制) 甘草(炙) 陈皮(去白) 枳实(制。各五钱)

  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枣一枚,竹茹小团,煎七分,无时温服。

  有微热渴,入麦门冬去心同煎。

  《简易》凝神散 治小儿经汗下热去复作,收敛胃气,清凉肌表,神效。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山药(炒。各一两) 扁豆 粳米 知母 生地黄 甘草(各半两)

  淡竹叶 地骨皮 麦门冬(各一分)

  细末。每二钱,水小盏,姜二片,枣一枚煎,无时。

  钱氏白术散(见渴) 黄 六一汤(见自汗) 真武汤(见自汗) 六神散(见夜啼)

  卷之三·心脏部一 发热

  壮热

  壮热者,一向不止,由血气壅实,五脏生热,蒸熨于内则眠卧不安,精神恍忽,熏发于外则表里俱热,烦躁喘粗,甚则发惊痫也。轻剂,火府丹、地黄煎。重剂、双解饮、七宝散、大黄朴硝汤。

  地黄煎 治小儿壮热烦心,眠卧不安。

  生地黄(汁一升) 白沙蜜(三合) 酥(三合) 生门冬(汁三合)

  上,重汤煮至成膏,每服数匙。

  火府丹 治小儿壮热。

  生地黄 木通 甘草 黄芩上,水一钟,煎服。

  金莲饮子 治小儿蕴积壮热,赤眼口疮,心烦躁闷,咽干多渴,潮热不止。

  防风 甘草(炙) 连翘 柴胡(去芦) 山栀子(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用水六分,煎至三分,食后服。

  黄龙汤 治发热不退,或寒热往来。

  柴胡(五钱) 黄芩(炒) 甘草(炙。各二钱) 赤芍药(三钱)

  上,每服一钱,姜枣水煎。

  牛黄膏 治壮热,咽喉涎响,或不省人事,或左右手偏搐,或唇口眼鼻颤动,此热涎内蓄,风邪外感也,宜急服之。

  蝎尾(四十九枚) 巴豆肉(去油膜,一钱半) 梅花脑(半匙) 辰砂(研,二钱) 郁金(三钱,皂角水煮) 牛黄(少许) 麝香(一匙)

  上为末。每服一匙,蜜水调下。量儿虚实用之。

  栀子仁汤 治阳毒壮热,百节疼痛,下后热不退者。

  栀子仁(酒炒) 赤芍药 大青 知母(各一两) 升麻 黄芩(酒炒) 石膏(各二两)

  柴胡(一两半) 甘草(五钱) 杏仁(二两,浸,去皮,麸炒微黄)

  上,每服三钱,生姜三片,水煎服。

  六物黄芩汤 治壮热腹大短气,往来寒热,饮食不化。

  黄芩(酒炒) 大青 甘草(炙) 麦门冬(去心) 石膏(各半两) 桂(一钱)

  上,每服一二钱,水煎服。

  五物人参饮 治壮热咳嗽,心腹胀满。

  人参 甘草(各半两) 麦门冬(去心) 生地黄(各一两半) 茅根(半握)

  上,每服二三钱,水煎服。

  卷之三·心脏部一 发热

  温壮

  温壮与壮热,相类而有小异,一向热而不止是壮热也。但温温然不甚盛是温壮也。若大便臭而黄者,此腹内有伏热,以四顺饮子治之。若粪白而酸臭,则挟宿食不消,当服紫霜丸,轻者少服,重者节乳哺,增加丸药,当取微利可也。

  紫霜丸(见癖积)

  柴苓汤 治小儿温壮,伏热来去。

  柴胡(三钱半) 麦门冬(去心) 人参(去芦) 赤茯苓 甘草(各二钱半) 黄芩(五钱)

  上锉散。用水煎,入小麦二十粒、竹叶三片。

  二黄犀角散 治温壮,心热神不安,大腑秘结。

  犀角屑 大黄(酒浸,蒸) 钓藤钩 栀子仁 甘草 黄芩(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五分,热汤调下,量儿加减。

  牛黄散 治温壮,常热或寒热往来。

  牛黄(研) 甘草(各半两) 柴胡 栀子(酒炒) 龙胆草(酒炒) 黄芩(炒,各二钱半)

  上为末。每服半钱,以金银薄荷汤调下。

  卷之三·心脏部一 发热

  惊热

  惊热者,遍身发热,或热而不甚,面青自汗,睡梦虚惊,颠叫恍忽,有因惊而生热者,有因热而生惊者,钱氏导赤散、凉惊丸、安神散之类,皆其治也。

  七宝散(见前)

  天竺黄散 治小儿惊风热。

  天竺黄(研) 川郁金 山栀子 白僵蚕(炒,去丝嘴) 蝉壳(去土) 甘草(各等分)

  上为末。一岁半钱,熟水、薄荷汤皆可,服不拘时。

  甘露散 治小儿惊热,通利小肠,去惊涎,清心腑,止烦渴。安神稳睡加朱砂,名加朱甘露散。

  寒水石(研,软而微青、中有细纹者是) 石膏(研。各二两,坚白、有墙壁,如无、以方解石代之) 生甘草末(一两)

  上件为末和匀。量儿大小,或一钱或半钱,热月冷服,寒月热服,用薄荷汤调或灯心汤调。被惊心热不安卧皆可服。小便不通快,麦门冬灯心汤。若惊热,入朱砂少许,不拘时服。一方,有赤茯苓一两。《苏沈方》用滑石,不是石膏。钱氏名玉露散,每服一字或半钱或一钱,食后,温白汤调下。

  辰砂金箔散 治小儿心膈邪热,神志不宁,惊惕烦渴,恍忽怔忡,夜卧不安,齿龈肿烂,及痰实咳嗽,咽膈不利。

  辰砂(另研) 桔梗(各二钱半) 人参 白茯苓(各一钱半) 蛤粉(四钱,飞研)

  牙硝(枯,一钱半) 甘草(炙,一钱二分半) 片脑(一分半) 半金箔(一片)

  上为末。一岁半钱,薄荷汤调,不拘时。百 小儿脏腑多热,睡卧不稳,大便不利,蜜汤调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