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经穴汇解
经穴汇解
足太阴经也。共计三寸五分。取一绳自脐旁。横量至直乳下。断去之。又去二分半。折为三寸五分。以定三经。此不问除任脉几寸。始得其法矣。去二分半。说见下。
世人皆云。胸博每行至腹内屈五分。两乳间八寸。腹脾经。相去七寸。不知何据。骨度篇曰。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腰减于胸三寸。虽今人皆然。两乳相去九寸半。是古法也。胸部。各相去凡三寸半。而为七寸。合任脉之分一寸半。凡八寸半。胸去中行。四寸七分强至乳中。腹去中行四寸二分强至直乳中。此腰减于胸三寸。则腹居于其中可知减于胸。自脐至横骨六寸半。又横骨长六寸半。腹部四行。共不出其两端。然则自胸至腹渐渐狭。而腹至横骨更狭故二行三行。四行根据分量目巧取之。何有内屈之理。诸书一据两乳八寸说。故如其所载去中行几寸去任脉几寸。皆无稽之言。故不取也。而今不言任脉广几寸者。无明文也。甲乙经。不容注曰。
去曰。去任脉二寸。所余五分。两旁合。为一寸。不知孰是。故今以脐与鸠尾。定除任脉之分量。不言几寸者。内经之意也。世人以两乳八寸之度。除任脉果如何耶。其说至中府云门去乳中二寸。而穷矣。故其言曰。以同身寸奚一胸之际。而乳间用长尺。乳后用短尺。岂有此理乎。极知两乳间八寸。无稽之言也。
腹中行自鸠尾。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
鸠尾(素问)一名尾翳(灵枢)一名 HT 。(甲乙)一名神府(千金)一名HT 。(聚英大成)臆前。
蔽骨下五分。(甲乙)其骨垂下如鸠尾形。故以为名。人无蔽骨者。从岐骨下行一寸。(圣济)禁刺灸(甲乙)宜针(外台。引甄权)此穴大难针。大好手。方可针。(资生)
按古书中。称 者。有三义。或岐骨。或蔽骨。或谓穴名又称鸠尾者。亦同。后人不之知也。素问曰。鸠尾下三寸。胃脘。胃脘上脘也。又足阳明脉气所发之章云。挟鸠尾之外。当乳下三寸。挟胃脘。言阳明经。至直乳挟蔽骨下行。岐骨下三寸。至上脘旁。复下行也。又云。 至脐八寸太仓居其中。太仓中脘也。言自岐骨际。至脐八寸。中脘。在其中央也。此指岐骨际。挟鸠尾之外。之鸠尾指蔽骨。何则蔽骨有长短。故皆据岐骨为度。蔽骨长为五分。乃称鸠尾穴者。皆在岐骨下一寸。千金伤寒篇曰。灸心下三处。第一处。去心下一寸名巨阙。第二处。去心下二寸。名上脘。第三处。去心下三寸。名胃脘。各灸五十壮。然人形。大小不同恐寸数有异。可绳度随其长短寸数。最佳。取绳。从心头骨。名鸠尾头。度取脐孔中屈绳取半。当绳头名胃脘。又中屈半绳更分为二分。从胃脘向上。度一分即是上脘。又上度取一分。即是巨阙。此说不是。俗多以从鸠尾穴至脐为八寸。或自蔽骨为八寸而以腹部脐上七寸五分折量。诸穴置其间。故不合。遂以中脘为鸠尾下三寸。或三寸半。妄说也。又按甲乙经曰。
上脘在巨阙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中脘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此皇甫氏之误也。滑寿。遂以 鸠尾共做蔽骨而看。故曰。上脘去蔽骨三寸。注上脘曰。巨阙下一寸当一寸五分。强合内经鸠尾下三寸文。盖鸠尾穴。在蔽骨下五分。古来相传之说也。滑寿曰。无蔽骨者从岐骨际。下行一寸是也。然不辨蔽骨长短。故后人论说。棼然。今按岐骨至脐为八寸。
岐骨下行一寸为鸠尾穴。此蔽骨长五分。为常人之度。其下五分为鸠尾穴。是大概而言之。由此观之。假令蔽骨长一寸。亦以为五分。自蔽骨端至脐中。折为七寸五分。以定其穴。其旁准拟而取之也。若蔽骨短不见者。以岐骨下一寸取鸠尾。恐无害。学人察诸村上亲方。骨度正误曰。
HT 者。蔽心骨而从岐骨之间。垂下如指之大骨也。附胸骨之部分也。是胸腹之界限也。不察于此。而以岐骨为限。以分骨度。岂合经旨乎。舍蔽骨而取岐骨岂合骨度乎。其弊由不知HT 有三义。肘后曰心厌者指鸠尾。或言心厌尖。心厌之说。多参差盖不知有三义也。厌与蔽同护于心脏之意也。广雅曰。 缺盆 也。玉篇曰肩骨。不是。
巨阙(脉经)一名心募。(大成)鸠尾下一寸。(甲乙)
按肘后方曰。正心厌尖头下一寸。不是。又曰。心厌尖尖四下一寸以赤度之。此文不解。
恐有脱误。资生曰。鸠尾拒者。少令强一寸。中人有鸠尾拒之。亦不可解。千金。外台。巨阙注散见各篇者。差谬多。不与明堂篇所记同。以其文繁。故不录于此。金鉴曰。两岐骨下二寸。
大成。亦作鸠尾两岐骨下一寸。两字。不可解。骨度正误曰巨阙一穴。今人多言脐上六寸。
非也。是亦自张氏始。是由岐骨蔽骨之差也。当作六寸五分矣。此说亦误。
上脘(脉经)一名胃脘。一名上纪。(素问)一名胃管。(乡药集成)一名上管。(宝鉴)巨阙下一寸。(千金)脐上五寸。(类经)鸠尾下二寸。(增注)孕妇禁灸。(类经)不针。(乡药集成)
按甲乙经。作巨阙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也。非矣。说既见。为一寸五分。腹部旁穴。皆不合内经每寸一穴意。上脘。中脘。下脘。外台。皆作管。
中脘(甲乙)一名太仓。(素问)一名胃募。(千金) 至脐八寸。太仓。居其中。为脐上四寸。(素问)上脘下一寸。(甲乙)鸠尾下三寸。(千金)孕妇禁灸。(类经)
按至脐。脐上。皆自脐中度之。经云。上纪者。胃脘也。次注曰。谓中脘。资生。类经。以胃脘上纪为中脘一名。而经曰。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脘管也。上脘。中脘。皆胃脘也。然则上纪者。盖上脘一名。资生类经。共承王冰之误。千金翼。胃病篇曰。心下二寸。名胃管。又曰。胃管。在心鸠尾下三寸。是上脘。中脘。共称胃管。又针灸中篇。作心下四寸。甲乙作在心蔽骨与脐之中。非也。说既见。肘后方。曰。在心厌下四寸。千金霍乱篇曰。在心厌下四寸脐上一夫。巨阙注。言心厌尖者指蔽骨。此言心厌者。似指岐骨然易混。
故不取。
建里(甲乙)中脘下一寸。(甲乙)脐上三寸。(类经)鸠尾下四寸。(入门)孕妇禁灸(类经)
禁灸(入门)
下脘(脉经)一名幽门。(圣济)建里下一寸。(甲乙)脐上二寸。(类经)鸠尾下五寸。(入门)孕妇禁灸。(外台。引甄权)
按难经曰。太仓下口为幽门。滑寿曰。在脐上二寸下脘之分。以幽门不为穴名。今从圣济总录。气府论曰。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
水分(甲乙)一名中守(千金)一名分水。(明堂)下脘下一寸。脐上一寸。(甲乙)鸠尾下六寸。
(入门)孕妇禁灸。(外台。引甄权)禁刺。(资生注曰。明去水气。惟得针水沟针余穴水尽即死。何于此却云可针今校勘不针为是。)
按明堂。医学纲目。作分水。今为一名。难经云。大肠小肠之会为阑门。滑寿曰。在脐上一寸。水分穴。诸家以阑门不为水分一名。暂记之以俟知者又奇穴有水分。
神阙(外台)古名。脐中。(甲乙)一名气舍。(外台)禁刺(甲乙)
按古书无注。气穴论曰。脐一穴。甲乙。千金。并翼方。次注皆曰脐中。而无神阙之名。此名见于外台。资生。大全。宝鉴。舍作合。恐字误。
阴交(甲乙)一名少关。一名横户。(甲乙)一名丹田。(神相全编)脐下一寸。(甲乙)自脐中心。度之。(增注)孕妇禁灸。(外台。引甄权)
按外台。甄权云。穴在阴茎下。附底宛宛中。程敬通曰。似属会阴。非阴交也。类经。
聚英。医统。吴文炳。并曰。三焦募。神相全编曰。丹田。脐下一寸是也。
气海(脉经)一名脖 。一名下肓(甲乙)一名丹田(本事)脐下一寸五分。(甲乙)宛宛中(明堂)忌不可针(千金)孕妇禁灸。(外台引甄权)
按脖。吴文炳。作HT 。大成。作HT 。肓作音。吴文炳。作一寸非。本事方曰。气海一穴道家名曰丹田。
石门(甲乙)一名利机。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门。(甲乙)一名三焦募(大成。引聚英今本不见。)脐下二寸。(甲乙)女子禁刺灸中央。不幸使人绝子。(甲乙)
按甲乙曰。三焦募。孙真人曰。至如石门。关元二穴。在带脉下。相去一寸之间。针关元主妇人无子。针石门。则终身绝嗣。神庭一穴。在于额上。刺之主发狂灸之则愈癫疾。其道幽隐岂可轻侮之哉。
关元(素问)一名下纪。(素问)一名次门。(甲乙)一名丹田。(资生)一名大中极。(大全)
一名小肠募(大成。引聚英今本不见。)齐下关元三寸。(素问)
按周密癸辛杂志曰。张安道养生诀云。丹田。在脐下三寸。是也。资生经曰。脐下二寸。
名石门。明堂载甲乙经云。一名丹田。千金。素问注。亦谓丹田在脐下二寸。世医因是遂以石门为丹田误矣。丹田乃在脐下三寸。难经疏论之详。而有据。宝鉴曰。关元。一名丹田。
按阴交。气海石门关元。皆名丹田。恐有误。类经曰。此穴。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疑是中极之解误写于此也。暂存之。脉经。甲乙。并曰。小肠募。
中极(脉经)一名气原。一名玉泉。(甲乙)一名膀胱募(千翼)脐下四寸。(甲乙)关元下一寸。(千金)孕妇禁灸。(外台)针即有子。又云。灸不及针。(资生)
按脉经。甲乙。并曰。膀胱募。
曲骨(甲乙)一名尿胞。一名屈骨。一名屈骨端。(千金)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者中。动脉应手。(甲乙)
按脐中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是古法也。今人脐心下。至横骨。折作五寸。此误读张介宾说。遂至此。张氏至曲骨。折作五寸。谓毛际曲骨穴。非谓横骨也。甲乙经。中极下一寸。
为曲骨。当横骨上一寸半毛际。从俗说则此穴。当阴毛中横骨。故知其非是千金曰。小便数起。灸玉泉下一寸。名尿胞一名屈骨端。又赤白沃阴中干痛恶。合阴阳。小腹 坚。小便闭。刺屈骨。入寸半。灸三壮。在中极下一寸。即曲骨也。今移为一名。
会阴(甲乙)一名屏翳(甲乙)一名金门(千金)一名平医(大全)一名下极。(金鉴)大便前。
小便后。两阴之间(甲乙)
按千金云。金门。在谷道前。囊之后。当中央是也。从阴囊下。度至大孔前。中分之。
今移为别名。
腹第二行自幽门挟巨阙两旁各半寸。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二穴。
幽门(甲乙)一名上门。(甲乙)巨阙两旁各五分。陷者中(甲乙)
按明堂。入门。大全。作一寸半。千金心脏篇。作一寸。金鉴从之。以上诸书似有所见。
然不合经文。今定不容穴。内又一寸五分。取此穴。
通谷(甲乙)幽门下一寸。陷者中。(甲乙)挟上脘。(类经)
按聚英。引素问注曰。自肓俞。至幽门去中行。各一寸。误也。今阅。次注曰。挟巨阙两旁。相去各半寸。下五穴各相去一寸。是谓幽门以下五穴。上下之间。各一寸。非去中行之谓。不然不合内经。挟鸠尾外各半寸。至脐寸。一之文。而相去二字。惑诸人。
阴都(甲乙)一名食宫。(甲乙)一名通关(医纲)通谷下一寸(甲乙)挟胃管(千金)
按医学纲目。引摘英曰。通关。在中脘旁。各五分。针入八分。左捻能进饮食。右捻能和脾胃。许氏曰。此穴。一针四效。凡下针后良久觉脾磨食觉针动。为一效。次针破病根。腹中作声。为二效。次觉流入膀胱。为三效。又次觉气流行腰后骨空间。为四效。主治五噎。吞酸多睡。呕吐。不止。是为阴都穴。明矣。乃今移入一名。
石关(甲乙)一名石阙。(千金)阴都下。一寸。(甲乙)并建里。(医门摘要)
商曲(甲乙)一名高曲。(千金)石关下一寸(甲乙)并下脘(医门摘要)
按商曲。宝鉴作商谷。
肓俞(甲乙)商曲下一寸直脐旁五分。(甲乙)
按肓千金外台金鉴。作盲。资生作育。类经曰。商曲下一寸。当作二寸。内经云。挟鸠尾外。各半寸。至脐寸一。盖古必自幽门。至肓俞。有七穴。甲乙经以来。已缺之。甲乙。商曲下一寸。以直脐旁之字。见之。后人误以二作一也。距古之远。无所可考。今姑不取商曲下一寸五字。唯定此穴于脐旁五分。从张氏说。
中注(甲乙)肓俞下一寸。(资生)
按甲乙。千金。外台。次注。作肓俞下五分。发挥。类经。聚英。入门。医统宝鉴。共从资生。据内经。挟脐下旁各五分至横骨。寸一之义。则资生为得。
四满(甲乙)一名髓府。(甲乙)中注下一寸。(甲乙)挟丹田。(千金)
按髓。外台作随。聚英。吴文炳。大成。府作中。千金曰。丹田两边。相去各一寸半。
(千金翼。无半字。盖是脱字也。)丹田在脐下二寸是也。此说可从。又曰。挟丹田两旁。相去三寸。即心下八寸脐下横纹是也。不可从丹田是石门也。发挥。作气海旁一寸。非也。
气穴(甲乙)一名胞门。一名子户。(甲乙)四满下一寸。(甲乙)
按脉经曰。胞门。在太仓左右三寸。太仓中脘别名也。千金妇人篇曰。胞门。关元左边二寸是。右二寸名子户。此二说。不与本穴相关涉。又冠中字详于奇穴部。又妇人良方。胎动不安论曰。服药致补暖。而反使胞门子户为药所燥搏。自注曰。巢氏病源。并产宝。并谓之胞门子户。张仲景谓之血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