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证活人书


  芍药(三两) 甘草(一两炙) 桂枝(一两半去皮) 胶饴(半升。旧有微溏或呕者去胶饴。局方加黄 一两半为黄 建中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四片。大枣子一枚。煮至八分。去滓下胶饴两匙许再煎化。温服。日三服。夜二服。尺脉尚迟。再作一剂。加黄 末一钱。

  煎造胶饴法糯米(一升拣淘净) 大麦柏末(六两)

  上米一如炊饭甑上至气溜。取下倾入一盆子。入柏末一合。并汤一盏来许。拌和。再上甑至饭熟。却入盆子内。都以柏末拌和。入一瓷罐子。可容五升许。冬月罐子热。春秋夏温。冬月用汤二升许入罐子内。约内面饭上汤三指许即得。布并纸三五重盖定。更以绵或絮抱定近火。春秋夏即温和。至一宿。见米浮在水面上。即以布绞裂。取清汁。

  银石器内煎。至面上有膜。即以木篦不住手搅。至稀糊。以瓷器收。夏月置井中。庶不酸。

  大陷胸汤(三十八)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

  宜服。○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小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此主之。○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此主之。○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此主之。

  (以上属太阳)

  大黄(一两半。去皮锦文者为末) 甘遂(一字赤连珠者细罗为末) 芒硝(五分)

  上以水二盏。先煮大黄至一盏。去滓。下硝一沸。下甘遂末。温服。得快利。止后服。

  又大陷胸汤方桂枝(一两) 甘遂(一两或作半两) 大枣(一两或作三枚) 人参(一两)栝蒌实(一枚去皮只用四分之一)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或作二盏。煮至八分。去滓温服。胸中无坚物勿服之。

  大陷胸丸。(三十九) (又见辩误)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 状。下之则和。宜此药主之。(属太阳)

  大黄(二两或作四两) 芒硝(三分) 杏仁(三分去皮尖熬黑) 苦葶苈子(三钱熬)

  上捣罗二味。纳杏仁芒硝合研。如脂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抄甘遂末半钱匕。白蜜一合。水二盏。煮取一盏。顿服。一宿乃下。如不下。再服。(甘遂性猛宜斟量虚实服之)

  小陷胸汤。(四十) (又见辩误)小结胸病正在心。按之则痛。脉浮滑者。此主之。(属太阳)

  半夏(汤洗秤一两半) 黄连(一两) 栝蒌(一枚去皮或作半枚)

  上锉如麻豆大。水二盏。先煮栝蒌至一盏半。下诸药。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未知再服。微利黄涎便安。

  大承气汤。(四十一)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

  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 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此药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此药。

  不硬者。不可与之。○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

  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服。○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汗出谵语者。以为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服。○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服。○阳明病下之。心下懊 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服。○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发汗宜桂枝汤。○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服。○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服。○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服。○得病二三日。

  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一升。若不大便。更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大便。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此主之。○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服。○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服。○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

  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服。○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服。(以上属阳明)○少阴病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服。○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服。○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

  宜服。(以上属少阴)○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服。○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服。○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服。○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下之。宜服。○下利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此主之。○下利脉反滑。当下所去下乃愈。此主之。○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下之。

  宜服。○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服。此主之。(以上属可下病脉证)

  大黄(二两。锦文者去皮生用酒洗过) 枳实(四枚或作三枚去穣炒净秤用半两)浓朴(四两去皮姜汁炙) 芒硝(二两或作一合半。朴硝有芦头者亦得)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二盏。先煮浓朴枳实至一盏余。下大黄。煮取六分。去滓。入芒硝煎一二沸。放温服。以利为度。未利再与一服。

  小承气汤(四十二)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不可攻也。○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其气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为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 然汗出者。此大便硬。大承气汤主之。若腹大满不通者。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

  大便必硬。硬则谵语。此药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后服。○阳明病谵语潮热。脉滑而疾者。此药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此主之。(属厥阴)

  大黄(四两去皮) 浓朴(二两去皮姜汁炙) 枳实(四枚或作三枚。去穣炒净秤半两也)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以水一大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以利为度。

  初服汤更衣者。止后服。不尔者。再服之。

  调胃承气汤。(四十三) 发汗后。恶寒。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此主之。○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之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服。○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与桂枝汤欲攻其表。

  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盒饭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此主之。○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服之。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服。○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热者。属胃也。此主之。○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服。(以上属阳明)

  甘草(一两) 大黄(二两去皮) 芒硝(一两三分。或作一两一分)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下硝。更上火二三沸。温、顿服之。

  桃核承气汤(四十四)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小腹结者。乃可攻之。宜用此药。(属太阳)

  大黄(四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甘草(二两炙) 芒硝(二两) 桃仁(去皮尖双仁者五十个捶碎)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以水二大盏。煎至八分。去滓下硝煎化。温服。以微利为度。未利。移时再服。

  栀子豉汤(四十五)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

  此主之。○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此主之。○仲景云。凡用栀子汤。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此主之。(以上属太阳)○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舌上苔者。此主之。○阳明病下之。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此主之。○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此主之。(属厥阴)

  香豉(二两) 肥栀子(十六个擘碎或作十四个)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二盏。先煮栀子至一盏。入豉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得快吐。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四十六)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此主之。(属太阳)

  栀子(七枚) 甘草 豉(各一两)

  上分二服。以水二盏。先煎栀子甘草至一盏。内豉同煎。取七分。去滓温服。得快吐。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四十七)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呕者。当主之。(属太阳)

  栀子(七枚) 生姜(二两半) 豉(一两)

  上分二服。以水二盏。先煮栀子生姜至一盏。内豉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得快吐。止后服。

  卷第十四

  栀子浓朴汤(四十八) 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属太阳)

  栀子(大者七枚擘碎) 浓朴(去皮姜汁炙二两) 枳实(二枚取去穣。麸炒秤一分)

  上锉如麻豆大。分作二服。以水二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得吐。止后服。

  栀子干姜汤(四十九) 治伤寒。医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属太阳)

  栀子(七枚) 干姜(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分二服。以水二大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得吐。止后服。(凡用栀子汤。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之)

  栀子柏皮汤(五十) 治伤寒身黄发热。(属太阳)

  栀子(八枚) 黄柏(一两) 甘草(半两炙)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五十一) 治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属太阳。

  )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茯苓(去皮六两。或作四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枣二个。用甘烂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作甘烂水法。用水二斗。置大盆中。以勺扬之。上有珠子五六千颗。有珠相逐取用)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五十二) 治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属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