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血证论
血证论
两面俱到。治噤口者。从无此论。吾今悟出切实之理。为斯人大声疾呼。海始欲以文章报国。令已自分不能。庶几发明此道。稍有补于斯民欤。
查对各书。言痢证者。说法不一。张景岳主温。朱丹溪主凉。喻嘉言主发汗利水。陈修园主寒热合治。皆有至理。景岳谓夏月贪凉。过食生冷。至秋伏阴内动。应时而为下痢。佐关煎治之。此即仲景下利不止。用四逆汤桃花汤之意。乃虚寒治法。然必须有虚寒实据。乃用此法。朱丹溪谓湿热蒸灼。气血为粘腻。用黄连解毒汤。是即仲景白头翁汤意也。此类最多。然必有热证之实据。乃用此法。喻嘉言谓宜从汗先解其外。
外邪内陷而为痢。必用逆流挽舟之法。引其邪而出于外。人参败毒散主之。此即仲景协热下痢。用葛根黄连黄芩汤之意。第仲景升发邪气。兼清其热。而喻则辛温升散。未能两面俱到。即如仲景白头翁汤。亦取白头翁。能升达其气。知开提疏发。为治下迫后重之良方。喻嘉言自以逆流挽舟。独得其秘。而未能根柢仲景。是以得半遗全。吾拟用柴胡汤。去半夏加花粉当归白芍枳壳粉葛。自谓升发清降。两得其治。喻氏又谓若热已奔迫大肠者。毋庸更从外解。急开支河。从小便而顺导之。金匮紫参汤。诃黎勒散主之。此即仲景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之意。大清凉散。药彻内外。最有力。从高原导水。使不浸渍肠胃。拟用甘桔汤。加桑皮杏仁枳壳防己木通石膏云苓苡仁柴胡薄荷生姜白芍治之。斯于喻氏发表利水之法。或更有发明。陈修园谓。此证有脏寒腑热。胃寒肠热之辨。仲景泻心汤。择用如神。余谓寒热合病。必有寒热兼见之实证。不得笼统言之。而混用寒热杂方也。即如仲景乌梅丸。所治之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此热证之实据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此寒证之实据也。惟其有此腑热脏寒之实据。故用乌梅丸。兼寒热治之。又如仲景生姜泻心汤。所治之证云。心下痞硬。干噫食臭。此火证也。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此水病也。惟其有此火在胃中。水在肠间之实据。故用生姜泻心汤治之。初头硬。大便后半溏者。此胃中有寒。肠中有热。陈修园拟用理中汤。加大黄。此皆有寒热兼见之实据。医者辨证必如是之严。而后用药处方。不失铢黍。以上四家治法。合而用之。而治痢不虞束手矣。
黄坤载曰。人之大便。所以不失其常者。以肺主传送。而肠不停。肝主疏泄。而肛不闭。宜用参术以助肺之传送。用桂枝以助肝之疏泄。此黄氏论大便秘结之语也。吾从此语旁通之。而因得痢证之原。以知痢者。
肺气传送太力。故暴注大肠。肝气郁而不疏。故肛门闭塞。欲便不便。而为逼胀。此从黄氏之论推求之。而痢证迫而不通之故。诚可识矣。第桂枝参术。与痢证不合。痢证肺气之奔迫。以其火热暴注也。故伤寒论饮食入胃。即下利。清水完谷者。乃肺之传送太急。热之至也。宜急下之。据此则治奔迫者。当以清火为主。
人参清肺泻肺二汤治之。肝气不得疏泄。亦由木郁为火。结而不畅。桂枝温木。是益其火。得毋虑不戢自焚乎。观仲景白头翁汤。用秦皮白头翁。以凉达肝木。四逆散。里急后重者。加薤白以疏郁。则知助肝疏泄之法矣。当归芦荟丸。泻肝汤。丹栀逍遥散。加减治之。至于和肝调肺。止奔迫。解郁闭。一方而肝肺并治者。
自古无之。余拟用白头翁汤。加石膏知母杏仁桔梗枳壳槟榔柴胡麦芽当归白芍甘草治之。轻剂则用小柴胡。加归芍杏仁桔梗枳壳槟榔麦芽花粉。调和肺肝。则肺气不迫注。肝气得开利矣。又或肝气欲泄而下注。肺气欲收而不开。故痢多发于秋。秋金肺气闭而不开。肝气决裂而不遏。是以迫痛。此又从黄氏之义。另翻一解。而各书均不载者也。治宜甘桔汤。加白芍。以桔梗开提肺气。以白芍平治肝木。本此意以为加减。则鳖甲龙胆草青皮秦皮芦荟。皆平肝之药。当归生地桃仁五灵脂延胡索。皆治肝经血分之药。
黄芩麦门冬桑皮知母。皆清肺之药。枳壳贝母杏仁陈皮。皆肺经调气之药。随宜致用。变化在人。乌有不治之痢哉。
调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此二语。为千古治痢之定法。而亦相沿治痢之套法耳。盖泛言调血。
则归芍地榆用尽而不效。泛言调气。而陈皮木香多服而无功。不知木香陈皮。乃调脾气之药。痢虽脾病。
而其所以逼迫者。肝肺之咎也。知调肝肺。则善调气矣。血乃血海所总司。血海居大肠之间。故痢症脐下极痛者。必有脓血。痛不甚者无脓血。以脐下血海之血痛故也。知理血海。则善治血矣。
普明子谓痢证多兼食积。宜用枳壳浓朴大黄。轻则用山楂神曲莱菔子麦芽。此论最浅而中肯。
久痢不止。肺气下泄。则魄随之陷。而魄脱则死。肺藏魄。治宜调补肺气。人参清肺汤以固之。如寒滑者。桃花汤治之。仲景诃黎勒散。即是清肺固脱之方。四神丸。乌梅丸。皆是桃花汤之义。方难尽举。升提固涩。总须分寒热用药。斯无差爽。
休息痢者。止而复作。乃固涩太早。留邪在内。故时复发作。治宜按上治痢之法。视何经见证。则用何经之药。以消除其邪。伏邪既去。而邪自不作。如羊脂白蜜黄连末服。不过取滑去着。寒去火之义。尤未若视其邪所发见之情。而分经用药。更为对证。
又补论曰。凡噤口痢。上噤下痢。法宜和中。此与霍乱对看自明。霍乱上吐下泻。必以和中而愈。则知噤口痢。上噤下痢。亦必以和中而愈。第霍乱是中寒而发。为上下俱脱之证。法主理中汤以温之。噤口痢上闭下滞。其为中热可知。热结于中。上下不开。和中之法。宜反理中汤诸药。以寒凉治之。生姜泻心汤去干姜为宜。人参白虎汤亦佳。
[卷四] 尿血
膀胱与血室。并域而居。热入血室。则蓄血。热结膀胱。则尿血。尿乃水分之病。而亦干动血分者。以与血室并居。故相连累也。其致病之由。则有内外二因。
一外因。乃太阳阳明传经之热。结于下焦。其证。身有寒热。口渴腹满。小便不利。溺血疼痛。宜仲景桃仁承气汤治之。小柴胡汤。加桃仁丹皮牛膝。亦治之。
一内因。乃心经遗热于小肠。肝经遗热于血室。其证。淋秘割痛。小便点滴不通者。呼赤淋。治宜清热。治心经遗热。虚烦不眠。或昏睡不醒。或舌咽作痛。或怔忡懊。宜导赤饮。加炒栀连翘丹皮牛膝。治肝经遗热。
其证少腹满。胁肋刺痛。口苦耳聋。或则寒热往来。宜龙胆泻肝汤。加桃仁丹皮牛膝郁金。
尿血治心与肝而不愈者。当兼治其肺。肺为水之上源。金清则水清。水宁则血宁。盖此证原是水病累血。
故治水即是治血。人参泻肺汤。去大黄。加苦参治之。清燥救肺汤。加藕节蒲黄亦治之。
以上结热之证。其血溺出。皆有淋滴不通之象。乃尿血之实证也。此外又有虚证。溺出鲜血。如尿长流。绝无滞碍者。但当清热滋虚。兼用止血之药。无庸再行降利矣。盖前阴有二窍。一为水窍。一为血室之窍。血窍在女子。则为胎孕之门。血窍在男子。则为施精之路。故女子血室之血。能由此崩漏而下。男子血室之血。亦能由此走泄而出。是以血尿之虚证。与女子崩漏之证无异。宜用四物汤加减治之。肝如郁火者。加丹皮炒栀子柴胡阿胶芥灰。心经血虚火旺者。加黄连阿胶血余。脾气虚寒。不能摄血者。四肢清冷。脉微迟。面黯淡。加鱼鳔黄人参艾叶黑姜甘草五味治之。房劳伤肾。加鹿胶海螵蛸发灰散治之。又有肺虚。
不能制节其下。以致尿后渗血者。审系肺阴虚。则兼气逆痰咳口渴等证。人参清肺汤主之。若肺阳虚。不能治下。则必有遗溺足冷。水饮喘嗽之证。甘草干姜汤治之。
[卷四] 经血
妇科已有专书。然男女血本同原。故并论之。经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天癸者。谓先天肾中之动气。化生癸水。至者。谓至于胞中也。水为阳气所化。阳倡而阴必随之。血者阴也。冲任主之。故应癸水。而即输血于胞中。血之应水而下。是谓以阴从阳。冲任两脉。皆起胞中。上属阳明。阳明乃后天水谷之海。居中宫称戊土。
化气取汁。变赤为血。随冲任两脉。以下合癸水。是谓戊与癸合。男女皆然。男子主气。故血从水化而为精。
女子主血。故血从水化而为经。血是男子之精。水中有血。女子之经。血中有水。故行经前后。俱有水浆可验。夫此水乃肾中冲阳之气所生。气亢则水竭。而血不濡。热证于是乎生矣。气寒则水冷。而血不运。寒证于是乎生矣。故凡调血。先须调水。调水即是调气。气生于肾。而主于肺。血生于胃。而藏于肝。以血海为肝之部分。肺金司气之制节。又为水之上源。调血调水。人当知所从事矣。故或调气中之水以滋血。或调血中之气而利水。是女子调经之法。即凡为血证之治法。学人宜鉴观之。
血热者。水之不足也。因见行经趱前。发热口渴诸证。四物汤。加天冬麦冬黄芩花粉柴胡阿胶牛膝等药。
以滋水者濡血。或用六味地黄汤。以滋肺肾。亦能启水之源。此以滋水为养血之法也。血寒者。水不温也。
因见经水后期。黯淡清冷之状。以及凝滞疼痛兼作。四物汤。加茯苓甘草桂枝黑姜附子等药。以温水者行气。气行则血行也。血虚者。行经太少。以及干枯淡薄。诸虚证。犹杂出难言。审系肾中天癸之水不足者。
必骨热气逆。足痿脉数。子宫干涩。经血前后。均无浆水。宜左归饮。加菟丝龟板阿胶麦冬五味苁蓉。以滋天癸之水。审系胃虚。阳明冲任之血不足者。经水必淡。只有水浆。而少鲜血。宜炙甘草汤。养荣汤。酌而用之。以补生血之源。而血虚可治矣。
血滞者。瘀血阻滞。因见身痛腹胀。寒热带漏。散经闭经诸证。总是瘀血阻滞其气。若无瘀血。则经自流通。
安行无恙。何缘而错杂变乱哉。凡此之类。故总以去瘀为要。四物汤。加元胡桃仁香附乳香没药主之。有热。加黄芩黄连。有寒。加干姜附片。王清任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皆宜。瘀血之甚者。非仲景土瓜根下瘀血等汤不治。另详瘀血门。
总而论之。血气二者。原不相离。血中有气。气即是水。吾于本条。及水火气血论。已详言之。知此。则如瘀血阻滞者。乃血阻其气。是血之咎。故破散其血而气自流通。桃仁丹皮五灵脂等。在所必用。血分有热者。乃气分之水不足以濡血。故令血热。用栀芩等以泻火。泻火即是滋水也。血分有寒者。乃气分之水。水凝湿滞而不化。故濡滞不流通也。吴茱萸细辛桂枝艾叶。以温水者温血。水温则气和。气和则血和。观此。可知男子瘀血。热结寒凝。治法与此皆无异矣。观于生天癸以生血之法。则知男子滋肾养血之法。观于补阳明以补血之原。则知男子补血之原矣。观于滋肺以养血之法。则知男子生津以养血之法。以至血热而水凝为痰。血虚而水溢为汗。同类异情。无不毕见。
[卷四] 崩带
妇人面色青黄。肢体消瘦。心战腰酸。时下浊物。其物黄赤青白黯黑并下。是带脉之血。伤损而成。故名曰带证。古法又分白浊一条。谓带下是带脉为病。其色污杂。白浊则是心脾肾三经为病。其色纯白。而所用之方。仍相仿佛。其实同一病也。皆是带脉为病。吾为指明曰。白浊五带。所下似血非血。乃胞中之水也。此水清则为天癸。以济经血。前论详矣。此水浊则为白浊。为五带。水浊而血因以浊矣。盖带脉下系胞宫。中束人身。居身之中央。属于脾经。脾经土气冲和。则带脉宁洁。而胞中之水清和。是以行经三日后。即有胞水。黄明如金。是肾中天癸之水。得带脉脾土之制。而见黄润之色。乃种子之的候。无病之月信也。若脾土失其冲和。不能制水。带脉受伤。注于胞中。因发带证。白浊污杂。治宜和脾以利水。治脾即是治带。治带即治水也。观肾着汤。用白术。治腰痛如带五千钱者。肾著名汤。明言是肾中水邪。着于带脉。故从脾治之。以土治水。而带脉自愈矣。即此可知女子带证。是水不清。浊证仍是水不清。不必强分。总以和脾利水为主。
胃苓汤主之。挟热者去桂枝。加黄芩黄连黄柏。夹寒者。加细辛吴萸。夫脾土郁蒸。湿气腐化。变生五带。赤白污浊。理脾解郁。宜逍遥散。加防己木通主之。热加丹皮栀子黄柏。寒加台乌药艾叶砂仁。以上所论。虽未尽带浊之治。然已得法门。学人推而广之。遇热证则硝黄甘遂。未必非宜。遇寒证则参术附。尤所必用。以及寒热错杂。皆可随证制方。有纸笔不能尽传者。在医师之自悟也。
崩漏者。非经期而下血之谓也。少者名曰漏下。多则名为血崩。行经而去血过多。如水之流不能止者。亦是血崩。古名崩中。谓血乃中州脾土所统摄。脾不摄血。是以崩溃。名曰崩中。示人治崩。必治中州也。月经名曰信水。以五行惟土主信。土旺则月水有信。土虚则失信而漏下。甚则崩中矣。治法总以治脾为主。或劳倦伤脾。或思虑饥饱伤脾。脾虚不摄。宜用归脾汤。加艾叶阿胶灶心土。大虚者。宜十全大补汤。加阿胶续断升麻炮姜枣仁山萸肉。再用鱼肚鹿角霜莲米姜盐炖食。以调养之。黄糯米当归煎服。亦大补气血。六君子养荣汤。炙甘草汤。皆脾经补益之药。可以加减用之。凡是崩中。此为正治。又有治肝以治脾之贼者。肝经怒火妄动。木郁克土。火扰而血不宁。其人善怒头痛。口苦目眩。胁腹胀满。六脉弦数。与脾经虚寒之证。显有不同。宜归脾汤。加丹皮栀子柴胡白芍麦冬五味子。补脾土。清肝火。两面俱到。或用丹栀逍遥散。加牡蛎阿胶蒲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