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会约医镜

  
  身受刑罚,骨肉分离,荡尽莫救。而自愚自毙者,又不知其几何人矣!夫人,生之自天,成之自己,乃人不知自成,而扰于酒色财气之中,终身昏迷,不能出其藩篱,而祸患无极者,此皆聪明之误,而愚拙者或不至此也。广成子曰:」毋劳尔形,毋摇尔精,乃可以长生。」盖形言其外,精言其内,内外俱全,斯得我生之常度,而可以寿终矣。此古圣人垂念苍生,至真至极之良方也,可不佩之以为终身之戒乎!以下治酒病:
  
  葛花解酲汤
  
  治酒过痰逆,呕吐痞塞,心烦食少,昏沉尿涩等症。
  
  人参(少者山药三钱,炒黄,或时下条参三钱代之) 白朮 茯苓 砂仁 葛花 白豆蔻肉(各一钱)
  
  青皮 陈皮 猪苓 泽泻(各七分) 神曲 木香(各五分)
  
  姜引,热服,取微汗,酒病去矣。
  
  节斋化痰汤
  
  治酒痰结于肺胃,或吐咯难出,因火邪炎上凝滞也。
  
  天冬(去心) 黄芩(酒炒) 海石(另研) 栝蒌仁(去油) 橘红(各一两) 连翘香附(淡盐水炒) 桔梗(各五钱) 青黛(另研) 芒硝(另研。各三钱)
  
  共研末,炼蜜,加姜汁少许,捣丸,绿豆大,淡姜汤下五六十丸。
  
  酒过肿胀
  
  用香附二两,艾叶(醋煮,焙为末)一两,醋糊丸。久服,败水从小便出。嗣后宜戒酒。
  
  止嗜酒方
  
  用苍耳子七枚,烧灰存性,投酒中欲之,即不嗜酒。又方:以酒二碗,渍毡袜底一宿,平旦饮之,勿令彼知,得吐即止。
  
  救火酒醉伤
  
  用水豆腐重敷遍身,可苏。轻者用冷水涂湿脑后、项后。醉醒后,心中无主,用鸡蛋三四个煮汤,加醋少许食之,可以补体定神。
  
  戒酒良方:凡酒之伤人,不能自知。宜以醒眼观醉人,小则失仪,大则伤身,令人胆战心寒,何酷好乃尔!嗣后贪之者,须及早回头。后来者,适可而止。由是身安行端,其乐何如!以下治色病:
  
  拯肾汤
  
  (新) 治肾经损伤,神昏身倦,或遗精白浊,玉茎隐痛等症。
  
  熟地(四钱) 枣皮 山药 枸杞 杜仲(盐水炒) 巴戟(去心。各钱半) 茯苓(一钱)
  
  五味(三分) 补骨脂(盐水炒,一钱)
  
  空心服。服之而效,可照分量加二十倍,再加菟丝子(酒蒸)四两,青盐五钱,炼蜜为丸。每用淡盐汤、空心下七八钱。
  
  济阴丸
  
  (新) 治肾经阴阳两亏,两尺脉空虚无神,将成劳瘵等症。
  
  熟地(八两) 枣皮(四五两) 山药(四两) 茯苓(三两) 龟板胶(三两,酒蒸) 肉桂(三两)
  
  附子(三四两) 杜仲(淡盐水炒,三两) 菟丝子(淘净泥沙,酒蒸,四两) 五味(二两)
  
  先将地黄、枣皮捣成膏,余药研末,加龟胶炼蜜为丸。空心服七八钱,淡盐汤送下。至于修制加减,与上保元丸可以参用。
  
  青娥丸
  
  治肾虚、腰痛、膝软,补精益髓,诸损悉效。
  
  补骨脂(炒,四两) 杜仲(八两,姜水炒) 胡桃肉(去黑皮,十两)
  
  加巴戟肉四两,胡芦巴(炒)四两,肉苁蓉(酒洗)三两;或加大茴香(盐水炒)二两,青盐五钱,共研末,炼蜜为丸。空心温酒或盐汤送下五十丸。
  
  戒色良方:凡病多由自致,而色伤则不然……未病者致病,已病者加病。一身之精液尽枯,虽有妙药,不偿所出也。……治财病(文略)
  
  以下治气病:
  
  逍遥散
  
  治忿怒损伤肝脾,胁痛、发热等症。
  
  当归 白芍 白朮 茯苓(各二钱) 甘草(一钱) 柴胡(八分)
  
  姜引,或加薄荷叶三分。
  
  排气饮
  
  治内伤肝胆,气逆胀满。
  
  陈皮(去白,钱半) 木香(七分) 藿香(钱半) 香附(二钱) 枳壳 泽泻 乌药(各钱半)
  
  浓朴(一钱)
  
  热服。如气逆之甚者加白芥子、沉香、青皮、槟榔之属。
  
  解肝煎
  
  治暴怒伤肝,阴滞气胀。
  
  陈皮 半夏 浓朴 茯苓(各钱半) 苏叶 白芍(各一钱) 砂仁(七分)
  
  姜引。如气胀痛,加枳壳、香附、藿香之属。
  
  化肝煎
  
  治怒气伤肝,因而气逆动火,致为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症。
  
  青皮 陈皮 白芍(各钱半) 丹皮 栀子(各一钱) 泽泻(一钱,如血见下部者以甘草代之)
  
  土贝母(二三钱)
  
  温服。如大便下血者,加地榆;小便下血者,加木通各钱半。如兼寒热,加柴胡一钱。如火盛,加黄芩一二钱。如胁腹胀痛,加白芥子一钱,如胀滞多者,勿用白芍。
  
  戒气妙法(文略)
  
  三、虚实真假辨
  虚者宜补,实者宜泻,此易知也。而不知实中复有虚,虚中复有实。故每有至虚之病。
  
  反见盛势;大实之病,反见羸状,此不可不辨也。如病起七情,或饥饱劳倦,或酒色所伤,或先天不足;及其既病,则每多身热便闭,戴阳胀满,虚狂假斑等症,似为有余之病,而其因突由不足。医不察而泻之,必枉死矣。又如外感之邪未除,而留伏于经络,饮食之滞不消,而积聚于脏腑;或郁结逆气,有不可散;或顽痰瘀血,有所留藏。病久致羸,似乎不足,不知病根未除,还当治本。若误用扑,必益其病。此所谓无实实,无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余有虚实凭脉辨一条,在后十五,参阅自明。
  
  四、治宜精一
  精一者,圣道之本。而医道,亦须精一以为之本,故《内经》曰:」治病必求其本」。盖以病之变态虽多,其本则一。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既得其要,但得一味二味,便可拔除。即或多味,亦不过于此而辅佐之,而其意则一。此余之数数然也。若医之不精者,必不能一。
  
  凡遇一症,毫无定见,欲用热而复制之以寒,恐热之为害;欲用补而复制之以消,恐补之为害。若此者,其何以拨乱而反正乎!即使偶愈,亦不知其热之之功,寒之之功也;若其不愈,亦不知其热之为害,寒之为害也。彼病浅者,或无大害;若安危所系,即用药虽善,而不敢猛用,则药不及病,尚恐弗济,矧执两端而妄投者,其害更将何如!为医者先求其精,乃知其本,而能一之,不可以人而试药也。
  
  五、补泻有法
  凡新病而少壮者,乃可攻之、泻之,此但可用于暂;若久病而虚弱者,理宜温之、补之,此乃可用于常。然犹有要:凡临症治病,但无实症可据而为病者,便当兼补,以调荣卫、精血之气;亦无热症可据而为病者,便当兼温,以培命门脾胃之气。此治法要领,有不可稍忽以贻害者。
  
  六、治法从逆
  凡治法有从逆,以寒热有真假,此《内经》之旨也。经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夫以热治寒,以寒治热,此正治也,正即逆也。以热治热,以寒治寒,此反治也,反即从也。如以热药治寒病,而寒不退者,是无火也,当补命门,如参地桂附之类。此王太朴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亦正治之法也。又有假寒真热者,脉必不紧,反用寒凉而愈,以寒从治之法也。又如以寒药治热病,而热不除者,是无水也,治当在肾,用六味丸之类。此王太朴所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是亦正治之法也。又有假热真寒者,脉必无力,反用桂附参姜而愈,以热从治之法,亦所谓甘温能除大热也。此外治假寒假热,复有权宜之妙。如以热药治寒,而假热相拒,则以热药冷服;如以寒药治热,而假寒相拒,则以寒药热服。掣过上焦,则本性乃发。情既相协,而获效自奇。
  
  七、升阳散火滋阴降火辨
  凡治火之法,有曰升阳散火者,有曰滋阴降火者。而或升或降,不可混用。夫火之为用,有发于阴者,火自内生,为五内之火,宜清宜降也;有发于阳者,火自外致,为风热之火,宜散宜升也。何人一见火症,无分表里,辄称风热,多用升阳散火之法。是不知风热之义,其说有二:有因风而生热者,有因热而生风者。因风生热者,以风寒外闭,而火郁于中,此外感阳分之火,风为本而火为标也。因热生风者,以热极伤阴,而火达于外,此内伤阴分之火,火为本而风为标也。经曰:」治病必求其本」,可见外感之火,当先治风,风散而火自息,宜升散,不宜清降,以外感之邪得清降而闭固愈甚;内生之火,当先治火,火灭而风自清,宜清降,不宜升散,以内生之火得升散而燔燎难当。此其内因外因,自有脉症可辨,须为分别。经曰:「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观此,愈知散火、降火毫不可混用也。
  
  八、君火相火论
  经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此但表其大义,原无分属之条。惟《刺禁论》曰:「七节之傍,中有小心」,此固隐然有相火所居之意。故后世诸家,咸为相火寄在命门,是固然矣。
  
  而其为明、为位之义,未之详也。盖君道惟神,其用在虚;相道惟力,其用在实。故君之能神者,以其明也;相之能力者,以其位也。是明,即位之神;无明,则神用无由以着。位,即明之本;无位,则光焰何从而生!所以君火之变化于无穷,总赖此相火之栽根于有地。
  
  有此君不可无此相也明矣。君相之义,岂泛言哉!何东垣云:「相火者,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丹溪亦述而证之。此俱误认火之面目者也。或曰,彼之指为贼者,不为无意。
  
  盖谓人之情欲,多有妄动,动则起火;火盛,致伤元气,即谓元气之贼,亦何不可!不知情欲之火为邪气,君相之火为正气。是命门为元气之根,水火之宅,精血之海。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而脾胃之土,非火不能生。盖以春气始于下,则三阳从地起,而后万物得以化生。岂非命阴之阳气在下,正为脾土之母,而诸脏之源乎!夫既以相称之,而竟以贼名之,其失圣人之意也远矣!且凡火之贼伤人者,非君相之真火,无论在外在内,皆邪火耳。邪火可言贼,相火不可言贼也。二子有知,其以余言为何如?
  
  九、用药之法
  经曰:「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寒因热用,热因寒用,用热远热,用寒远寒」,不无义理,宜明析之。脾虚作胀,治以参术。脾得补而能运化,则胀自消,所谓塞因塞用也。伤寒挟热下利,中有燥屎,用承气汤下之乃安,所谓通因通用也。寒因热用者,药本寒也,而反佐之以热药一二味,或寒药热服;热因寒用者,药本热也,而反佐之以寒药一二味,或热药冷服,俾无拒格之患。所谓必先其所主,而伏其所因也。用热远热,用寒远寒者,如寒病宜投热药,热病宜投寒药,仅使中病即止,勿过用焉。过用则反为药伤矣。如前诸法,前贤既已指示,后人宜为会悟。
  
  十、先天水火论
  人之两肾,左阴右阳,左肾属水,先天之元精也;右臂属火,先天之元阳也。一水一火,同禀生初,原无胜负之分。奈人自有知觉以来,恃其少壮,日加斫丧。不知精气之生息有限,而人之耗损无穷。由是水亏不能配火,而虚火上炎。其咳嗽喘急,骨蒸劳热,咽痛烦渴等症见焉。此际宜用甘凉滋阴,补水以配火也。丸药,水药,如六味之类,久服多服,或可挽回。若徒用知柏苦寒以泻火,此水中之火固不能泻,而脾胃大伤,减食发泄之症又生矣。斯时脾肾两亏,纵有良医,恐难为力。经又曰:」滋阴之药多湿脾,补脾之药又燥肾。」
  
  古未有脾肾同补妙方,余因经言而悟之。早夜补肾,中时补脾,二方同进。或肾亏之甚,以补肾为主,而补脾之药,亦不可少。或脾亏之甚,以补脾为主,而补肾之药,亦不可间。余于失血门,有滋阴汤、温脾汤,可参阅而酌用之。及至中年老年,有无病而体弱者,宜补阳以生阴。经言无阳则阴无以生,犹釜底加薪,而饮食易化;游溢精气,灌注脏腑,则精神自旺,而年寿自益,如八味丸之类是也。但古方只用桂、附各一两,今当各用三四两不等,乃为有益。若徒知滋阴,而抑知春夏阳和,草木易荣,秋冬肃杀,花卉善萎也乎!
  
  十一、相火论
  命门相火,乃先天真一之气藏于坎中,自下而上,与后天胃气相接而化,此实生生之本也。是以花萼之荣在根柢,灶釜之用在柴薪,使真阳不发于渊源,则总属无根之火矣。火而无根,即病气也。故易以雷在地下为复。可见火之标在上,而火之本则在下。且火之就燥,性极畏寒,若使命门阴胜,则元阳畏避,而龙火无藏身之地,故致游散不归,而为烦热格阳等病。凡善治此者,惟从其性。但使阳和之气直入坎中,据其窟宅,而招之诱之,则相求同气,而虚阳无不归原矣。若太阳一照,则雷电潜藏。所调甘温能除大热,如参、地、桂、附之类,正此之谓也。若夫昧者,以虚阳而作实热,不思温养此火,而但知寒凉可以灭火,安望其尚留生意,而不使之速毙耶!倘系客热邪火,皆凡火耳,固不得不除;而除火何难,是本非正气火候之谓也。人能明邪正二字,则得治生之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