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脉经
脉经
寸口脉滑而迟,不沉不浮,不长不短,为无病。左右同法。
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中手长者,曰足胫痛;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
寸口脉浮而盛者,病在外。
寸口脉沉而坚者,病在中。
寸口脉沉而弱者,曰寒热(一作气,又作中)及疝瘕、少腹痛。
寸口脉沉而弱,发必堕落。
寸口脉沉而紧,苦心下有寒,时痛,有积聚。
寸口脉沉,胸中短气。
寸口脉沉而喘者,寒热。
寸口脉但实者,心劳。
寸口脉紧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气。
脉紧而长过寸口者,注病。
脉紧上寸口者,中风。风头痛亦如之。(《千金翼》云:亦为伤寒头痛)脉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头痛。脉来过 寸入鱼际者,遗尿。脉出鱼际逆气喘息。
寸口脉, 如羹上肥,阳气微;连连如蜘蛛丝,阴气衰。
寸口脉偏绝,则臂偏不遂;其人两手俱绝者,不可治。两手前部阳绝者,苦心下寒毒,喙中热。关上脉浮而大,风 在胃中,张口肩息,心下澹澹,食欲呕。关上脉微浮,积热在胃中,呕吐蛔虫,心健忘。关上脉滑而大小不匀(《千金》 云:必吐逆),是为病方欲进,不出一二日复欲发动。其人欲多饮,饮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关上脉紧而 滑者,蛔动。关上脉涩而坚,大而实,按之不减有力,为中焦实,有伏结在脾,肺气塞,实热在胃中。关上脉 大,而尺寸细者,其人必心腹冷积, 瘕结聚,欲热饮食。关上脉时来时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数者,胃中寒热,羸劣不欲 饮食,如疟状。
尺脉浮者,客阳在下焦。
尺脉细微,溏泄,下冷利。
尺脉弱,寸强,胃络脉伤。
尺脉虚小者,足胫寒,痿痹脚疼。
尺脉涩,下血不利,多汗。(《素问》又云:尺涩脉滑谓之多汗) 尺脉滑而疾,为血虚。
尺脉沉而滑者,寸白虫。
尺脉细而急者,筋挛,痹不能行。
尺脉粗,常热者,谓之热中,腰胯疼,小便赤热。
尺脉偏滑疾,面赤如醉。外热则病。
平杂病脉第二
滑为实、为下,(又为阳气衰。)数为虚、为热。
浮为风、为虚。动为痛、为惊。
沉为水、为实,(又为鬼疰。)
弱为虚、为悸。
迟则为寒,涩则少血,缓则为虚,洪则为气。(一作热)
紧则为寒,弦数为疟。
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
微则为虚,代散则死。弦为痛痹(一作浮为风疰)。
偏弦为饮,双弦则胁下拘急而 痛,其人涩涩恶寒。
脉大,寒热在中。
伏者,霍乱。
安卧,脉盛,谓之脱血。
凡亡汗,肺中寒饮,冷水咳嗽,下利,胃中虚冷,此等其脉并紧。
浮而大者,风。
浮大者,中风,头重,鼻塞。
浮而缓,皮肤不仁,风寒入肌肉。
滑而浮散者,摊缓风。
滑者,鬼疰。
涩而紧,痹病。
浮洪大长者,风眩癫疾。
大坚疾者,癫病。
弦而钩,胁下如刀刺,状如蜚尸,至困不死。
紧而急者,遁尸。
洪大者,伤寒热病。
浮洪大者,伤寒。秋吉,春成病。
浮而滑者,宿食。
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
短疾而滑,酒病。
浮而细滑,伤饮。
迟而涩,中寒,有 结。
快而紧,积聚,有击痛。
弦急,疝瘕,小腹痛,又为癖病。(一作痹病) 迟而滑者,胀。
盛而紧曰,胀。
弦小者,寒癖。
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紧而滑者,吐逆。
小弱而涩,胃反。
迟而缓者,有寒。
微而紧者,有寒。
沉而迟,腹脏有冷病。
微弱者,有寒,少气。
实紧,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时时利者,难治(一作时时呕稽留难治)。
滑数,心下结,热盛。
滑疾,胃中有热。
缓而滑,曰热中。
沉(一作浮)而急,病伤寒,暴发虚热。
浮而绝者,气。
辟大而滑,中有短气。
浮短者,其人肺伤。诸气微少,不过一年死。法当嗽也。
沉而数,中水。冬不治自愈。
短而数,心痛,心烦。
弦而紧,胁痛,脏伤,有瘀血。(一作有寒血)
沉而滑,为下重,亦为背膂痛。
脉来细而滑,按之能虚,因急持直者,僵仆,从高堕下,病在内。
微浮,秋吉,冬成病。
微数,虽甚不成病,不可劳。
浮滑疾紧者,以合百病,人易愈。
阳邪来,见浮洪。
阴邪来,见沉细。
水谷来,见坚实。
脉来乍大乍小、乍长乍短者,为崇。
脉来洪大袅袅者,社崇。
脉来沉沉泽泽,四肢不仁而重,土崇。
脉与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
弦小紧者,可下之。
紧而数,寒热俱发,必下乃愈。
弦迟者,宜温药。
紧数者,可发其汗。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三
病患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视而不见人,汗(一作泣)出如水不止。(一曰二日死)
病患胆绝,七日死,何以知之?眉为之倾。
病患筋绝,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一曰八日死)
病患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视,立死。(一曰目亭亭,一日死)
病患肠(一云小肠)绝,六日死。何以知之?发直如干麻,不得屈伸,白汗不止。
病患脾绝,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肿,腹热,胪胀,泄利不觉,出无时度。(一曰五日死)
病患胃绝,五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重,不可反复。(一曰腓肠平,九日死)病患肉绝,六日死。何以知之?
耳干,舌皆肿,溺血,大便赤泄。(一曰足肿,九日死)
病患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张,但气出而不还。(一曰鼻口虚张短气)病患大肠绝,不治。何以知之?泄利无度,利绝则死。
病患肾绝,四日死。何以知之?齿为暴枯,面为正黑,目中黄色,腰中欲折,白汗出如流水。(一曰人中平,七日死)
病患骨绝,齿黄落,十日死。
诸浮脉无根者,皆死。以上五脏六腑为根也。
诊四时相反脉证第四
春三月木王,肝脉治,当先至,心脉次之,肺脉次之,肾脉次之。此为四时王相顺脉也。到六月土王,脾脉当先至而反不至,反得肾脉,此为肾反脾也,七十 日死。何谓肾反脾?夏,火王,心脉当先至,肺脉次之,而反得肾脉,是谓肾反脾。期五月、六月,忌丙丁。脾反肝,三十日死。何谓脾反肝?春,肝脉当先至,而 反不至,脾脉先至,是谓脾反肝。期正月、二月,忌甲乙。肾反肝,三岁死。何谓肾反肝?春肝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肾脉先至是谓肾反肝也。期七月、八月、忌庚 辛。肾反心,二岁死。何谓肾反心?夏,心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肾脉先至,是谓肾反心也。期六月,忌戊己。
(臣亿等按《千金》云此中不论肺金之气疏略未论指南又推五行亦颇颠倒待求别录也)
诊损至脉第五
脉有损至,何谓也?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
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也;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食饮不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于收病也。
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治损之法奈何?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 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气。此治损之法也。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一呼四至,一吸四至;一呼五至,一 吸五至;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一呼一至,一吸 一至;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
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适欲甚。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 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即夜加,浮大即昼加,不大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 十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一作犹未)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无 魂。
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扁鹊曰:脉一出一入曰平,再出一入少阴,三出一入太阴,四出一入厥阴。再入一出少阳,三入一出阳 明,四入一出太阳。脉出者为阳,入者为阴。故人一呼而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而脉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脉五动。一呼一吸为一息,气行六寸。人十息, 脉五十动,气行六尺。二十息,脉百动,为一备之气,以应四时。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昼夜漏下水百刻。一备之气,脉行丈二尺。一日一夜行于 十二辰,气行尽则周遍于身,与天道相合,故曰平,平者,无病也,一阴一阳是也。脉再动为一至,再至而紧即夺气。一刻百三十五息,十刻千三百五十息,百刻万 三千五百息,二刻为一度,一度气行一周身,昼夜五十度。脉三至者离经。
一呼而脉三动,气行四寸半。人一息脉七动,气行九寸。十息脉七十动,气行九尺。一备之气。脉百四十动,气行一丈八尺。一周于身,气过百八 十度,故曰离经。离经者病,一阴二阳是也。三至而紧则夺血。脉四至则夺精。一呼而脉四动,气行六寸。人一息脉九动,气行尺二寸。人十息脉九十动,气行一丈 二尺。一备之气,脉百八十动,气行二丈四尺。
一周于身,气过三百六十度,再遍于身,不及五节,一时之气而重至。诸脉浮涩者,五脏无精,难治。一阴三阳是也(四至而紧则夺形)。脉五至 者,死。一呼而脉五动,气行六寸半(当行七寸半)。人一息脉十一动,气行尺三寸(当行尺五寸)。人十息脉百一十动,气行丈三尺(当行丈五尺)。一备之气, 脉二百二十动,气行二丈六尺(当行三丈)。一周于身三百六十五节,气行过五百四十度。再周于身,过百七十度。一节之气而至此。气浮涩,经行血气竭尽,不守 于中,五脏痿,精神散亡。脉五至而紧则死,三阴(一作二)三阳是也,虽五犹末,如之何也。脉一损一乘者,人一呼而脉一动,人一息而脉再动,气行三寸。十息 脉二十动,气行三尺。一备之气,脉四十动,气行六尺,不及周身百八十节。气短不能周遍于身,苦少气,身体懈堕矣。脉再损者,人一息而脉一动,气行一寸五 分。人十息脉十动,气行尺五寸。一备之气,脉二十动,气行三尺,不及周身二百节。疑气血尽,经中不能及,故曰离经。血去不在其处,小大便皆血也。
脉三损者,人一息复一呼而脉一动。十息脉七动,气行尺五寸(当行尺五分)。一备之气,脉十四动,气行三尺一寸(当行二尺一寸)。不及周身 二百九十七节,故曰争,气行血留,不能相与俱微。气闭实则胸满脏枯,而争于中,其气不朝,血凝于中,死矣。脉四损者,再息而脉一动。人十息脉五动,气行七 寸半。一备之气,脉十动。气行尺五寸。不及周身三百一十五节,故曰亡血,亡血者,忘失其度,身羸疲,皮裹骨。故气血俱尽,五脏失神,其死明矣。脉五损者, 人再息复一呼而脉一动。人十息脉四动,气行六寸。一备之气,脉八动,气行尺二寸。不及周身三百二十四节,故曰绝。绝者,气急,不下床,口气寒,脉俱绝,死 矣。
岐伯曰:脉失四时者为至启,至启者,为损至之脉也。损之为言,少阴主骨为重,此志损也;饮食衰减,肌肉消者,是意损也;身安卧,卧不便利,耳目不明,是魂损也;呼吸不相通,五色不华,是魄损也;四肢皆见脉为乱,是神损也。
大损三十岁,中损二十岁,下损十岁。损,各以春、夏、秋、冬。平人,人长脉短者,是大损,三十岁;人短脉长者,是中损,二十岁;手足皆细, 是下损,十岁;失精气者,一岁而损;男子,左脉短,右脉长,是为阳损,半岁;女子,右脉短,左脉长,是为阴损,半岁。春,脉当得肝脉,反得脾、肺之脉, 损;夏,脉当得心脉,反得肾、肺之脉,损;秋,脉当得肺脉,反得肝、心之脉,损;冬,脉当得肾脉,反得心、脾之脉,损。当审切寸口之脉,知绝不绝。前后去 为绝。掌上相击,坚如弹石,为上脉虚尽,下脉尚有,是为有胃气(上脉尽,下脉坚如弹石,为有胃气)。上下脉皆尽者,死;不绝不消者,皆生,是损脉也。至之 为言,言语音深远,视愦愦,是志之至也;身体粗大饮食暴多,是意之至也;语言妄见,手足相引,是魂之至也;茏葱华色,是魄之至也;脉微小不相应,呼吸自 大,是神之至也。是至脉之法也。死生相应,病各得其气者生,十得其半也。黄帝曰: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