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罗氏会约医镜
罗氏会约医镜
○风湿兼热头痛,清空膏。
○痛属风热,如黄芩、荆芥、薄荷、菊花之类,可拣而用之。
○痛属热厥者,大黄(酒炒)可加,或独为末,用茶调服。
○阳明头痛如裂,壮热如火,属风热,用石膏、竹叶;属风寒,用石膏、葱白,茶煎;属风痰,用石膏、甘草、川芎。
○水亏火动者,脉细数,必有内热,治宜壮水,如六味地黄东加麦冬、五味之类。如水亏甚者,相火必旺,是无阳而阴无以生,须用八味地黄之类。
补中益气汤
治气虚头痛,或畏寒,倦怠,遇阴寒更甚,治宜扶阳。
人参(无者以淮山药炙黄五钱代之) 黄 (蜜炙,二钱) 白朮(一钱八分) 炙甘草(一钱) 当归(钱半) 陈皮(八分) 升麻(蜜炒,三分) 柴胡(酒炒,三分)
姜五分,枣二枚,加川芎八分、蔓荆子一钱、北细辛三分温服。
加味二陈汤
(新) 治痰厥头痛,非必痛因痰也,而兼痰者有之;或呕恶咳嗽,寸关脉滑者。
陈皮(去白,钱半) 半夏(二钱) 茯苓(二钱) 甘草(一钱) 川芎(八分) 蔓荆子(一钱)
北细辛(三分)
姜汁引。如兼虚者,加白朮钱半,山药(炒黄)三钱。如兼火者,加黄芩、花粉各一钱半,石膏二钱。
凡偏头风,左属血虚,右属气虚,(此大概言,不可拘执。)有痛无定所,此属气也。头风多害目者,经谓:「东风生于春,病在肝。」目者,肝之窍,肝风动,则邪害肝窍也,治以养血、平肝、去风。
加味四物汤
(新) 治偏头风,血虚暴痛,将来害目。
当归(二钱,血虚有寒者可多用,血虚有热者宜少用) 川芎(一钱三分) 熟地(二钱,有热症者加生地三钱) 白芍(钱半) 白芷(一钱) 羌活(八分) 川独活(一钱) 蔓荆子(一钱)
川乌(制,八分) 荆芥穗 菊花(各七分) 北细辛(三分) 甘草(八分)
速进一二三服,外用生萝卜捣汁,仰卧注鼻,不用枕头睡一刻,三次即愈。又用蓖麻子仁、乳香各二、三钱,捣为饼,左右贴太阳穴。妇人解发出气,否则害目。无萝卜之时,用旱莲草汁(即俗名墨斗菜) 代之亦可。
天香散
治年久头风不得愈者,属风痰,大效。
南星 半夏 川乌(去皮) 白芷(各钱半)
姜汁半盏,同煎服。
葛根葱白汤
治伤寒已汗未汗头痛。
葛根 白芍 川芎 知母 生姜(各二钱) 葱白(连根五茎)
温服。即单用葱白二两,生姜二钱半,治头痛如破。
清空膏
治偏正头痛属风、湿、热及脑痛不愈者;若血虚头痛忌服。
川芎(一钱) 柴胡(一钱二分) 黄连(酒炒) 防风(各二钱) 羌活(二钱) 甘草(钱半)
子黄芩(二钱,一半炒,一半生)
共为细末,茶调下二钱。加北细辛五分更效。
如系火邪,其脉必洪,口渴舌黄,大便燥,小便赤,加白芍、天花粉、芩、连、知、柏、龙胆、栀子之类,可酌用之。但治火之法,不宜升散,盖外邪之火,可散而去,内郁之火,得升而愈炽矣。
加味十全大补汤
(新) 治头上冷而畏风,或痛或不痛,属后天气血之不足也。经曰:「头上诸病,求之于真阴、真阳而不得者,其病在脾、肺、肝三经。」寒者如是,诸症可以类推。
人参(无者,山药三钱代之) 白朮(钱半) 茯苓 炙草 当归 白芍 川芎(各一钱二分)
熟地 黄 (蜜炙。各二钱) 肉桂(一钱) 升麻(盐炒) 柴胡(酒炒。各三分) 天麻(钱半)
白附子(如竹节者真。八分)
温服。余病头顶冷者多年,得经言而制此方,一服而愈。
锦囊秘方
治偏头痛有神。
荆子 土茯苓 金银花 菊花 元参 川芎 天麻 芽茶 荆芥 乌梅(各等分) 黑豆(加倍)
清震膏
治雷头风,突起核块,及头中如雷鸣。
升麻(二钱) 苍朮(三钱) 青荷叶(一大个,全用;干者用二个)
水煎,食后服。有因痰火者,耳如雷鸣、脉洪而实,用:半夏(五钱) 大黄(煨,一两)
天麻(三钱) 黄芩(三钱) 薄荷叶(一钱五分) 甘草(二钱)
共研末,水和为丸,临卧茶吞二钱,以痰利为度。
普济消毒饮
治天行时疫,邪客上焦,头痛莫当,肿大如斗。
黄连 黄芩(各一钱二分) 人参(有一方不用) 橘红 元参 鼠黏子 甘草 连翘桔梗(各钱半) 板蓝根 马屁勃(各九分) 白姜蚕(八分) 升麻(五分) 柴胡(一钱)
薄荷叶(八分)
食后服。如大便秘,加酒煨大黄一二钱。轻者名发颐,肿在两耳前后,用:甘草、桔梗各钱半,薄荷、荆芥、连翘、鼠黏子、黄芩各一钱,水煎服。
又方,用:贯众(三钱) 葛根(二钱) 甘草(钱五分) 姜蚕(一钱) 黑豆(二钱)
煎服,其效如神。
黄芩羌活汤
治眉棱骨痛,外挟风寒,内成郁热,有兼痰湿者。
防风 羌活(各钱半) 黄芩 甘草(各一钱二分)
煎服。
又方,用:黄芩(酒炒)同白芷等分为末,茶下。
生熟地黄汤
治眼眶痛,由肝虚,见火更痛甚者。
生地 熟地(各钱半) 甘菊 枳壳(各一钱) 杏仁(去皮,八分) 淮牛膝(二钱)
石斛(二钱) 黑豆(炒,二十粒)
煎服。或加分量,蜜丸,用黑豆(炒,淬酒)送丸三钱。
调中益气汤
治气血两虚头痛。
黄 (蜜炙,钱半) 人参 甘草 苍朮(各八分) 橘红(六分) 木香 柴胡(酒炒)
升麻(蜜炒。各三分) 加川芎 蔓荆(各八分) 北细辛(三分)
空心服。
备拣古来治头上诸病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偏正头风:天麻二两半,川芎一两,研末,蜜丸,食后或茶或酒送下。
○又方:白附子、白芷、牙皂(去皮)等分为末,食后淡茶调下。
○又方白芷(炒,二两半) 川芎(炒)
甘草(炒) 川乌(半生、半熟,各一两) 共为末,每服钱半,淡茶调下,或薄荷汤下。
○又方用萝卜捣汁,仰卧滴于鼻内,睡一刻。余屡用神效。(若无萝卜时以旱莲草汁代之。)○又方:虎头骨(酒炙黄)研末,酒调服。
○又方:白芷、川芎各二钱研末,以黄牛脑子擦药末于上,瓷器内加酒顿熟,乘热食之,尽量一醉,醒则其病如失。
○又方:雄黄、北细辛等分为末,左痛吹右鼻,右痛吹左鼻。
○又方:口含温水,以荜茇研末,右痛吹右鼻,左痛吹左鼻。
○凡头痛俱用川芎,属风寒者宜用之;若三阳火壅于上而痛者,得升反甚,不得概用。
凡头发不长,用芝麻叶、桑叶煮米泔沐之,七次可长数尺。
○又:桑椹浸水洗头,长发。
○桑白皮、柏叶煎水沐之,发不脱。
○女人发易落而不润者,用榧子三个,胡桃二个(去壳),侧柏叶一两(捣烂),浸冬雪水梳头,发不落而润。
凡眉毛屡落,用生半夏捣途即生。
凡发白,用旱莲草煎膏,内服。烧,研末,外揩牙,坚齿,益肾,乌髭。
凡脑崩,鼻流臭黄水而痛,名控脑砂,内有虫也,用丝瓜藤近根三五尺焙干,烧存性,每温酒下一钱。
凡秃疮,用麻油之蜡烛油频涂,忌日晒,久则发生。
○头疮,用菖蒲研末,麻油调敷。
○疮内生蛆,以刀切破,挤出蛆,用丝瓜叶捣汁涂之,绝根。
○又方:以青矾末掺之,蛆化为水。
凡无病患,忽然脱发,头皆见肉,是心虚有火也,用何首乌一两,当归三钱,天冬、麦冬各二钱,服之神效。
凡小儿头疮,胡桃去壳,和皮,灯上烧熟,入轻粉一分,捣为末,麻油调涂,二三次愈。
○头面痒疮,流血水,用蛇床子一钱,轻粉三分为末,麻油调敷。
○秃疮,用蜈蚣一条,盐一分,麻油浸七日,取油涂之。
○秃疮,用冷泔洗浸,以葱和蜜捣涂。
○白秃燥痛,用香薷二两,水煎,取汁半盏,入胡粉一两,猪脂五钱和匀涂之。
二、论面病
(赤是血热,肿是风热,酒 是血热, 是风热, 是风邪客于皮肤,雀斑是痰饮溃于腑脏,女人名粉滓斑。)
《灵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是面为手足六阳之汇,皮浓肉坚,故天热甚寒不能胜也。然其部属之阳明,其或饮食不节则胃病,气弱神少,火郁而生热;又或外挟风热而火上燎。面热,乃胃火也。亦有因饮食之热,毒聚于中,发于外,则为痛。更有过劳与饥则痛者,此中气不足也。总之,暴痛多由火实,久痛多因血虚,且有胃寒则面寒;若面白而鼻冷者,乃阳气大弱也。医者切脉察症,病源昭然,自手到而病除矣。
升麻加黄连汤
治火郁面热。
升麻 葛根(各一钱) 白芷(七分) 白芍 犀角 甘草(炙。各五分) 川芎 荆芥穗薄荷(各五分) 黄连(酒炒,四分)
水煎,温服。
升麻加附子汤
治胃虚面冷。
升麻 葛根 白芷 黄 (蜜炙) 附子(制。各七分) 益智仁(五分) 人参 甘草(炙)
草豆蔻(各五分)
连根葱头二茎,水煎,温服。
柏连散
治面上恶毒热疮。
胡粉 黄连 黄柏(等分,为末)
猪脂调敷。
参 附子汤
治面白鼻冷,阳气大虚。
人参 黄 (蜜炙,二钱) 附子(制,钱半) 甘草(炙,一钱) 白朮(一钱五分)
水煎服。
凡人面肿,有虚有实。实者,或热或痛,乃因风火上炎,及感冒风寒、瘴疫之邪,脉必紧数,症必寒热。风则散之,火则清之;壅滞秘结者,通之利之。邪去而肿自消也。
防风通圣散
治内外邪热俱甚,便结脉实,头面肿痛。
防风 川芎 当归 白芍 连翘 薄荷 石膏(各一钱) 麻黄(七分) 黄芩(一钱)
桔梗(八分) 滑石(四钱) 大黄(一钱,秘若甚者,二钱) 甘草 白朮 栀子(各一钱) 荆芥(七分)
生姜三片,煎服。再不下,加芒硝二、三钱。
凡虚浮者,无痛无热,面目浮肿,或脾、肺阳虚,输化失常,此气虚也,宜补中益气汤。或肝、肾阴虚,泛溢上行,此水亏也,宜六味、八味地黄汤。并于肿胀门参而阅之,更得调治之道。若酒过湿热上肿,宜用:
葛花解酲汤
人参(无则改用威参四钱) 白朮(一钱) 茯苓 砂仁 白豆蔻肉(微炒,研)
葛花(各一钱) 神曲(五分) 青皮 陈皮 猪苓 浑泻(各七分) 广木香(三分)
水煎服。
白虎汤
治阳明实热,胃火上炎,烦热干渴,脉实面肿。
石膏(一两) 知母(二钱) 甘草(一钱) 糯米(一撮)
水煎服。
备采古来治面诸病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面皮爪破,用轻粉、生姜汁调敷,无痕。
○洗面去黑,用天门冬,蜜捣为丸,日日洗用。
○面黑 如蒺藜,白芨、苦参、零陵香各研末,俱可洗之。
○面上诸风百病,用白附子煎服。如有疵 ,酒和贴之,自落。
○风刺粉滓,用白牵牛,酒浸为末,涂之。
○ 不白,用冬瓜子仁捣丸服,面白如玉。
○雀斑,用桃花、冬瓜子仁研蜜涂。
○头面诸风,用杏仁末、鸡子白调涂。
○面有瘢痕,用焉齿苋洗之。
○酒 赤鼻,用黄丹、雄黄末,桐油调涂。
○面黑,用白姜蚕、白牵牛,蜜和掺之。
○面疮,用牙皂、丝瓜烧灰擦之。
○又方:柳叶煎汤洗之。
○面生 、 ,黧黑状丑,以鸡蛋酒浸七日,每夜用白涂之,病去面白如玉。
○又方:用 羊胫骨为末,鸡子白和敷,旦以白米泔洗之,面白,神效。
○又方:用鸡子白和朱砂末,仍入鸡子壳内封固,令白雌鸡同抱,至雏出,取涂面,不四五度,其白如雪。
○面上斑点,用陀僧末,人乳调,夜涂旦洗。
三、论眼目
(有赤目传变,内障昏盲,外障HT翳膜,物伤瞇目。)
眼目者,五脏六腑之精华,如日月之不可掩者也。大 属心,白睛属肺,乌珠属肝,上下睑胞属脾,瞳人属肾。然所重则在乎瞳人,而其窍则出于肝也。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子母岂能相离乎!故肝、肾之气充,则精彩光明;肝、肾之气衰,则昏蒙眩晕,是固然矣。然心者神之舍,又所以为肝、肾之副焉。何则?心主血,肝藏血,凡血热冲发于目者,皆当清心凉肝,又不可执水生木之说也。至于目之有时而失明者,四气七情之所害也。凡在腑为表,当除风散热;在脏为里,当养血安神。如暴赤肿痛,昏涩翳膜,眵泪斑疮,皆表也,风热也,宜表散以去之。如昏弱不欲视物,内障见黑花,瞳人散大,皆里也,由血少神劳,肾虚也,宜养血、补水、安肾以调之。久则有瘀,当以破血生新之味兼用。以上所论表里,即虚实之大概也。然而实中亦有兼虚者,此于肿痛中亦当察其不足;虚中亦有兼实者,又于衰弱内辨其有余。虽虚实殊途,自有形气脉色可诊可辨。知斯二者,目症无余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