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因证治


  上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感应丸 肉豆蔻 川芎 百草霜(各二两) 木香(一两五钱) 荜澄茄 丁香 三棱(各一两) 巴豆(百粒,去皮) 蜡(四两) 杏仁(百粒,去皮)

  上除巴豆外,为末。以下别研。巴豆、杏仁和匀。先将油煎蜡溶化,倾出药末,内和成剂,入臼内杵千余下,丸绿豆大。每服三五丸白汤下。

  又外有醋咽、 气、思膈皆同。

  卷三

  三十、积聚

   【脉】 来细而附骨乃积。寸口,积在胸;关上,积在脐旁;尺中,积在气冲。

  左积左,右积右,脉两出,积在中央。浮而毛,按之辟易,胁下气逆,背相引痛,名肺积。

  沉而芤,上下无常处,胸满悸,腹中热,名心积。

  弦而细,两胁下痛,邪走心下,足肿寒,名肝积。

  沉而急,若脊与腰相引痛,饥见饱减,名肾积。

  浮大而长,饥减饱见,腹满泄呕,胫肿,名脾积。

  寸口沉而结,快而紧,积聚有系痛。脉弦细微者,为 ,横胁下及腹中有横积。脉弦,腹中急痛为瘕。脉细而沉时直者,身有痈肿,若腹中有伏梁。脉沉小而实者,胃有积聚,不下食,食则吐。脉沉而紧者,若心下有寒,时痛,有积聚。关上脉大而尺寸细者,必心腹冷积;迟而滑,中寒有症。脉弦而伏,腹中有症,不可转也,死。脉紧,强急者生,虚弱者死,沉者死。

   【因】 胫寒厥气则血脉凝涩,寒气上入肠胃,所以腹胀。腹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

  又盛食多饮,起居过度,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气聚而成积。

  又外中于寒,内伤于忧怒,气则上逆,上逆则六 不通,湿气不行,凝血蕴裹,津液凝涩,渗着不去而成积。

  又生于阴,盖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入房,汗出入浴伤肾,皆脏气不平,凝血不散,汁沫相搏,蕴结而成积矣。

  又有食积、酒肉积、水积、涎积、血积、气积,皆因偏爱,停留不散,日久成积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积,在左为血积。

   【证】 盖积、聚之源则一。其在脏者,始终不移为积;其在腑者,发痛转移,随气退出为聚。积者,系于脏;聚者,系于腑。 者,系于气;瘕者,系于血。

  肝之积名肥气。在左胁下如复盆,发咳逆 疟。连岁不已,其中有血,肝主血故也。

  心之积名伏梁。起脐下,大如臂,上至心下,令人烦心,有大脓血,在于膈胃之外。

  肺之积名息贲。在右胁下,大如杯,洒淅寒热,喘咳肺壅。贲者,贲门也,积在肺下有贲门。

  脾之积名痞气。在胃脘,大如盘,四肢不收,黄胆,饮食不为肌。痞者,湿也。食冷,其人伤气,为湿所蓄。

  肾之积名奔豚。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上下喘息,骨痿。

  病在六腑。太阳利清气,阳明泄浊气,少阳化精气,失常则壅聚不通。故实而不转,虚则输,属阳无形,随气往来,在上则格,在下则胀,旁攻两胁,如有泥块,易于转变,故名曰聚。

  又有息积者,乃气息癖滞于胁下,不在脏腑营卫之间,积久形成。气不干胃,故不妨食,病者胁下满,气逆息难,频哕不已,名曰息积。

   【治法】 寒者热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留者行之,坚者削之;消者摩之,咸以软之,苦以泻之;全真气以补之,随其所利而行之;酒肉食等积,以所恶者攻之,以所喜者诱之。

   五积丸 治积块。

  黄连(肝肾五钱,心肺一两半,脾七钱) 浓朴(肝心脾,五钱,肺胃八钱) 巴豆霜(五分) 川乌(肝肺一钱,肾脾五钱) 干姜(心肝五分,肾一钱五分) 茯苓(一钱五分) 人参(肝肺肾二钱,心五钱)

  另研巴豆,旋入和匀,炼蜜丸,梧子大。微溏为度。

  肝积,加柴胡二两、皂角二钱五分,川椒四钱、昆布二钱、莪术三钱五分。

  心积,加茯苓三钱、肉桂一钱、茯神一钱、丹参一钱、菖蒲五钱。

  肺积,加桔梗一钱、紫菀一钱五分、天门冬一钱、三棱一钱、青皮一钱、陈皮一钱、川椒一钱五分、白豆蔻一钱。

  肾积,加玄胡三钱、苦楝肉三钱、全蝎一钱、附子一钱、泽泻二钱、独活三钱、肉桂三钱、菖蒲二钱、丁香五钱。

  脾积,加吴萸二钱、泽泻一钱、茵陈二钱、缩砂二钱、川椒五钱。

  秋冬,加制朴一倍,减芩、连服。人觉热,加连;觉闷乱,加桂;气短,减朴。又有虚人,不可直攻,以蜡匮其药,又且久留磨积。

  肉积, 砂、水银、阿魏;酒积,神曲、麦芽;血积,虻虫、水蛭、桃仁、大黄;气积,槟榔、木香;水积,甘遂、牵牛、芫花;涎积,雄黄、腻粉;食积,礞石、巴豆;癖积,三棱、莪术;鱼鲜积,陈皮、紫苏、草果、丁香、桂心;寒冷成积,附、朴、硫黄。

   化气汤 治息积癖于腹胁之下,胀满瘀痛,呕吐酸水。

  缩砂 肉桂 木香(各一钱) 甘草(炙) 茴香(炒) 丁香 青皮(炒) 陈皮 生姜(炮,各五钱) 沉香 胡椒(各一钱)

  上为末,姜、紫苏汤、盐、酒调二钱一分。

   散聚汤 治久气六聚,状如 瘕,随气上下,发作有时,心腹绞痛,攻刺胁腰,喘咳满闷 胀。

  半夏 槟榔 当归(各三钱) 陈皮 杏仁 肉桂(各二钱) 茯苓 甘草 炮附 川芎枳壳 吴萸 浓朴(制,各一钱) 大黄(大便秘加之)

   三圣膏 贴块。

  锻石(末化者半斤,瓦器炒,令淡红出,候热稍减,研之) 大黄(一两,末之,就炉微炒,候凉入桂) 桂心(半两,末,略炒,醋熬成膏,浓摊,贴患处)

   又方 大黄 朴硝(各一两,末。) 大蒜捣膏,贴之亦佳。

   张法 无忧散 治诸积不化。桂苓白术散调之。

   茶调散 治沉积水气。木香槟榔丸调之。

   千金硝石丸 止可磨块,不令困人,须量虚实。

  硝石(六两) 大黄(半斤) 甘草 人参(各三两)

  上为末,以三年苦酒(即好醋也)。三升,置筒中,以竹片作三片刻,先纳大黄搅,使微沸尽一刻,乃下余药。又尽一刻,微火熬膏。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消块丸 此必审确可用。

  三棱 莪术(削坚) 青皮 陈皮(破气) 香附(调气) 桃仁 红花(治血) 灵脂(破血)

  甘草牛膝(死血用) 石碱(破痰块) 二陈汤(皮里膜外多痰加之) 山楂(食块加之) 吴茱萸(炒,一钱五分) 益智(炒,一钱五分) 葵根 白术(等分)

  碱石汤下。

   茶癖散 石膏 黄芩 升麻砂糖调服。

   治痰块 苦参 半夏 瓜蒂 姜蜜丸。

   破块验丸 吴茱萸 黄连 木香 槟榔 桃仁 郁李仁又承气加连、芍、川芎。干葛汤下。

  又栝蒌、半夏、黄连、贝母丸,果效。

  卷三

  三十一消渴

   【脉】 心脉滑为渴,滑者阳气胜。心脉微小为消瘅。脉软散者,气血虚。脉洪大者,阳余阴亏。寸口脉浮而迟,浮为虚,卫气亏;迟为劳,营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为风,数消谷。消瘅,脉实大,病久可治;悬小坚急,病久不可治。脉数大者生,实坚大者死。细浮短者死。

   【因证】 膏粱甘肥之变,则阳脉盛矣。阳脉太甚,则阴气不得营也。津液不足,结而不润,皆燥热为病也。

  经云:二阳结谓之消。二阳者,阳明也。手阳明主津,病消则目黄口干,是津不足也。

  足阳明主血。热则消谷善饥,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此皆津血不足而热也。

  夫因则火一也,病则有上、中、下三也。盖心火盛于上,为膈膜之消。病则舌上赤裂,大渴引饮。论云: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是也,以白虎加参汤主之。

  火盛于中,为肠胃之消。病则善食身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论云:瘅成为消中者是也。以调胃承气、三黄等治之。

  火盛于下,为肾消。病则烦躁,小便浊,淋如膏油之状。论云:焦烦水易亏者是也。六味地黄丸主之。

   【治法】 热淫所胜,治以甘苦,甘以泻之。热则伤气,气伤无润,则折热补气,非甘寒不治。

  李以补肺、降火、生血为主。

   秘丹 生血为主,总治三消。

  黄连 花粉 人乳 地黄汁 藕汁上蜜为膏,徐徐留舌上,以白汤下。

   参膏汤 治膈消,上焦渴,不欲多饮。

  人参(五钱) 石膏(一两) 知母(六钱) 甘草(三钱五分)

  水煎。或方加寒水石妙。

   顺气散 治消中,能食,小便赤。

  川朴(一两) 大黄(四两) 枳壳(二两) 赤芍药(一钱)

   茴香散 治肾消,小便如油。

  茴香 苦楝(炒) 五味上为末,酒下二钱,食前服。

   珍珠丸 治白淫滑泄,思想无穷,所愿不得之证。

  黄柏(一斤,烧) 真蛤粉(一斤)

  水丸,空心酒下。柏降火,蛤咸补肾。

   又方 芦根 栝蒌根 麦门冬 知母 竹叶 牛乳 生津甘露饮 已下出李。

  石膏 甘草(滋水之源) 黄连 山栀 黄柏 知母(泻热补水) 杏仁 麦冬 全蝎 连翘白葵 白芷 归身 兰香(和血润燥) 升麻 柴胡(经行) 木香 藿香(反佐取之) 桔梗(为末,舐之)

   酒煮黄连丸 治中暑热渴。

  太阳渴,脉浮无汗,五苓、滑石类;阳明渴,脉长有汗,白虎、凉膈等;少阳渴,脉弦而呕,小柴胡加栝蒌;太阴渴,脉细不欲饮,不思水;少阴渴,脉沉而自利者,猪苓、三黄汤;厥阴渴,脉微引水,少与之。

   神芎丸 已下出张。

  黄连(入心) 牵牛(逐火) 滑石(入肾) 大黄(逐火) 黄芩(入肺) 薄荷(散热)

   三黄 治消渴。大黄,春秋二两,夏一两,冬五两;黄芩,春四两,秋夏六两,冬三两;黄连,春四两,秋夏七两,冬三两。桂苓甘露饮调之。白虎汤调之。

  生藕节汁、淡竹沥汁、生地黄汁,相兼服之、润之。

  寒水石、甘草、蛤粉等分,浓煎麦门冬苗,下二钱。

   神白散 治真阴虚损。

   猪肚丸 治消中。

  猪肚(一个) 黄连(五钱) 麦冬(去心) 知母 栝蒌上四件末,入肚缝之,蒸烂熟,于砂盆内杵而丸之,如坚少加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葛根丸 治肾消。

  葛根 栝蒌(各二两) 铅丹(二两) 附子(一两,炮)

  蜜丸,如梧子大,一日三服,春夏去附。

   胡粉散 治大渴,又治肾消。

  栝蒌根(二两五钱) 胡粉(五钱) 铅丹(五钱) 泽泻 石膏 白石脂 赤石脂(各五钱)

  甘草(炙,三两五钱)

  上杵为末,任意服,痛者减服。

   人参白术汤 人参 白术 当归 白芍 山栀 泽泻 大黄(各五钱) 连翘 栝蒌根 茯苓(各一两) 肉桂 藿香 木香(各一钱) 寒水石(二两) 滑石 朴硝(各半斤)

  甘草(三两) 石膏(四两)

  姜煎,入蜜少许。

  口燥、口干、口渴、咽干,须详之。

  卷三

  三十二、痞

   【因】 误下阴虚。食积痰滞。湿土虚痞。

  论曰:太阴湿土为积饮痞膈,乃土来心下痞满也。

   【证治】 误下多则亡阴,胸中之气,因虚而下陷于心之分野。宜升胃气,以血药治之。亡阴谓脾胃水谷之阴亡也。

  痰积痞膈,胸中窄塞,宜消导之,谓之实痞。

  湿土虚痞有二。大便秘能食者,浓朴、枳实主之;大便利者,芍药、陈皮主之。

   【治法】 以泻心汤。黄连为君,泻心下之土邪;浓朴降气。

  《三因》论状 心下坚满,痞急痛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短气,咳唾引痛,咽塞不利,习习如痒,喉中干燥,呕吐烦闷,自汗时出,痛引彻背。

  外有心热而痞之,痞则满硬。结胸则痛,属胸痹。

   大消痞丸 治湿土痞、虚气痞。

  黄连(炒) 黄芩(各三钱) 姜黄(一钱) 白术 半夏(各一两) 甘草(炙,一钱) 缩砂(一钱) 枳实(炒) 生姜(各五钱) 陈皮(二钱) 神曲(一钱,炒) 浓朴(三钱) 泽泻 猪苓(各一钱五分)

  丸梧子大,白汤送下。木香,有忧气结中脘,心下痞满,肚皮底微痛加之,否则不用。

   利膈丸 除痰利膈。

  黄芩(生炒各一两) 黄连 南星 半夏(各五钱) 枳壳 陈皮(各三钱) 白术(二钱)

  白矾(五分) 泽泻(五钱) 神曲(五钱,炒)

   栝蒌丸 治胸痞,或胁下逆抢心。

  栝蒌子 枳实 陈皮取栝蒌皮,穣末熬丸。胸痞切痛,加栀子烧存性、附子炮,各二两。

  卷三

  三十三、肿胀

   【脉】 迟而滑者胀。盛而紧曰胀,阳中有阴也,故下之。趺阳紧而浮,紧为痛而坚满,浮为虚则肠鸣。弦而迟者,必心下坚。又肝木克脾,土郁结涎,闭于脏气,腑气不舒,胸则胀闭。脉浮而数,浮则虚,实则数。脉浮,风水、皮水皆浮。虚紧涩者胀。忧思链接,脾肺气凝,大肠与胃,不平而胀。脉,石水、黄汗皆沉。脉浮而滑,名风水。浮而迟,浮热迟湿,湿热相搏,石水必矣。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水走肠间。水满腹大如鼓,脉实者生,虚者死;洪大者生,微者死。腹胀便血,脉大时绝,极脉小疾者并死。中恶,腹大四肢满,脉大而缓者生,紧大而浮者死,紧细而微者亦生。

   【因证】 盖肿胀之因,其始则一,其变则二,皆脾胃之土生焉。

  水肿之因 盖脾虚不能制水,肾为胃关,不利则水渍妄行,渗透经络。其始也,目窠上微肿,颈脉动、咳,阴股寒、足胫胀,腹乃大,其水已成矣。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短气不得卧者,为心水;小腹急满,为小肠水;大便鸭溏,为肺水;乍虚乍实,为大肠水;两胁痛,为肝水;口苦咽干,为胆水;四肢重,为脾水;小便涩,为胃水;腰痛足冷,为肾水;腹急肢瘦,为膀胱水。然此十水,谓之正水,审脉证,分经络而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