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会约医镜

  
  凡眩晕有大小之异,如气禀薄弱,用心用力之后,或头眩眼黑、倏倾而止者有之。至于中年之外,多见眩仆卒倒等症,人多以为中风、中痰,而妄用剪风化痰之药,不大误乎!盖忽晕而忽转者,以气血之未败也;卒倒而久不转者,以根本之已亏也。此际急用气血两补之剂方可,如十全大补汤之类。
  
  凡邪气在上,多为头痛,故经曰上实也。至于眩晕之病,经曰上虚。或为头重,或转旋不可以动,而人亦为实者,以头重也。不知头本不重,而惟阳虚乃觉重耳。可不知所以补乎!凡眩晕一症,虚者十居八九,而兼痰兼火者,不过一二耳。治者宜知。
  
  益气补肾汤
  
  治气虚眩晕。
  
  人参(一钱) 黄 (蜜炒,钱半,无参者宜加倍) 茯苓(一钱) 白朮(二钱) 淮山药(二钱) 枣皮(钱半) 甘草(炙,五分) 红枣二枚,食远服。
  
  苓桂术甘汤
  
  治虚痰眩晕。
  
  茯苓(四钱) 桂枝(钱半) 白朮(三钱) 甘草(钱半)
  
  温服。或加南星、半夏、天麻。
  
  术附汤
  
  治中气虚寒,厥冷口噤,痰盛脉弱,头眩头重等症。
  
  白朮(三钱) 炙草(钱半) 附子(二钱)
  
  姜枣引。
  
  补中益气汤 右归饮(见寒热门) 归脾汤(见脾胃门) 八味地黄汤(见燥症)
  
  十全大补汤(见伤寒论补条)
  
  十三、论不寐
  《灵枢》曰:「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是寐本乎阴,神为主也,神安则寐。而神之所以不安者,有实有虚。实者,邪气之扰乱也,如外有风、寒、暑、湿之邪,内有痰、火、水、气、忿怒之邪,去其邪而神自安。此属有余之症,治之恒易。彼无邪而不寐者,由于心、肾二经之亏虚也。盖人之神,寤则栖心,寐则归肾,心虚则无血以养心,自神不守舍,而不能归藏于肾,故不寐;肾虚则不能藏纳心神于中,故寐不能沉,并不能久。是以少年肾足,则易睡而长;老年阴衰,则难睡而短。且肾水既亏,相火自炽,以致神魂散越,睡眠不宁,似乎痰火有余之症,不得用寒凉以激之,当补真水以配之,则火息而寐自安矣。
  
  凡有外邪内邪,必有脉与症可验。邪属风寒,散之,如麻、桂、苏、葛之类;邪属火热,凉之,如竹叶、石膏、芩、莲之类;邪属痰饮,化之,如温胆汤、导痰汤之类;邪属饮食,消之;气滞,行之;水湿,利之。此大概也,仍当于各门求法治之。至于心肾亏虚,须知调补。
  
  导痰汤
  
  治一切痰涎壅塞,胸膈痞满不通,日夜不寐等症。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南星 枳壳(各二钱)
  
  姜引。
  
  温胆汤
  
  治气郁生涎,梦寐不宁,心虚胆怯诸症。
  
  陈皮(钱半) 半夏 茯苓 甘草 枳实 竹茹(各一钱)
  
  姜枣引。或加南星、枣仁各钱半,或加志肉一钱。
  
  枣仁地黄汤
  
  治心虚少血,烦躁不寐。
  
  枣仁(一两) 熟地(五钱) 米二合煮粥食之。
  
  橘红石斛汤
  
  治胃不和则卧不安。
  
  橘红(二钱) 甘草(钱半) 石斛(二三钱) 茯苓(钱半) 神曲(炒) 山楂(各一钱)
  
  半夏(一钱八分)
  
  如胃热口渴,加石膏、花粉。
  
  秫米半夏汤
  
  治胃不和,久不寐者,神效。
  
  秫米(一升) 半夏(半升)
  
  用千里长流水八升,扬之(以筒入水高扬而下)万遍,取清者五升,煮二味至升半,去渣饮汁,日三服。其新病者,覆杯即卧,久病者三日自已。
  
  远志汤
  
  治心虚烦热,夜卧不宁,及病后虚烦。
  
  远志(去心) 黄 (蜜炙) 当归 麦冬 石斛 枣仁(炒。各一钱二分) 茯神(一钱二分)
  
  甘草(炙,五分)
  
  水煎服。如烦甚者,加淡竹叶,或再加知母。
  
  归脾汤
  
  治过思伤脾,怔忡不寐,或倦卧少食,大便不调。
  
  人参(少者以山药三钱炒黄代之) 白朮 元肉 枣仁 蜜 (各钱半) 志肉(八分)
  
  当归(一钱三分) 广木香(三分) 甘草(炙,七分)
  
  姜水煎服。
  
  生枣仁汤
  
  治胆热多睡。
  
  枣仁生为末,茶清调服,日三钱。
  
  熟枣仁汤
  
  治胆虚不眠。
  
  枣仁炒为末,竹叶汤调服,日三钱。
  
  心肾交补丸
  
  (新) 治心肾两虚,神思恍惚,梦遗膝软,夜卧不宁。
  
  熟地(八两) 枣皮(四两) 淮药(四两) 茯苓(三两) 枣仁(炒,三两) 杜仲(盐炒,三两)
  
  北五味(两半) 当归(三两) 远志(二两)
  
  炼蜜为丸,淡盐水送下。如右尺脉弱,阴中无阳,加肉桂二三两。如精血干涸,加枸杞四两。凡心虚有火,灯心草煎服。心肺热,用麦冬。胆虚心烦,用枣仁炒,研末,竹叶汤下。
  
  如茯神、知母、丹皮,俱可择用。
  
  凡病后,及妇人产后,不得眠者,此皆血气虚,而心脾不足,以补养为主。或有痰火,少佐清痰降火之药治之,不得过为克伐。
  
  十四、论腹痛
  《内经》之论腹痛,独引寒淫者居多,以寒邪之闭塞,阳气独甚也。但六淫七情,损伤荣卫,致病多端,岂仅一寒也哉!痛在上焦者,属胃脘;在胃脘下者,属太阴脾经;在中焦当脐者,属少阴肾经;在下焦小腹者,属厥阴肝经及大小肠膀胱也。其痛也,有因食滞、寒滞、气滞之异;有因虫、因火、因痰、因血之殊。诸如此类,须辨虚实,庶无差误。其痛之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痛而缓,及得食稍可,与牵连腰背,无胀无滞,二便清润者,皆虚也。暴痛而急,及肠满畏食,与肠脏中有物有滞,或痛处坚定不移,二便燥赤者,皆实也。
  
  微实者调之,大实者攻之。虚者,或气或血,宜微补、峻补,自有权衡,不得以痛无补法,及痛皆属火,而听无稽之谬论也。
  
  腹痛脉理
  寒脉,沉紧而迟,热脉,浮洪而数;虚脉,散大无力;实脉,弦洪有力;痰脉,滑数;饮脉,沉弦;积脉,沉弦而伏;聚脉,或伏或弦;虫脉,多沉滑,或乍大乍小;死血脉,沉而涩,或结或促。此脉之常道也。而腹痛之脉又不可拘,盖暴痛之极者,每多沉、伏、细、涩,实亦似虚;不知气为邪逆,则脉道不行,而沉伏异常,此正邪实之候也。能于沉伏中细察之,而有弦紧之意,此寒邪阻遏阳气,多有是脉。此际因其微细,认为虚脱,妄用补剂,误矣!辨此之法,但当察其形气,见平素之强弱,问其病因及时日之久暂。大都暴病痛急,而脉忽细伏者多实邪;久病痛缓,而脉本微弱者为虚邪。再以前论虚实之法,参而诊之,则万无一失矣。
  
  神香散
  
  治上焦胃脘逆气疼痛,呕哕,胀满,痰饮,膈噎等症。
  
  丁香 白豆蔻(或砂仁亦可)
  
  二味等分为末,温水调下五七分,日数服。如寒气作痛者,姜汤送下。
  
  吐法
  
  治上焦胃脘实邪,或痰饮、食积、气逆、作痛等症。
  
  萝卜子捣碎,以温水和搅,澄清服之,即吐。或用盐一撮,于锅内炒红,乃入以水,试其味稍淡饮之,以指探喉,取吐。
  
  简易二方
  
  凡胃脘当心而痛,或气、或寒,触而屡发者,用荔枝核打碎,烧微焦三钱,加木香二钱共为末,以温汤调服一钱。数服断根,屡试神效。
  ○又方:用牙皂角以微火烧烟甫尽,取起为末,用烧酒调送七八分。其效如神,屡试不爽。
  
  理气散寒汤
  
  (新) 治中下二焦寒滞气逆,腹痛,或呕泻,或不呕不泻,而为干霍乱危剧等症。
  
  苍朮 浓朴(姜炒) 陈皮(去白) 甘草(各一钱三分) 藿香 砂仁 枳壳(各八分)
  
  木香(五分) 香附 乌药(各一钱五分)
  
  热服。如食滞,加山楂、麦芽、神曲各钱半。如痛而呕,加半夏钱半。如寒甚喜热者,加吴茱萸、肉桂之类。如气滞而不流通,加白芥子、青皮、槟榔之类。如小腹痛甚,加小茴。如兼疝者,加荔枝核(煨熟)二三钱。
  
  养荣汤
  
  治气血虚寒,不能荣养心脾而痛者,连绵不止,或按之熨之,而痛稍缓。此非甘温养血、补胃和中不可也。
  
  当归(二三钱) 熟地(三五钱) 枸杞(二钱) 白芍(煨,钱半) 甘草(炙,一钱) 肉桂(一二钱)
  
  温服。如寒甚者,加附子一、二钱。如气虚者,加人参。如脾虚痛而泻者,加白朮二、三钱。如中气虚寒呕恶者,加半夏二钱,焦干姜钱半。如气滞者,加香附一、二钱。丹溪曰:「诸痛不如补气」,为邪实气滞者言之;而曰诸痛皆然,则谬矣。
  
  三圣汤
  
  (新) 治一切虚寒,老弱亏损,偶有寒触,气痛连日不止。凡香燥之药,用之而反剧者,宜滋阴暖胃为主。
  
  熟地(七钱,用姜汁炒) 当归(五钱) 附子(二钱)
  
  温服。如气滞,加陈皮。
  
  化食方
  
  (新) 治夹食胸腹痛,日轻夜重,得食更甚,喜重按者。
  
  吴茱萸(开水炮一次,焙干,二钱) 神曲(炒) 谷虫 陈皮(各六分) 鸡内金(四、五张)
  
  共研细末,白砂糖少许,温水调服一钱,即睡一刻。此余屡用神验,凡家中多办,大人小儿,夹食感寒者,服之即愈。
  
  局方四七汤
  
  治痰涎停滞中脘,痞满腹痛,呕吐等症。
  
  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一钱二分) 苏叶(六分) 浓朴(姜炒,九分) 生姜(六分) 红枣(二枚)
  
  煎服。或加草豆蔻(煨研)七、八分。
  
  上下清凉散
  
  (新) 治发热,舌干,便燥,火焰,腹痛,脉洪数而有力者。
  
  黄芩(二三钱) 麦冬 白芍 甘草 栀子(各一钱五分)
  
  热服。如口渴喜冷,加生石膏二、三钱。如大便闭结,加大黄一、二钱;不效,再加芒硝二、三钱,所谓通则不痛也。如气逆而痛,加木香五分,乌药一钱。如小便赤涩,加泽泻一钱。如咽干燥,加元参钱半。如血热妄行,加生地、青蒿、知母、黄柏之类。
  
  葵根汤
  
  治肠痈腹痛,脉大而尺独数,肌肤甲错,不滑泽也。
  
  葵根(一两) 银花(三钱) 甘草节(一钱) 皂角刺(二钱) 陈皮(二钱)
  
  水煎,空心服。未成者退,已成者溃。
  
  木香顺气散
  
  治气滞,腹肠而痛;少壮体旺者宜之。
  
  香附 槟榔 陈皮 枳壳 浓朴(姜炒。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木香 青皮砂仁(各七分) 苍朮(一钱) 姜三片,食远服。
  
  凡腹痛必宜温散。此是郁结不行,阻气不运,故痛。所以白芍虽治腹痛,惟血虚者宜之,以酸收耳;余宜辛散,皆不可用。
  
  凡腹中水响,以水欲下,火欲上,相触而然;二陈东加芩连栀子。亦有中寒而水鸣者,宜分中脘属太阴,当脐属少阴,小腹属厥阴,各从其宜温之。经曰:「脾胃虚,则肠鸣腹满」,宜参、朮之类补之。
  
  凡腹中畏寒者,由阳气虚,亦由命门真火亏也,宜桂、附温之。
  
  凡腹中窄狭,须用苍朮。在肥人,乃湿痰凝滞,气不升降,燥痰用苍朮,行气用香附。
  
  在瘦人,乃热气熏蒸脏腑,宜黄连、苍朮。
  
  凡小腹痛有气郁者,宜青皮。寒者,宜桂枝、吴茱萸。有阴虚者,尺脉洪大,宜六味汤。
  
  有阳虚者,尺脉沉微,宜八味汤。
  
  凡胸膈痛连及胁背,药到口即吐者,宜就其势探而吐之,最易最捷。若邪犹未尽,痛犹未止,再以前药与之。或积或痰,吐尽为妙。
  
  凡虫痛症治,详见诸虫门。
  
  备采古来治腹痛至效至稳简易诸方于后,以便取用。
  
  心脾诸痛,用元胡索、五灵脂(有溏心者为真)、草豆蔻仁(饭包煨)、没药(去油)等分为细末,每用二三钱,热酒调下。最效奇方,名游仙方。
  ○心脾久痛,用蒜以醋煮熟,顿服断根。
  ○心脾痛,用良姜、槟榔等分,俱炒为末,米汤调服。
  ○上焦痛,日久不食不死,待痛止二三日后,方可渐渐吃物,否则复痛。
  ○痛甚者,脉必伏,用温药附子之类,不可用参、朮。
  ○脉弦者,是食积,得温热药,加行气消导之味,则化而愈。若食得寒药,而愈滞也。
  ○心脾痛,服药已止而复痛,用前药不效者,可用元明粉,一服立止。
  ○凡饮食下行之道。
  
  由小腹下右角间而后出于广肠。若小腹停食为积切痛,坚突有形,以火酒磨木香,后嚼生蒜(此面积,进蒜能化,凡化各积之药载于积聚门。)以香酒送之,自瘥。
  
  十五、论霍乱
  霍乱之病,肚腹切痛,起于顷刻,或头痛眩晕,憎寒壮热等症。其由或外感湿热寒暑,内伤饮食生冷,阳不升,阴不降,邪正相逆,挥霍撩乱,令人莫当。邪在上焦,胸痛先吐;邪在下焦,腹痛先泻;邪在中焦,吐泻交作。以脾虚则泻,胃虚则吐。治法宜以定吐安胃为失,次以随症止泻为要。此湿霍乱也,死者恒少。至于不吐不泻,心腹剧痛,手足厥冷,一刻闷绝,此干霍乱也,俗名绞肠痧,死者恒多。此际治以盐汤探吐之法,(方法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