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脉症治方
脉症治方
治按东垣治法云:头痛之候。惟多以风药治效者何。盖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自地升天者也。然亦有三阴三阳之异。故太阳头痛恶风。脉浮紧。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为主。少阳经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小柴胡为主。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其脉沉缓。苍术、半夏、南星为主。少阴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而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厥阳头项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
吴茱汤主之。血虚头痛。川芎、当归为主。气虚头痛。人参、黄为主。气血俱虚。调中益气。少加川芎、蔓荆子、细辛、之类。又白术、半夏、天麻汤、治痰厥头痛药也。清空膏、乃风热头药也。羌活附子汤、厥阴药也。如湿气在上者。以苦药吐之。全在活法。不可执方而治。心痛丹溪云:须分新久。若明知身犯寒气。口食冷物。于初得之时。便宜温散。如草豆蔻丸之类。稍久。则成郁热。原病式中论之详矣。若欲行温散。宁无助火为病乎。故古方多以山栀为主。加热药为向导。则邪易伏。病易退。正气复而愈矣。以二陈,加川芎、苍术、干姜、焙栀子、煎服。予曾试验极妙。大实心痛者。金花丸主之。
或煮雄丸下之。死血痛者。桃仁承气汤下。食积痛者。备急丸主之。痰者吐之。梨芦末一钱、入暇汁半碗、探吐得痰尽为妙、属痛者。理中汤加乌梅主之。或苦楝根、锡灰、槟榔、鹤风草之类。为丸治之。脾疼者。制肝扶脾为主。越鞠二陈汤。加海石丸服效。腹痛属寒者宜温。吴茱萸、干姜之类。甚者四逆汤。属热者。清痰降火。二陈、芩连山栀、白芍药、顺气。木香槟榔、枳壳、香附、或越鞠丸,加木香、槟榔、亦可。死血者行血。川芎、当归、桃仁、红花、木香、玄胡索、甚者。桃仁承气汤、下之。
食积痛。宜消导之。白术白芍药、木香、砂仁、青皮、煎汤吞下保和丸。甚者。木香槟榔丸下之。痰者、二陈加枳实山栀。属痛者。苦楝根槟榔、鹤风之类。或理中汤。加乌梅亦佳。
其余风寒暑湿泻痢。时气。五脏攻刺。疝瘕淋秘等腹痛。自有本条。大抵腹痛宜分三阴部而治。中脘太阴。脐腹少阴。小腹厥阴。初起必推荡之。虚与久病。宜升宜消。胁痛肝木气实火盛。白芍药、当归、山栀、川芎、龙胆草、柴胡、青皮、或泻青丸、死血宜行血为主。
润血为佐。桃仁、红花牡丹皮、川芎、当归、香附、青皮、玄明粉、大黄润而下之。痰者。
二陈,加南星、白芥子、枳实、香附、川芎郁。用越鞠丸,加青皮、咳而痛。二陈加青黛、栝蒌、姜汁、右胁痛。二陈,加枳壳、片芩、贝母、两胁痛。发寒热者。小柴胡汤,加青皮、诸胁痛。必以柴胡、枳壳、青皮为主。腰痛肾虚者最多。大补阴丸。加杜仲、牛膝、枸杞子、五味子、猪脊髓丸、服。或用青娥煨肾丸、房劳精不足者。斑龙丸、痰者行痰。香附、半夏、贝母、湿者。燥湿。杜仲、苍术桑寄生、川独活、黄柏、之类。瘀血者。顺而消之。当归、杜仲、木香、桃仁、郁怒忧思而痛者。当归、贝母、香附、侧柏叶、杜仲、黄柏、大抵诸腰痛。不宜补气药。及寒凉药。亦有外感因虚而袭。如太阳少阴多中寒。阳明太阴多燥湿。少阳厥阴多风热。临症尤宜详审。腰胯痛。多是湿痰流注经络。故气不和而痛。宜苍术、黄柏、木瓜主之。肾着者。体重腰冷如冰。饮食如故。小便自利。此下伤寒湿所致。宜渗湿。兼温散理中。去人参,加苍术、茯苓主之。肩背痛或一身尽痛。皆风寒湿热乘肺也。宜通经络。益元气。散风泻火。宜羌活胜湿汤。加附子、防己主之。或粘痛汤亦好。
方加味芎归汤治诸头痛。根据后加减。
川芎(一钱)当归(一钱五分)柴胡(一钱)半夏(一钱五分)甘草(三分)防风(八分)羌活(八分)黄芩黄连(各一钱酒浸炒)上作一服。姜三片。煎。食后服。
太阳经头痛。加麻黄(一钱五分)、葱白(五根)、倍羌活,去黄连、少阳经头痛。倍柴胡,去羌活、黄连。
阳明经头痛。加升麻(五分)、石膏(一钱五分)、白芷(八分)太阴头痛。加苍术、白术(各一钱□分)、南星(一钱)、天麻(八分)少阴头痛。加细辛(七分)、蔓荆子(一钱),去黄连。
厥阴头痛。加干姜(七分)、吴茱萸(八分),去羌活、芩连血虚头痛。加天麻、白芍药、生地黄(各一钱),去羌活、柴胡、黄连气虚头痛。加人参、黄(各一钱),去羌活、柴胡、芩连气血俱虚。加参、白术、天麻(各一钱五分)、熟附(五分)、蔓荆子(八分)、细辛(五分)、去羌活、柴胡黄连。
火盛头痛。根据本方。加石膏(二钱)、酒蒸大黄(三钱)。
痰厥头痛。加南星、石膏(各一钱五分)、倍半夏、甚者。吐法效。
诸头痛。加入川芎、本、蔓荆子、白芷、细辛、并用此五味足矣。
又方越鞠二陈汤治心痛。胃脘痛。脾疼。腹痛。胁痛。并宜加减用之。
川芎(一钱)苍术(一钱二分)香附(醋浸炒)山栀(炒半黑各一钱五分)半夏(一钱二分)陈皮(一钱)甘草(三分)干姜(炒黑一钱)上作一服。水一钟半。姜三片。煎。不拘时服。
属寒而痛者。加丁香、草豆蔻(各一钱)、甚者。再加熟附子(一钱)属热而痛者。加吴萸(炒)、黄连(一钱)、酒炒黄芩(一钱)、甚者。宜加大黄(三钱)、白芍药、(一钱五分)、桂枝、五分属痰者。加枳实(一钱五分)、倍半夏、或用吐法。尤妙。
郁怒痛。加桂枝、青皮(各七分)、白芍药(一钱五分)。
食积痛。加枳实、山楂(各一钱五分)、萝卜子、砂仁(各八分)、神曲(一钱)。
气不顺而痛。加木香(七分)、槟榔、乌药(各一钱)。
死血痛。加枳壳、当归尾、桃仁(各一钱五分)、大黄(三钱)、浓朴(一钱),去川芎、半夏、陈皮、干姜。
妇人产后痛。加桃仁、牡丹皮、当归(各一钱五分)红花、玄胡索(各八分)、木香(五分)属痛。加槟榔、雷丸(各一钱)、或用苦楝丸、或理中汤加乌梅。
脾痛。加海石(一钱五分)、青皮(一钱)、桂(五分)、或丸或散皆可。
腹痛。亦宜分三阴部分加减。中脘属太阴。加浓朴、半夏、脐腹少阴。加桂、木香、玄胡索、小腹厥阴。加吴茱萸、官桂、白芍药。各随症轻重。度而用之。
虚者理中汤。实者桂枝大黄汤。寒热相并。大痛脉沉。
细实者。附子理中汤。合大承气汤。温而下之。
其余寒热。气血。郁怒。食积。痰蠹。治法皆与心痛同。胁痛左属肝木盛。加白芍药、龙胆草、柴胡(各一钱二分)、青皮(七分)。
右胁痛。属肺火与痰。加贝母、枳壳、白芥子(各一钱)。
咳而胁痛。加贝母、白茯苓(各一钱)、白芥子、青黛(各八分)、姜汁(半盏)。
瘀血攻注胁痛。桃仁承气汤。加桂枝芍药、青皮、润而下之。
气郁胁痛。加木香(七分)、枳壳、青皮(各一钱)。
胁前发寒热者。本方去干姜,加柴胡、黄芩(各一钱五分)、青皮(八分)。
又方当归羌活汤诸腰痛胯痛。香港脚及肩背身体痛。并宜加减用之。
当归羌活独活柴胡防风杜仲桑寄生(各等分)桂(减半)上作一服。姜枣煎。食远服。
如卧寒湿地腰痛。恐是太阳少阴血络中有凝血。加当归尾、苍术、桃仁、牛膝、防己(各等分)。
湿热腰痛。加黄柏、木瓜、苍术、川芎(各等分)。
脞闪瘀血腰痛。凝滞在内。加桃仁、红花、苏木(各一钱五分)、木香(五分)、麝香(一分临服下)、酒煎服。
肾虚腰痛。宜补阴丸,加胡桃肉、杜仲、破故纸、人参、天门冬(各一两五钱)、砂仁、五味(各七钱)、蜜丸服。
腰胯痛。乃湿热流注下焦。加黄柏、苍术、黑丑(各一钱)。
肾着属湿伤下焦。加白术、茯苓、甘草、干姜,去防风、羌活、柴胡。
腰软。乃肾肝伏热。加黄柏、防己(各一钱五分)。
肩背痛。皆因风热乘肺。加本、蔓荆子、黄芩、山栀(各一钱)。
肩背因寒湿而痛。加干姜、熟附子(各八分)、甘草(五分)。
郁火作痛。加贝母、黄芩、山栀、香附、青皮(各等分),去独活。桑寄生风寒湿三气所伤。体重腰冷。一身尽痛。如被杖加苍术、白术、茯苓(各一钱二分)、干姜、甘草(各五分)。
气血不和。身体痛。加术香(七分)、紫荆皮、五加皮(各一钱)。
湿流关节。一身尽痛加五苓散(一半)。
湿痰流注经络。一身骨节痛。加南星、半夏(各一钱五分)、姜汁(半盏)、竹沥(一盏)、香附(一钱五分)。
杨梅疮毒疼痛。自有本条。
伤寒后身体痛。有阳症阴症受湿。治各不同。详伤寒门。
[卷之二 湿门] 喘嗽
脉脉多沉滑。或浮紧而数。右寸沉实者。宜泻肺。左尺浮大而虚者。宜滋肾。右寸沉而紧者。肺中有寒邪。脉滑手足温者生。四肢寒者死。脉数身热者不治。咳嗽脉诀云:浮为风。
紧为寒。数为热。细为湿。此外因之邪。目外而感者。浮紧虚寒。沉数实热。洪滑多痰。弦涩少血。此内因之邪。自内而得者。短涩者房劳。右关濡者伤脾。左关弦短伤肝。浮短而涩伤肺。右寸微急为咳。吐脓血。浮直而濡者易治。喘逆上气。脉数有热不得卧者难治。咳而弦急欲绝者死。
症机要云:喘者。促促气急。喝喝息数。张口抬肩。摇身撷肚。短气者。呼吸虽数而不能接续。似喘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苦。呼吸虽急而无痰声。逆气者。但气上而奔急。肺壅而不下。宜详辨之。丹溪云:喘急者。因气虚火入于肺。为火所郁而然。亦有火炎上者。有痰者。有阴虚自小腹下起而上逆者。有气虚而致短气者。有水气乘肺者。皆令人喘急。治各不同。咳嗽经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机要云: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声有痰。因伤肺气。动于脾湿。因咳而嗽也。若伤风咳者憎寒。壮热。有汗。恶风口干。烦渴而燥。伤寒咳嗽者。HT寒。发热恶寒。烦躁不渴。火咳者。因火盛上炎燥肺金。遂成郁满。甚则咳嗽无痰。或吐血痰劳者。由好色肾虚。则子能令母虚。气血俱虚。阴虚则生火。肺金耗散。而津液气血皆化为痰矣。痰者方碍清气升降。滞气不行。遂成咳嗽。肺胀者。肺气因火伤极。遂成郁遏。胀满。或左右不得眠者。有伤暑亦令人嗽。其症烦热引饮口燥。或吐沫,声嘶咯血。伤湿咳者。骨节烦疼。四肢重。着洒淅寒热。大抵风寒为病。主乎肺。盖肺主皮毛而司于外。伤之则腠理不疏。风寒内郁于肺。清萧之气不利。而生痰动嗽。又寒入胃。从脾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壅而为咳。学人必求其本而治之。无不效也。
治丹溪云:喘嗽须分虚实。急喘者。气实肺盛。呼吸不利。肺窍壅滞。右寸脉沉。实者宜泻肺。桑白皮葶苈杏仁泻之。或用三拗汤。盖麻黄定喘最妙。甚者加黄芩、石膏。虚喘者肾虚。先觉呼吸气短。两胁胀满。左尺脉大而无力。宜补肾。用阿胶、人参、五味子、补之。
痰者清痰。火者降火。二陈加芩、连、栝蒌、枳实主之。水气喘者不得卧。卧则喘愈甚。盖火气上乘于肺。肺得水而浮。气壅滞而不得流通。宜神秘汤。又云:治嗽最要分肺虚实新久而治。久嗽肺虚。宜款冬花、紫菀、五味、马兜铃之数补之。若肺实有火邪者。黄芩、麦门冬、杏仁、桑白皮、泻之。新病风寒。则发散之。麻黄、葱白、杏仁、前胡、金沸草、之类。火热则清之。芩连、麦门冬、之类。湿热则泻之。半夏、贝母、苍术、石膏、黄芩、山栀、之类。久病便属虚与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痰则行痰。兼郁则开郁。滋之。润之。咳之。降之。此治嗽之大法也。
方清肺饮子治喘治嗽。通用。根据症加减。
黄芩(一钱二分)麦门冬(一钱二分)贝母(一钱五分)陈皮(去白一钱)白茯苓(一钱)甘草(三分)桔梗(八分)枳壳(七分)杏仁(去皮尖一钱)半夏(姜制一钱二分)上作一服。姜三片。煎。食后服。
肺实而喘。加麻黄、桑白皮(各一钱五分)、石膏(二钱)、甚者。再加葶苈。
肺虚喘。加人参、阿胶、天门冬(各一钱)、五味子(五分),去枳壳、半夏。
食积喘。加山楂、神曲、麦芽(各一钱),去麦冬、杏仁。
痰盛而喘。加栝蒌仁、枳壳、苏子(各一钱)、姜汁、竹沥(各一盏)。
火盛而喘。加石膏(一钱五分)、黄连、栀子(各一钱)、甚者。酒蒸大黄。
水气喘者。加桑白皮、苏子、葶苈子、萝卜子(各一钱)。
肺胀嗽喘。加诃子(一钱五分)、五味(七分)、海蛤、香附、青黛、天花粉(各一钱)。
凡嗽春是春升之气。宜润肺抑肝。加知母(一钱)、五味(七分)、川芎、白芍药(各八分)。
秋是湿热伤肺。宜清热。泻湿。本方去半夏,加桑白皮、天门冬(各一钱)、五味子(七分)、苍术、防风、山栀(各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