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会约医镜

  
  胃脉虚则泄。脉虚按之滑者,必下痢。肾脉小甚为洞泄,肺脉小甚为泄。泄脉洪大者逆。下痢日十余次,脉反实者死。腹鸣而满,四肢清削,泄甚,十五日死。下则泄泻,上则吐痰,为上下俱脱,死。食入即下,为直肠泄,难治。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甚者手足不仁,为难治。
  
  备拣古来治泄泻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脾虚冷泄,用补骨脂(炒)四两,肉豆蔻(生用)二两为末,以姜煮枣肉捣糊为丸,盐汤下。
  ○ 泄,澄彻清冷,中有糟粕,小便清白,中寒也。用附子理中汤。
  ○洞泻尽水,用胃苓汤。
  ○泄而腹胀,诸药不效,用益智仁二两煎服。
  ○老弱虚泄,用附子、赤石脂各一两,醋糊丸,米汤下。
  ○多年脾泄:吴茱萸开水泡,焙干,每用三钱,水煎,入盐少许,服之立止。以茱萸能暖膀胱,通水道,故大肠自固,能厘清浊也。
  ○泄不止,用白龙骨、白石脂等分为丸,紫苏、木瓜汤下。
  ○久泄,用酸石榴皮研末,米汤下。
  ○寒泄,并小便精出,用赤石脂、干姜各一两,胡椒五钱为末,醋糊丸,米汤下。
  ○火泄者,食入即出,以火性急速,无容克化,经谓邪热不杀谷也。用黄芩、白芍各二钱,甘草一钱。如腹痛,加桂二分。
  
  如泄有脓血,加黄连。此脉证俱实,不似直肠泄,宜温宜涩也。
  ○酒湿泄,用葛花解酲汤,此因酒之湿热也。而亦有因酒生寒湿者,以酒性去,而水性留为寒也,惟峻补命门则可。
  
  有治法在酒证门,宜细阅之。
  
  三十二、论呕吐
  呕吐之证,有虚有实。实者邪气实也,或因寒滞者,必多疼痛;或因食滞者,必多胀满;或因气逆者,必胀痛连于胁肋;或因火郁者,必烦热燥渴,脉洪而滑;或因外感者,必头痛身热,脉数而紧;或邪传少阳者,必干呕耳聋,胁痛潮热;或邪在阳明者,必大呕大吐,此宜去邪而呕自愈也。虚者,胃气虚也,以上所言诸证皆无,而忽为呕吐无常,时作时止;食无所停,而见食则呕;气无所逆,而偶触则呕;或身背,或饮食微寒则呕;或吞酸,或嗳腐,或时苦恶心而呕;或因病误用寒凉,本无呕而致呕者;或食入上焦而即吐者;或食入下焦,积久不化而呕者,凡此皆属虚证,补固然矣。然胃本属土,非火不生,非暖不化,此际或用温热之药以暖胃,或补君相之火以生土。故曰:「脾爱温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所以东垣《脾胃论》特着温补之法,庸可忽哉!而河间言呕,因胃火上炎而然,此特一端,不过十之一耳,不如孙真人曰,「呕家圣药是生姜」,此的确之见也。使其中或虚或实,辨之不真,不可施治。
  
  凡呕家皆以胃气为言。使果胃强脾健,则所食皆化,何至呕吐!而兹略有所触,便不能胜,倘非胃气虚弱,何以至此!但或有停滞不已者,是又虚中有实,不得不暂从清理,然后可以培补。至于中气虚困之甚者,是又所急在虚,宜先顾元气,而略加清理。此中本末先后,贵有权宜。
  
  吐伤津液,必口渴,不可误认为火,投以凉药,为害不小!呕家用生姜,以气逆者散之;若胃虚,谷气不行,当以参、朮补胃,推扬谷气为妙。(宜白朮人参、茯苓、半夏、甘草、橘皮、陈朮、苡仁、谷 煮就,时时呷之。)若徒用辛温,愈增燥热,而莫止也。
  
  干呕属气逆,恶心属胃伤。呕苦邪在胆经,吐酸者责之肝脏。呕清水者多气虚,吐虫者皆胃冷。
  
  呕吐病宜从治,不宜寒凉。在东垣则全用温药,在丹溪虽用黄连,亦兼苍朮、茱萸之类,盖得热则行,火旺而脾健运矣。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热见厥者死。呕吐大痛,色如青菜叶者死。
  
  加味二陈和中汤
  
  (新) 治一切呕吐,照后加入。
  
  陈皮(去白,八分) 半夏(二钱) 茯苓(三钱) 甘草(一钱) 苍朮(一钱三分,气不宜者勿用)
  
  浓朴(姜炒,一钱) 砂仁(炒研,七分) 竹茹(一钱) 生姜(三钱)
  
  水煎服。如喜热恶寒,肢冷脉迟,此伤于寒也,如丁香一钱,去竹茹,甚则加附子或用理中东加附子,并宜冷服,盖冷遇冶相须而入,自不吐出。如热呕,喜冷恶热,烦躁引饮,脉数而洪,加黄连(姜水炒)一钱,栀子(炒黑)八分,枇杷叶、干葛各钱半,入芦根汁合服。其闻食气而呕,药下亦呕,关脉洪者,并用芦根汁以治其热。
  
  加味小柴胡汤
  
  治少阳证,耳聋胁痛,干咽,潮热。用小柴胡汤(方见伤寒表证。)
  
  加竹茹二钱,生姜重用三钱,煎服。
  
  丁香安胃汤
  
  治脾胃虚寒,不时呕吐。
  
  丁香(五分) 黄 (炙,二钱) 人参 甘草 当归 苍朮 吴茱萸(炮焙) 草豆蔻(各一钱)
  
  陈皮(八分) 柴胡(酒炒) 升麻(蜜炒) 黄柏(各三分)
  
  水煎服。或加生姜引。
  
  藿香平胃散
  
  治内伤饮食,填塞太阴,呕吐不已。
  
  真藿香 浓朴(姜水炒) 陈皮(各一钱) 苍朮(钱半) 砂仁 甘草(炙。各五分) 神曲(炒,八分)
  
  姜一钱,枣二枚,水煎服。
  
  加味异功散
  
  治胃虚而呕,不喜饮食。
  
  人参(或用山药炒黄四钱代之) 白朮 茯苓(各钱半) 甘草(炙) 陈皮 砂仁(炒研)
  
  藿香(各五分) 神曲(炒,七分) 陈米(一合)
  
  顺取流水煎沸,泡伏龙肝擂细搅浑,放冷澄清,入前药,加姜枣煎服。
  
  四君子汤
  
  治胃口有痰,心中欲吐不吐,欲呕不呕。虽曰恶心,实非心病。
  
  人参 白朮 茯苓(各钱半) 甘草(炙,一钱) 生姜(二三钱)
  
  或二陈东加生姜,甚者理中汤。
  
  家秘理中汤
  
  治中寒呕吐,阴盛格阳,不纳药者。
  
  人参 白朮(三钱) 干姜(炮,钱半) 甘草(炙) 附子(各一钱)
  
  煎就去渣,入童便、 猪胆汁各半杯,再煎一、二沸,服之神效。
  
  苏葛二陈汤
  
  治酒伤作呕,面赤口渴,烦躁恶心,连日不宁。
  
  陈皮 甘草(各一钱) 半夏 茯苓(各钱半) 黄连(姜水炒) 栀子(炒。各八分)
  
  苏叶(六分) 干葛(二钱)
  
  水煎,热服乃效。
  
  吐酸水或绿水,肺弦急出寸口,属火上逆,以二陈东加吴茱萸一钱(开水泡一次用)、黄连、柴胡各八分。或平胃散。气逆者加香附。
  
  丹溪茱连丸
  
  治呕酸,吞酸。
  
  黄连(土炒,两半) 吴茱萸(泡焙,一两) 陈皮 苍朮(米泔浸) 黄芩(土炒)
  
  桔梗 茯苓(各一两二钱)
  
  共为末,神曲糊丸,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少用开水送下,即睡一刻。
  
  小半夏汤
  
  治停水呕吐。
  
  半夏(二钱) 茯苓(钱半)
  
  生姜汁合服。
  
  备拣古来治呕吐至简至稳诸方于后,以便取用。
  
  脾胃气虚,胸膈不利者,用六君子汤,壮脾土,生元气。
  ○若过服辛热之剂,而呕吐噎膈者,用四君子加芎、归,益脾土,以抑阴火。
  ○胃火内格,而饮食不入者,用六君子加芩、连,清热养胃。
  ○食入呕出,用六君子加木香、炮姜,温中补脾。
  ○若服耗气之剂,血无所生,而大便燥结者,用四君子加芎、归,补脾生血。
  ○若火逆冲上,食不得入者,用四君子加山栀、黄连,清热降火。
  ○若痰饮阻滞,而食不入者,用六君子加木香、山栀,补脾化痰。
  ○若脾胃虚寒,饮食不入,或入而不化者,用六君子加木香、炮姜,温补脾胃。更非除房劳、调饮食、节浓味者,不治。年高无血者亦不治。
  ○呕逆不得下者,用五灵脂、狗胆汁丸服。
  ○痰饮吐水,因冷冻饮料伤脾,用赤石脂一斤研末,酒下。服尽后,则终身不吐痰水,又不下利。补五脏,令人肥健。
  ○治痰热,用葛根、麦冬、黄连、栀子、滑石、石膏之类。
  ○细辛同丁香治寒咽,苍朮暖胃,白朮补胃,艾叶治吐清水,半夏治寒痰,藿香治吐逆,白豆蔻散冷气。寒痰,用附子、半夏、生姜煎服。宿食呕水,用良姜。其余益智仁、干姜、生姜、蜀椒、胡椒、吴茱萸、丁香俱暖胃止呕之品。
  ○如栝蒌、杏仁、桃仁、萝卜子、山栀皆能作呕,忌用。
  
  凡虫作呕,治法在诸虫门。
  卷十一 杂证
  三十三、论黄胆
  (有实有虚有表邪。)
  
  是证皆谓之湿热,而有黄汗、黄胆、谷疸、酒疸、女劳疸之分。总不出乎虚、实二证,即韩祗和所云阴疸、阳疸也。经曰:「已食如饥者,即实证也。」多因脾湿不流,郁热所致。其脉洪滑有力,或身热口渴,消谷善饥,二便燥赤等证,但须清火利湿,火退则溺清,而黄自退矣。又曰:「安卧脉小,不嗜食者,即虚证也。」此非湿热为病,而全由气血之败。或则七情伤脏,或劳倦伤形,或因中气大伤,不能生血,所以血无华色而色败矣。其为病也,有困倦眩晕,畏寒少食,大便不实,小便如膏等证。治者宜补心、脾、肾之虚。气血复,而黄自愈。
  
  若但见色黄,不察脉证,视为湿热,而治以茵陈、栀子泻火利水等剂,是速其毙。又有表邪未清而发黄者;伤寒汗不能透,而风湿在表者;或自表入里,而湿热郁于阳明者,皆变黄疸。表邪未解者,必脉浮少汗,发热身痛,宜从汗散。湿热内郁者,脉息缓滑,烦热多汗,治宜分消清利。若阳明实邪内郁,而痞结胀满者,宜先下之,然后清其余热,则自无不愈。
  
  凡黄胆难治证:寸口无脉,鼻出冷汗,腹胀,形如烟熏,摇头直视,环口黎黑,油汗发黄,久之变黑者,皆难治。
  
  栀子茵陈汤
  
  (新) 治身热发黄,小水不利,脉实口渴。
  
  栀子(七枚) 茵陈 泽泻 黄柏 赤苓(各三钱) 甘草(一钱)
  
  如大便燥结,加大黄四钱。口渴,加生石膏五钱。水煎,空心服。
  
  茵陈四苓散
  
  治湿热黄胆,小水不利。
  
  白朮 猪苓 茯苓 泽泻(各钱半) 茵陈(二钱)
  
  或加栀子。
  
  寿脾煎
  
  治心脾虚损,六脉微弱,身发黄胆。
  
  白朮(二三钱) 当归(二钱) 山药(二钱) 甘草(炙,一钱) 干姜(炮,一二钱) 枣仁(钱半)
  
  远志(五七分) 莲肉(去心、炒,二十粒) 人参(随便)
  
  水煎服。如肾经之阴虚者,用六味丸。肾中之阳虚者,用八味丸。
  
  四君子汤吞八味丸
  
  治疸证服解利药不止,或口淡脚软,寒热尿浊,皆为虚甚。若再服凉药通利,自必脾虚肾涸而危。
  
  茵陈附子汤
  
  治身热发黄,汗不止者,此阴黄虚寒证也。
  
  附子(制,急则生用,三四钱) 干姜(炮,一二钱) 茵陈(二钱)
  
  水煎服。或去干姜,加炙甘草,治脉细身冷,黄胆阴证。
  
  桂枝加黄 汤
  
  治表邪外闭,脉浮发黄,当以汗解之。
  
  桂枝 白芍 生姜(各三钱) 甘草(二钱) 黄 (蜜炙,二钱) 大枣(四枚)
  
  热服,覆取微汗。
  
  柴芩两解汤
  
  (新) 治表邪未解,里证又热,尿赤、口渴、烦躁、脉滑数者。
  
  柴胡(二钱) 黄芩(三钱) 栀子(一钱)
  
  黄胆,加茵陈二钱,温服。
  
  柴陈五苓散
  
  治湿热发黄,小水赤黑,烦渴发热。
  
  白朮 茯苓 猪苓(各钱半) 泽泻(二钱二分) 肉桂(钱半。此五苓散) 加:茵陈(三钱)
  
  车前子(一钱) 木通 柴胡(各钱半)
  
  灯草引。酒疸,加干葛。
  
  凡一身尽痛而黄者,湿热在表也。不痛,病在里也。干燥者,热盛也。在表者汗之,半表半里者和之,在里者下之。若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若黄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除热必哕,宜小半夏汤。皆不可拘于茵陈也。
  
  小建中汤
  
  治虚劳,腹痛、肢疼、烦热、咽干,并遍身黄胆。
  
  甘草(炙) 桂枝 生姜(各三钱) 大枣(二枚) 白芍(四钱) 胶饴(二合)
  
  以前六味煎成,去渣,入胶饴,火烘微解,温服。呕则不用饴,以其甜也。
  
  小半夏汤
  
  治呕吐及哕气身黄。
  
  半夏(五钱) 生姜(二钱半)
  
  煎服。
  
  养劳汤
  
  治五疸虚弱,心悸、耳鸣、寒热、气急、溺浊,宜作虚劳治。
  
  人参(随便) 黄 (蜜炙) 当归 白朮(各钱半) 桂心 甘草(炙。各一钱) 白芍(酒炒,二钱半)
  
  生地 茯苓(各一钱二分) 远志(八分) 五味子(炒捣,五分) 陈皮(七分)
  
  生姜五分,枣二枚,水煎,食前服。
  
  火府丹
  
  治心经积热,小便淋涩,黄胆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