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诀乳海


  府也。故受制于三焦。治之者宜泻三焦之火。不使助其燥金之气。则痛自减。而疾自瘳矣。但结脉终属于阴脉之极。不得峻用苦寒。亦不得急于攻伐。只宜稍泻三焦之火可也。诚恐后人以腹痛之故。误投辛热。则津液枯而燥愈甚。求其愈也难矣。故叮咛告戒之曰。莫谩多方立纪纲也。

  按李东垣兰室秘藏七圣丸。治大肠疼痛。不可忍。全引用此诀。附七圣丸方。羌活一两。郁李仁汤浸去皮。另研。一两五钱。大黄八钱。煨槟榔。桂去皮。木香川芎。以上各五钱。上除郁李仁另研入内。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食前取大便微利。一服而愈。切禁不得多利大便。其痛滋甚。又按刘守真痔疾论曰。手阳明大肠。名曰害蜚。六元正纪论阳明又曰。司杀府大肠。谓害蜚谓金。能害五虫。又曰。

  司杀府谓金主杀。既有此二名。何以自生虫。盖谓三焦相火盛而能制阳明金。故木来相侮。内经曰。侮谓胜己也。木主生五虫。叔和云。风主生于脾脏傍。大肠疼痛阵难当。渐觉稍泻三焦热。莫谩多方立纪纲。此言饮酒多食热物。脾生火热。而助三焦气盛。火能生土也。当泻三焦火。热退。使金得气而反制木。木受制则五虫不生。病自愈矣。

  卷四

  代脉指法主病

  六代者。阴也。指下寻之。动而复起。再再不能自还。曰代。主形容羸瘦。口不能言。

  六代者。阴也。中土之象也。代而谓有中土之象者。何也。谓其动而中止也。然促结之脉。亦动而中止。不谓之土也。以促结虽动而中止。无有常数。代则不然。动而中止有常数也。何谓止有常数。假令五动一止。仍是五动也。七动一止仍是七动也。代有常数。而谓之土者何也。以土主信。

  不失其期也。凡病之不失其期者。皆土之为病也。动而中止。不失其期。

  而谓之代者何也。谓一脏无气。而以他脏代之也。平人之脉。一动肺。二动心。三动脾。四动肺。五动肾。周而复始。至五十动不止。以成大衍之数。

  故曰平人。假令七动一止。谓心脏无气。再而后起。不能自还。是心脏无气而脾脏代之也。故所主之病。形容羸瘦。形已脱矣。口不能言。气已脱矣。形气俱脱。不死何为。

  按脉经云。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脉结者生。代者死。又刘守真曰。代脉者主缓弱而无力。不能动。因而复动。病必危而死。

  卷四

  歌曰

  代脉时时动若浮。再而复起似还无。三元正气随风去。魂魄冥冥何所拘。

  代脉时时。其状若浮。但浮脉按之有神无间断。代脉按之无根。而有间断。虽有时再起。而止有常数。是一脏气绝。而以他脏代之也。夫神所以御气气所以御精。三者互摄。则魂魄自相拘守。今脉而见代。则三元之精气。神已散而魂魄亦相离而失守。不死何为。此节正与肺藏歌内魂将魄共连之句。互相遥映。

  按脉经云。代散则死。

  卷四

  牢脉指法主病

  七牢者。阴也。指下寻之即无。按之即有。曰牢。主骨间疼痛。气居于表。

  七牢者。阴也。震之象也。震为雷。云岐子谓其有水火相乘之气。今指下寻之即无。按之即有曰牢。牢者坚牢也。其脉沉弦有力。动而不移。乃病根深痼。而成不拔之势也。指下寻之即无。表虚也。按之即有。里实也。所谓里实者。邪气实。所谓表虚者。正气虚也。在内之邪气固。则水火相煎。

  故骨间疼痛。在外之正气虚。则血不外荣。而气独居于表。

  按脉经第一篇。有革脉而无牢脉。千金翼以革为牢。其脉经则曰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

  卷四

  歌曰

  脉入皮肤辨息难。时时气促在胸前。只缘水火相刑克。欲待痊除更问天。

  脉入皮肤。则轻手于皮肤之上。不见其脉。即前指下寻之即无也。凡脉有往来。则辨息易矣。今云辨息难言。按之即有。而且坚牢不移其处。及举之皮肤之间。不见其有脉。夫肺为华盖。乃五脏六腑之首。居于胸中。

  主气而司呼吸者也。今肺气衰。则火来乘之。木来薄之。水者。金之子。所以制火者也。今金气衰。则不能生水。火反乘金之势。而煎熬其水。犹釜底之薪燔。而釜中之水涸也。时时气促者。只缘水火交战于胸中。互相刑克呼虽出于心肺。吸不得归于肾肝。故时时气促也。即经云。不及则所胜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由此观之。四大分张。五行乖乱。欲望其痊除也难矣。

  按脉经云。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篇内寸口无牢脉。于关部则曰关脉牢。脾胃气塞盛热。则腹中响。响宜服紫菀丸。渴脾丸。针灸胃营泻之。

  于尺部。则曰尺脉牢。腹满。阴中急。宜服葶苈子茱萸丸。针关元丹田中极。

  卷四

  动脉指法主病

  八动者。阴也。指下寻之似有。举之还无。再再寻之。不离其处。不往不来曰动。主四体虚劳。崩中血痢。

  八动者。阴也。艮之象也。艮为山止之象也。经云。阴者藏精而起亟也。所谓藏精而起亟者。何也。言人身之阴血。每从阳气以行。数数而起应。故能随阳行于十二隧之中流。注冲任之内。故女子月事以时下。而无疾病矣。倘阴血不能随阳气以行。则蓄于内。积止如山。积久而忽下。如山之崩也。今云指下寻之似有。举之还无。谓阴血不能随阳气而行也。不离其处者。谓血蓄于内。止而不动也。不往不来者。谓血不随阳气以行。

  而脉道不往来也。夫气。血之帅也。血之不行。由于阳气之不能帅血。以行四肢。诸阳之本也。气既不能帅血以行。故四体虚劳。阴血积久。有时而忽溢。在女子则为崩中。在男子则为血痢耳。

  按脉经云。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伤寒论云。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又经云。动为痛为惊。

  卷四

  歌曰

  动脉根源气主阴。

  夫人身有阴阳二气。非止于气为阳。血为阴也。要知气血者。有形之阴阳。阴阳者。无形之气血。阴阳和。则气血相守而不相离。常营行于经隧之中。循环无已。今脉而见动。则为阴阳不相维。阳动而阴静。静则易以止。故血伤不行。止久而忽下也。究其根源。乃因阴气不能随阳气。以行耳。

  三关指下碍沉沉。血山一倒经年月。

  池氏曰。动在指下。隐隐按之。沉沉如水中一石。轻举之。脉不动。重按之。

  微有力而碍指。乃阴虚内损。女人经血来如山崩不止。治之宜八珍汤。

  智士名医只可寻。

  此非利语也。庸医但见崩中之疾。以为血热妄行。徒用凉血之剂。或用药以劫之。殊失治崩之旨矣。不知崩中之疾。由阳气不能帅血而行。阴血不能起亟而应之。以至冲脉停留。月事不能以时下。久之而溢出。故如山之崩漏而下耳。法当大补其气。使阳生而阴长。阳气壮。得以帅血而行。不至有停积之患。则崩漏自止矣。若非智士名医。安能达其元奥也哉。

  卷四

  细脉指法主病

  九细者。阴也。指下寻之。细细似线。来往极微曰细。主胫酸髓冷乏力泄精。

  九细者。阴也。云岐子取象于巽。主秋金有余。夫巽者风也。言人之精血衰冷。如秋风之微弱萧瑟也。气主 之。血主濡之。气血盛则能变化精微。内渗骨空。以实其骨髓。外荣肌内。以淖泽毛发。今指下寻之。脉道细细似线。且来往极微。是从弦上减至极细而微矣。仲景曰。弦则为减。以曰减则为寒。今减之又减。以至极细而微。则为肾水虚冷可知矣。所以精道不固。则内无以实骨空。而胫寒髓冷。乏力泄精之证作矣。

  按脉经云。细脉小大于微。常有但细耳。

  卷四

  歌曰

  乏力无精胫里酸。形容憔悴发毛干。如逢冬季经霜月。不疗其 必自痊。

  血盛则脉盛。血衰则脉衰。上文言脉道细细似线。来往极微则脉道衰矣。足胫属肾。胫酸属虚。皆由无精以实骨空。以至胫酸而乏力也。血不足则不能华色。而形容憔悴。精不足则不能淖泽肌肤。发毛干枯。然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夏脉当浮大。秋冬脉当沉细。若秋冬而见此细脉。

  则为顺四时。其病当不治自愈。若春夏见此沉细之脉。是于长养之时。

  而见凋残之气。则为反四时矣。安能保其无大咎也。

  按脉经云。寸口脉细。发热吸吐。宜服黄芩龙胆汤。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汤。灸中府。又云。关脉细。脾胃虚腹满。宜服平胃茱萸蜀椒汤。白薇丸。

  针灸三管。

  又按三部九候论云。尺脉细而急者。筋挛痹不能行。又云。尺脉细微。溏泄。下冷利。

  卷五

  论脉诀合河图洛书

  凡为医者。必察乎色脉之吉凶欲察色脉之吉凶。必察乎五行生克。欲察五行之生克。必观乎河图洛书之理数。夫海藏王氏者。乃医之翘楚也。述其师东垣老人之元奥。而着为一书。曰此事难知。首载医之可法者十人。

  其中有箕子之洪范。与叔和之脉诀。则知叔和之脉诀。当与洪范九畴并传而不朽矣。所以叔和以七表为阳。其数奇。八里为阴。其数偶。复有九道之脉。以配八卦九宫。共成二十四脉。以配二十四气。其意盖亦深且远矣。

  而说者有谓二十四脉不足尽脉之神情。以诋毁叔和之脉诀。不知二十四脉。乃诸脉之纲领。亦犹易之有八卦也。岂亦将曰八卦不足以尽易之理。而诋毁羲皇乎哉。朱子曰。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人在天地之间。是亦物也。但物得其偏。人得其全耳。然物亦有得阴阳五行之全者。河图洛书是也。如不明阴阳五行之理则已矣。苟欲明阴阳五行之理。舍河图洛书奚自焉。然亦未可易言也。必知夫河图洛书之所以然。而后可以由堂而入室焉。吾先试以河图之原委。浅显言之。夫河图者。当伏羲之时。有龙马负图而出于河。岂别有其图龙马负之而出欤。是即龙马背上。毛旋罗纹。自然有如是。一六在下。二七在上。三八在左。四九在右。五十居中。合上下左右中间之罗纹共计之。则五十有五焉。其理盖自左转而东。而南而中而西。复始而北。顺而行之。以相生为用者也。要知伏羲胸中。原自有阴阳五行之理。一见斯物。适合于中。因之而画八卦。干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不相射。

  乾坤纵而六子横。相为对待以立本也。复于八卦之上。各加八卦。上下交错。八而八之。再变而为六十四矣。彼时但有图画。而无文本。然而千变万化之理。不外乎此所谓伏羲先天八卦者是也。嗣后文王被囚。因衍易始变先天八卦。而为后天。置干于西北。退坤于西南。长子用事。而长女代母。

  坎离得位。兑艮为耦。震兑横而六卦纵。迭为流行。以致用也。复广八八六十四卦。而为三百八十四爻。文王系卦。周公系爻。易于是乎有辞。孔子生于周末。晚作十翼。先天后天。互相发明。而易之道始大备。是则河图之大概也。试再以洛书之原委言之。夫洛书者。乃大禹治水之时。有神龟负书而出于洛。岂别有其书。神龟负之出欤。是即其神龟背上自然之文。重叠纵横。状如折甲。其文则载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履。共计其上下左右中间之点数。则四十有五焉。要知禹王胸中。原自有乘除消长之理。一见斯物。适合于心。因之而成九畴。其理盖自此右转而西。而南而东。而中逆而行之。以克为用者也。降至箕子。复衍其意。而作洪范。以陈武王彝伦攸叙。迨乎后世。去圣日遥。又遭秦厄。其理虽在。其数莫传。赖有宋儒九峰先生。广西山之家学。畅考亭之师传。复衍其图。左右交错。九而九之。而成八十一畴。畴各有名。名各有辞。亦如易之八八六十四卦。以明阴阳五行之理。谓之皇极内篇。补前人之阙绝。发后学所未闻。而九畴之理复着焉。是则各书之大概也。然河图之与洛书。虽时有先后。数有多寡。至以一六为水。二七为火。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五十为土。其理则一而已。但河图则合上下以成卦。其数偶。洛书则合左右以成畴。其数奇。一三五七九。奇也。阳也。天也。二四六八十。偶也。阴也。地也。河图则左转以相生。洛书则右旋以相克。使生而不克。则生者无从而裁制。克而不生。则克者亦有时而间断。天九者。洛书之数也。而伏羲氏之八卦。纵横斜正。数皆用九。是河图而已具洛书之理矣。十者。河图之数也。而大禹王之九畴。纵横斜正。

  数皆十五。是洛书而复具河图之理矣。故先儒有言。河图洛书。相为经纬者此也。人生于五行之中。亦惟是生克之理而已。试观叔和左右手诊脉歌。则以四十五动为一息。言五行之相制。制胜极。则不能生去。洛书五九之数也。于杂病生死歌。则又以五十不止为无病者。取其生生不息。不息则能久。是法河图大衍之数五十也。然千载以下。能窥其奥者。唯洁古一人而已观洁古脉数通论。有曰。夫脉乃五行之数。各有生成之用。相克之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金得火而缺。土得木而亏。水得土而绝。五脏应五行。各有相生相胜之理。得相生者愈。相胜者死。此论若不通五脏交变相传。及虚实顺逆。无由入此理趣也。噫。夫洁古东垣之师也。东垣又海藏之师也。其家学渊源。相与潜心乎脉诀如此。其他如刘守真。张子和。李希范。云岐通真诸子。莫不引用脉诀。载在典籍者。不可胜数。何物戴起宗。坐井小天。不识河图洛书之旨。乃以左右手六部歌诀。尽改四十五动为五十动。何其有面无目。有目无心也。奈何复有吠声之徒。厌常喜新。随众喧喝。亦以脉诀为不足法。且妄立其说。以误后人。抑思尔之成见。果有过于洁古东垣诸名贤否欤。不则。是犹仰天而唾也。于脉诀何与哉。予于是书。究心十有余载。始得略见一斑。以故不惜蛇添。于各部之下。详明注释。庶不负作者之苦心。俾后学诸君。勿为邪说所蔽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