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会约医镜

  十八、论脉阴阳生死寒热
  凡脉浮、大、数、动、滑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寸口脉微,为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恶寒也;尺脉弱,为阴不足,阳气下陷阴中,则发热也。
  
  十九、论气血衰微脉
  其脉沉者,荣血之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之衰也。
  ○阳脉浮,阴脉弱,为血虚,为病筋急。
  
  二十、痈疽脉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反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当发其痈。
  ○脉数不时,则生恶疮。
  
  二十一、论脉之有神无神
  有病之脉,则当求其神之有无。如六数、七极,热也,脉中有力,即有神矣,当泄其热;三迟、二败,寒也,脉中有力,即有神矣,当去其寒。若数、极、迟、败中,不复有力,为无神也。苟不知此而泄之、去之,神将何依为主?故经曰:」脉者,血气之充。血气者,人之神也。」善夫!
  
  二十二、总论脉证四条
  脾胃属土,脉本和缓。土惟畏木,脉则弦强。凡脉见弦急者,此为土败木贼。六脉皆然,俱无胃气,(不仅论脾脉也。)大非佳兆,若弦急之微者,尚可救疗;弦急之甚者,胃气其穷矣。
  
  脉微弱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发汗更吐下也。
  
  阴症无脉,温之用附子理中、四逆、回阳之类,而脉微续者生,暴出者死。
  
  寸关尺三部,浮沉、大小、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然阴阳和平,虽剧必解。(又宜参诊尺脉过指与否。)故经言:」独小、独大、独疾、独迟、独热、独寒、独陷下者,病。」诊在何经,便知是此经之病。
  
  二十三、虚实凭脉辨
  治病须以虚实为主。虚实者,有余不足也。有表里之虚实,有气血之虚实,有脏腑之虚实,有阴阳(先天水火)之虚实。凡外入之病多有余,内出之病多不足。实,言邪气实,则当泻;虚,言正气虚,则当补。夫疾病之实,固为可虑,而元气之虚,虑尤甚焉。故凡诊疾者,必先察其元气,而后察疾病。若实而误补,随可解救;虚而误攻,不可生矣。欲辨虚实,莫逃乎脉。如脉之真有力有神者,方是真实症;脉之似有力有神者,便是假实症,矧脉之无力无神者哉!临症者万毋忽此。
  
  二十四、脉宜沉候
  凡症既难凭,当参之脉理。脉若难凭,当取之沉候。彼假症之发见,皆在表也。故浮取脉,而脉亦假焉。真症之隐伏,皆在里也。故沉候脉,而脉可辨耳。脉辨已真,犹未敢恃,更察禀之浓薄,症之新久,医之误否,夫然后济以汤丸,可以十全。
  
  二十五、脉以沉取为根
  经曰:「脉浮无根者,死。」是谓有表无里,阴即绝矣,孤阳岂能独存乎!又须参诊两尺绝否,(尺脉论见第六条。)生死昭然。
  
  二十六、老少脉异
  老者,脉宜衰弱,若过旺者,病也;倘旺而不躁,此禀之浓,寿之征也;如其躁疾,有表无里,此名孤阳,死期近矣。少者,脉宜充实,若衰弱者,病也,倘细而和缓,三部同等,此禀之静,福之征也;若细而弦数,木强乘土,死期至矣。
  
  二十七、胎脉歌括
  (在妇科第二十条)
  卷之二 治法精要
  一、论人元气宜早培补
  上古之时,气运浑浓,人心醇朴,故人之享寿,或耄耋、或期颐,且有百余岁者。而其后则不然,气运不同:浑噩之风日远。而人之生也,或数月而嬉笑,或童稚而灵慧,迨十余岁后,知识日开,六淫七情,无往而非斫丧之事,所以壮者日衰,少者易老,牙落发秃,腰膝疼痛,内伤咳嗽,喉烂身热,饮食不思,由是形容枯槁,坐以待毙。虽有良医,不可救援,而欲以寿终也难矣。人皆归之于数,而不知所以自致者不少也。譬之烛然,将一枝燃于静室无风之所,一枝燃于门外多风之地,而外者之易烬,不及内者之可以久延也。余年二十以前,体弱多病,二十以后,知看药书,至生病陨身之处,至再至三,谆谆恳恳,读之痛心,不觉毛骨悚然。凡一切损身耗神之事,毫不敢犯。并调养药饵,年常服之,所以目今七旬,未有老迈光景,大约得于保养之力者居多。夫人得于气运之薄,及先天之不足者,固无可如何;若能惜身重命,凡一切损身者戒之,益身者遵之,早为培补,后天人功,可以挽回造化,体旺而寿长也。尚其知之。
  
  培补保元丸
  
  (新) 治一切体弱,脉虚肾亏,神倦,及失血,咳嗽,梦遗火炎,小便短赤,喉舌干燥等症。人于少年时,每年制服一料,可免内伤阴虚之病。若有是症,更宜多服,不可忽视延捱。至嘱!本支地(八两。拣六七钱重一支者,有小直纹而无横纹,其色不纯黑,内有菊花黄心为佳,略洗,用元砂仁四钱微炒研末,同米酒入砂锅内,以纸湿封数层,久蒸,取出晒干,加酒再蒸。
  
  如是者九次。切勿用砂锅煮熟,以真汁耗也。最忌铁气。有谓用姜汁蒸者,姜入脾经,切不可依。)
  
  枣皮(四两,下部滑遗者加一两,酒蒸) 淮山药(炒,四两) 白云苓(四两,去皮) 粉丹皮(一两六钱,酒浸。如血虚热燥者加五六钱。) 建泽泻(一两二钱,淡盐水浸。如小便短涩加五六钱)
  
  当归(三两,酒蒸) 白芍(二两半,煨,酒炒) 杜仲(三两,盐水炒) 甘枸杞(三两,酒蒸)
  
  菟丝子(淘净泥沙,四两,酒蒸,晒干研末) 北五味(两半,微炒)
  
  先将地黄、枣皮、枸杞、当归共捣成膏,然后将余药研末,加炼蜜斤多,共杵为丸,梧桐子大。每早用淡盐水送百丸。立夏便服,交秋忌用。如血虚发热者,加上阿胶三两(蛤粉炒成珠),即失血者亦用,或多用。如咳嗽有痰者,加川只母四两(糯米拌炒),麦冬三两(去心酒蒸)。如下部虚滑,加莲须三两,牡蛎( ,净粉,醋炒)四两。如肾中之阳虚,加补骨脂(盐炒)三两。如乏嗣者,加胡桃肉四两。此方或少加熟附子一两以助各药之力。少年体弱者宜服。如中年右尺脉虚,属命门火衰,及肾中之阳不足而乏嗣者,俱宜加肉桂三两,制附子(制法载本草)三四两,补骨脂、胡桃肉各四两,更效。
  
  温脾汤
  
  (新)此平补脾胃之药。早服上方丸者,中时服此方一剂,庶脾肾两补,则先天后天俱培,自精神健旺无虞也。(方见失血症。)
  
  平补虚弱汤
  
  (新) 治气血两虚,脾肾悉亏,身倦神晕,一切不足等症。
  
  人参(少者以时下生条参三五钱代之) 白朮 茯苓 炙草(各钱半) 当归(二钱)
  
  白芍(酒炒,钱半) 杜仲 黄 (蜜炒。各二钱) 甘枸杞 山药(各二三钱) 五味(十五粒)
  
  附子(一钱或多用)
  
  姜枣引。如不思饮食,加藿香、元砂仁各一钱。如气滞作胀,加陈皮八分,广木香三分。如脾虚下泄者,加炮干姜八分,肉豆蔻一钱。如血虚发热,加熟地三五钱,或兼用生地亦可。男妇俱效。
  
  备拣古来治虚损百病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还少丹
  
  治脾肾虚寒,欲食少思,发热遗精,气亏体瘦等症。
  
  熟地(六两) 山药 枣皮 杜仲(姜水炒) 甘枸杞(各三两) 五味 牛膝(酒浸) 远志肉(姜汁浸炒)
  
  肉苁蓉(酒浸) 菟丝子(制) 川续断 楮实子 船茴香 巴戟肉(各两半)
  
  为末,蜜丸,盐汤下。
  
  无比山药丸
  
  治诸虚损伤。常服壮筋骨,益肾水,令人不老。
  
  山药(四两) 菟丝子(酒蒸六两) 五味(二两半) 肉苁蓉(酒浸焙,五两) 杜仲(酒炒,三两)
  
  牛膝(酒蒸,二两) 熟地(三四两) 泽泻(七八钱) 巴戟肉 枣皮 茯苓 赤石脂(各二两)
  
  为末,蜜丸,温酒米汤任下。
  
  十全大补汤
  
  治气血两虚,体倦头眩,神昏自汗,一切不足。
  
  人参(少者,或山药、或沙参、条参多用代之) 白朮 茯苓(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熟地 当归(各二钱) 白芍(酒炒,钱半) 川芎(一钱) 黄 (蜜炒,二钱) 肉桂(钱半)
  
  温服。或虚寒者,加附子一二钱。
  
  人参养荣汤
  
  治脾肺俱虚,寒热自汗,心悸食少,身倦神昏等症。
  
  人参 黄 当归 白朮 炙草 桂心 熟地 白芍 茯苓(各钱半) 五味 远志(各七分)
  
  陈皮(一钱姜枣引。
  
  仙传班龙丸
  
  壮精神,除百病,养气血,补百损。常服延年轻身。
  
  鹿角胶 鹿角霜 菟丝子(制) 熟地(各八两) 茯苓 柏子仁(微炒去油) 补骨脂(盐水炒。
  
  各四两)
  
  将胶溶化,加酒为丸,盐水酒任下。
  
  打老儿丸
  
  治诸虚百损,补精生血,益气力,健筋骨。多服延寿。
  
  熟地 山药(炒) 肉苁蓉(酒洗。各五两) 牛膝(酒蒸) 巴戟(枸杞汤炒) 楮实子(去浮者) 枸杞 茯苓 杜仲(盐水炒) 枣皮(各四两) 北五味(蜜水蒸) 远志肉(甘草汤制)
  
  小茴香(盐水炒。各二两) 石菖蒲(两半) 川续断(酒浸,三两)
  
  先将熟地、苁蓉、枣皮捣化,后入药末,蜜丸,早夜或酒或盐水服百丸。
  
  源泉汤
  
  (新) 治血虚,劳热,骨蒸,五心热,大便干燥,小便黄涩等症。
  
  当归(钱半) 生地(二钱,用大本支摘碎,酒浸一时) 熟地(三钱) 白芍(钱半,酒炒)
  
  阿胶(蛤粉炒成珠,钱半) 枸杞(钱二分) 青蒿(七分) 丹参(二钱半) 干姜(炒黑过心,五七分)
  
  淮药(钱半) 元参(一钱) 陈皮(七分) 地骨皮(一钱)
  
  水煎。日服一剂,或多服。如尺脉弱,血虚有寒者,加肉桂一钱。如妇人产后,加益母草三钱。此方更宜妇人。若五心不热,减元参。如骨不蒸热,去地骨皮。如胃寒作呕者,去生地。
  
  济阴浚泉丸
  
  (新) 治阴虚劳热,骨蒸喉痛,尿赤夜燥等症。
  
  熟地(八两,制法详载本草) 枣皮(四两,去核酒蒸) 淮药(四两,微炒) 丹皮(二两五钱)
  
  茯苓(四两) 泽泻(两半) 枸杞(三两酒蒸) 上肉桂(二三两) 真龟板胶(三四两,水酒蒸化,合炼蜜为丸)
  
  如精滑白遗者,加杜仲(盐炒)三两,补骨脂(酒炒)二两,胡桃肉三两。如火炎肺咳,加麦冬三两,款冬花三两。如火烁肺而痰臭者,再加白芨三两。多服自效,但须远房室,调饮食。一切损神耗力之事,务宜切戒。
  
  随补羊肉羹
  
  (新) 治一切体弱神昏,不爱饮食,倦怠无力。大小男女同治,须当随体加药引导。至简至易神方,不可忽视。但有毒者忌之,以羊食百草,能发百毒也。
  
  羊肉不拘多少,或半斤,或四两,照常加盐加酱烹调。如命门火衰,或脚膝冷,或身体冷,或腹冷腹痛,大便溏泄,不思饮食,或食而不化等症,每两羊肉用熟附子一钱同煮,或食、或拣去不食。若以附子研末同煮更妙。虚弱之症须多用数会,其效如神。
  ○如气虚者,四肢无力,神气短少,用蜜制黄 煎水煮羊肉。
  ○如血虚者,唇白肤枯,或失血之后,或妇人生产之后,或月水瘥后,而色淡血少,用当归煎水煮羊肉。
  ○如脾土亏弱,不能多食,或泄泻,或削瘦,此等症候:小儿最多,大人亦不少,用淮山药炒黄,或少加熟附子,共研细末,敷羊肉服。
  ○以上所载方法,宜因体活用,不得拘泥。至于羊肉,与人参同为大补之物,但人参犹属草根,不及羊肉为气血之俱盛也。且易办于参,味高于参,天下人所乐食。不得引导之药,虽日食之,而于不足之处,终无有益。养生者宜知之。
  
  金髓煎
  
  用枸杞,不拘多少,以酒浸之,固封两月,取出擂烂,同浸酒入砂锅内熬成膏,净瓶密收。每早温酒调服几匙,夜亦再服。百日,身轻气壮。积年不辍,可以羽化也。
  
  二、论事属损伤宜自戒惧
  夫人之受气于天以成形,其生死本有全局,奈人自有知识以来,恃其少壮,凡伤身捐神之事,无所不为,而得全其生之常度者无几。此非天命,皆由自作,不得不详言之,以为保身者戒。一曰酒:盖酒之味甘,其引人嗜也,日夜无度,而不知害人也,有甚于砒霜者矣。
  
  酣醉日久,病变百出,或湿邪伤脾,痰膈呕吐,或肌肉鼓胀,肠风泻痢;或耽湎不知,水淹跌伤,斗殴伤生者,不知其几何人矣!一曰色:因娇媚可爱,不知伐命之说为何!倘贪之恋之,其伤败也,或致劳瘵,或染秽恶,或惊吓丧胆,争夺致殃。及至亡身败家,而悔之无及者,又不知其几何人矣!一曰财:人知财能养命,岂知财能杀人。贪得者罔顾义理,争夺者不惜性命。而究之悻入者亦悖出。积一生之图谋,一旦化为乌有……而明知明味者,又不知其几何人矣!一曰气:恃血气之勇,逞好胜之私,事无大小,每不自平。岂虞忿怒最捐肝脾,膈食、气蛊、胁痛、厥逆等症,胥由是生也。甚至恃强争竞,不伤他人,必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