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症治方


  伤食。加豆蔻仁、砂仁、枳实、山楂(各八分)、白术(一钱)。

  遇久雨水湿。加白术、茯苓、泽泻(各八分)、桂(四分)。

  胃寒。加干姜、肉桂(各六分)、丁香(三分)。

  湿伤脾胃。困弱不思饮食。加黄、人参、白术(各一钱)。

  伤寒时疫头痛。加防风、羌活、川芎(各一钱)、葱汁(一盏)、藿香、半夏(各八分)。

  浑身拘急。有热。加地骨皮、麦门冬(各一钱)。

  心下痞满不快。加木香(七分)、枳实(一钱),去甘草。

  咳嗽。饮食减少。加黄、白术、归身(各一钱)。

  脉缓病急。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或大便泄泻。此湿胜也。加人参、白术、黄(各一钱)、升麻(三分)、防风(五分)。

  男妇脾胃不和。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气短。呕哑吞酸。面黄体重。怠惰嗜卧。骨节烦疼。自利。完谷不化。易饱易饥。霍乱。五噎八痞。反胃膈气。加白术、半夏曲、黄连、吴茱萸(炒过各一钱五分)、木香(五分)、砂仁(五分)。

  妇人腹痛。加木香(一钱五分)、乌药、当归、白芍药(各一钱)、官桂(五分)。

  赤白带下。加川归、黄柏、黄、白术、白茯苓(各一钱)。

  小儿呕吐泄泻。面黄肌弱。加山楂、白术(各一钱五分)为末。米汤调下。每服二钱。

  小儿吐逆频并。手足心热。不进乳食。加半夏曲、神曲、白术(各一钱五分)、山楂(二钱)为末。每一钱。枣汤调下。

  又方参苓白术散和中。健脾。消食。

  人参(去芦一两五钱)白术(炒二两)砂仁(炒一两)甘草(炙五钱)白扁豆(炒一两)山药(一两五钱)薏苡仁(炒一两五钱)桔梗(炒一两)白茯苓(去皮一两五钱)莲子(去心一两五钱)上为末。每服二三钱。食远清米汤调下。或蜜丸亦可。本方一斤。加山楂末半斤。名二妙调脾散。治大人小儿食积伤脾。泻痢。膨胀。呕吐。脾胃不和等症。有效。(此芜湖夏小儿家传方)血不和。加当归(一两五钱)、香附(一两)。

  气不和。加陈皮(一两)、木香(五钱)脾胃不快。呕吐。加藿香、半夏曲(各一两)。

  胃寒。加干姜(一两)、内桂(五钱)、丁香(三钱)泻后调理脾胃。加浓朴、苍术、陈皮(各一两)。

  病后调理脾胃。加黄连、吴萸(炒一两)、木香(五钱)、石莲肉(一两)。

  疟后调理脾胃。加陈皮、白芍药(各一两)、青皮(五钱)。

  产后调理脾胃。加炒黑干姜(七钱)、当归、香附(各一两)。

  膈症。脾胃虚损。加牛胎(一具为末)芦柴根捣汁、打淮安口子末糊为丸、红枣汤下、鲁试有效。

  又方枳术丸一运一动。一补一消。乃理脾之圣药也。

  白术(四两陈土炒过去土不用)、枳实(去穣麸炒二两)。

  上为末。荷叶包老米饭煨熟。捣烂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食远清米汤送下。

  有痰在膈上。满闷不快。加陈皮(去白一两)、半夏(姜制二两)、名橘半枳术丸。

  破滞气。消积。开胃。进饮食。加木香(一两五分)、名木香枳术丸。

  饮食太过。或食间着恼。以致心腹满闷不快。加香附(一两童便进炒)、神曲、苍术、山栀、抚芎(各一两五钱)、木香(五钱)、名越鞠枳术丸。

  伤肉食湿面辛辣味浓之物。加黄连、大黄、黄芩(三味俱酒蒸妙)、山楂、神曲、陈皮(各二两)、木香(一两),名三黄枳术丸。

  伤生冷并冷物。加苍术、半夏、陈皮(各二两)、草豆蔻、砂仁(各一两)、木香(五钱)、丁香(三钱)。

  若元气素弱。食饮难化。食已即腹内不和。疼痛泄泻。此胃虚有寒也。加人参、白芍药、陈皮、山楂、神曲(各二两)、木香、砂仁(各一两)。

  素有痰火。胸膈郁塞。或吞酸吐酸。呕吐嘈杂。或酒积。或泄泻结痛。此皆湿热也。加木香(各五钱)、黄连(吴萸炒)、白芍药、陈皮(各二两)、生甘草(五钱)、夏。加石膏冬。加干姜(七钱炒)。

  有食积痞块。坚硬在腹内者。加山楂(二两)、黄连、浓朴、莪术。阿魏。昆布。(各一两)、木香(五钱)、槟榔(八分)。

  痞积气块在腹胁者。加黄连(吴萸炒一两五钱)、木香(一两)、莪术、阿魏(各一两五钱)、瓦龙子(一两)、鳖甲(一两)。

  勉强多食。致心腹痞闷不快。加山楂、神曲、陈皮(各一两五钱)、浓朴、砂仁(各一两)湿热痞闷。加茯苓、泽泻、连翘、萝卜子(炒各一两五钱)。

  心口胃脘痛。加干姜、砂仁(各一两)、丁香(四钱)。

  素有痰火人。加半夏、橘红(各一两五钱)、白茯苓、黄芩、黄连(各一两)。

  若胸膈不利。服辛香燥药。以致上焦受伤。胃脘干燥。而呕噎膈等症作矣。加黄连(吴萸炒)、山栀(姜汁炒)、白芍药、当归(各一两五钱)、石膏、桔梗(各一两)、生甘草(五钱)。

  明粉(各一两)、生甘草(五钱)。

  若能食好食。但食后反饱难化。此胃旺脾阴虚也。

  加白芍药(酒炒二两)、人参、黄连、香附(各一两五钱)、石膏(一两)、生甘草、木香(各五钱)桃仁(去皮尖另研各七钱)、升麻、甘草(各五钱)、此老人常服之药也。

  泻痢后虚膨。加人参、白茯苓、陈皮(各一两五钱)、木香(五钱)。

  小儿泻痢不止。加山楂(二两)、诃子肉果、黄连(烧酒浸炒各一两)、木香(五钱)。

  小儿疳积。加胡黄连、使君肉、山楂(各二两)、芜荑(一两)。

  小儿久疟。左胁有块。加山楂。鳖甲(各二两)、青皮、白芥子(各一两)。

  [卷之二] 暑门

  (伤暑霍乱泄泻痢疾疟疾)

  [卷之二 暑门] 伤暑(附暑风)

  脉脉诀云: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脉浮自汗。或浮大而散。或洪而大。或弦细芤迟而隐。

  伏而弱。或虚迟无力中。得洪缓。皆曰暑病也。或浮而虚者。暑风也。

  症戴氏云:暑乃夏令炎暑也。有冒。有伤。有中。三者有轻重之分。或腹痛泄泻水者。胃与大肠受之。作呕者。胃口有痰。此二者冒暑也。宜黄连、退暑热。香薷、消蓄水。或身热头疼。燥乱不宁。或身如针刺者。为伤暑。此为热伤血分也。宜人参白虎汤。加黄芩、柴胡、或咳嗽。发热发寒。盗汗不止。脉数者。热在肺经。乃火乘金也。此为中暑。宜清肺黄连香薷饮。清暑益气汤之类。急治则可。少迟则难治矣。暑风。乃相火行令也。感之自口鼻而入。伤心包络之经。故卒倒不省人事也。其脉虚浮。外症头疼口干。面垢自汗。倦怠少气。

  或背寒恶热。名曰暑风也。

  治按洁古云动而得之。乃辛苦之人。动而火胜。热伤气也。脉洪而大。宜人参白虎汤主之。静而得之。乃安乐之人。静而湿胜。火伤金位。脉沉而实。宜大顺散。或苍术白虎汤主之。有阴胜阳者。宜清暑益气汤。大抵暑症。只宜黄连香薷饮。清暑益气汤。五苓散白虎汤等药。挟痰。加半夏、虚。加参之类。暑风。有挟火挟痰者。二陈汤。加黄连主之。实者。

  可用吐法。昏迷不省人事者。先以苏合香丸。次以黄连香薷饮。加羌活、或用双解散。加香薷、尤妙。

  方黄连香薷饮治暑症。自汗。烦渴而噪。

  香薷(三钱)浓朴(姜制)扁豆(姜炒各二钱)黄连(一钱五分)上作一服。用水二钟。煎一钟。井水沉冷服。

  远行受热者。加人参、石膏、滑石(各等分)、甘草(五分)、此动而得之。

  噪渴引饮。自汗。脉沉。加人参(一钱五分)、麦门(二钱)、五味(一钱)、此静而得之。

  虚烦身热。自汗。清暑益气汤。

  伤暑挟痰。加半夏、南星(各一钱)、姜汁竹沥传送。

  呕吐。加干姜(五分)、藿香、半夏、陈皮(各一钱)。

  挟泻。加五苓散(五钱)暑风。加防风、羌活(各一钱)、有痰壅盛。再加半夏、陈皮(各八分)。

  又方清暑益气汤养脾。清肺。补中。行湿。夏秋治暑通用。

  黄人参白术(各一钱五分)当归苍术陈皮麦冬(各一钱)神曲泽泻黄柏(各七分)青皮甘草升麻干葛(各五分)五味(十二粒)上用姜一片。枣一枚。煎。食远稍热服。

  暑泻。加浓朴、扁豆(各一钱),去当归、麦门冬。

  暑痢。加黄芩、黄连、槟榔、枳壳(各八分)、木香(六分)、乌梅(二个)。

  暑疟。加柴胡、黄芩(各一钱)、川芎、草果(各八分)、倍用青皮。

  暑渴。加石膏(二钱)、知母、粳米(各一钱五分)。

  伏暑之时。头痛。身热。脚软。精神短少。四肢无力。不思饮食。怠惰嗜卧。俗呼为注夏。

  加白芍药、半夏(各一钱)、川芎(七分),去泽泻、青皮。

  暑风。加防风、羌活、荆芥穗、香薷(各一钱),去泽泻、青皮、黄柏。

  中暑。脉微迟。或隐伏。渴而下利。四肢厥冷。不省人事。

  本方加熟附(一钱)、以行参之功。达于四肢。而自温矣。勿作寒治。

  [卷之二 暑门] 霍乱

  脉六脉隐伏。右关弦滑。浮洪者可治。微而迟。气少不语者难治。两关弦缓者。乃木克土也。不急治而则死。

  症陈无择云:霍乱者。心腹卒痛。呕吐下利。增寒壮热。头痛眩晕。先心痛。则先吐。先腹痛。则先痢。心腹俱痛。吐痢俱作。甚则转筋入腹遂毙矣。盖此症乃阴阳反戾。清浊相干。阳气暴升。阴气顿绝。治之则宜温暖。切禁寒凉。转筋以阳明养宗筋。属胃与大肠。今暴吐下。津液顿亡。外感四气。内伤七情。饮食甜腻。攻闭诸脉。枯削宗筋。失养必致挛缩。甚则舌卷卵缩者。难治也。又有干霍乱者。忽然心腹胀满。绞刺疼痛。蛊毒烦冤。欲吐不吐。欲利不利。顷刻便至闷绝。最难治。死在须臾。以其升降不通故也。惟吐法最良。或下之亦妙。吐下后。以二陈加参术调之。

  治霍乱。乃阳明症。宜和中平胃为主。治以生姜理中汤最妙。吐利转筋。胁下痛。脉弦者。木克土也。平胃散。加木瓜主之。吐利转筋。腹中痛。体重。脉沉而细者。四君加白芍药干姜主之。四肢厥冷。脉微者。附子理中汤主之。身热烦渴者。钱氏白术散。转筋者。男子宜以手挽其阴。女子以手牵其乳。此千金妙法也。大抵此症急无药。惟陈氏吐法最佳。后随症调理。

  方六和汤治伏暑霍乱。

  人参白术半夏杏仁(各八分)甘草(四分)砂仁(六分)藿香木瓜茯苓扁豆浓朴(各一钱)香茹(一钱五分)上作一服。用生姜三片。枣一枚。水一钟半。煎八分。不拘时服。

  不渴。腹痛。吐利。加干姜(七分)。

  渴而腹痛。吐利。加干葛(八分)、泽泻、滑石(各七分)、麦门冬(八分)、五味(五分)。

  转筋。加酒当归、酒红花(各七分)、黄芩(八分)。

  四肢厥冷。脉微者。加干姜、附子(各一钱)。

  又方三因吐法用治霍乱。并干霍乱。急无药者。此法极妙。用极咸盐汤二升。热饮一升。

  刺口探令吐宿食尽。不吐更服。吐讫仍服。三吐乃止。此法胜于他法远矣。世俗鄙而不用。

  坐视其死。哀哉。吐后以二陈汤。加参术调理。万无一失。

  [卷之二 暑门] 泄泻

  脉右关脉弦大。或弦濡而滑。为泄泻。脉数疾为热。沉细为寒。弦而迟者气泄。心脉止者惊泄。诀云。下利微小即为生。脉大浮洪无瘥日。

  症经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又曰:湿多成五泄。戴氏云:有飧泄者。谓水谷不化而完出。湿兼风也。溏泄者。渐下污积粘垢。湿兼热也。泄者。利下澄澈清冷。小便清白。湿兼寒也。濡泄者。体重软弱。泄下多水。湿自甚也。滑泄者。久下不能禁。因湿胜气脱也。若此有寒热虚实之不同。其可执一而治之乎。

  治按戴氏云:泻水腹不痛者。湿也。宜四苓散。加二术。饮食入胃不住。完谷不化者。

  气虚也。四君子汤。加白芍药、升麻、腹痛。泻水。肠鸣。痛一阵泻一阵者。火也。四苓散。加芩、连、木通、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者。痰也。二陈加苍白术、海石、青黛、黄芩、神曲、或用吐法。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减者。食积也。轻者。保和丸。重者白术、枳实、山楂、神曲大黄、消而下之。后用参苓平胃散调之。大抵治泻通用胃苓汤。随症加减。

  方胃苓汤治泻通用。

  浓朴苍术(各一钱)白术(一钱五分)陈皮(八分)甘草(炙三分)茯苓(八分)猪苓泽泻车前子(各七分)桂(三分)上作一服。姜一片。红枣一枚。水一钟半。煎八分。食远服。

  夏秋之间。温热大行。暴注水泄。加黄连、扁豆(各八分)、升麻、山栀、木通(各五分)、白芍药(一钱)。

  发热燥渴。加葛根、石膏、滑石(各一钱)。

  黄胆。小便赤涩,加茵陈、石膏(各一钱)、山栀、木通、白芍药(各八分)。

  饮酒便泄。此酒积也。加白芍药、黄连、扁豆、干葛(各一钱),去桂。

  寒月溏泄清冷。腹痛。或伤生冷冻饮料食者。加神曲、麦芽、砂仁、益智、木香(各七分)、干姜(五分)。

  久泻胃气下陷者。去猪苓、泽泻、车前子,加人参、黄、白芍药(各一钱)、升麻、柴胡、羌活、防风(各四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