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症治方


  症夫瘟疫之症。多由房劳太过。腠理闭泄。少阴不藏。触冒冬时杀疠之气。严寒之毒。

  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瘟病。至夏变为热病也。又有时行不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此非其时而有其疫也。外症头痛。壮热。

  治丹溪云。治法有三。有宜补。宜散。宜降。人参、白术、防风、羌活、苍术、并大黄、活石、人中黄之类主之。又吴氏云。凡尺寸脉浮者。发于太阳也。宜汗之。或有自汗身疼者。九味羌活汤主之。尺寸数者。少阳也。宜小柴胡考瘟病。先因伤寒热未除。更感时行之气。而为瘟疫也。治与伤寒不同。盖瘟病因春时温气乃郁热自内而发于外。故宜辛平之剂以发散之。况时令已暖。不可用麻黄。如时令尚寒。少佐之亦可。凡瘟病发于三阳者多。三阴者少。若发于三阴者。必有所因也。或食寒物内伤太阴而得之。或因过欲先伤少阴而得之。治制皆与伤寒各条同。惟发表不同耳。又有大头天行病。乃湿热在高巅之上。并阳明邪热大甚。资实少阳相火而为之。

  视其肿势在何部。随经治之。用防风、羌活、酒芩、酒蒸、大黄、随病加减治之。不可用降药。

  方人参败毒散治瘟疫及大头病初感。服此药散之。

  人参(一钱五分)白术(二钱)白茯苓(一钱)甘草(五分)羌活(一钱五分)防风(一钱五分)柴胡(一钱五分)前胡(一钱)黄芩(一钱)枳壳(八分)苍术(一钱二分)桔梗(七分)上作一服。用生姜三片。枣一枚。水二钟。煎一钟。热服微汗为度。

  又方三黄石膏汤治疫症燥渴。将欲发狂者。

  石膏(三钱)黄芩黄连黄柏(各一钱五分)麻黄(一钱五分寒用多暖用共之)山栀(一钱)热甚者加大黄(三钱)上用水二钟。粳米一撮。煎服。连进三五服即愈。

  又方普济消毒饮子。治瘟疫热毒。清热解毒。大头病。头面肿。亦可服。

  柴胡(一钱五分)黄连(炒)黄芩(炒)玄参生甘草桔梗连翘鼠粘子白芷马勃川当归(各一钱)僵蚕(七分)升麻(七分)板蓝根(一钱如无以蓝叶代之或真青代亦可)如虚。加人参(一钱五分)、大便秘。加酒蒸大黄(二钱)。

  又方辟瘟丹凡春夏秋间预服。以免疫气传染。或初感。服此药。得小汗亦愈。

  防风(去芦一两五钱)川芎当归白芍药白术麻黄石膏滑石黄芩连翘栀子(各一两)桔梗荆芥薄荷(各八分)玄胡粉(一两五钱)大黄(煨二两)鬼箭羽马勃管仲(各一两二钱)上为细末。腊雪水。或冰水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姜葱汤下。得周身微汗即解。此药用五月五日。六月六日。或冬至腊日。焚香礼斗。至诚修合。无不应验。合时忌与妇人鸡犬孝子见之。

  [卷之一 寒门] 内伤(脾胃附)

  脉脉大而无力为内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二倍。或三倍。其急大而数。重按无力。为劳后内伤。右关脉弦滑而沉。或弦大而数。或浮滑而疾者。为饮食内伤也。右关弱甚。或隐而不见者。为脾胃虚损也。左关脉缓。右关脉弦者。为肝木乘脾土也。右关脉数。为胃热。弦滑为胃寒。脉结为思伤脾也。

  症谨按东垣论。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外伤则寒热齐作而无间。内伤则寒热间作而不齐。外伤恶寒。虽近烈火不能除。内伤恶寒。得就温暖则解。外伤恶风。乃不禁一切风寒。内伤恶风。惟恶些小贼风。外伤症显在鼻。故鼻气不利而壅盛有力。

  内伤症显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外伤则邪气有余。故发言壮厉。且先轻而后重。

  内伤则元气不足。出言懒怯。且先重而后轻。外伤手背热。手心不热。内伤则手心热。手背不热。东垣辨法。大略如此。有内伤而无外感。有外感而无内伤。以此辨之。则判然矣。又王节斋云。东垣以饮食劳倦伤。为内伤不足之病。谓因伤饥失饱。伤损脾胃所致。盖人之所藉以生者脾胃为本。必赖饮食滋养。若调养失宜。劳后过伤。失其所养。则脾胃气虚。不能升达。降下阴分而为内热。非有饮食停蓄者也。故用补中益气等药。若饮食停积不化。郁发为热。乃是不足之中。继之有余。此为饮食所伤。宜消导之。又或先因饮食而后犯于房劳。或先因劳役而后犯于饮食。此皆不足之中。兼之有余。须于数者之间。审察明白也。

  治丹溪云世之病此者为多。但有挟痰者。有挟外感者。有热郁于内而发者。有饮食所伤者。皆以补元气为主。看所挟而兼用药。挟痰者。补中益气。加半夏。以姜汁竹沥传送。挟外感者。补中益气。加发散。如防风羌活白芷之类。挟食者。补中益气。加消导。如山楂枳实之类。气虚热甚者。少加附子。以行参之功。又卢氏云。若内伤外感兼病而相合者。则其脉症必并见而难辨。尤宜细密求之。若显内症多者。则是内伤重而外感轻。宜以补养为先。

  而发散次之。若显外症多者。则外感重而内伤轻。宜以发散为急。而补养次之。此东垣未之及也。因并赘于此。用者详之。

  方补中益气汤治劳役所伤。时作虚热。四肢无力。怠惰嗜卧。

  人参(去芦一钱五分)黄(一钱五分蜜炙)甘草(五分)陈皮(八分)当归(一钱二分)白术(一钱二分)升麻(四分)柴胡(五分)上作一服。姜一片。枣一枚。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气血虚甚者。加熟附子(一钱五分)、以竹参之功(阳旺则生阴也)。

  挟外感。加防风、羌活(各一钱五分)、干葛、白芷、川芎(各八分)、倍柴胡。

  挟痰者。加半夏(一钱五分)、茯苓(一钱)、姜汁(半盏)、竹沥(一盏)。

  兼郁热者。加川芎、山栀、香附(各等分)。

  腹中痛者。加白芍药(一钱二分)、官桂(六分)。

  腹中恶寒冷痛者。加桂心(五分)。

  腹中恶热喜寒而痛者。加白芍药(一钱二分)、黄芩(八分)。

  夏月腹痛。不恶热。加炒黑干姜(七分)、藿香(一钱)、薄、桂(三分)。

  天时热腹痛者。加白芍药、山栀(各一钱)、桂(三分)。

  天时寒腹痛。加半夏(一钱)、益智仁(八分)、干姜(五分)、桂(三分)。

  头痛。加蔓荆子、川芎(各八分)、细辛(五分)。

  顶脑痛。加本(七分)、诸头痛。并用此四味足矣。

  脐下痛甚者。加熟地黄(一钱)、其痛立止。如不止者。乃大寒也。更加桂心(五分)。

  咽干。加葛根(七分)、麦门冬(一钱)。

  心下刺痛。加香附(一钱)、当归(倍用)。

  精神短少。加麦门冬(一钱五分)、五味子(七分)、夏月亦加。救天暑伤庚金。

  有痰。嗽。加贝母、杏仁、栝蒌仁、款冬花(各一钱),去参。虚者勿去。

  咳嗽。春。加款冬花、佛耳草(各一钱)、川芎(五分)、夏。加麦门冬(一钱五分)、五味子、(五分或七分)、秋冬。加连节、麻黄(一钱)、久嗽肺中伏火。去人参、黄,加石膏(一钱五分)、黄芩(一钱)、食不下。乃胸中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七分)、木香(五分)、陈皮(一钱)、冬月。更加草豆蔻、益志(各五分)、夏月。更加姜炒芩连(各七分)、秋月。更加槟榔、砂仁(各五分)、春月。更加川芎、藿香(各七分)。

  心下痞满。加枳实、黄连(各八分)、白芍药(一钱)、桂(二分)。

  腹胀。加枳实(八分)、木香、砂仁(各五分)、浓朴(七分)、秋月。加干姜、肉桂(各五分),去甘草。

  胁痛。或急缩。春月。乃肝木盛以致生火。加青皮、枳壳(各一钱)、倍柴胡、余月。加山栀、苍术、香附、贝母(各一钱)、青皮、枳壳、黑干姜(各五分)。

  大便秘。加当归(一钱五分)、桃仁(一钱)、大黄(煨二钱)。

  脚软乏力。或痛。加黄柏、防己(各一钱)、桂(三分)。

  时时发热。乃下元阴火蒸发也。加生地黄(一钱)、黄柏(八分)大便虚坐。或了而不了。腹中迫急。气虚血涩也。加木香、槟榔(各五分)、倍用当归。

  身热沉重。虽小便多。亦加茯苓、泽泻(各七分)、黄柏(五分)、苍术(一钱)。

  脾胃不和。加茯苓、半夏(各八分)、砂仁、扁豆(各六分)、生姜(三片)。

  注夏。加白芍药、茯苓、黄柏(各八分)、浓朴、苍术(各一钱),去柴胡升麻。

  痰厥头痛。此太阴脾经所作也。加半夏、石膏(各一钱五分)、川芎(八分)、姜汁(二匙)、葱汁(二匙)。

  若挟外感。重以本方。加本经发散之药治之。如见太阳症。加羌活、本、桂枝(各等分)、如见阳明症。加葛根(一钱)、倍升麻、如见少阳症,加黄芩、半夏(各一钱)、川芎(八分)、倍加柴胡(一钱)、如见大阴症。加枳实、浓朴(各一钱)、如见少阴症。加栝蒌根(一钱)、生甘草(五分)、如见厥阴症。加川芎(一钱)、若变症发痰。加玄参、干葛(各一钱)、倍升麻。

  思虑伤心脾。神气不安。夜卧不眠。加茯神(八分)、远志(六分)、麦门冬、酸枣仁(各一钱)、辰砂(七分为末临服投入)、圆眼(五个)、自汗。加桂枝(七分)、浮麦(一撮)。

  盗汗。加知母、麦门冬、麻黄根(各一钱)。

  骨蒸劳热。日久虚损。加牡丹皮、地骨皮、黄柏、知母、熟地黄(各八分)、倍柴胡,去升麻、久患冷泻冷痢。或元气下脱者。加干姜(炒黑五分)、熟附(八分)、肉果(一钱)、如身有疼痛。及身肿或风湿相搏。一身尽痛者。加羌活、防风、本(各一钱)、升麻、苍术(各八分)、勿用五苓散、所以然者。盖风药已能胜湿。故别作一服与之。如病去勿再服。盖风药能损人元气故也。

  如心下痞脉迟。缓加半夏黄连、枳实(各八分)。

  如脉弦。四肢满闭。便难。而心下痞。加柴胡、黄连(各八分)、青皮(五分)。

  心下痞而呕逆。加生姜、二片、黄连、陈皮(八分)、冬月。加藿香、丁香(七分)。

  心下痞。腹中气上逆者。是卫脉逆也。加黄柏(五分)、黄连(五分)。

  中脘当心痛。加草豆蔻仁(冬一钱夏五分)。

  多吐白沫。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八分)。

  如救胸水泻伏火。加白芍药(一钱)、黄连(五分)、秋冬不用。

  男妇发热。或扪之而肌表热者。此表症也。只服本方二三服。得微汗则凉矣。

  又方香砂养胃汤。治饮食所伤。脾胃不和。四肢困倦。发热。

  人参(一钱)白术(一钱五分)茯苓(八分)陈皮(八分)半夏(八分)甘草(三分)浓朴(八分)苍术(八分)藿香(八分)砂仁(七分)枳壳(八分)桔梗(七分)上作一服。姜二片。枣一枚。水一钟半。煎八分。食远服。伤酒。头痛。呕吐。加黄连、扁豆、川芎(各八分)、葛根(一钱二分)。

  伤肉食。加草果、枳实、山楂、麦芽(各八分)、砂仁(五分)。

  伤豆粉面食辛辣湿热之物。加黄连、连翘、山楂、麦芽(各八分)、神曲(八分)、砂仁(六伤生冷西瓜乳酪寒湿之物。加川乌、防风(各五分)、砂仁、白豆蔻仁(各七分)、丁香(四分)、干姜(五分)、山楂(一钱)。

  饮食间着恼闷不快。加香附(一钱)、木香、青皮、槟榔(各五分)。

  湿痞满闷。加泽泻、萝卜子(各八分)。

  病后多食心烦。加山栀(一钱)、黄连、枳实(各五分)。

  食积作痛或痞积气块。加三棱、莪术(各八分)、枳实、官桂、白芍药、香附(各一钱)、木香、槟榔(各五分)。

  翻胃。吐后作痛。加半夏曲、大腹皮、木香、干姜(二味减半)、扁豆、茱萸、炒过黄连(各一钱)、青皮(五分)。

  又方平胃散去湿。强脾健胃。

  浓朴(一钱)苍术(一钱五分)陈皮(一钱)甘草(五分)上作一服。姜一片。红枣一枚。水一钟半。煎八分。食远服。

  湿伤脾胃。或久泻久痢。胃弱者。加人参、白术(各一钱五分)、白茯苓(一钱)。

  四时泄泻。加茯苓(一钱)、泽泻、诃子肉果(各八分)、冬月加干姜(五分)。

  四时赤白痢疾。加木香、槟榔(各七分)、黄连、枳壳、肉果(各八分)、四时疟疾。加白术、人参、半夏、柴胡、黄芩(各一钱)、槟榔、草果、青皮、乌药(各八分)、乌梅(三个)、欲截。再加恒山(一钱二分)。

  风痰加南星、半夏(各一钱)、荆芥、细辛(各七分)。

  头风。或旋运。加半夏、天麻(各一钱)、白芷、本(各八分)。

  冷泪。及眼上风热。加木贼、荆芥、甘菊花(各等分)。

  小便赤涩。加赤茯苓、荆芥、山栀、木通(各等分)。

  气块。或痞。加白术(一钱五分)、枳实、二棱、莪术(各一钱)。

  水气肿满。加桑白皮、大腹皮、茯苓、木通(各等分)。

  冷热气痛。加茴香、木香(各八分)、山栀、香附(各一钱)、干姜(炒黑)、桂(各五分)。

  肠风下血。加黄芩、枳壳、川续断、荆芥穗(各等分)。

  素有痰涎。加半夏、茯苓(各一钱)。

  腰痛。加杜仲、八角茴香(各一钱)。

  膝痹。加菟丝子、羌活、桑寄生(各一钱)。

  酒伤脾胃。加藿香、砂仁(各七分)、扁豆、黄连、半夏(各八分)、干葛(一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