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诀汇辨


  里实护腹,如怀卵物,心痛之证。持脉而欠,知其无病。(经云,阳引而上,阴引而下,则欠。阴阳相引,故云无病,病亦即愈。)息摇肩者,心中坚急。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而张口,必乃短气,肺痿吐沫。掌寒腹寒,掌热阴虚。诊时病人,叉手扪心,闭目不言,心虚怔忡。仓廪不藏,门户不要。水泉不止,膀胱不藏。头倾视深,精神将夺。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难转摇,肾将惫矣。膝为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骨为髓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眼胞十指,肿必久咳。

  卷七 望诊

  死证

  尸臭舌卷,囊缩肝绝。口闭脾绝。肌肉不滑,唇反胃绝。发直齿枯,遗尿肾绝。毛焦面黑,直视目瞑,阴气已绝。眶陷系倾,汗出如珠,阳气已绝。病后喘泻,脾脉将绝。目若正圆,手撒戴眼,太阳已绝。声如鼾睡,吐沫面赤,面黑唇青,人中肿满,唇反出外,发眉冲起,爪甲肉黑,手掌无纹,脐凸跗肿,面青欲眠,目视不见,汗出如油,肝绝之期,在于八日。眉倾胆死,手足甲青,或渐脱落,呼骂不休,筋绝之期,亦如于肝。肩息直视,心绝立死。发直如麻,不得屈伸,自汗不止,小肠绝也,六日而死。口冷足肿,腹热胪胀,泄利无时,乃为脾绝,五日而死。脊痛身重,不可反复,乃为胃绝,五日而死。耳干背肿,溺血屎赤,乃为肉绝,九日而死。口张气出,不能复返,乃为肺绝,三日而死。泄利无度,为大肠绝。齿枯面黑,目黄腰折,自汗不休,乃为肾绝,四日而死。齿黄枯落,乃为骨绝。

  卷七 望诊

  五脏绝证

  五脏已夺,神明不守,故作声嘶。循衣摸床,谵语不休,阳明已绝。妄语错乱,不语失音,则为热病,犹或可生。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乃为肺绝。(汗腻不流,脉洪而喘不休,真气外散。)阳反独留,形如烟熏,直视摇头,乃为心绝。(心为火藏,故阳热独存。烟熏,火极焦灼之象。)唇吻反青, 汗出,乃为肝绝。(唇吻属脾,而青色属木,木乘土,故曰反。)环口黎黑,柔汗发黄,乃为脾绝。(水色凌土,冷汗身黄,脾真散越。)溲便遗失,狂言直视,乃为肾绝。(溲便,二阴肾脏所司。遗失则门户不闭,水精败绝,目背瞳人。)

  阴气先绝,阳气后竭,临死之时,身面必赤,腋温心热。(阴先脱,阴绝于后,故赤色见。余阳未即尽,故腋温心热。)

  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乃为胃绝。(胃纳水谷,合肌肉故。)六腑气绝,足冷脚缩。五脏气绝,便利不禁,手足不仁。

  手太阴绝则皮毛焦。

  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而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笃,丁日死。

  手少阴绝,则脉不通。

  手少阴,心也。心主脉,故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足太阴绝,口唇不荣。

  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肉满,肉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足少阴绝,则骨髓枯。

  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温于骨髓。故骨髓不温,则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则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润泽,无润泽者则骨先死,戊日笃,己日死。

  足厥阴绝,筋缩引卵,渐及于舌。

  厥阴者,肝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荣则筋缩急,筋缩急则引卵与舌,故舌卷囊缩。此筋先死,庚日笃,辛日死。

  三阴俱绝,眩转蒙目。

  蒙者为失志,失志则志先死,死则目蒙也。

  六阳俱绝,阴阳相离;腠理泄绝,汗出如珠;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卷七 望诊

  诊病新久

  诊其脉小,色不夺者,乃为新病。其脉不夺。其色夺者,乃为久病。脉色俱夺,乃为久病。俱不夺者,乃为新病。

  卷七 望诊

  诈病

  向壁而卧,闻医惊起,而目 视,三言三止,脉之咽唾,此为诈病。(若脉和平,当言此病须针灸数处,服吐下药,然后可愈。欲以吓其诈,使彼畏惧,不敢言病耳。)

  卷七

  声诊

  肝呼应角,心言应征,脾歌应宫,肺哭应商,肾呻应羽。五脏五声,以合五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盖病苦于中,声发于外,有不可诬者也。故《难经·六十一难》曰:“闻其五音以别其病。”此之谓也。

  大笑不止,乃为心病。喘气太息,乃为肺病。怒而骂詈,乃为肝病。气不足息,乃为脾病。欲言不言语轻多畏,乃为肾病。前轻后重,壮厉有力,乃为外感。倦不欲言,声怯而低,内伤不足。攒眉呻吟,必苦头痛。叫喊呻吟,以手扪心,为中脘痛。呻吟身重,转即作楚,乃为腰痛。呻吟摇头,攒眉扪腮,乃为齿痛。呻吟不起,为腰脚痛。诊时吁气,为属郁结。(凡人吁则气郁得以少伸也。)摇头而言,乃为里痛。

  喉中有声,谓之肺鸣;火来乘金,不得其平。形羸声哑,咽中有疮,肺被火囚。(肺主声故耳。)声音暴哑,风痰伏火;曾系喊伤,不可断病。声嘶色败,久病不治。气促喉声,痰火哮喘。中年声浊,痰火之殃。

  独言独语,言谈无绪,思神他寄,思虑伤神。伤寒坏证,哑为狐惑,上唇有疮,虫食其脏;下唇有疮虫食其肛。

  风滞于气,机关不利。出言蹇涩乃为风病。气短不续,言止复言,乃为夺气。衣被不敛骂詈亲疏,神明之乱,风狂之类;若在热病,又不必论。欲言复寂,忽又惊呼病深入骨。

  语声寂寂然者,不欲语而欲默也。则病本缄默,而何以忽又惊呼,知其专系厥阴所主,何也?静默统属之阴,而厥阴在志为惊,在声为呼,况骨节中属大筋,筋为肝合,非深入骨节之病,不如此也。

  声音低渺,听不明彻,必心膈间有所阻碍。

  空能传声,气无阻碍,碍则声出不扬,必其胸中大气不转,出入升降之机艰而且迟,可知病在胸膈间矣。细心静听,其情乃得。

  啾然细长,头中之病。

  啾啾然细而长者,谓其声自下焦阴分而上,缘足太阳主气,与足少阴为表里,所以肾邪不剂颈而还,得从太阳部分达于巅顶。肾之本病为呻吟,肾气从太阳经脉直攻于上,则肾之呻并从太阳变动而啾唧细长,为头中病也。大都湿气混其清阳之气所致耳。仲景只此三段而上中下三焦受病之处,妙义可彻。盖声者,气之从喉舌而宣于口者也。新病之人声不变,小病之人声不变,惟久病苛病其声乃变。古人间隔垣之呻吟而知其病,觉无法乎?

  卷七 声诊

  息

  桑榆子曰:“精化为气,气化而神集焉。故曰,神能御气,则鼻不失息。”谭紫霄曰:“神犹母也,气犹子也。

  以神召气,如以母召子。凡呼吸有声者,风也,非息也。守风则散。虽无声而鼻中涩滞者,喘也,非息也。守喘则结。不声不滞,而往来有迹者,气也,非息也。守气则劳。所谓息者,不出不入之义。绵绵密密,若存若亡,心不着境,无我无人,更有何息可调?至此则神自返,息自定,心息相根据,水火相媾,息息归根,金丹之母。”丘长春云:“息有一毫之未定,命非己有。”以此言之。息之所关于人大矣哉!故较之于声,尤所当辨也。

  气来短促,不足以息,呼吸难应,乃为虚甚。素无寒热,短气难续,知其为实。

  无寒热则阴阳和平,而亦短气不能布息,此中焦有碍,或痰火为害。

  吸而微数,病在中焦。

  中实吸不得入,还出复入,故脉来微数,亦系实证,非痰即食,可以攻下。

  实则可生,虚者不治。

  实则可下。中虚吸不尽入而微数者,肝肾欲绝,焉能救乎?上焦吸促,下焦吸远,上下暌违,何以施疗?病在上焦,气宜通下;病在下焦,气宜达上。上下交通,病斯愈矣。今上焦者吸促而不能通下,下焦者吸远而不能达上,上下不交通,病岂易治乎!至于呼吸动摇,振振而气不载形者,必死之证矣。

  天积气耳,地积形耳,人气以成形耳。惟气以成形,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气之关于形也,岂不巨哉!然而身形之中,有营气,有卫气,有宗气,有脏腑之气,有经络之气,各为区分。其所以统摄营卫脏腑经络,而令充周无间,环流不息,通体皆灵者,全赖胸中大气主持。夫脏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大气一衰,则出入废,升降息,神机化灭,气立孤危矣。若夫息出于鼻,其气布于膻中。膻中宗气主上焦息道。恒与肺胃关通,或清而徐,或短而促,足以占宗气之盛衰。所以《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人顾可奔迫无度,令宗气盛喘数急,有余反成不足耶!此指呼出为息之一端也。其谓“起居如故,而息有音,此肺之络脉逆也。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盖见布息之气,关通肺胃,又指呼出为息之一端也。呼出心肺主之;吸入肾肝主之;呼吸之中,脾胃主之。故惟脾胃所主中焦为呼吸之总持。设气积贲门不散,两阻其出入,则危急存亡非常之候。善养生者,使贲门之气传入幽门,幽门之气传二阴之窍而出,乃不为害。其上焦下焦,各分呼出吸入,未可以息之一字统言其病矣。此义惟仲景知之。谓“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分其息专主乎呼而不与吸并言,似乎创说。不知仲景以述为作,无不本之《内经》,即前所拟呼出为息,二端不足尽之。盖心火乘肺,呼气奔促,势有必至。呼出为心肺之阳,自不得以肝肾之阴混之耳。息摇肩者,肩随息动,惟火故动也。息引胸中上气咳者,肺金收降之令不行,上逆而咳,惟火故咳也。张口短气、肺痿唾沫,又金受火刑不治之证。均以出气之粗名为息耳。然则曷不径以呼名之耶?曰,呼中有吸,吸中有呼,剖而中分,圣神所不出也。但以息之出者主呼之病,而息之入者主吸之病,不待言矣。《素问·通评虚实论》谓:“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以及息有音者不一而足,惟其不与吸并言,而吸之病转易识别。然尚恐后人未悉,复补其义云:“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见吸微且数,吸气之往返于中焦者速,此必实者下之,通其中焦之壅而即愈。若虚则肝肾之本不固,其气轻浮,脱之于阳,不可治矣。前所指贲门幽门不下通,为危急存亡非常之候者,此也。在上焦者其吸促,以心肺之道近,其真阴之虚者,则从阳火而升,不入于下,故吸促。是上焦未尝不可候其吸也。下焦者其吸远,肝肾之道远,其元阳之衰者,则因于阴邪所伏,卒难升上,故吸远。此真阴元阳受病,故皆难治。

  若呼吸往来振振动摇,则营卫往返之气已索,所存呼吸一线耳,尚可为哉!学人先分息之出入,以求病情。既得其情,合之不爽。若但统论呼吸,其何以分上中下三焦所主乎?意微矣。

  卷七

  问诊

  入国问俗,何况治病?本末之因,了然胸臆;然后投剂,百无一失。

  医,仁术也。仁人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灵枢·师传篇》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患问所便。”使其受病本末,胸中洞然,而后或攻或补,何愁不中乎!

  卷七 问诊

  人品起居

  凡诊病者,先问何人,或男或女。

  男女有阴阳之殊,脉色有逆顺之别,故必辨男女而察其所合也。

  或老或幼。

  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

  或为仆外家。

  在人下者,动静不能自由。

  寡妇师尼。

  遭逢不偶,情多郁滞。

  形之肥瘦。

  肥人多湿,瘦人多火之类,此宜在望条。然富贵之家,多处重帏,故须详问。若不以衣帛覆手,则医者见其手,亦可得其形之大略矣。

  次问得病起于何日。

  病之新者可攻,病之久者可补。

  饮食胃气。

  肝病好酸,心病好苦,脾病好甘,肺病好辛,肾病好咸。内热好冷,内寒好温。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梦寐有无。

  阴盛则梦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自击毁伤。

  卷七 问诊

  嗜欲苦药

  问其嗜欲,以知其病。

  物性不齐,各有嗜欲。声色臭味,各有相宜。

  好食某味,病在某岁。当分顺逆,以辨吉凶。

  清阳化气出乎天,故天以五气食人者,臊气入肝,焦气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也。浊阴成味出乎地,故地以五味食人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也。凡脏虚必求助于味,如肝虚者欲食酸是也。此谓之顺应者,易治。若心病而受咸,肺病而欲苦,脾弱而喜酸,肝病而好辣,肾病而嗜甘,此谓之逆候;病轻必危重者必死。

  心喜热者,知其为寒;心喜冷者知其为热。好静恶动,知其为虚;烦躁不宁,知其为实。伤食恶食,伤风恶风,伤寒恶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