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脾胃论
脾胃论
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
夫饮食劳役皆自汗,乃足阳明化燥火,津液不能停,故汗出小便数也。邪之大者,莫若 中风。风者,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虽然,无虚邪,则风雨寒不能独伤人,必先中虚邪, 然后贼邪得入矣。至于痿、厥逆,皆由汗出而得之也。且冬阳气伏藏于水土之下,如非常泄 精,阳气已竭,则春令从何而得,万化俱失所矣。在人则饮食劳役,汗下时出,诸病遂生。 予所以谆谆如此者,盖亦欲人知所慎也。
忽肥忽瘦论
《黄帝针经》云:寒热少气,血上下行。夫气虚不能寒,血虚不能热,血气俱虚,不能 寒热。而胃虚不能上行,则肺气无所养,故少气;卫气既虚,不能寒也。下行乘肾肝助火为 毒,则阴分气衰血亏,故寒热少气。血上下行者,足阳明胃之脉衰,则冲脉并阳明之脉,上 行于阳分,逆行七十二度,脉之火大旺,逆阳明脉中,血上行,其血冲满于上;若火时退伏 于下,则血下行,故言血上下行,俗谓之忽肥忽瘦者是也。经曰:热伤气。又曰:壮火食气 。故脾胃虚而火胜,则必少气,不能卫护皮毛,通贯上焦之气而短少也。阴分血亏,阳分气 削,阴阳之分,周身血气俱少,不能寒热,故言寒热也。《灵枢经》云:上焦开发,宣五谷 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此则胃气平而上行也。
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阴阳应象论》云: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然岁以春为首,正,正也;寅,引 也。少阳之气始于泉下,引阴升而在天地人之上,即天之分,百谷草木皆甲坼于此时也。至 立夏少阴之火炽于太虚,则草木盛茂,垂枝布菜。乃阳之用,阴之体,此所谓天以阳生阴长 。经言岁半以前,天气主之,在乎升浮也。至秋而太阴之运,初自天而下逐,阴降而彻地, 则金振燥令,风厉霜飞,品物咸殒,其枝独存,若乎毫毛。至冬则少阴之气复伏于泉下,水 冰地坼,万类周密。阴之用,阳之体也,此所谓地以阳杀阴藏。经言岁半以后,地气主之, 在乎降沉也。至于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洌,此则正气之序也。故曰:履 端于始,序则不愆。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环无端,运化万物,其实一气也。 设或阴阳错综,胜复之变,自此而起。万物之中,人一也,呼吸升降,效象天地, 准绳阴阳。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 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 也。若夫顺四时之气,起居有时,以避寒暑,饮食有节,及不暴喜怒,以颐神志,常欲四时 均平,而无偏胜则安。不然,损伤脾胃,真气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 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于此求之,则知履端之义 矣。
阴阳寿夭论
《五常政大论》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夫阴精所奉者,上奉于阳,谓春 夏生长之气也;阳精所降者,下降于阴,谓秋冬收藏之气也。且如地之伏阴,其精遇春而 变动,升腾于上,即曰生发之气;升极而浮,即曰蕃秀之气,此六气右迁于天,乃天之清阳 也。阳主生,故寿。天之元阳,其精遇秋而退,降坠于下,乃为收敛殒杀之气;降极而沉, 是为闭藏之气,此五运左迁入地,乃地之浊阴也。阴主杀,故夭。根于外者,名曰气立,气 止则化绝。根于内者,名曰神机,神去则机息。皆不升而降也。地气者,人之脾胃也,脾主 五脏之气,肾主五脏之精,皆上奉于天。二者俱主生化,以奉升浮,是知春生夏长,皆从胃 中出也。故动止饮食,各得其所,必清必净,不令损胃之元气,下乘肾肝,及行秋冬殒杀之 令,则亦合于天数耳。
五脏之气交变论
《五脏别论》云:五气入鼻,藏于心肺。《难经》云:肺主鼻,鼻和则知香臭。洁古云 :视听明而清凉,香臭辨而温暖。此内受天之气,而外利于九窍也。夫三焦之窍开于喉,出 于鼻。鼻乃肺之窍,此体也;其闻香臭者,用也。心主五臭,舍于鼻。盖九窍之用,皆禀长 生为近。心,长生于酉,酉者肺,故知臭为心之所用,而闻香臭也。耳者,上通天气,肾之 窍也,乃肾之体,而为肺之用,盖肺长生于子,子乃肾之舍而肺居其中,而能听音声也。一 说,声者天之阳,音者天之阴。在地为五律,在人为喉之窍,在口乃三焦之用。肺与心合而 为言出于口也,此口心之窍开于舌为体,三焦于肺为用,又不可不知也。肝之窍通于目,离 为火,能耀光而见物,故分别五色也,肝为之舍。肾主五精,鼻藏气于心肺,故曰主百脉而 行阳道。经云:脱气者目盲,脱精者耳聋,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此明耳、目、口、鼻 为清气所奉于天,而心劳胃损则受邪也。
阴阳升降论
《易》曰:两仪生四象,乃天地气交,八卦是也。在人则清浊之气皆从脾胃出,荣气荣 养周身,乃水谷之气味化之也。 清阳为天(积阳成天。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水谷之精气也,气海也,七神也,元 气也,父也),清中清者,清肺以助天真。清阳出上窍(耳、目、鼻、口之七窍是也),清中 浊者,荣华腠理。清阳发腠理(毛窍也),清阳实四肢(真气充实四肢)。浊阴为地(积阴成地 。云出天气,雨出地气。五谷五味之精,是五味之化也。血荣也,维持神明也,血之将会 也,母也),浊中清者,荣养于神(降至中脘而为血,故曰心主血,心藏神)。浊阴出下窍(前 阴膀胱之窍也),浊中浊者,坚强骨髓。浊阴走五脏(散于五脏之血也,养血脉,润皮肤、 肌肉、筋者是也,血生肉者此也),浊阴归六腑(谓毛脉合精,经气归于腑者是也)。 天气清静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 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 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 不荣;贼风数至,豪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 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苛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此说人之不避大寒伤形,大热伤气,四时节候更改之异气,及饮食失节,妄作劳役,心 生好恶,皆令元气不行,气化为火,乃失生夭折之由耳。
调理脾胃治验治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论
予病脾胃久衰,视听半失,此阴盛乘阳,加之气短,精神不足,此由弦脉令虚,多言 之过,皆阳气衰弱,不得舒伸,伏匿于阴中耳。癸卯岁六七月间,淫雨阴寒,逾月不止,时 人多病泄利,湿多成五泄故也。一日,予体重、肢节疼痛,大便泄并下者三,而小便闭塞。 思其治法,按:《内经标本论》:大小便不利,无问标本,先利大小便。又云:在下者 ,引而竭之,亦是先利小便也。又云:诸泄利,小便不利,先分别之。又云:治湿不利小便 ,非其治也。皆当利其小便,必用淡味渗泄之剂以利之,是其法也。噫!圣人之法,虽布在 方册,其不尽者,可以求责耳。今客邪寒湿之淫,从外而入里,以暴加之,若从以上法度, 用淡渗之剂以除之,病虽即已,是降之又降,是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气矣,是阳气愈削, 而精神愈短矣,是阴重强而阳重衰矣,反助其邪之谓也。故必用升阳风药即瘥,以羌活、独 活、柴胡、升麻各一钱,防风根截半钱,炙甘草根截半钱,同[口父]咀,水四中盏,煎至一 盏,去渣,稍热服。大法云:湿寒之胜,助风以平之。又曰: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 去矣。又法云:客者除之,是因曲而为之直也。夫圣人之法,可以类推,举一而知百病者 ,若不达升降浮沉之理,而一概施治,其愈者幸也。 戊申六月初,枢判白文举年六十二,素有脾胃虚损病,目疾时作,身面目睛俱黄,小 便或黄或白,大便不调,饮食减少,气短上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至六月中,目疾复作 ,医以泻肝散下数行,而前疾增剧。予谓大黄、牵牛,虽除湿热,而不能走经络。下咽,不 入肝经,先入胃中。大黄苦寒,重虚其胃;牵牛其味至辛,能泻气,重虚肺本,嗽大作,盖 标实不去,本虚愈甚。加之适当暑雨之际,素有黄证之人,所以增剧也。此当于脾胃肺之本 脏,泻外经中之湿热,制清神益气汤主之而愈。
清神益气汤
茯苓 升麻(以上各二分) 泽泻 苍术 防风(以上各三分) 生姜(五分) 此药能走经,除湿热而不守,故不泻本脏,补肺与脾胃本中气之虚弱。 青皮(一分) 橘皮 生甘草 白芍药 此药皆能守本而不走经。不走经者,不滋经络中邪;守者,能补脏之元气。 黄柏(一分) 麦门冬 人参(以上各二分) 五味子(三分) 此药去时令浮热湿蒸 上件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空心服。 火炽之极,金伏之际,而寒水绝体,于此时也。故急救之以生脉散,除其湿热,以恶其 太甚。肺欲收,心苦缓,皆酸以收之。心火盛则甘以泻之,故人参之甘,佐以五味子之酸。 孙思邈云:夏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是也。麦门冬之微苦寒,能滋水之源于金之位,而 清肃肺气,又能除火刑金之嗽,而敛其痰邪。复微加黄柏之苦寒,以为守位,滋水之流,以 镇坠其浮气,而除两足之痿弱也。 范天 之内,素有脾胃之证,时显烦躁,胸中不利,大便不通。初冬出外而晚归, 为寒气怫郁,闷乱大作,火不得升故也。医疑有热,治以疏风丸,大便行而病不减。又疑药 力小,复加七八十丸,下两行,前证仍不减,复添吐逆,食不能停,痰唾稠粘,涌出不止 ,眼黑头旋,恶心烦闷,气短促上喘无力,不欲言。心神颠倒,兀兀不止,目不敢开,如在 风云中。头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卧。余谓前证乃胃气已损,复下两次, 则重虚其胃,而痰厥头痛作矣。制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而愈。
半夏白术天麻汤
黄柏(二分) 干姜(三分) 天麻 苍术 白茯苓 黄芪泽泻 人参(以上各五分) 白术 炒 曲(以上各一钱) 半夏(汤洗七次) 大麦 面 橘皮(以上各一钱五分) 上件[口父]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带热服,食前。此头痛苦甚, 谓之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其苗为定风草 ,独不为风所动也。黄芪甘温,泻火补元气;人参甘温,泻火补中益气;二术俱苦甘温, 除湿补中益气;泽、苓利小便导湿;橘皮苦温,益气调中升阳;曲消食,荡胃中滞气;大麦 面宽中助胃气;干姜辛热,以涤中寒;黄柏苦大寒,酒洗以主冬天少火在泉发躁也。
人参芍药汤
麦门冬(二分) 当归身 人参(以上各三分) 炙甘草 白芍药 黄芪(以上各一钱) 五味子(五 上件[口父]咀。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既愈。继而冬 居旷室,卧热炕,而吐血数次。予谓此人久虚弱,附脐有形,而有大热在内,上气不足,阳气 外虚,当补表之阳气,泻里之虚热。 冬居旷室,衣服复单薄,是重虚其阳。表有大寒,壅遏里热,火邪不得舒伸,故血出于 口。因思仲景太阳伤寒一证,当以麻黄汤发汗,而不与之,遂成衄血,却与之立愈,与此 甚同,因与麻黄人参芍药汤。
麻黄人参芍药汤
人参(益三焦元气不足而实其表也) 麦门冬(以上各三分) 桂枝(以补表虚) 当归身(和 血养血,各五分) 麻黄(去其外寒) 炙甘草(补其脾) 白芍药 黄芪(以上各一钱) 五味子(二 上件[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三盏,煮麻黄一味,令沸,去沫,至二盏,入余药,同煎 至一盏,去渣,热服,临卧。
升阳散火汤
治男子妇人四肢发热,肌热,筋痹热,骨髓中热,发困,热如燎,扪之烙手,此病多因 血虚而得之。或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火郁则发之。 生甘草(二钱) 防风(二钱五分) 炙甘草(三钱) 升麻 葛根 独活 白芍药 羌活 人参(以 上各五钱) 柴胡(八钱) 上件[口父]咀。每服秤半两,水三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忌寒凉之物,及
安胃汤
治因饮食汗出,日久心中虚,风虚邪令人半身不遂,见偏风痿痹之证,当先除其汗, 悍之气,按而收之。 黄连(拣净,去须) 五味子(去子) 乌梅(去核) 生甘草(以上各五分) 熟甘草(三分) 升 麻梢(二分) 上[口父]咀。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远。忌湿面、酒、 五辛、大料物之类。
清胃散
治因服补胃热药,而致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热,发大痛,此足阳明别络入脑 也。喜寒恶热,此阳明经中热盛而作也。 真生地黄芪当归身(以上各三分) 牡丹皮(半钱) 黄连(拣净,六分,如黄连不好,更加二分 ;如夏月倍之。大抵黄连临时,增减无定) 升麻(一钱) 上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放冷服之。
清阳汤
治口 ,颊腮急紧,胃中火盛,必汗不止而小便数也。 红花 酒黄柏 桂枝(以上各一分) 生甘草 苏木(以上各五分) 炙甘草(一钱) 葛根(一钱五 分) 当归身 升麻 黄芪(以上各二钱) 上件[口父]咀。都作一服,酒三大盏,煎至一盏二分,去渣,稍热服,食前。服讫, 以火熨摩紧结处而愈。夫口 筋急者,是筋脉血络中大寒,此药以代燔针劫刺破血以去 其凝结,内则泄冲脉之火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