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理求真


  诊人之脉,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名关上。

  医者复手大指,着于病患高骨之处,随以中指对抵以定关部。至于尺寸,则以前后二指着定。如病患长,则下指宜疏;病患短,则下指宜密。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鱼际至高骨止有一寸,故以寸名;尺泽至高骨却有一尺,故以尺名;关界尺寸之间,故以关名。经曰:身半之上,同天之阳;身半之下,同地之阴。故以关前之寸为阳以候上焦,关后之尺为阴以候下焦,关处前后之中以候中焦。凡诊必先从寸至关,从关至尺,定其先后,以推其理而寻其象也。

  胞络与心,左寸之应。惟胆与肝,左关所认。膀胱及肾,左尺为定。胸中及肺,右寸昭彰,胃与脾脉,属在右关。大肠并肾,右尺班班。男子之脉,左大为顺。女人之脉,右大为顺。男尺恒虚,女尺恒盛。

  按古脏腑脉配两手,皆以内经所立脉法为定,而不敢易。左为阳,故男左脉宜大;右为阴,故女右脉宜大。

  寸为阳,故男所盛在阳而尺恒虚;尺为阴,故女所盛在阴而尺恒盛。

  人迎气口,上下对待。一肺一胃,经语莫悖。神门属肾,在两关后。

  人迎脉在挟喉两旁一寸五分,胃脉循于咽喉而入缺盆。凡胃脘之阳,是即人迎之气之所从出。故诊人迎之脉,亦在右关胃腑胃阳之处,而可以卜在上头项外感之疾也。气口在于鱼际之后一寸,肺朝百脉,肺主气,故诊气口之脉,即在右寸肺脏肺阴之部,而可以卜在中在胸内伤之疾也。统论皆可以候脏腑之气,灵枢素问言之甚明,并无左右分诊之说。叔和悖而更之,议之者多矣。人之精神,寄于两肾。故两肾脉无,则其神已灭,而无必生之候矣。

  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下左右,七法推寻。

  浮于皮毛之间轻取而得曰浮,以候腑气。中于肌肉之间略取而得曰中,以候胃气。沉于筋骨之间重取而得曰沉,以候脏气,上于寸前一分取之曰上,以候咽喉中事。下于尺后一分取之曰下,以候少腹腰股胫膝之事。

  合之左右两手共为七诊,以尽其推寻之力焉。

  又有九候,曰浮中沉。三部各三,合而为名。每部五十,方合于经。

  五脏之气各足,则五十动而一息,故候必以五十为准。每手三部各三,共为九候,合之应得四百五十之数,两手共得九百之数。

  五脏不同,各有本脉。左寸之心,浮大而散。右寸之肺,浮涩而短。肝在左关,沉而弦长。肾在左尺,沉石而濡。右关属脾,脉象和缓。右尺相火,与心同断。

  五脏各有平脉,平脉即本脉。知其本脉无乖,而后知病脉之故也。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

  胃为水谷之海,资生之本也。凡病诊得脉缓和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悠悠,便为胃气。

  不拘四季,得食则生,不得则死。今人混将时令克应推循过极,殊失胃气之本矣。

  凡诊病脉,平旦为准。虚静凝神,调息细审。

  平旦饮食未进,经脉未动,络脉调匀,气血未乱,可诊有过之脉。至于医家亦须先无思虑,以静以虚,调其息气,凝神指下,精细详察,以求病之所归耳。

  一呼一吸,合为一息。脉来四至,平和之则。五至无 ,闰以太息。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病。转迟转冷,转数转热。

  医以己之呼吸调匀定息。如一呼吸,得脉四至,是即和平之准则也。五至何以无 ,盖以人之气息长短不定,每于三息五息之候,必有一息之长,故曰太息。如医一息而见脉来五至,此非病脉之急,是医气息之长也,故五至不为有 。惟脉一息三至,即为迟慢不及;六至,即为急数太过。若至一至二至,则为转迟转冷;七至八至,则为转数转热;而非寿生之脉矣。

  迟数既明,浮沉须别。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天有阴阳,风雨晦明。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天之六气淫人,如风淫则病在末,阴淫则病在寒,明淫则病在暑,雨淫则病在湿,晦淫则病在燥,阳淫则病在火,是外因也。人之七情伤人,如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惊伤胆,悲伤心,是内因也。

  浮表沉里,迟寒数热。沉数里热,浮数表热。浮迟表寒,沉迟冷结。

  此提浮沉迟数四脉之纲,以分在表在里寒热各见之症也。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有力为洪,来盛去悠。无力为芤,有边无中。迟大为虚,仔细推求。虚极则散,涣漫不收。浮小为濡,如绵浮水。濡甚则微,若有若无。更有革脉,芤弦合看。共是七脉,皆于浮候。

  此以浮脉提纲,而取洪芤虚散濡微革七脉之兼乎浮者统汇于下也。浮脉应于肉分肌表,故轻手取之即见,正如木漂水面之意。洪脉来极盛大,按之有力,去则稍衰,正如波涛汹涌,来盛而去则悠耳。芤则浮沉易见,而中豁然空虚,故有着葱之喻,亦非中候绝无,但比之浮沉二候,则觉无力。虚则虽浮且大,而按之无力,且更迟缓。散则虚浮无力,按之则无,正如杨花飘散,比于虚脉则甚。濡则浮小而软,如绵浮水。微则浮取欲绝不绝,若有若无,较之濡脉软小更极。革则浮多沉少,外急内虚,正仲景所谓弦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其名曰革之意。

  沉脉法地,如石在水。沉极则伏,推筋至骨。有力为牢,大而弦长。牢甚则实, 而强。无力为弱,状如细绵。细极为细,如蛛丝然。共是五脉,皆于沉看。

  此以沉脉提纲,而取伏牢实弱细五脉之兼乎沉者汇于下也。沉脉应于筋骨,故必重按乃得,正如石之坠于水里之意。伏则沉之至极,故必推之筋骨始见。牢则沉大弦长,按之有力,不似革脉浮取强直,而中则空。实则三部皆坚,而力更甚于牢。弱则沉极细软,却极分明。细则沉细直软更甚于弱,故比状如蛛丝。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有力为缓,少 于迟。往来和匀,春柳相似。迟细为涩,往来极滞。迟有一止,其名曰结。迟止有常,应作代看。共是四脉,皆于迟测。

  此以迟脉提纲,而取缓涩结代四脉之兼乎迟者统汇于下也。迟为往来迟慢,故一息而见三至。缓则往来和匀,软若春柳,即是胃气之脉。涩则迟滞不利,状如轻刀刮竹。代则迟而中止,不能自还,但止有定数,而不愆期。

  数脉属阳,一息六至。往来流利,滑脉可识。有力为紧,切绳极似。数时一止,其名为促。数如豆粒。

  动脉无惑。共为四脉,皆于数得。

  此以数脉提纲,而取滑紧促动四脉之兼乎数者统汇于下也。数则往来急数,故一息而见脉有六至。滑则往来无滞,有如珠之走盘。紧则紧急有力,状如弦紧弹手,故有切绳之喻。数时一止为促,状如疾行而蹶。数而两头俱俯,中间高起,有似豆粒厥厥动摇。是谓之动。

  别脉有三,长短与弦。不及本位,短脉可原。过于本位,长脉绵绵。长而端直,状似弓弦。

  此长短与弦三脉,非浮沉迟数可括,故别列于此。短者,上不通于鱼际,下不通于尺泽,有短缩不伸之意。

  长者,通尺泽鱼际,上下皆引,有迢迢过于本位之情。若弦则劲直不挠,有似弓弦,不似紧脉弦急弹人。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脉有相兼,还须细订。

  有一脉之形象,必有一脉所主之病。有兼见之脉象,即有兼见之症,可细就其兼见之脉。以例其症耳。

  浮脉主表,腑病所居。有力为风,无力血虚。浮迟表冷,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浮虽属阳,主表主腑,但浮而见洪数弦滑有力之脉,固属主热主火主痰主风;若浮而见迟缓芤虚微涩与散无力之脉,又为主虚主湿主冷主暑主危之象矣。故脉当视所兼以为辨别。下文仿此。

  沉脉主里,为寒为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蓄。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虚湿。沉弦饮痛,沉滑食滞。沉伏吐利,阴毒积聚。

  沉虽属阴属里,然沉而见迟紧牢缓细弱诸脉,方谓属虚属寒属积属聚;若沉而见实数诸脉,则沉更不谓属阴,又当自阴以制其火以除其热也。

  迟脉主脏,阴冷相干。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迟虽属阴,仍当以有力无力分其寒实寒虚。盖寒实则为滞为痛,而寒虚则止见其空虚也。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实热,无力虚疮。

  数虽属阳,仍当以有力无力分其热实热虚。盖热实则必为狂为燥,而热虚则止见其虚疮耳。

  滑司痰饮,右关主食。尺为蓄血,寸必吐逆。涩脉少血,亦主寒湿。反胃结肠,自汗可测。

  滑司痰饮,而亦有主食主血主吐之分。涩本血少,而亦有寒涩湿涩之别。但血枯则上必见反胃,而下必见肠结;肠结胃反,则水液自尔不行,而有上逆为汗之势矣。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浮长风痫,沉短痞塞。

  长为肝经平脉,故未病脉长,是为气治。短即肺之平脉,若非右寸及于秋见,则必有气损之病矣。至长独于浮见,则为风火相搏而痫以生;短以沉见,则为虚寒相合而痞以成。

  细则气衰,大则病进。涩小阴虚,弱小阳竭。

  脉以和平为贵。凡脉细如蛛丝之状,其气自属衰弱;大而满溢应指有力,是为病势方张。至于三部皆小,较细显极而脉涩不快,是为精血虚损。既小而脉不大,又脉痿弱不起,是为阳气衰弱。皆当分别审视。

  洪为热极,其伤在阴。微为气衰,其损在阳。浮洪表实,沉洪里实。阳微恶寒,阴微发热。

  洪为热极,其伤在阴,但须分其表里。微为气衰,其损在阳,亦须分其阳分阴分,以别恶寒发热之治也。

  紧主寒痛,有表有里。缓主平和,兼见须虑。缓滑痰湿,缓大风虚。缓涩血伤,缓细湿痹。

  浮紧则为寒闭于表,必有身痛头痛恶寒等症可察。沉紧则为寒束于里,必有肚腹胀满逆痛等症可察。缓为虚,大为风,缓大脉见则为风虚。缓为食停,细为气滞,缓细脉见,其痹必生。缓为气衰,涩为血损,缓而见涩,其损必甚。缓则湿滞不消,滑则痰饮内蓄,缓与滑见,则湿必停而痰益甚。

  阳盛则促,肺痈热毒。阴盛即结,疝瘕积郁。

  数而有止为促,非阳盛乎,故有肺痈热毒之症;迟而有止为结,非阴盛乎,故有疝瘕积郁之症。

  弦脉主饮,木侮脾经。阳弦头痛,阴弦腹疼。动主搏击,阴阳不调。阳动汗出,为痛为惊。阴动则热,崩中失血。

  脉弦而土必虚,则湿自无土制而痰以生。故弦而在于寸,寸主上焦,其痛必在于头;弦在于尺,尺主下焦,其痛必在于腹。动为阴阳不和,动见于寸,则心肺受累而惊痛与汗自至;动见于尺,则肾水受累,而崩中失血自生。

  虚寒相搏,其名曰革。男子失精,女子漏血。若见脉代,真气衰绝。脓血症见,大命必折。伤寒霍乱,跌打闷绝。疮疽痛甚,女胎三月。

  革脉由于精血亏损,故尔脉空不实,而见男子失精女子漏血之症。至于脉代而绝,或脓血症见,未有不死。

  惟有伤寒霍乱,跌仆疮疽,痛甚胎产见之,以其暴伤暴闭,勿作死治也。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吉凶可推。

  病有阴阳,脉亦阴阳,顺应则吉,逆见则凶。下言脉症相应顺逆,总不出乎此理以为之贯通也。

  中风之脉,却喜浮迟。坚大急疾,其凶可知。类中因气,身凉脉虚。类中因痰,脉滑形肥。类中因火,脉数面赤。

  风有真中类中之各别。真中虽属实症,而亦由虚所招,故脉喜其浮迟,而忌坚急,恐其正虚邪胜,决无生也。类中本非风中,特症相似而名,故症与脉各以类见。而不能以一致耳。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症反必凶。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燥,热盛必难。始自太阳,浮紧而涩。及传而变,名状难悉。阳明则长,少阳则弦。太阴入里,沉迟必兼。及入少阴,其脉遂沉。厥阴热深,脉伏厥冷。阳症见阴,命必危殆。阴症见阳,虽困无害。中寒紧涩,阴阳俱紧。法当无汗,有汗伤命。

  病阳脉宜见阳,病阴脉宜见阴。故伤寒热病之症,宜见洪数之脉,与伤寒汗后不宜见脉燥之象耳。即云寒邪传变,名状莫悉。与阴寒直中,阴阳俱紧,脉不一端。然大要阳得阴脉,脉与症反,命必危殆。若阴症而见浮大数动洪滑之阳,其脉虽与症反,在他症切忌,而伤寒邪气初解,病虽危困,亦未有害。惟伤寒汗出症虚,而脉反见阴阳俱紧,是其元气已脱,脉气不和,非吉兆也。

  伤风在阳,脉浮而滑。伤风在阴,脉濡而弱。六经皆伤,或弦而数。阳不浮数,反濡而弱。阴不濡弱,反浮而滑。此非风寒,乃属温湿。若止濡缓,或兼细涩。此非风湿,更属湿着。

  风为阳邪,风伤则脉自有浮滑弦数之象。但风有伤于阴,则浮与滑自不克见,以阳为阴所闭也。反是多因风为湿阻,故又名为风湿。如至浮数俱无,独见濡缓细涩,定知为湿所淫,所当分别以视也。

  阴阳俱盛,热病之征。浮则脉滑,沉则数涩。中暑伤气,所以脉虚。或弦或细,或芤或迟。脉虽不一,总皆虚类。

  凡脉而见阴阳俱盛者,未有不因热邪充溢之故。所以脉浮而滑,其热必挟有饮。脉沉数涩,其热必伤于阴。若暑则多气虚不固,以致暑得内袭,而脉亦虚不振。即或体有不同,脉见芤弦细迟。然要皆属虚类,而不可实攻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