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罗氏会约医镜
罗氏会约医镜
姜枣引,煎服。
竹衣麦门冬汤
治一切劳瘵,痰嗽声哑难治者,服之神效。
竹衣(取竹内衣膜鲜者,一钱) 竹茹(即竹青皮,括取弹子大,一丸) 淡竹叶(十四片)
麦冬(一钱) 甘草 橘红(各五分) 茯苓 桔梗(各一钱) 杏仁(七粒,去皮尖)
煎出,加竹沥一杯,和匀服。如阴虚火旺者,间服左归饮;如命门火衰,不归原者,服右归饮(二方见咳嗽条内)或六味丸、八味丸亦妙,不得徒治其末也。
凡病久咳声哑者,必由肺肾俱败,但宜补肺滋肾,养金润燥,或略加诃子百药煎收敛以治其标。务宜先本后末,或可保全。若见其假热而用寒凉,或见其痰盛而用消散,则未有一治者矣。
备拣古来治喑至筒至稳诸方于后,以便取用。
失声不出,用萝卜自然汁,稍加姜汁,时时细饮。
○又方:用皂角一条,去皮子,同萝卜三个,煎服数次。
○又方:用橘皮三两,水煮,顿服。
○又方:用杏仁去皮三钱,煎熬,别研肉桂末一钱,和捣为丸,杏核大,每用一丸,绵裹含口中,细细咽之,日三夜五。
○又方:用蜜陀僧为细末,每用一钱,点茶饮之。
○又方:诃子四个,半生半煨,桔梗一两五钱,半生半炒,甘草三钱,半生半炙,上分二服,半水半童便煎服。
○喉风失音,用靛花、苏薄荷叶等分,为细末,蜜丸弹子大,每用一丸,临睡噙化。
○以上皆治标之法。凡猝喑轻浅者,亦可取效。若系根本之病,不得概用。
十、论胁痛
(有肝胆火、肺气郁结、死血食积。左为肝气,上为痰癖。)
胁痛之病,本属少阳胆经、厥阴肝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然经言,心、肺、胃、肾与膀胱,皆有胁痛之病,以邪在诸经,气逆不解,必以此相传,延及本经,则无非肝胆之病矣。至于忿怒伤血、伤气、伤筋,或寒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此是本经之病,当直取本经;传自他经者,拔其所病之本,自无不愈。然胁痛即隔痛,其与心痛别者,心痛在岐骨陷处,胸痛则横满于胸中两胁间也。其与胃脘痛别者,胃脘痛在心之下,胸痛在心之上也。其痛有内伤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阳经,乃病为胁痛,耳聋而呕,必有往来寒热,方是外感;如无表症,悉属内伤,但内伤多而外感亦间有之耳。诸家有谓肝左而藏血,肺右而藏气;考之诸经,却无明证,实后世之谬淡也。欲辨气血,惟察其有形无形而可知矣。血积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按;气痛流行而无迹,或倏聚而倏散。若食积痰饮,皆属有形之症。第详察所因,自可辨识。且凡属有形之症,亦无非由气之滞而然。凡治此者,无论是血是痰,须兼行气之药,而后随症佐使,自中肯綮。
三柴胡饮
治外感风寒,邪在少阳,身发寒热,胁痛,耳聋。
柴胡(二钱) 白芍(钱半) 甘草(炙) 陈皮(各一钱) 当归(二钱) 生姜(五分)
温服。如气不流通,加青皮、香附、广木香、白芥子之类。即小柴胡汤亦可。(方见伤寒表症。加川芎、青皮、白芍。)
温中散寒汤
(新) 治寒邪外闭,畏寒胁痛,脉虚体弱,表里兼顾者。
当归(三四钱) 山药(二三钱) 茯苓(钱半) 甘草(一钱) 青皮(六七分) 柴胡(钱半)
陈皮(一钱) 香附(七分) 肉桂(一二钱,或改桂枝钱半) 生姜(一钱,煨用。或改干姜,炒用)
温服。如外寒甚而无汗者,加麻黄一钱。如内寒甚而喜按者,加附子一、二、钱。如呕逆者,加半夏二钱。
木香顺气散
治气滞,胁痛,腹痛。
木香(五分) 香附(七分) 槟榔 青皮 陈皮 枳壳 砂仁 浓朴(姜炒) 苍朮(各八分)
姜引。如气寒滞痛,如丁香五分,或加白豆蔻、藿香之属。
化肝煎
治怒气伤肝,因而气逆动火动血,胁痛,胀满,烦热。
青皮 陈皮 白芍 丹皮 栀子(各钱半) 土贝母(二三钱) 泽泻(钱半。如血见下部者,甘草代之)
温服。如火盛,加黄芩、胆草。如胀滞胁痛,加白芥子一钱,勿用白芍。如兼寒热,加柴胡一钱。
推气散
治右胁胀痛。
片姜黄 枳壳(面炒) 桂心(各五钱) 甘草(炙,五钱)
共研末,姜汤调服。又谓宜消食行痰。
木通散
治男妇肝肾气滞,自下而上,痛连两胁。
木通 青皮 萝卜子(炒) 茴香(各五钱) 滑石(二钱半) 莪朮(二钱五分) 木香(二钱半)
川楝子(取肉,用巴豆,三钱同炒黑,去巴豆。五钱)
共研末,葱白汤调服三钱。
消导汤
(新) 治饮食留滞,胸膈上有一条杠起痛者是也。
浓朴(姜炒) 茯苓 砂仁 山楂 麦芽 神曲(各钱半) 陈皮(一钱五分) 枳实(八分)
白芥子(七分)
生姜引。如胃寒呕逆,加炮干姜一钱。如气滞而痛,加木香、香附。如食积坚硬难化,加槟榔、莪朮。
补肝散
治肝肾精虚,不能化气,气虚不能生血;气血少,不能流畅,以致胸胁作痛。
但宜培补,不得再用香燥以自伐也。
熟地 白朮(各一两) 枣仁(炒) 独活(各二两) 当归 川芎 山药 黄 (蜜炒)
枣皮(各七钱) 五味(炒) 木瓜(各四钱)
上咀片,每服七、八钱,枣二枚,水煎服。
逍遥散
治肝脾血虚,或郁怒伤肝而胁痛者。
当归 白芍 白朮 茯苓(各一钱半) 甘草(一钱) 柴胡(酒炒,一钱) 生姜(七分煨)
煎服。或加薄荷叶三分更效。
柴胡疏肝散
治外邪未解而兼气逆胁痛,或寒热往来。
陈皮(醋炒) 柴胡(各二钱) 川芎 枳壳 白芍(各一钱五分) 甘草(五分) 香附(一钱)
食前服。
备采古来治胁痛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惊伤胁痛,用枳壳一两,桂枝五钱,为末,姜枣汤调下。
○胁痛,用白芥子研末,水调敷之。又方:吴茱萸研末,醋调敷之。又方:韭菜炒,熨之。又方:柑子叶捣烂炒,烧酒淬,熨之。又方:青皮研末炒、酒淬,揉之。
○寒痛,用艾叶捣烂,烧酒和炒,熨之。
○肝胆火痛,如柴胡、胆草、青黛、青皮、木香、香附之类,皆可拣用。
○胁痛,用凤仙花晒研,酒调服三钱,活血消积。
○痛属痰而走易者,用真白芥子、紫大戟(去皮)、甘遂(面裹煨)等分,为末,米汤糊丸,淡姜汤下七八丸,名控涎丹。
十一、论腰痛
(有肾中之阴虚、肾中之阳虚,有风寒湿热,有挫折瘀血。附膝痛兼治。)
腰者,肾之外候,一身所恃以屈伸者也。盖诸脉皆贯于肾而络于腰脊,肾中或阴不足。
或阳不足,或先天禀赋不浓,或后天培养不周,以致颜色刮白,脉息细微,疲倦无力,劳动而腰痛益甚者,虽因积渐而致,然实真阴之虚症也。至于外感风寒湿热,其痛必暴,症属有余,为易治也。但须知邪必乘虚而犯,驱邪之中,宜顾元气,庶本末朗然,而日后无虞矣。
脉息
脉大无力为虚。弦细而数为阴虚。尺弱无神为命门火衰。涩为死血。沉滑为痰。沉细而迟为气虚。沉弦为气滞。弱缓为湿。紧数为寒。浮缓为风。洪数为热。
滋阴大补丸
治肾中之阴不足,腰膝无力而痛。久服轻身延寿。
熟地(八两) 山药(炒) 枣皮(酒蒸) 茯苓 肉苁蓉(酒洗去甲) 杜仲(盐炒。
各四两) 淮牛膝(酒蒸) 巴戟 枸杞(酒蒸。各三两) 小茴(淡盐水炒,二两) 远志(去心,二两) 石菖蒲(炒) 五味子(炒。各一两五钱)
先将熟地、枣皮、苁蓉、牛膝、枸杞捣化,后入药末,加炼蜜为丸,空心用淡盐水送七、八钱。即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各加杜仲盐炒四两亦佳。
前方加肉桂三两,附子三四五两,治右尺无力,命门火衰,水火两亏,腰膝冷痛。即八味地黄丸加杜仲四两。右归丸亦佳。
煨肾丸
治肝肾虚损,腰冷腰痛。
川萆 杜仲(姜水炒) 淮牛膝(酒蒸) 补骨脂(炒) 胡芦巴(炒)
菟丝子(酒蒸,晒干) 肉苁蓉(酒洗去甲,捣化为丸) 沙苑蒺藜(炒去刺。各四两)
肉桂(二两)
酒煮猪腰子四个,捣和为丸,干则加炼蜜盐水送下。
加减五积散
(方见伤寒表症) 治风寒在经,其症必寒热,腰痛连背。
如寒甚无汗,加麻黄七分,即夏季亦用,以内有白芍敛阴也。如热甚口渴,加黄芩、花粉、石膏之属。如大便结燥,加酒炒大黄。如汗甚者,去羌活。如春夏秋,加苍朮。当知杜仲宜用,以引入腰也。
桂附杜仲汤
(新) 治真寒腰痛,六脉弦紧,口舌青,阴囊缩,身战栗。
肉桂(三钱) 附子(三四钱。急则用生附子) 杜仲(二钱)
热服。如上焦假热拒格,冷服。如膝冷而痛,加川牛膝二三钱。如兼湿者,加苍朮二钱。
六味清凉汤
(新) 治体旺,脉洪而滑,二便闭涩,口渴喜冷,热甚腰痛者。
黄芩 黄柏 大黄(酒炒) 栀子(炒) 胆草 泽泻(各等分)
水煎,热服。
当归拈痛汤
治湿热为病,身重腰痛,及肢节红肿。
羌活 黄芩 甘草 茵陈(各钱半) 苦参 防风 当归 白朮 苍朮 猪苓(各一钱) 人参(随便)
升麻(三四分) 干葛 知母 泽泻(各八分)
空心服,临睡再服。
三妙散
治腰膝湿痛仙方。或汗后过水,或汗衣冰身,或坐卧湿地,或宅地阴湿,春夏湿热之气上蒸,受病者立愈。
苍朮(三四钱) 黄柏(炒焦,二钱) 川牛膝(二三钱)
水煎,夜服。并参阅湿症门。
活血四物汤
(新) 治跌仆筋骨,血气凝滞腰痛,凡伤各处者俱效。
当归(身尾,四五钱) 川芎(二钱) 白芍 生地 桃仁(去上) 牛膝 元胡(酒炒。各钱二分) 红花(酒炒) 肉桂(各一钱二分)
空心服。如痛甚,加乳香、没药(俱去油)一钱,外用酒糟、葱、姜捣烂,炒热罨之。如血逆之甚,加大黄(酒炒)三、四钱,以大便闭结也。
腰痛不已者,属肾虚。痛有定处,属死证;往来走动,属痰属风;腰冷身重,遇寒即发,属寒湿;或痛或止,属湿热,而其原多本于肾虚。以腰者肾之府也,惟虚,故外邪得以干之。
凡人之肾,何以虚也?由斫丧之甚。若酒醉入房者,快一时之心,更不知养身,以致腰膝疼痛,骨枯而痿,岂直腰痛已哉!此时悔之无及。养生重命之人,能慎于斯,优于补剂多矣。余年七旬,见之亦多,书之为后生告焉。
备拣古来治腰膝诸痛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风寒腰膝疼痛,用川乌三个,生捣烂,加盐水少许,摊帛上,贴患处。
○又方:用杜仲(姜水炒或盐水炒)三两,浓煎水,煮羊腰子四枚至熟,加盐椒作羹,空腹食之。
○腰膝骨痿,不能起床,用川萆 、杜仲(盐水炒)各四两研末,以猪腰子四个酒煮捣烂,加煮腰子余酒和为丸,盐水送下。
○腰痛,用威灵仙(此治痛要药)为末,每用温水调服二钱。或用猪腰子劈开掺药末,湿纸包煨,五更细嚼,酒送下。
○男妇腰痛,用元胡、当归、肉桂、杜仲等分为末,酒下三钱。
○治肾虚腰痛,用固脂(炒)四两,杜仲(盐水炒)八两,胡桃肉十两,为末,炼蜜为丸,名青蛾丸。或加巴载四两,肉苁蓉、大茴香各三两,尤妙。腰不痛者,亦宜服。
○腰痛,用丝瓜藤根烧存性,研末,酒送二钱。
○湿痛,用桃花,酒服一钱。
○跌伤腰痛,用续断煎酒服,以能化恶血也。
○肾虚腰痛,不能屈伸,单用杜仲,去粗皮,咀片,淡姜水拌炒干,每日煎水代茶,服二三十日,永不再痛。
十二、论眩晕
眩者,目黑也;晕者,头旋也。河间以风治,丹溪以痰治。何《内经》但曰上气不足,头为之倾,目为之眩;曰上虚则眩;曰督脉虚则头重高摇之;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而眩目。何无一言及风与痰也?原其所由,多在年老精衰,体弱病后,或劳倦日久,心思过度之候而然,宜以补虚为主,而兼治其标可也。但眩晕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宜补其气,如四君子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之类是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宜补其精,如八味地黄汤、右归饮之类是」。或有兼痰兼火等症者,必有形色脉息可验,方可兼用,不得先执偏见,而妄用消散以铲削元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