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


  神应丸

  治因一切冷物、冷水及潼乳酪水所伤,腹痛肠鸣,米谷不化。 丁香 木香(以上各二钱) 巴豆 杏仁 百草霜 干姜(以上各五钱) 黄蜡(二钱) 上先将黄蜡用好醋煮去渣秽,将巴豆、杏仁同炒黑烟尽,研如泥;余四味为细末将黄蜡再上火, 春夏入小油五钱,秋冬入小油八钱,溶开,入在杏仁、巴豆泥子内同搅,旋下丁香、木香 等药末,研匀,搓作铤子,油纸裹了旋丸用。如芥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米饮送下,食前,日三服

  白术安胃散

  治一切泻痢,无问脓血相杂,里急窘痛,日夜无度。又治男子小肠气痛,及妇人脐下虚 冷,并产后儿枕块痛;亦治产后虚弱,寒热不止者。 五味子 乌梅(取肉炒干,以上各五钱) 车前子 茯苓 白术(以上各一两) 米谷(三两,去 顶蒂穣,醋煮一宿,炒干)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温服。

  圣饼子

  治泻痢赤白,脐腹撮痛,久不愈者。 黄丹(二钱) 定粉 舶上硫黄芪陀僧(以上各三钱) 轻粉(少许) 上细锉为末,入白面四钱匕,滴水和如指尖大,捻作饼子,阴干。食前温浆水磨服之, 大便黑色为效。

  当归和血散

  治肠 下血,湿毒下血。 川芎(四分) 青皮 槐花 荆芥穗 熟地黄芪白术(以上各六分) 当归身 升麻(以上各一钱 上件为细末。每服二、三钱,清米饮汤调下,食前。

  诃梨勒丸

  治休息痢,昼夜无度,腥臭不可近,脐腹撮痛,诸药不效。 诃子(五钱,去核称) 椿根白皮(一两) 母丁香(三十个) 上为细末,醋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陈米饭汤入醋少许送下,五更,三

  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

  《十四难》曰: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又云:夫脾、胃、大肠、小肠、三焦 、膀胱,仓廪之本,营之所居,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若饮食,热无灼灼, 寒无怆怆,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或饮食失节,寒温不适,所生之病,或溏泄 无度,或心下痞闷,腹胁 胀,口失滋味,四肢困倦,皆伤于脾胃所致而然也。肠胃为 市,无物不受,无物不入,若风、寒、暑、湿、燥,一气偏胜,亦能伤脾损胃,观证用药者,宜详审焉。 脾胃(右关所主,其脉缓。)如得弦脉,风邪所伤。甘草芍药汤、黄芪建中汤之类。或甘酸 之剂,皆可用之;洪脉,热邪所伤。三黄丸、泻黄散、调胃承气汤。或甘寒之剂,皆可用之 ;缓脉,本经太过,湿邪所伤。平胃散加白术、茯苓,五苓散。或除湿渗淡之剂,皆可用之 。涩脉,燥热所伤。异功散加当归,四君子汤加熟地黄。或甘温甘润之剂,皆可用之;沉细 脉,寒邪所伤。益黄散,养胃丸,理中丸,理中汤,如寒甚加附子。甘热之剂,皆可用之。

  胃风汤

  治大人小儿,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胁虚满,肠鸣 痛; 血,日夜无度,并宜服之。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芎蔻 桂(去粗皮) 当归(去苗) 白芍药 白术(以上各等 上为粗散。每服二钱,以水一大盏,入粟米数百余粒,同煎至七分,去渣,稍热服 ,空心,食前。小儿量力减之。

  三黄丸

  治丈夫、妇人三焦积热。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 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痈、疮、痍。 及治五般痔疾,肛门肿痛,或下鲜血。 黄连(去芦) 黄芩(去芦) 大黄(以上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熟水吞下;如脏腑壅实,加服丸数 。小儿积热,亦宜服之。

  白术散

  治虚热而渴。 人参(去芦) 白术 木香 白茯苓(去皮) 藿香叶(去土) 甘草(炒,以上各一两) 干葛(二两) 上件为粗末。每服三钱至五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如饮水者,多煎与之,无时 如不能食而渴,洁古先师倍加葛根;如能食而渴,白虎汤加人参服之。

  加减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气短,呕哕恶心,噫气 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及五噎、八痞、 膈气、反胃。 甘草(锉,炒,二两) 浓朴(去粗皮,姜制炒香) 陈皮(去白,以上各三两二钱) 苍术(去 粗皮,米泔浸,五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干枣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或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 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 如小便赤涩,加白茯苓、泽泻;如米谷不化,食饮多伤,加枳实;如胸中气不快,心下 痞气,加枳壳、木香;如脾胃困弱,不思饮食,加黄芪、人参;如心下痞闷,腹胀者,加浓 朴,甘草减半;如遇夏,则加炒黄芩;如遇雨水湿润时,加茯苓、泽泻;如遇有痰涎,加 半夏、陈皮;凡加时,除苍术、浓朴外,根据例加之,如一服五钱,有痰加半夏五分;如嗽, 饮食减少,脉弦细,加当归、黄芪。如脉洪大缓,加黄芩、黄连;如大便硬,加大黄芪三钱,芒硝二钱,先嚼麸炒桃仁烂,以药送下。

  散滞气汤

  治因忧气结,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虽食不散,常常有痞气。 当归身(二分) 陈皮(三分) 柴胡(四分) 炙甘草(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生姜(五 片) 红花(少许 上件锉如麻豆大。都和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前。忌湿面、

  通幽汤

  治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气不得上下,治在幽门闭,大便难,此脾胃初受 热中,多有此证,名之曰下脘不通。 桃仁泥 红花(以上各一分) 生地黄芪熟地黄(以上各五分) 当归身 炙甘草 升麻(以上各一钱) 上[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之,食前。

  润肠丸

  治饮食劳倦,大便秘涩,或干燥,闭塞不通,全不思食,及风结、血秘,皆能闭塞也。 润燥和血疏风,自然通利也。 大黄(去皮) 当归梢 羌活(以上各五钱) 桃仁(汤浸,去皮尖,一两) 麻子仁(去皮取仁, 一两二钱五分) 上除桃仁、麻仁另研如泥外,捣罗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 用白汤送下。

  导气除燥汤

  治饮食劳倦,而小便闭塞不通,乃血涩致气不通而窍涩也。 滑石(炒黄) 茯苓(去皮,以上各二钱) 知母(细锉,酒洗) 泽泻(以上各三钱) 黄柏(去 皮,四钱,酒洗) 上[口父]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空心。如急,不拘时候

  丁香茱萸汤

  治胃虚呕哕吐逆,膈咽不通。 干生姜 黄柏(以 上各二分) 丁香 炙甘草 柴胡 橘皮 半夏(以上各五分) 升麻(七分) 吴茱萸 草豆蔻 黄芪人参(以上各一钱) 当归身(一钱五分) 苍术(二钱) 上件锉如麻豆大。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前。忌冷物。

  草豆蔻丸

  治脾胃虚而心火乘之,不能滋荣上焦元气,遇冬肾与膀胱之寒水旺时,子能令母实,致 肺金大肠相辅而来克心乘脾胃,此大复其仇也。经云:大胜必大复。故皮毛血脉分肉之间, 元气已绝于外,又大寒大燥二气并乘之,则苦恶风寒,耳鸣,及腰背相引胸中而痛,鼻息不 通,不闻香臭,额寒脑痛,目时眩,目不欲开。腹中为寒水反乘,痰唾沃沫,食入反出,腹 中常痛,及心胃痛,胁下急缩,有时而痛,腹不能努,大便多泻而少秘,下气不绝,或肠鸣 ,此脾胃虚之极也。胸中气乱,心烦不安,而为霍乱之渐。膈咽不通,噎塞,极则有声,喘 喝闭塞。或日阳中,或暖房内稍缓,口吸风寒则复作。四肢厥逆,身体沉重,不能转侧,头 不可以回顾,小便溲而时躁。此药主秋冬寒凉大复气之药也。 泽泻(一分,小便数减半) 柴胡(二分或四分,须详胁痛多少用) 神曲 姜黄(以上各四分) 当归身 生甘草 熟甘草 青皮(以上各六分) 桃仁(汤洗,去皮尖,七分) 白僵蚕 吴茱萸( 汤洗去苦烈味,焙干) 益智仁 黄芪陈皮 人参(以上各八分) 半夏(一钱,汤洗七次) 草 豆蔻仁(一钱四分,面裹烧,面熟为度,去皮用仁) 麦 面(炒黄,一钱五分) 上件一十八味,同为细末,桃仁另研如泥,再同细末一处研匀,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 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熟白汤送下,旋斟酌多少。

  神圣复气汤

  治复气乘冬,足太阳寒气,足少阴肾水之旺。子能令母实,手太阴肺实,反来侮土,火 木受邪。腰背胸膈闭塞,疼痛,善嚏,口中涎,目中泣,鼻中流浊涕不止,或如 肉,不闻 香臭,咳嗽痰沫,上热如火,下寒如冰。头作阵痛,目中流火,视物KT KT ,耳鸣耳 聋,头并口鼻,或恶风寒,喜日阳,夜卧不安,常觉痰塞,膈咽不通,口失味,两胁缩急而 痛,牙齿动摇,不能嚼物,阴汗出,前阴冷,行步欹侧,起居艰难,掌中寒,风痹麻木, 小便数而昼多夜频,而欠,气短喘喝,少气不足以息,卒遗失无度。妇人白带,阴户中大痛 ,牵心而痛,黧黑失色;男子控睾牵心腹,阴阴而痛,面如赭色,食少,大小便不调,烦心 霍乱,逆气里急而腹,皮色白,后出余气,腹不能努,或肠鸣,膝下筋急,肩胛大痛,此 皆寒水来复,火土之杂也。 黑附子(炮裹,去皮脐) 干姜(炮,为末,以上各三分) 防风(锉如豆大) 郁李仁(汤浸 去皮尖,另研如泥) 人参(以上各五分) 当归身(酒洗,六分) 半夏(汤泡七次) 升麻(锉,以 上各七分) 甘草(锉) 本(以上各八分) 柴胡(锉如豆大) 羌活(锉如豆大,以上各一钱) 白 葵花(五朵,去心细剪入) 上件药都一服,水五盏,煎至二盏,入: 橘皮(五分) 草豆蔻仁(面裹烧熟,去皮) 黄芪(以上各一钱) 上件入在内,再煎至一盏,再入下项药: 生地黄(二分酒洗) 黄柏(酒浸) 黄连(酒浸) 枳壳(以上各三分) 以上四味,预一日另用新水浸,又以: 细辛(二分) 川芎(细末) 蔓荆子(以上各三分) 预一日用新水半大盏,分作二处浸。此三味并黄柏等煎正药作一大盏,不去渣,入 此浸者药,再上火煎至一大盏,去渣,稍热服,空心。又能治啮颊、啮唇、啮舌,舌根 强硬等证,如神。忌肉汤,宜食肉,不助经络中火邪也。大抵肾并膀胱经中有寒,元气不足 者,皆宜服之。

  脾胃将理法

  白粥、粳米、绿豆、小豆、盐豉之类,皆淡渗利小便,且小便数不可更利,况大泻阳气 ,反行阴道。切禁湿面,如食之觉快,勿禁。 药中不可服泽泻、猪苓、茯苓、灯心、琥珀、通草、木通、滑石之类,皆行阴道,而泻 阳道也;如渴,如小便不利,或闭塞不通则服,得利勿再服。 忌大咸,助火邪而泻肾水真阴;及大辛味,蒜、韭、五辣、醋、大料物、官桂、干姜之类,皆伤元气。 若服升沉之药,先一日将理,次日腹空服,服毕更宜将理十日;先三日尤甚,不然则反害也。 夫诸病四时用药之法,不问所病,或温或凉,或热或寒,如春时有疾,于所用药内加清 凉风药;夏月有疾,加大寒之药;秋月有疾,加温气药;冬月有疾,加大热之药,是不绝生 化之源也。钱仲阳医小儿,深得此理。《内经》:必先哕气,毋伐天和,是为至治。又曰: 无违时,无伐化。又曰:无伐生生之气。皆此常道也。用药之法,若反其常道,而变生异证 ,则当从权施治。假令病患饮酒,或过食寒,或过食热,皆可以增病。如此,则以权衡应 变治之。权变之药,岂可常用乎。

  摄养

  忌浴当风,汗当风。须以手摩汗孔合,方许见风,必无中风中寒之疾。 遇卒风暴寒,衣服不能御者,则宜争努周身之气以当之,气弱不能御者病。 如衣薄而气短,则添衣,于无风处居止;气尚短,则以沸汤一碗熏其口鼻,即不短也。 如久居高屋,或天寒阴湿所遏,令气短者,亦如前法熏之。 如居周密小室,或大热而处寒凉气短,则出就风日。凡气短,皆宜食滋味汤饮,令胃调和。 或大热能食而渴,喜寒饮,当从权以饮之,然不可耽嗜。如冬寒喜热物,亦根据时暂食。 睡不安,则宜少食;饱而睡不安,则少行坐。 遇天气更改,风寒阴晦,宜预避之。大抵宜温暖,避风寒,省语,少劳役为上。

  远欲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何取之轻而弃之重耶! 残躯六十有五,耳目半失于视听,百脉沸腾而烦心,身如众派漂流,瞑目则魂如浪去,神气 衰于前日,饮食减于囊时,但应人事,病皆弥甚,以己之所有,岂止隋候之珠哉!安于淡薄 ,少思寡欲,省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寿夭得失,安之于数,得丧既轻 ,血气自然谐和,邪无所容,病安增剧?苟能持此,亦庶几于道,可谓得其真趣矣。

  省言箴

  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 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可以为天人矣。有道者能之,予何人哉,切宜省言而已。

  后序

  黄帝着《内经》,其忧天下后世,可谓浓且至矣,秦越人述《难经》以证之。伤寒为病 最大,仲景广而论之,为万世法。至于内伤脾胃之病,诸书虽有其说,略而未详,我东垣先 生,作《内外伤辨》《脾胃论》以补之。先生尝阅《内经》所论,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宗 气之道,纳谷为宝。盖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冲和百脉, 颐养神明,利关节,通九窍,滋志意者也。或因饮食失节,起居不时,妄作劳役,及喜怒悲 愉,伤胃之元气,使营运之气减削,不能输精皮毛经络,故诸邪乘虚而入,则痰动于体、 而成痼疾,致真气弥然而内消也。病之所起,初受热中,心火乘脾,末传寒中,肾水反 来侮土,乃立国中末三治,及君臣佐使之制,经禁病禁时禁之则,使学人知此病,用此药, 因心会通,溯流得源,远溯轩岐,吻合无间。善乎!鲁齐先生之言曰:东垣先生之学,医之 王道也!观此书则可见矣。

  至元丙子三月上巳日门生罗天益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