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上细末。茶清调下。食后。
治眼生翳膜。及斑入眼。 赤已过者。泻青丸主之。当半减大黄。如大便秘。 气未定。根据方服之。
治冰翳久不去者。
羚羊角散
主之。
羚羊角 升麻 细辛(各等分) 甘草(半之)
上为细末。一半为散。一半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以羚羊角散下之。食后临卧。米泔水煎服。
治太阳经。卫虚血贯肿人脸重。头中湿淫肤脉。睛痛肝风盛。眼黑肾虚。
桔梗丸。
桔梗(一斤) 牵牛(头末三两)
上二味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加至百丸。食前温水下。日二服。
金丝膏
点眼药。
生姜(四两取汁) 白沙蜜(一斤炼去滓) 猪胆汁(三钱) 黄连(四两槌用水一斗浸煎取五升)
上先煎黄连水。后入姜汁。次入蜜。同煎去沫净。次入下项药末。
脑子(四钱) 麝香(三钱) 砂(四钱) 硼砂(三钱) 轻粉(五钱) 熊胆(四钱) 青盐(三钱)
上极细搅匀。熬令稀膏。点用。
治眼暴赤发嗔痛不可忍者。
救苦丸。
黄连(一两) 当归(二钱) 甘草(一钱)
上同 细。新水半碗。浸一宿。以慢火熬。约至一半。以绵滤去滓。以净为妙。用火再熬。作稠膏子为度。
摊在碗上倒合。以物盖之。用熟艾一大弹子许。底下燃之。用艾熏膏子。艾尽为度。再入下项药。
朱砂(一钱飞) 脑子(半钱) 乳香 没药(等分)
上同研极细。入黄连膏内。搜和丸如米大。每用二丸。点眼大角内。仰面卧。药化则起。
治眼发赤肿。毒瓦斯侵睛胀痛。
宣毒散。
盆硝 雄黄 乳香 没药(各等分)
上为极细末。以少许。鼻内 之。
治眼风毒发肿。鼻中欲嚏。嚏多大损而生疮。
宣风散。
川芎 甘菊(各二钱) 乳香 没药(各一钱)
上和匀。再研极细。少许鼻内 之。
能远视不能近视。局方中
定志丸。
白茯苓(去皮) 人参(去芦头各三两) 远志(去苗及心) 菖蒲(各二两)
目能近视不能远视。
万寿地芝丸。
生姜(四两焙) 天门冬(四两去心) 枳壳(三两去穣炒) 甘菊(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茶清或温酒下一百丸。食后。此药能愈大风热。
洗眼药
诃子(二两) 黄丹(四两) 蜜(八两) 柳枝(四十寸)
上以河水二碗。熬至半碗。用一钱热水化洗之。石器内熬。
治眼赤瞎。以青 蛆。不以多少。淘净晒干末之。令害眼人仰卧合目。用药一钱散在眼上。须臾药行。待少时去药。赤瞎亦无。
治倒睫
无名异末之。掺在纸中。卷作捻子。点着到药处吹杀。以烟熏目。睫自起。
卷下
疮疡论第二十六
论曰。疮疡者。火之属。须分内外以治其本。内经曰。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其原在里。发于表也。受持如虚。言内结而发诸外。未知从何道而出。皆是从虚而出也。假令太阳经虚从背而出。少阳经虚从鬓出。阳明经虚从髭而出。督脉经虚从脑而出。又经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其在外盛则内行。若其脉沉实。
当先疏其内。以绝其原也。其脉浮大。当先托里。恐气伤于内也。有内外之中者。邪气至甚。遏绝经络。故发痈肿。经曰。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疽。此因失托里。及失疏通。又失和荣卫也。治疮之大要。须明托里疏通行荣卫三法。托里者。治其外之内。疏通者。治其内之外。行荣卫者。治其中也。内之外者。其脉沉实。发热烦躁。外无 赤痛。其邪气深于内也。故先疏通。以绝其原。外之内者。其脉浮数。 肿在外。形证外显。恐邪气极而内行。故先托里。内外之中者。外无 恶之气。内亦脏腑宣通。知其在经。当和荣卫也。用此三法之后。虽未瘥。必无变证。亦可使邪气峻减。而易痊愈。故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又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针灸法曰。凡疮疡可灸刺者。须分经络部分。血气多少。俞穴远近。若从背而出。当从太阳五穴。随证选用。或刺或灸。泄其邪气。
凡太阳多血少气。
至阴 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从鬓而出者。当从少阳五穴选用。
少阳少血多气。
窍阴 侠溪 临泣 阳辅 阳陵泉从髭而出者。当从阳明五穴选用。
阳明多血多气。
厉兑 内庭 陷谷 冲阳 解溪从脑而出者。初觉脑痛不可忍。且欲生疮也。脑者髓之海。当灸刺绝骨。以泄邪气。髓者舍也。故脉浮者。
从太阳经。根据前选用。脉长者。从阳明经。根据前选用。脉弦者。从少阳经。根据前选用。论曰。诸经各有井荥俞经合。井主心下满及疮色青。荥主身热及疮赤色。俞主体重节痛疮黄色。经主咳嗽寒热疮白色。合主气逆而泄疮黑色。随经病而有此证者。或宜灸宜针。以泄邪气。经曰。邪气内蓄则肿热。宜砭射之也。内经曰。夫癖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之。气胜血聚者。宜石而泄之。王注曰。石砭也。可以破大痈出脓。今以排针代之。凡疮疡已觉微漫肿硬。皮血不变色。脉沉不痛者。当外灸之。引邪气出而方止。如已有脓水者不可灸。当刺之。浅者亦不灸。经曰。陷者灸之。如外微觉木硬而不痛者。当急灸之。是邪气深陷也。浅者不可灸。慎之。
诸病疮疡如呕者。是湿气浸于胃也。药中宜倍加白术服之。
内疏黄连汤
治呕哕心逆。发热而烦。脉沉而实。肿硬木闷而皮肉不变色。根深大。病在内。脏腑秘涩。
当急疏利之。
黄连 芍药 当归 槟榔 木香 黄芩 山栀子 薄荷 桔梗 甘草(以上各一两) 连翘(二两)
上除槟榔木香二味为细末外。并 。每服一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先吃一二服。次每服加大黄一钱。再服加二钱。以利为度。如有热证。止服黄连汤。大便秘涩加大黄。觉无热证。少煎没药内托复煎散。时时服之。
如实无热。及大小便通。止服复煎散。稍有热证。却服黄连汤。秘则加大黄。如此内外皆通。荣卫和调。则经络自不遏绝矣。
治肿 于外。根 不深。形证在表。其脉多浮。痛在皮肉。邪气盛则必侵于内。急须内托以救其里也。
服
内托复煎散。
地骨皮 黄 芍药 黄芩 白术 茯苓 人参 柳桂(味淡者) 甘草 防己 当归(以上各一两) 防风(二两)
上 咀。先煎苍术一斤。用水五升。煎至三升。去术滓。入前药十二味。再煎至三四盏。绞取清汁。作三四服。终日服之。又煎苍术滓为汤。去滓再根据前煎服十二味滓。此除湿散郁热。使胃气和平。如或未已。再作半料服之。若大便秘。及烦热。少服黄连汤。如微利及烦热已过。却服复煎散半料。如此使荣卫俱行。邪气不能内侵也。
治诸疮疡。脏腑已行。如痛不可忍者。可服
当归黄 汤
。并加减在后。
当归 黄 地黄 地骨皮 川芎 芍药(等分)
上 咀。每服一两。水一碗。煎至五分。去滓温服。如发热者。加黄芩。烦热不能卧者。加栀子。如呕是湿气侵胃也。倍加白术。
膏药方
好芝麻油(半斤) 当归(半两) 杏仁(四十九个去皮) 桃柳枝(各四十九条长四指)
上用桃柳二大枝。新绵一叶包药。系于一枝上。内油中。外一枝搅于铁器内。煎成入黄丹三两。一处熬。
水中滴成不散如珠子为度。
冶金丝疮。一云红丝瘤。其状如线或如绳。巨细不等。经所谓丹毒是也。但比 毒不甚广阔。人患此疾。
头手有之。下行至心则死。下有之上行亦然。法当于疮头截经而剌之。以出血后。嚼萍草根涂之。立愈。
治从高坠下。涎潮昏冒。此惊恐得也。
苦杖散。
苦杖(不以多少)
上细末。热酒调下。如产后瘀血不散。或聚血。皆治之。
治疔疮。
夺命散。
乌头尖 附子底 蝎梢 雄黄(各一钱) 蜈蚣(一对) 砂 粉霜 轻粉 麝香 乳香(各半钱)
信(二钱半) 脑子(少许)
上为细末。先破疮出恶血毕。以草杖头用纸带入于内。以深为妙。
治疮难消。不能作脓。痛不止。
木香散。
地骨皮(一两去土皮) 木香(半两) 穿山甲(二钱半炙黄) 麝香(一字)
上为细末。酒调下三钱。及小儿斑后生痈。米饮调下。效如神。
治疔疮毒瓦斯入腹。昏闷不食。
紫花地丁 蝉壳 管仲(各半两) 丁香 乳香(各一钱)
上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治恶疮有死肉者。及追脓。
白丁香 轻粉 粉霜 雄黄 麝香(各一钱) 巴豆(三个去油)
上同研细。新饭和作锭子用之。
治诸疮大疼痛。不辨肉色。漫肿光色。名曰附骨痈如神。
三生散。
露蜂房 蛇退皮 头发(洗净等分)
三味烧灰存性研细。酒调三钱。
治膀胱移热于小肠。上为口糜。好饮酒人多有此疾。当用
导赤散五苓散
各半两煎服。
治少阴口疮。
半夏散
。若声绝不出者。是风寒遏绝阳气不伸也。
半夏(一两制) 桂(一字) 草乌头(一字)
上同煎一盏水。分作二服。其效如神。
治太阴口疮。甘矾散生甘草(一寸) 白矾(一栗子大)
上含化咽津。
治赤口疮。
乳香散。
乳香 没药(各一钱) 白矾(飞半钱) 铜绿(少许)
为细末。掺用。
诸疮疡痛色变紫黑者。
回疮金银花汤。
金银花(连枝二两) 黄 (四两) 甘草(一两)
上三味 细。酒一升。入瓶内闭口。重汤内煮三二时。取出去滓。放温服之。
诸疮肿已破。未破 肿甚。
当归散
主之。
当归 黄 栝蒌 木香 黄连(各等)
上为粗末。煎一两。如痛而大便秘。加大黄三钱。
乳香散
治疮口痛大者。
寒水石(烧一两) 滑石(一两) 乳香 没药(各五分) 脑子(少许)
上各研细同和匀。少掺疮口上。
雄黄散
治诸疮有恶肉。不能去者。
雄黄(一钱研) 巴豆(一个去皮研)
上二味同研如泥。入乳香没药少许。再研细。少上。恶肉自去也。
木香散
治疮口久不敛。
木香 槟榔(各一钱) 黄连(二钱)
上为细末。掺上。如痛加当归一钱贴之。自收敛。
又方
蜀椒(去目炒黑色一钱另研) 定粉(一两) 风化灰(五钱) 白矾(二钱半飞过) 乳香 没药(各一钱)
上为细末。掺疮口上。
针头岁
治疮疡 肿木硬。
蟾酥 麝香(各一钱)
各同研极细。以儿乳冲调和泥。入磁合内盛。干不妨。每用以唾津调拨少许于肿处。更以膏药敷之。毒瓦斯自出。不能为疮。虽有疮亦轻。
治白口疮。
没药散。
没药 乳香 雄黄(各一钱) 轻粉(半钱) 巴豆霜(少许)
上细末。干掺。
卷下
瘰论第二十七
夫瘰 者。经所谓结核是也。或在耳前后。连及颐颔。下连缺盆。皆为瘰 。或在胸及胸之侧。下连两胁。
皆为马刀。手足少阳主之。此经多气少血。故多坚而少软。脓白而稀如泔水状。治者求水清可也。如瘰 生在别经。临时于铜人内。随其所属经络部分。对证之穴灸之。并根据经内药用之。独形而小者。为结核。续数链接者。为瘰 。形表如蛤者。为马刀。
治马刀。
连翘汤
连翘(二斤) 瞿麦(一斤) 大黄(三两) 甘草(一两)
上 咀一两。水两碗。煎至一盏半。早食后巳时服。在项两边。是属少阳经。服药十余日后。可于临泣穴。
灸二七壮。服药不可住了。至六十日决效。有一方。加大黄。不用甘草。更加贝母五两。雄黄七分。槟榔半两。
同未热水调下三五钱。
治瘰 。
文武膏
。(桑椹也。)
文武实(二斗黑熟者)
上以布袋取汁。银石器中熬成薄膏。白汤点一匙。日三服。
卷下
痔疾论第二十八
论曰。手阳明大肠名曰害蜚。(蜚虫也)六元正纪论。阳明又曰司杀府。(手阳明属金)大肠名害蜚。谓金能害五虫。又曰。司杀府。谓金主杀。既有此二名。何以自生虫。盖谓三焦相火盛。而能制阳明金。故木来相侮。内经曰。侮谓胜己也。木主生五虫。叔和云。气主生于脾脏旁。大肠疼痛阵难当。渐觉稍泻三焦热。莫漫多方立纪纲。此言饮酒多食热物。脾生大热。而助三焦气盛。火能生土也。当泻三焦。火热退。使金得气而反制木。木受制则五虫不生。病自愈矣。
苍术泽泻丸
苍术(四两去皮) 泽泻(二两) 枳实(二两) 地榆(一两) 皂子(二两烧存性)
上为细末。烧饭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酒或米饮下。
又方
川乌(炮) 古锻石(等分)
根据前丸服。
淋洗药
天仙子 荆芥 蜀椒 蔓荆子(等分)
上以水煎洗。
黑地黄丸
。治痔之圣药也。在虚损门下有方。
卷下
妇人胎产论第二十九(带下附)
论曰。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治胎产之病。从厥阴经者。是祖生化之源也。厥明与少阳相为表里。故治法无犯胃气。及上二焦。为三禁。不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