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脉因证治
脉因证治
因痰积下流,渗入膀胱,肥人多有之。二陈汤,加升提为主。
【证治】 三阳其气俱欲竭,血海将枯,滑物下流。其有一切虚寒之证,脉洪大而涩,按之全无,宜以温养之。
李先生之酒煮当归丸,治此证。血虚多加四物;气虚多加参、术;滑甚者,以龙骨、赤石脂涩之。
外有虫唇疮,亦淋露白汁。
小胸丸 治湿热带下,下之;苦楝丸调之。
苦楝(酒浸) 茴香(炒) 当归(等分)
酒糊丸,梧子大,酒下。腰腿痛,加四物四两、羌活、防风各一两。虚加参、 、甘草,或加白芍。
酒煮当归丸 治一切虚证。上中下元气俱竭,哕呕不止,胃虚之极,脉洪大无力,按之空虚或不鼓,皆中寒之证。
当归(一两) 茴香(半两) 黑附(炮) 良姜(各七钱)
上四味锉细,以酒一升半,煮至酒尽,焙干炒黄。
盐 丁香 苦楝(生) 甘草(炙,各半两) 全蝎(三钱) 柴胡(二钱) 升麻(一钱) 木香(一钱) 玄胡(四钱)
上九味,同前酒煮四味,俱末,酒煮面糊丸,空心淡醋汤送下。
固真丸 治脐腹冷痛,目中溜火,此皆寒湿乘其胞内,汁轻伏火。
白石脂(一钱,以火烧赤,水飞,研细末) 白龙骨(一钱,二味以枯以湿) 干姜(炮,四钱,泻寒水) 黄柏(半钱,因用引导) 柴胡(《本经》使一钱) 当归(一钱,和血脉)
白芍(半钱,导之) 人参 黄 (虚甚加之)
上白石、龙骨水飞研细外,余同极细,水煮面丸鸡头大,日干,空心汤下,以膳压之。
忌生冷、油腻、湿面。血海将枯,加白葵花(七朵)、郁李仁(润燥而滋津液);不思饮食,加五味子。
《衍义》方 治白脓带下,此肠胃有脓也。去尽脓自安。
红葵根 白芷 赤芍药 白矾蜡丸,米饮下。
又方 治白带、白浊,以黄荆子炒焦为末,酒下。
张用瓜蒂散吐寒痰升气;导水丸下湿热;甘露散调之,利湿热。
燥湿痰方 治肥人。
海石 半夏 南星(治痰) 黄柏(治湿痰) 苍术(燥湿痰) 川芎(升之) 椿皮 香附(调气) 牛膝(风痛加之)
刮热方 治瘦人。
黄柏(相火) 滑石 椿皮 川芎 黄连(性躁)
滑者,加龙骨,加石脂;滞者,加葵花;血虚,加四物。甚用吐下。吐用二陈加苍术;下用白术;调治,神 丸。
卷四
六十一、经候
【脉】 经脉不行者。血生于心,因忧愁思虑则伤心,心气停结,故血闭不行。
左寸沉结,宜调心气、通心经,使血生而自通。或因堕胎,或产多,共血先少而后不通。
此为血枯,脉两尺弱小,宜生血。
【因证】 血随气行,结为块,日渐长,宜散之。
久发盗汗,致血脉干枯而经不通,宜补血。是汗出于心,血生于心,血与汗出也。
久患潮热,则血枯燥。盖血为热所消,寒热去则血自生。脾胃不和,饮食减少,则血不生。血者,饮食所化。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女子不月。
血为气引而行。血之来而先有病,皆气之患也;来而后有病者,皆血之虚也;病出意外,皆血之热也。
【治】 将来作痛,乃气实也,桃仁、红花、香附、枳壳、川连。
不及期者,乃血热也,四物加川连。
过期有二,乃血少与痰多也。血少,芎、归、参,紫黑成块加连;痰多,色淡也,肥人多有,二陈加苍术、香附、川芎。
闭而不行,乃虚而热;来成块,乃气之滞;错经妄行,乃气之乱。
卷四
六十二、崩漏
【脉】 洪数而疾。漏血下赤白,日下数升。脉急疾者死,迟者生;紧大者死,虚小者生。
【因治】 热,血热则流;虚,虚则下溜。盖阴虚阳搏谓之崩。由脾胃有亏,气下陷于肾,与相火相合,湿热下迫。脉洪而疾,先见寒热往来,心烦不得眠,治宜大补脾胃而升其血气。
盖心气不足,其火大炽,在于血脉之中,致脾胃有亏,火乘其中,形容似不病者,此心病也。治法同前,微加镇坠心火之药,补阴泻阳,经自止矣。
盖肾心真阴虚,不能镇守包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是气血俱虚,为大寒之证;轻手其脉数疾,举指弦紧或涩,皆阳脱也;阴火亦云或渴,此皆阴燥。宜温之、补之、升之。
脾胃者,血气之根本,周荣滋身;心者,血之府;脉者,人之神。俱不足,则生火故也。
【治】 升阳散火除湿。羌活、防风、升麻、柴胡、川芎;凉血泻相火,生地、黄连、黄柏、黄芩、知母;和血补血,酒洗当归、黄 。胃口客寒,当心痛,加草豆蔻、炒曲;气短,加参、术;冬寒,加麻黄、桂枝;血气俱脱,大寒证,加附子、肉桂;不止,加阿胶、艾叶,或加丁香、干姜。
四物加荆芥穗、发灰,治血不止如神。单味蒲黄炒黑,亦妙。
治标方 急则治其标。凡药须炒黑,血见黑则止。白芷汤调棕榈灰,后用四物汤加姜调治;五灵脂末亦可;凌霄花末,酒下。
治本方 四物汤。黄连,热则加之;参、 ,虚加之;干姜,寒则加之;黄芩,热则加之。
胎漏方 血虚有热。
地黄(生一半,熟一半) 白术(一两) 黄芩(炒) 枳壳(各半两)
煎汤,调下地黄末。
卷四
六十三、小儿证
【脉】 八至者平,九至者伤,十至者困。紧为风痫,沉为乳不消,弦急客忤气;沉而数者,骨间有热。脉小,大便赤青飧泄,手足温者生,寒者难已。
【证】 有四,曰惊、疳、吐、泻。
病,其头毛皆上逆者死;汗出如珠,着身不流者死。
【因治】 有二:曰饱、暖。
小儿十六岁前,禀纯阳气,为热多也。
小儿肠胃常脆,饱食难化,食则生积为痰。肝则有余,肾尚不足,肝病亦多也。
张,皆归之湿热。常以牵牛、大黄、木通为丸,以治诸病。
惊,因热痰,主急,当泻,降火痰丸,养血汤下;因脾虚,主慢,当补,朱砂安神丸,参术汤下。
疳,因土热也。 川连(去热,二钱) 胡黄连(去果子积,半钱) 阿魏(去肉积,醋浸)
神曲(各一钱)
丸如米大。
啼,因肝热。姜汁炒川连、甘草、竹叶。煎服。
吐泻脾虚。
斑疹是火,与前丹疹条下同。
夫恶血留于命门,伏于一隅,待气虚、血虚、脾损,相火生焉。二火交炽,煎熬太阴,其证呵欠,寒热喷嚏,手足梢冷,睡惊,俱属少阳相火、少阴君火显证。自吐、吐泻者,邪出也,即吉。宜消毒解火;大便不利,当微利之。身温者顺,身凉者逆。
痘同疹论,切忌热药(亦勿泥)。
宜分气血 虚则补之。气虚四君,血虚四物。吐泻少食,为里虚;陷白倒靥,面灰白,为表虚。不吐泻能食,为实,宜解毒,芩、连等是也。实则更补,必结痈脓也。
解毒方 丝瓜 升麻 白芍(酒炒) 甘草 糖球 黑豆 犀角 朱砂单用丝瓜煮汤亦可。
血痢三黄汤 食积利用。
炒曲 苍术 白芍 黄芩 白术 甘草 陈皮 茯苓下保和丸。
治小儿虫用 胡黄连 川连 芜荑 山楂 神曲 青陈皮 芦荟和丸。
急、慢惊风 辰砂一颗、全蝎一枚,生犬血,快研,服。
卷四
六十四、杂证
湿热,相火病多,土火病多。气常有余,血常不足。肥人血多、湿多;瘦人气实、热多。白者,肺气弱,血不足;黑者,肾气有余,忌黄 。热伤血,不能养筋,故为拘挛;湿伤筋,不能束骨,故为痿弱。
气属阳,无寒之理,下用补相间;劳病忌寒药,此东垣之旨也。寒不得热,是无火也;热不得寒,是无水也。肺痈,非吐不可。
辛苦、饥饱,疼痛皆伤血。服药之力峻,须用酸收。指甲卷,是血少不养筋。身如被打,湿伤血也;亦有血虚而痛。腑病责脏用,脏病责腑用。气血弱,远枳壳,以其损气也;血盛忌丁香,以其益气也。
治病先调气。病分气血阴阳。昼增夜静,是阳气病,而血不病;夜增昼静,是阴血病,而气不病。夜静日恶寒,是阴上溢于阳;日夜并恶寒,是阴部大盛,兼有其阳,当泻其寒、峻补其阳。夜静日热,是阳盛于本部;日静夜恶寒,是阴盛于本部。日安夜躁烦,是阳气下溜于阴中,当泻其阳,峻补其虚;日恶寒夜烦躁,为阴阳交,饮食不入,必死。伤寒、中暑,与伤饮食一般。人火正治,诸龙火反治。
诸病有郁,治之可开。恶心,有热,有痰,有虚。悲者,火乘金。阳绝则阴亏,阴气若盛,阳无暴绝之理。虚劳,不受补者死。诸病发热者,风、寒、暑、湿、燥、火七情,皆能发热。寒湿同性,火燥同途,非也。寒宜温之,湿宜燥之,火宜降之、凉之,燥宜润之。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
诊脉、观形、察证,三者殊途,不可执一。
诸病先睹胃气。
卷四
六十五、杂治
恶寒 有湿痰积中,脉沉缓,抑遏阳气,不得外泄,身必恶寒。宜江茶入香油、姜汁吐其痰,以通经散去麻、硝、黄,加归、地黄。伏脉,有热甚而血虚,亦恶寒。脉沉而涩,宜四物倍地黄、术、 、柏、参、甘草。
战栗有热 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掣,动也。子母传故泄,理中主之。
劳风 法在肺下,使人强上冥视。劳生热,唾出若涕;感风,恶风而振寒。肺主皮毛,宜通经散加半夏、归。
痹气 乃阴气盛而血不荣,故身寒如水中,皆虚寒之证,宜姜、附。
五实五虚 脉盛、脉细,心;皮热、皮寒,肺;腹胀、饮食不入,脾;闷瞀、气少,肝;前后不通、泄利前后,肾。
阴滞于阳 有作劳而冷,饮酒醉,次日膈痛似饥,过饱,遂成左胁痛有块,脉细涩沉数,服韭汁、桃仁、童便等安。又有如前,左乳痛有核,服石膏、白芷、干葛、栝蒌、蜂房等。
阳滞于阴 有事不如意、衄如注,脉浮数,重而大且芤,四物加萱草、姜汁饮之。有逃难饮食下血,脉沉涩似数,以郁金、芎、芷、苍、芍、葛、香附。右肾属火,补之以巴戟、杜仲之类;左肾属水,补之以地黄、山茱、黄柏之类。
卷四
六十六、脏证
肝 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肝经。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土衰病。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视人,善僵嗌仆,里急 戾,胁痛呕泄,令人善怒也。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
心 胸中热,嗌干 满,皮肤痛,寒热咳喘,惊或狂妄,一切血证,胸中痛,胁支满,膺背肩胛间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
脾 跗肿骨痛,阴痹腰脊头项痛,大便难,积饮痞膈,霍乱吐下,飧泄肠鸣,脾热之主虚。
肺 骨节内变,右 胁痛,寒侵于中, 溏,心胁满引小腹,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脱色,丈夫癫疝,妇人小腹痛。实则咳逆肩背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肾 腰腿痛,大关节不利,屈身不便,腹满痞坚,寐汗。实则腹、胫肿身重;虚则胸中满,大小腹痛,清厥。
卷四
六十七、七情证
怒 为呕血,飧泄,煎厥,薄厥,胸满胁痛,食则气逆而不下;为喘渴烦心;为消脾肥气,目暴盲,耳暴闭,筋缓。怒伤肝,为气逆,悲治怒。
喜 为笑,毛革焦伤,气不收,甚则狂。喜伤心,为气缓,恐治喜。
悲 为阴缩筋挛,肌痹脉痿,男为数溲,女为血崩,酸鼻辛 ,泣则臂麻。悲伤肺,为气消,喜治悲。
惊 为痰涎,目HT 吐,痴痫不省人事。惊伤神,为气乱,思治惊。
劳 为咽噎喘促,嗽血唾血,腰重痛,骨痿,男少精,女不月。劳伤血气耗,逸治劳。
思 为不眠,好卧昏瞀,三焦痞塞,咽喉不利,呕苦筋痿,白淫,不嗜饮食。思伤脾,为气结,怒治思。
恐 伤肾,为气不行,思治恐。
卷四
六十八、杂脉
寸口脉但实者,心劳。寸口脉沉,胸中气短,浮而绝者,气辟;大而滑,中有短气。数而不加六至者,为滑;微弱者少气。尺脉沉滑者,寸白虫。男女皆当以左手尺脉常弱,右手尺脉常盛,为平。阳盛阴虚,下之安;二寸实大,尺短少,此伤寒之邪,乘其里虚而入于腑者是也。如尺脉弱寸强,则阴不足阳往乘之,下之安,汗之死。余以类推。脉俱弦,指下又虚,脾胃虚弱证。食少而渴,痞。腹中痛窄狭,二便不调,脉俱沉紧,按之不鼓,膀胱胜小肠也。或泻利不止而腹胀,或纯白赤,或杂血便多,不渴,精神少,或面白脱色,此失血之故。或面黄而气短,此元气损少之故。是丙火小肠为壬膀胱所克而外走也,屯火投于水,大寒之证,宜温之则愈。姜、附(各半两)、赤石脂(四钱半,飞)、朱砂(一两,研。)茯苓汤下二三十丸。
脉,诸按之不鼓为虚寒。二寸短少,谓之阳不足,病在下。脉,诸搏手,为寒凉或寒药治之,脉虚,亦姜、附。脉二手相似而右为盛,皆胃气虚;二寸求之脾胃,当从阴引阳。脉中少有力,盛甚则似止,胸中元气不及。脉贵有神。神者,不问迟数之病,中外有力者,为神也。脉,诸短为虚。二关脉实,上不至,发汗。下不至,利大便。脉,诸大为虚。二关脉沉细,纯虚也,宜补之。脉涩与弦而大,按之有力为实,无力为虚。脉沉迟,寸微滑者为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