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天门冬丸

   治妇人喘。手足烦热。骨蒸寝汗。口干引饮。面目浮肿。

  天门冬(十两去心秤) 麦门冬(去心八两) 生地黄(三斤取汁为膏子)

  上二味为末。膏子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煎逍遥散送。逍遥散中去甘草。加人参。或服王氏博济方中。人参荆芥散亦可。如面肿不已。经曰。面肿曰风。故宜汗。麻黄桂枝可发其汗。后服柴胡饮子。去大黄。

  故论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治俞者。治其土也。治合者。亦治其土也。如兵家围魏救赵之法也。

  卷下

  虚损论第二十二

  论曰。虚损之疾寒热。因虚而感也。感寒则损阳。阳虚则阴盛。损自上而下。治之宜以辛甘淡。过于胃则不可治也。感热则损阴。阴虚则阳盛。故损自下而上。治之宜以苦酸咸。过于脾则不可治也。自上而损者。

  一损于肺。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心。血脉虚少。不能荣于脏腑。妇人月水不通。三损损于胃。饮食不为肌肤。

  自下而损者。一损于肾。骨痿不能起于床。二损损于肝。筋缓不能自收持。三损损于脾。饮食不能消克。论曰。

  心肺损而色蔽。肾肝损而形痿。谷不能化而脾损。感此病者。皆损之病也。渐渍之深。皆虚劳之疾也。

  四君子汤

   治肺损而皮聚毛落。益气可也。

  白术 人参 黄 茯苓(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五六钱七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远温服。

  八物汤

   治心肺虚损。皮聚而毛落。血脉虚损。妇人月水愆期。宜益气和血。

  白术 人参 黄 茯苓 川芎 熟地黄 当归 芍药(各等分)

  上粗末服五七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十全散

   治心肺损及胃。饮食不为肌肤。宜益气和血调饮食。

  白术 人参 黄 茯神 桂枝 熟地黄 当归 川芎 芍药 甘草(等分)

  上为末。加生姜枣同煎。水一大盏。药五钱。煎至七分。食前。日三服。

  金刚丸

   治肾损。骨痿不能起于床。宜益精。

  萆 杜仲(炒去丝) 苁蓉(酒浸) 菟丝子(酒浸等分)

  上为细末。酒煮猪腰子为丸。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酒下。

  牛膝丸

   治肾肝损。骨痿不能起于床。筋缓不能收持。宜益精缓中。

  牛膝(酒浸) 萆 杜仲(炒去丝) 苁蓉(酒浸) 防风 菟丝子(酒浸) 白蒺藜(各等分)

  桂枝(减半)

  上细末。酒煮猪腰子。捣丸桐子大。空心酒下五七十丸。

  煨肾丸

   治肾肝损及脾损。谷不化。宜益精缓中消谷。

  牛膝(酒浸) 萆 杜仲 苁蓉 菟丝子 防风 白蒺藜 胡芦巴 破故纸(等分) 桂(半之)

  上和剂服饵如金刚丸法。腰痛不起者。甚效。

  黑地黄丸。加五味子。名

  肾气丸

  。治阳盛阴虚。脾肾不足。

  房室虚损。形瘦无力。面多青黄而无常色。宜此药养血益肾。

  苍术(一斤米泔浸) 熟地黄(一斤) 川姜(冬一两夏五钱春七钱) 五味子(半斤)

  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至二百丸。食前米饮下或酒。治血虚久痔甚效。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五味子味酸。故酸以收之。此虽阳盛不燥热。乃是五脏虚损于内。

  故可益血收气也。此药类象神品药也。

  治阳虚阴盛。心肺不足。宜八味丸。若形体瘦弱。无力多困。未知阴阳先损。夏月地黄丸。春秋宜肾气丸。

  冬月宜八味丸。

  卷下

  消渴论第二十三

  论曰。消渴之疾。三焦受病也。有上消中消肾消。上消者。上焦受病。又谓之膈消病也。多饮水而少食。

  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知其燥在上焦也。治宜流湿润燥。中消者胃也。渴而饮食多。小便黄。经曰。热能消谷。知热在中。法云。宜下之。至不欲饮食则愈。肾消者。病在下焦。初发为膏淋。下如膏油之状。至病成而面色黧黑。形瘦而耳焦。小便浊而有脂。治法宜养血。以整肃分其清浊而自愈也。法曰。燥上而渴。用辛甘润肺。故可用蜜煎生姜汤。大器顿之。时时呷之。法云。心肺之病。莫厌频而少饮。内经云。补上治上宜以缓。

  又曰。辛以润之。开腠致津液通。则肺气下流。故气下火降而燥衰矣。其渴乃止。又经曰。二阳结为消。王注曰。二阳结于胃及大肠。俱热也。肠胃藏热。则善消水谷。可甘辛降火之剂。黄连末一斤。生地黄自然汁。白莲花藕自然汁。牛乳汁。各一斤。熬成膏子。剂黄连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少呷温水送下。日进十服。渴病立止。

  治上焦膈消。而不欲多食。小便清利。宜小柴胡汤。或加白虎汤。或钱氏方中地骨皮散。内加 芍药黄 石膏 黄芩 桔梗之类是也。

  人参石膏汤

   治膈消。上焦烦渴。不欲多食。

  人参(半两) 石膏(一两二钱) 知母(七钱) 甘草(四钱)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至七钱。水煎食后温服。

  顺气散

   治消中。热在胃而能食。小便赤黄。微利之为效。不可多利。服此药渐渐利之。不欲多食则愈。

  浓朴(姜制一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二钱炒)

  上 。每服五钱。水煎食远服。

  茴香散

   治肾消病下焦。初证小便如膏油。

  茴香(炒) 苦楝(炒)

  上细末。酒调二钱。食前服。

  八味丸

   治肾消大病加减法。

  本方内倍加山药。外桂附从四时加减。假令方内桂附一两。春各用三钱。夏用一钱。秋用五钱。冬全用一两。

  珍珠粉丸

   治白淫梦泄遗精。及滑出而不收。

  黄柏一斤(于新瓦上烧令通赤为度) 真蛤粉(一斤)

  上为细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酒下。法曰。盛阳乘阳。故精泄也。黄柏降火。蛤粉咸而补肾。阴也。又治思想无穷。所愿不得之证。

  竹笼散

   治消渴。

  五灵脂 黑豆(去皮脐)

  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三钱。冬瓜汤调下。无冬瓜。苗叶皆可。日二服。小渴二三服效。渴定不可服热药。

  唯服八味丸。去附子。加五味子。

  卷下

  肿胀论第二十四(小儿附)

  灵枢胀论云。帝问岐伯胀形何如。岐伯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

  胁下满而痛引少腹。脾胀者。善哕。四肢烦 。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六腑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 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

  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又水胀篇云。帝问岐伯水胀何如。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

  此其候也。帝曰。肤胀何如。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 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浓。按其腹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鼓胀何如。答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肠覃何如。答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 肉乃生。

  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藏。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石瘕何如。答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 以留止。

  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帝曰。肤胀鼓胀可刺邪。曰。先泻其胀之血络。

  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

  经云。平治权衡。去宛陈 。开鬼门。洁净府。平治权衡者。察脉之浮沉也。去宛陈 者。疏涤肠胃也。

  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又鼓胀之病。治以鸡屎醴。名医云。其肿有短气不得卧为心水。两胁痛为肝水。大便鸭溏为肺水。四肢皆肿为脾水。腰痛足冷为肾水。口苦咽干为胆水。乍虚乍实为大肠水。各随其经络。分其内外。审其脉证而别之。又有风水皮水石水黄汗。归各脏以论之。风合归肝。皮合归肺。黄汗归脾。石合归肾。风水脉浮。必恶风。皮水脉亦浮。按下没指。石水脉沉。腹满不喘。黄汗脉沉迟。发热而多涎。久而不愈。必致痈脓。水肿脉浮带数。即是虚寒潜止其间。久必沉伏。沉伏则阳虚阴实。为水必矣。要知水脉必沉是也。论曰。脉出者死。与病不相应也。诸唇黑则伤肝。缺盆盈平则伤心。脐出则伤脾。足平则伤肾。背平则伤肺。此五者必不可疗也。治法云。

  腰以上宜发汗。腰以下利小便。钱氏论虚实腹胀。实则不因吐泻久病之后。亦不因下利。胀而喘急闷乱。更有痰有热。及有宿食不化而胀者。宜服大黄丸白饼子紫霜丸下之。更详认大小便。如俱不通。先利小便。后利大便。虚则久病吐泻后。其脉微细。肺主目胞腮虚肿。手足冷。当先服塌气丸。后服异功散。及和中丸益黄散温其气。因于气肿者。橘皮煎丸。因于湿为肿。煎防己黄 汤。调五苓散。因于热为肿者。服八正散。

  又一法。燥热于肺为肿者。乃绝水之源也。当清肺除燥。水自生矣。于豉栀汤中。加黄芩。如热在下焦。

  阴消使气不得化者。当益阴。则阳气自化也。黄柏黄连是也。

  五脉论五水灸法青水灸肝井。赤水灸心荥。黄水灸脾俞。白水灸肺经。黑水灸肾合。

  妇人蛊胀无脉。烧青丸。五皮散亦是。

  论诸蛊胀者有二。肿若从胃。则旦食而不能夜食。旦则不胀。夜则胀是也。若水肿证。濡泄者是也。内经曰。蛊胀之病。治以鸡屎醴。酒调服。水胀之病。当开鬼门。洁净府也。

  白茯苓汤名变水

  白茯苓 泽泻(各二两) 郁李仁(二钱)

  上 咀。作一服。水一碗。煎至一半。常服无时。从少至多服。或煎得。澄入生姜自然汁在内和面。或作粥饭。作常食。五七日后。觉胀下。再以

  白术散。

  白术 泽泻(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煎茯苓汤调下。或丸亦可。服三十丸。

  末治之药。服黄 芍药建中之类。以调养之。平复后。忌房室猪鱼盐面等物。

  治水气蛊胀。洁净府。

  楮实子丸。

  楮实子(一斗水二斗熬成膏子) 白丁香(一两半) 茯苓(三两去皮)

  上二味为细末。用楮实膏为丸。如桐子大。不计丸数。从少至多。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胀减为度。后服中治药末治药调养药。疏启其中。忌甘苦酸。补其下。五补七宣。

  取穴法治肿治其经。治金火也。井荥俞经。阴经金也。金水木火。阳经火也。

  治肿木香散

  木香 大戟 白牵牛(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用三钱。猪腰子一对。批开掺药在内。烧熟空心服之。如左则塌左。右则塌右。如水肿不能全去。于腹上涂甘遂末。在绕脐满腹。少饮甘草水。其肿便去也。

  治水肿

  蝼蛄去头尾。与葡萄心同研。露七日。曝干为细末。淡酒调下。暑月湿用尤佳。

  又方

  枣一斗。锅内入水。上有四指。用大戟并根苗盖之遍。盆合之。煮熟为度。去大戟不用。旋煮旋吃无时。尽枣决愈。神效。

  卷下

  眼目论第二十五

  论曰。眼之为病。在腑则为表。当除风散热。在脏则为里。宜养血安神。暴发者为表而易治。久病者在里而难愈。除风散热者。泻青丸主之。养血安神者。定志丸。妇人熟干地黄丸是也。或有体肥气盛。风热上行。

  目昏涩者。槐子散主之。此由胸中气浊上行也。重则为痰厥。亦能损目。常使胸中气清。无此病也。又有因目疾服药多而损气者。久之眼渐昏弱。乍明乍暗。不欲视物。此目少血之验也。熟干地黄丸。消风散。定志丸。

  相须而养之。或有视物不明。见黑花者。此谓之肾气弱也。宜补肾水。驻景丸是也。或有暴失明者。谓眼居诸阳交之会也。而阴反闭之。此风邪内满。当有不测之疾也。翳膜者。风热重而有之。或斑入眼。此肝气盛而发在表也。翳膜已生在表明矣。当发散而去之。反疏利则邪气内搐。为翳则深也。邪气未定。谓之热翳而浮。邪气已定。谓之冰翳而沉。邪气牢而深者。谓之陷翳。当以 发之物。使其邪气再动。翳膜乃浮。辅之退翳之药。

  则能自去也。病久者。不能速效。当以岁月除之。

  治眼赤暴发肿。

  散热饮子。

  防风 羌活 黄芩 黄连(各一两)

  上 。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如大便秘涩。加大黄一两。如痛甚者。加当归地黄。如烦躁不能眠睡。加栀子一两。

  川芎散 治风热上冲。头目眩热肿。及胸中不利。

  川芎 槐子(各一两)

  上细末三钱。如胸中气滞不利。生姜汤调。目疾茶调。风热上攻。 咀一两。水煎食后服。

  治眼久病昏涩。因发而久不愈。

  地黄汤。

  防风 羌活 黄芩 黄连 地黄 当归 人参 茯神(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五七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后。

  槐子散

  槐子 黄芩 木贼 苍术(各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