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胎产心法
胎产心法
块痛止,服六君子加麦芽一撮,或炒神曲一钱。如伤肉食泻痢,先服生化汤加山楂、砂仁。块痛止,服六君子汤加山楂四五枚,砂仁四分,炒神曲一钱。如半月外患赤痢后重,归芍连壳饮。如脾气虚弱泻痢,四肢浮肿,宜六君子汤加木香、肉果面煨,合五皮散。如泻痢黄色,乃脾土正气虚耳,宜补中益气汤加木香四分,肉果一枚,煨。如胃气虚弱泻痢,完谷不化,当温助胃气,及产后泻痢日久后重者,并宜服加味六君子汤。
大凡产后赤痢去血多,姜、砂、木香之类不可多用,热则血愈行。倘血痢日久不止者,血虚也,宜四物汤加荆芥、人参,或用人参五钱,香连丸一钱,同为末下。凡诸证兼呕吐,皆宜加藿香五分。痰,加制半夏八分。兼小便短涩,引加灯心三十寸。且灯心利水而不伤阴,况产后津液已亏,兼之泻痢伤阴复伤津液,小便理宜短少,故止用灯心足矣,不可用利水伤阴之药也。如胎前下痢,产后不止,伏龙肝汤丸治之。又有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治产后痢不止。冯氏云:产后腹痛泻痢,若非外因所伤,乃属肾气亏损,阳虚不能生土,阴虚不能闭藏耳,必用四神、八味补肾。倘误投分利导水之剂,是益其虚。但泻痢之证,非脾即肾。如病在肾,所谓补脾不如补肾。如病在脾,自又补肾不如补脾也。圆机活法,在临证定之耳。
香苓生化汤
治产后七日内患赤白痢。
川芎(二钱)当归(五钱)炙草(五分)桃仁(十粒,去皮尖)茯苓(一钱)陈皮(四分)木香(一分)水煎服。如红痢腹痛,加砂仁三分。七日外,可加白芍、黄连、炒莲肉、制浓朴各五分。
归芍连壳饮
治产后半月外,患赤痢后重。
川芎(一钱五分)当归(三钱)白芍(酒炒)茯苓(各一钱)黄连(六分,姜汁炒)枳壳(五分,麸炒)甘草(四分)木香(三分)水煎服。
五皮散
治产后风湿伤脾,气血凝滞,以致面目虚浮,四肢肿胀气喘。
陈皮桑皮姜皮茯苓皮大腹皮(黑豆水制净。各一钱)水煎服。
香连丸
治下痢赤白,脓血相杂,里急后重。
黄连(二十两,吴萸十两,同炒,去吴萸)木香(四两八钱,不见火)醋糊丸,米饮下。一方等分,蜜丸。一方加甘草八两,黄连用蜜水炒,蒸晒九次,入木香为丸。
伏龙肝汤丸
治胎前下痢产后不止,及元气大虚,瘀积小腹结痛,不胜攻击者。
山楂肉(一两,炮黑)黑糖(二两,熬枯)二味,一半为丸,一半为末,用伏龙肝二两,煎汤代水。煎前末二钱,送前丸二钱,日三夜二服,一昼夜令尽。气虚,加人参二三钱驾驭之。虚热,加炮姜、肉桂、茯苓、炙甘草。兼感风寒,加葱白、香豉。
膈气不舒,磨沉香数匙,调服。
生化汤
(见本卷生化汤论后。)
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俱见上卷诸痛门。)
加味六君子汤
(见本卷泄泻门。)
四物汤
(见上卷安胎门。)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见上卷痢门。)
四神丸
(见上卷腹痛门。)
八味丸
(见上卷诸痛门,附六味地黄汤下。)
[卷之下] 霍乱论
霍乱者,反复不宁而挥霍撩乱之谓也。邪干于上则吐,邪干于下则泻,邪注中焦不能容受,或冷热不调,邪正相搏则上吐下泻。此邪字,虽有寒湿及水土气令,或乍寒乍热外邪之侵,然因于饮食停滞,或伤过饱,食不能化而致者,十之六七。常人尚多如此,而况产后血去气损,脾胃愈虚,饮食易伤,风冷易乘,一旦不及运化,或稍失调理,则阴阳升降不顺,清浊乱于肠胃。即有心腹绞痛,手足逆冷,吐泻交作霍乱之证矣。如块痛未除,宜服生化六和汤。块痛已除,宜温中散。无块痛而手足厥冷者,宜附子散。密斋用加味理中汤治产后霍乱。若用于块痛已除之后,亦可。
生化六和汤
治产后块痛未除,气血虚损,伤食感寒而霍乱吐泻。
川芎(二钱)当归(四钱)茯苓(一钱)砂仁(六分)干姜陈皮藿香炙草(各四分)姜一片,水煎服。
温中散
人参(随宜)白术(一钱五分,土炒)当归(二钱)浓朴(八分,姜制)干姜(四分)茯苓(一钱)草豆蔻(六分)姜一片,水煎服。
附子散
治产后无块痛,霍乱吐泻,手足厥冷。
人参白术(土炒,各一钱)当归(二钱)陈皮丁香干姜(各四分)附子(五分,制)为末。用二钱,粥饮调下。
加味理中汤
人参(随宜)白术(一钱,土炒)干姜陈皮(各四分)藿香浓朴(姜制,各八分)炙草(二分)生姜五片,水煎温服。
[卷之下] 气逆呕吐不食论
人之胃腑,为水谷之海,而水谷之精,化为血气,荣润脏腑。产后劳伤脏腑,寒邪易乘,入于肠胃,则气逆呕吐而不食也。初产,宜加减生化汤。七日外,宜温胃丁香散。如咳嗽、呕逆、怔忡、目眩,用石莲散。
《秘书》云:产后胃气不和,呕吐不止,全不纳谷,初产香砂生化汤。块痛止,加味香砂生化汤。又云:当分二证,立三方。如七日内块痛未除,当重块,安胃行血汤佐以温胃药。如七日内曾服生化汤三四帖,血块不痛,呕不纳谷,当服加减六和汤,又和中汤,此二方选用。如产后呕止,或服三方而胃和呕止痛止,但血气不足食少,宜补中和胃汤。冯氏仿立斋治法云:饮食过多,六君子加楂、曲。兼劳役,补中汤。饮食停滞,人参养胃汤。脾胃气虚,六君子。胃气虚寒,加炮姜、煨木香。寒水侮土,益黄散。肝木侮土,六君子加升、柴。呕吐泄泻,手足俱冷,肚腹作痛,乃阳气虚寒,急用附子理中汤。
此内有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而呕吐,用八味丸一论,恐非救急之务,故摘出。密斋遵郭稽中治云:有败血散于脾胃,脾受则不能运化津液而成腹胀,胃受则不能受水谷而生呕逆。若以寻常治胀呕之剂,则药不对证,反增其病,用抵圣汤。若产后伤食,呕吐胀满,用六君子汤为主,加随证药治之。予谓冯氏偏于补气,密斋用抵圣一论,泥于败血,临证者,似宜斟酌。一产妇朝吐痰,夜发热,昼夜无寐,或用清痰降火,肌体日瘦,饮食日少,前证愈甚。盖早间吐痰,脾气虚也。夜间发热,肝血虚也。昼夜无寐,脾血耗也。遂用六君子汤,加味逍遥散,加味归脾汤,以次调理而痊。
加减生化汤
治产后呕逆不食。
川芎(一钱)当归(四钱)炮姜砂仁(各四分)炙草(五分)姜一片,水煎服。
温胃丁香散
治产后七日外,患呕逆不食。
人参(一钱)当归白术(土炒。各二钱)藿香前胡炮姜丁香陈皮炙草(各四分)姜一片,水煎服。
石莲散
治产后咳嗽,呕逆,怔忡,目眩。
石莲子(一两五钱,去壳)茯苓(一两)丁香(五钱)共为细末,米饮调送,每服三钱。
香砂生化汤
治产后块痛未除,气逆呕吐。
当归(四钱)川芎(一钱)制半夏(八分)桃仁(十粒,去皮尖)炙姜藿香砂仁(各四分)陈皮(三分)炙草(五分)生姜一片,水煎服。
加味香砂生化汤
治产后块痛已除,呕逆不止。
当归(二钱)川芎白术(土炒。各一钱)制夏(八分)陈皮(三分)前胡砂仁藿香炮姜(各四分)炙草(五分)生姜一片,水煎服。
安胃行血汤
治产后七日内,块痛未除,呕吐不止,全不纳谷。
人参川芎(各一钱)当归(四钱,酒洗)桃仁(十粒,去皮尖)砂仁藿香炙草(各四分)生姜一片,水煎服。一方无桃仁。有汗,不可用姜。
加减六和汤
治产后七日内,曾服生化汤三四帖,今血块不痛,但呕不止,不纳谷。
人参川芎茯苓(各一钱)当归(二钱)山药(一钱五分,炒)藿香陈皮(各三分)白豆蔻炙草(各四分)姜一片,水煎服。呕止,减豆蔻。一方有炮姜四分。
和中汤
人参当归茯苓(各一钱)白术(一钱五分,土炒)扁豆(二钱)丁香藿香陈皮(各三分)炙草(四分)姜一片,水煎服。呕吐止,去丁香。受寒,加吴萸一二分。
补中和胃汤
治产后呕吐,服前三方而胃和、呕止、块痛止,但气血不足食少者。
人参白术(土炒)当归扁豆(各二钱)茯苓(一钱)山药(一钱五分)炮姜陈皮炙草(各四分)水煎服。
益黄散
治脾胃虚寒,水反来侮,以致呕吐不食,或肚腹作痛,或大便不实,手足逆冷等证。
陈皮(一两)青皮诃子肉(煨)炙草(各五钱)丁香(二钱)上为散,每服二三钱,水煎服。或黑糖调服一钱。益黄不用补益中州,反用青橘二皮辟除陈气,其旨最微。此方原为婴儿久泻连绵不已,乳食积滞于内,故需二皮专理肝脾宿荫,即兼诃子以兜涩下脱,丁香以温理中州,甘草以和脾气,深得泻中寓补之法,非洞达斯义,难与言至治也。
抵圣汤
治产后败血积于脾胃,腹胀呕逆。
人参制夏泽兰陈皮赤芍(各二钱)炙草(一钱)火焙生姜三片,水煎服。恶露过多者,去泽兰、赤芍,倍加陈皮、生姜。予谓陈皮用二钱过,当用一钱足矣。
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人参养胃汤
(俱见上卷诸痛门。)
附子理中汤
(见上卷疟门,附枳实理中汤下。)
[卷之下] 呃逆论(即吃忒,又名咳逆)
凡病呃逆者,乃逆气使然。盖此气从胃中出,上冲贲门吃忒而作声也。有胃气虚寒者;有中气大虚,冲任之火直犯清道而上者;有饮水过多,水停而逆者;有大小便闭,下焦不通其气上逆者;有胃绝者。至于产后呃逆,乃胃虚气寒证也。有云呃噫者,胃气所生,宜加味理中汤主之。《医通》云:产后气血俱虚,风冷搏气而逆上,乃胃气虚寒之极,最为恶候,理中加丁香。古方以丁香、豆蔻、伏龙肝为末,用桃仁、吴萸煎汤调下一钱匙,如人行五里再服。未应,急投参、附,迟则不救。《尊生》治吃忒云:以可异事,或费滋索事,出其不意扣之,令其思维立止。又立羌附汤以治之。冯氏云:如中气大虚,下焦阴火上冲而致呃逆者,当用桂、附、干姜之类。
加味理中汤
人参白术(土炒。各一钱)干柿蒂(二钱)丁香炮姜(各五分)陈皮炙草(各八分)水煎服。有热,去丁香,加竹茹二钱。如虚羸太甚,饮食减少呃逆者,胃绝也,难治。
羌附汤
羌活制附子小茴香(各五分)木香生姜(各二分五厘)食盐(一捻)水煎,热服立愈。
理中汤
(见上卷痢门。)
[卷之下] 腹胀满闷论
产后有因败血入于脾胃,腹胀呕吐者,已于呕吐门中论之矣。然妇人因产,脾胃多虚,饮食最易停滞而生胀闷。若产毕,随服生化汤,消其旧瘀而生其新血,瘀块既消,便大补气血,使脾胃健运,自无中虚胀满之证。其产后大率因伤食而误用消导,因气郁而误专顺散,或因多食冷物而停滞恶露,或因血虚大便燥结误下而愈胀。此盖止知伤食当消,气郁当顺,恶露当攻,便结当下,不知消耗愈多,胃气大损,满闷益增,气不升降,积郁之久兼成膨胀。若再专用攻消,不死不休矣。岂知消导佐于补剂内,则脾强而所伤之食消气散。逐瘀佐于养血剂中,则恶露自行而大便濡润亦通。再考之《纲目》内云:饮食停于脾,六君子汤加浓朴一钱。若饮食伤于胃,宜六君子汤以补之。又云:大凡停于脾,莫妙节其饮食,自愈为善。《尊生》亦用加减六君子汤治之。《秘书》立有治胀方,并养生化滞汤二方,治产后胀证,均未敢专于消导,前人之虑产深矣。《医通》云:胎前孕妇服安胎药过多,或正产半产后,经一两月恶露未净,此非败血之比,宜导气行血,若用止、截误矣。又云:饱闷恶露不行,多因血逆,宜行瘀为主。
如有块上升,饱闷欲吐者,二陈汤加姜、桂、香附、炮楂、蓬术。块不散,积久愈坚,琥珀黑龙丹。予谓审知饱闷,实因恶露不行所致。若初产,仍宜服生化汤,瘀去而饱闷自开,可无藉乎二陈、炮楂、蓬术,恐产虚者难当耳。
治胀方
治产后腹胀。
人参(二钱)白术(土炒)当归(各三钱)茯苓(一钱五分)川芎(七分)陈皮(四分)甘草(三分)水煎服。
养生化滞汤
治产后大便不通,误服大黄等药,致成鼓胀。
人参茯苓川芎白芍(炒。各一钱)当归(四钱)桃仁(十粒,去皮尖)肉苁蓉(一钱五分,酒洗去泥甲)大腹皮(五分,黑豆水制净)陈皮(四分)制香附炙草(各三分)水煎服。如胀甚,再加人参二三钱。常治误用大黄多者,服参、归至半斤以上,大便方通,肿胀渐退。
加减六君子汤
治产后腹胀。
人参白术(土炒)茯苓(各一钱)陈皮(六分)浓朴(八分,制)砂仁炮姜(各四分)炙草(五分)水煎服。
生化汤
(见本卷生化汤论后。)
六君子汤
(见上卷诸痛门。)
二陈汤
(见上卷子烦门。)
琥珀黑龙丹
(见中卷催生门。)
[卷之下] 浮肿论
产后手足俱浮,皮肤间光莹色润,乃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行水也。宜大补为主,补中利水汤治之。
如因寒邪湿气,伤表无汗而肿,前汤加姜皮、半夏、苏叶,或五皮散亦可。又有由败血乘虚停积,而循经流入四肢,留淫日深,腐坏如水,故令面目四肢浮肿,乍寒乍热。医人不识,误作水气治之,多用导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