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会约医镜

  
  柴胡汤
  
  治表有微邪,自汗、盗汗二症。
  
  柴胡(钱半) 黄芩 陈皮 甘草 生姜(各一钱) 大枣(二枚)
  
  黄 汤
  
  治瘟疫愈后数日自汗盗汗,属表虚者。
  
  黄 (蜜炙,三钱) 五味子(一钱) 当归(钱半) 白朮(钱半) 甘草(炙,五分)
  
  照前煎服。如汗未止,加麻黄净根一钱五分,无不止者。但属实者多,邪气盛也:属虚者少,正气夺也。虚实之分,在乎有热无热。有热为实,无热为虚。再参脉息,庶几无误。
  
  十四、论瘟疫发斑
  凡疫邪留于气分,解以战汗;留于血分,解以发斑,以毒瓦斯之疏通也。若未下而先发斑者,下后而斑渐出者,再见下症,少与承气缓缓下之。
  
  内外两解汤
  
  (新) 治瘟疫发斑,犹有微邪。内解外托,毒自消散。
  
  当归(钱半) 白芍(一钱) 陈皮(八分) 大黄(酒炒,一钱) 白芷(一钱) 升麻(五分)
  
  甘草(七分)
  
  姜水煎服。如大便不润,重加生大黄。如下后气虚,斑白而不大见,加生黄 二三钱。
  
  托里举斑汤
  
  治因斑误为大下,中气不振,斑毒内陷。
  
  白芍 当归(各钱半) 升麻 柴胡(各五分) 白芷(一钱) 穿山甲(炙黄,一钱)
  
  姜水煎服。或毒重气虚,脉渐微者,加人参一钱可救。
  
  十五、论瘟疫解后调理
  夫疫,热病也。下后暴解,余焰未尽,大忌参、 、白朮,恐余邪壅滞。若下后阴虚,咽干舌燥,津液枯涸,宜以养荣为主。
  
  清燥养荣汤
  
  治邪解后,阴枯血燥,口苦舌干,目涩咽燥等症。
  
  知母 白芍 天花粉(各一钱) 当归 生地(各钱半) 陈皮 甘草(各八分)
  
  加灯心水煎服。
  
  柴胡养荣汤
  
  治邪热下后,表有余焰,尚未清凉。
  
  柴胡(一二钱) 黄芩 当归(各钱半) 白芍 生地 知母 花粉(各一钱) 陈皮 甘草(各八分)
  
  姜枣煎服。
  
  承气养荣汤
  
  治血虚体弱,里症未尽;须下中带补。
  
  当归 白芍 生地(各钱半) 知母(一钱) 枳实(八分) 浓朴(一钱) 大黄(钱半二钱)
  
  姜引。
  
  清痰养荣汤
  
  治疫邪解后,痰涎涌甚,胸膈不清。
  
  知母 花粉 贝母(炒研) 栝蒌仁(去油) 橘红 白芍(各一钱) 当归(二钱)
  
  紫苏子(炒研,七分)
  
  姜引。
  
  十六、论瘟疫下格上呕
  瘟疫愈后,脉症俱平,大便二三旬不行,饮食少进即呕,此为下格,宜调胃承气汤热服,顿下宿结,不返于上,呕吐立止。若误作胃寒,用丁香、二陈之类,病必加进。呕止,慎勿骤补。若少与参、 ,则下焦复闭,而呕仍作矣。
  
  十七、论瘟疫大便泄泻闭结二证
  邪气乘胃,不能羁留,至午后潮热,便作泄泻,子后热退,泄泻亦减,次日依然,为协热下利,宜小承气汤。邪尽,利自止。二三日后,忽潮热下泄,此伏邪未尽,治法同前。
  
  有热结旁流者,胃家实,先时闭结,续得下利,纯臭水,全然无粪,日数度,宜大承气汤,得结粪而利自止。又有进汤药而即下者,因大肠邪胜,失其传送之职,知邪犹在也,病必不减,宜再下之。有大肠胶闭者,疫邪传里,蒸作极臭黏胶,及至愈蒸愈结,疫毒无路而出,下之即愈。
  
  有大便闭结者,邪热壅滞,渐至便硬;下之诸症悉去。又有愈后不行,别无他症,此大肠虚燥,不可攻也。饮食调和,自能润下。若觉谷道紧塞夯闷,宜作蜜煎导,甚则宜六成汤。
  
  疫病愈后数日,忽腹痛里急者,此下焦别有伏邪,欲作滞下也。
  
  芍药汤
  
  治疫病愈后,忽腹痛里急;无论已见积未见积,俱效。
  
  白芍(钱半) 当归 浓朴(各一钱) 槟榔(二钱) 甘草(七分)
  
  姜引。里急后重,加大黄二三钱。红积,倍白芍,白积,倍槟榔白属气病,红属血病。红白相兼,气血俱病。邪尽利止;未止者宜此方。
  
  病愈后,脉迟细而弱,或黎明,或夜半,便作泄泻,此命门火亏,宜七成汤。或有杂症属实者,宜大黄丸下之,立愈。
  
  六成汤
  
  治疫病愈后,血枯津干,大便燥结,宜滋阴养血。
  
  当归(钱半) 白芍 天冬 麦冬(各一钱) 威参(七钱) 熟地(或用生地,三钱)
  
  肉苁蓉(三钱)
  
  煎服。二三剂仍燥,宜六味,少减泽泻。
  
  七成汤
  
  治疫病愈后,右尺脉弱,夜半或黎明泄泻,真阳虚也。
  
  破固脂(炒,锤碎,三钱) 熟附子 茯苓 人参(无者,山药三钱代之) 五味(八分)
  
  甘草(炙,一钱) 肉豆蔻(煨去油,八分)
  
  煎服。不效,宜八味,倍附子。
  
  蜜导煎法
  
  治疫病愈后,无有别症,但谷道干涸难下,以此导之。
  
  蜂蜜三两入铁器内,用火熬干,捻成挺子,寸半长,从谷道插入。
  
  十八、论疫病小便杂症
  热移膀胱,小便赤色;邪到膀胱,干于气分,小便胶浊;干于血分,溺血畜血;留邪欲出,小便急数;膀胱不约,小便自遗;膀胱热结,小便闭塞。详明病源,以便调治。
  
  热移膀胱,或仅热,或有邪;小便赤涩,或胶浊,或闭塞,其治在胃。轻则小承气汤,重则大承气汤。一下之,病自愈矣。(方见第四内。)
  
  祛邪导滞汤
  
  (新) 治邪到膀胱,从胃来治胃,兼治膀胱。若纯治膀胱,胃热乘势拥入膀胱,非其治也。
  
  枳实 猪苓 木通 泽泻 陈皮 车前(各一钱) 大黄(二三钱)
  
  灯心煎。如涩痛,加滑石三钱。如短赤,加山栀一钱。如溺血、蓄血,加桃仁二钱,红花七分;或加漆滓(炒令烟尽)一二钱。
  
  猪苓汤
  
  治膀胱湿滞,小便急数,或白膏如马溲者,此不关于胃也。
  
  猪苓(二钱) 泽泻 木通 滑石(各一钱) 车前(钱半)
  
  灯心引。
  
  十九、论瘟疫蛔厥
  杂病吐蛔,多因胃寒,用姜、附、椒、梅辛热之品是也。至于疫症,始终皆热;但下胃邪,蛔厥自愈。
  
  二十、论瘟疫呃逆
  杂病及伤寒,呃逆多为胃寒,用丁香柿蒂散,不若四逆汤,功效更捷。而疫病呃逆,寒热皆有治法,宜从本症而消息之。如见白虎症,则投白虎。见承气症,则投承气。膈间邪闭,则宜导痰。如果胃寒,则用四逆。但治本症,而呃自止。其它可以类推。
  
  四逆汤
  
  治胃寒呃逆。
  
  甘草(炙,二钱) 干姜(炮,三钱) 附子(三钱)
  
  温服,或凉服。
  
  二十一、论瘟疫饮水
  烦渴思饮凉水,正宜与之;但须陆续与饮,不得太过。太过,自水停心下,宜四苓散。
  
  如不欲饮冷,易以百滚汤与之。
  
  四苓汤
  
  治水停心下,饱闷痞胀,胸胁滞塞。
  
  茯苓(二钱) 泽泻(钱半) 猪苓(钱半) 陈皮(一钱)
  
  顺取流水煎服。
  
  二十二、论瘟疫阳证似阴
  (疫病无阴证似阳者,故不附载。)
  
  凡阳极而厥,手足厥冷,或冷过肘膝,甚至手足甲皆青黑,剧则遍身冰冷,血凝青紫,或六脉无力,或脉微欲绝。以上脉症,悉见纯阴,犹以为阳,何也?及审内症,气喷如火,烦渴谵语,口燥咽干,舌苔黄黑,或生芒刺,心腹痞满,小便赤涩而痛,大便燥结,协热下利。以上悉阳症,所谓阳厥也,皆属下症;或投温剂,误矣!○要之,阳证似阴者,外寒而内热,必舌黄而小便赤涩;阴证似阳者,格阳之症也,外热而内寒,必舌淡白,(亦有黑而滑,无芒刺者,属阴寒。)而小便清白。但以舌色小便为据,以此推之,万无一失。
  
  二十三、论瘟疫投凉药之害
  疫邪结于膜原,与卫气并固,而日夜发热,日晡益甚,五更稍减。此时胃本无病,以舌不黄,小便清白故也,不得误用承气,使里气先虚,邪气乘虚而入,为害不小。及邪传胃,烦渴口燥、舌黄芒刺,午后潮热等症,此宜下也。而人不知热由于邪,去其邪而热自止,乃用芩、连、知柏,或解毒,或泻心,盖本《素问》:「热淫所胜,治以寒凉」,谓热病用寒药,可以无疑。故每遇热甚,反指大黄能泄而损元气,黄连清热,且不伤元气,更无下泄之患。
  
  医家病家俱以为然,由是大剂与之,其热转甚,耽误至死,犹言重用黄连而热不清,非药之不力,病者之数也。殊不知黄连苦而性滞,寒而气燥,虽与大黄均为寒药,而大黄走而不守,黄连守而不走;一燥一润,一通一塞,相去甚远。且疫病首尾,以通行为治;若用黄连,反招闭塞之害,邪毒何由以泄?病根何由以拔?既不知病原,焉能以治疾耶!备拣古来治疫辟疫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共一十四方。)
  
  疫病狂躁,用苦参研末,薄荷汤下二钱半,日宜三服。
  ○天行热病,结胸胀痛,用苦参一两煎服,醋引。
  ○疫病垂死者,用竹去皮,浸于大粪缸中,以内水服之,可救。
  ○不染疫病,用黑豆一杯,天将亮时,勿令人见,置于井中,虽共井用水不染。或入水缸内,共屋居住不染。
  ○又方:于五月五日午时,采苍耳叶阴干,临时研末,冷水调服二钱,或水煎,合家皆服,能辟疫邪。
  ○又方:用松毛细切,七日,酒调服三次,能辟五年瘟疫。
  ○又方:用马骨以绛袋盛之,男佩左,女佩右,能辟瘟疫。
  ○又方:用上品朱砂,研细末,炼蜜为丸,绿豆大,……平旦,向东方,各吞七粒,少用温水送下,勿令近齿,永绝瘟疫。……○天行疫病,取初病患里衣小衣,于甑上蒸过,勿开甑,移于远处,一家不染。
  ○又方:凡人欲近前者,或用明雄黄,或用苍朮,口中细嚼,涂擦鼻内,常有药气,自然不染。
  ○又方:用明雄黄一两,丹参、卫茅、(别名鬼箭羽,其兜上有毛似箭,即天麻之苗也。)赤小豆各二两为末,炼蜜为丸,空心温水下五钱。即与病患共被睡,不能传染,名辟邪丸。
  ○又方:用皂角、苍朮焚香,可辟疫邪。
  ○又方:用赤小豆以新布囊盛,放井中浸二日取出,举家各吞二十一粒,不染。
  ○又方:人入疫家,以雄黄未调烧酒饮一、二盏;既出,以纸拈探鼻,令喷嚏,不染。
  
  卷之六 杂证
  一、论头痛
  (有外感风寒、气虚、血虚、风热、湿热、寒湿、痰厥、肾厥、真痛、偏痛十种。
  ○附发落及小儿秃疮。)
  
  凡头痛有久暂表里之异。以脉验症,以症合脉,得其源而治之,定奏速效而不难矣。
  
  暂病者,必因外感,此风寒外袭于经也,治宜发表,最忌清凉。久病者,必看元气,此三阳之火,炽于内也,治宜清降,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夫病何以久也?或表虚者,微感则发;或阳旺者,微热则发;或水亏者,虚火乘之则发;或阳虚于上,而阴寒胜之则发。此等病症,当重元气。而治本之药,十之六七;治标之品,亦带一二;自必手到病除,不得少误。然亦有暂病而虚,久病而实者。虚者,痛处必冷而喜热;实者,痛处必热而不寒,其症显然。并验平日之体,以及平日所服之药而细辨之,自可得其源矣。
  
  脉候
  寸口紧急,或短,或弦,或浮,皆头痛。浮滑为风痰,易治;短涩为血虚,难治。浮弦为风。浮洪为火。细与缓为湿。
  
  凡头痛自必多因,必佐用风药。高颠之上,惟风可到。在风、寒、湿固为正用,即虚与热,亦借以引经,一定之法也。
  
  凡真头痛(脑为髓海,受邪则死),手足青至节也,用艾灸百会穴(穴在头之正中。)
  
  二三壮。猛进大剂,间有生者;须用参、附之类方可。
  
  祛邪立效散
  
  (新) 治外感风寒,头痛暴甚,畏风恶寒,脉紧而数。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白芷 川芎 荆子(各一钱) 羌活 防风 桂枝(各八分)
  
  北细辛(三分) 苏叶(四分) 生姜(五分)
  
  热服,取汗。如寒甚者,冬季加麻黄(去节)五分,夏天加麻黄(去节)三四分,须佐以当归一钱、白芍七分,不致大发。先有汗者,不用麻黄,并去羌活。此治太阳一切感冒,发表之方也。然各经皆有引经之药,条列于下:如阳明头痛,脉浮缓而洪长,自汗寒热,以升麻、葛根、白芷、石膏为主。
  ○少阳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以柴胡、川芎为主。
  ○太阴头痛,脉沉缓,身休沉重,或腹痛,必有痰也,以苍朮、半夏、南星为主。
  ○少阴头痛,脉沉细,必寒厥,以麻黄、附子、细辛为主。
  ○厥阴头痛,脉浮缓,项痛,吐痰,以吴茱萸、川芎为主。
  ○血虚头痛,当归、川芎为主。
  ○气虚头痛,人参、黄 为主。
  ○气血俱虚,调中益气汤,或八珍汤,少加蔓荆子、细辛。
  ○痰厥头痛,半夏白朮天麻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