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证活人书


  (九十八)问有数日不大便。有大便难。有大便硬。有燥屎。有大便溏。

  伤寒数日不大便。大便硬。及有燥屎。皆知用大柴胡、(正方三十)大承气、(正四十一)

  小承气(正四十二)攻之。然仲景论大便不通。亦有数种不可攻者。(在第三卷十五问中详言之矣。)○仲景又有阳结阴结之论。不可不别也。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此为实。名曰阳结。宜用小柴胡汤。(正二十九)所谓和其营卫。以通津液。纵不了了。得屎而解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宜用金液丹。所谓阳盛则促。阴盛则结促结同也。○又问大便溏者何也。古人云。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骛溏。大率病患肠中有寒。即大便鸭溏。盖溏者。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华佗云。寒即溏。热即垢。仲景说初硬后溏有二证。小便不利。小便少。皆水谷不分耳。

  (九十九)问病患默默欲眠。目不能闭。起居不安。其声嗄或咽干。(嘎,所讶切声破也)

  此名狐惑伤寒也。狐惑与湿 。皆虫证。初得状如伤寒。或因伤寒变成其疾。其候默默欲眠。

  目不能闭。起居不安。虫蚀其喉为惑。其声嗄。虫食下部为狐。其咽干。狐惑之病。并恶饮食。面目乍赤、乍白、乍黑。是其证也。大抵伤寒病腹内热。入食小肠胃空虚三虫行作求食。蚀人五脏及下部。为 病。其候齿无色。舌上尽白。甚者唇黑有疮。四肢沉重。忽忽喜眠。虫蚀其肛。烂见五脏则死。当数看其上下唇。上唇有疮。虫食其脏也。下唇有疮。虫食其肛也。杀人甚急。多因下利而得。治 桃仁汤、(杂一百五)黄连犀角汤(杂一百六)雄黄锐散主之。(杂一百七)

  (一百)问病患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复不能卧。欲出行复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饭时。如强健人而卧不能行。如有寒如无寒。如有热复无热。口苦小便赤。药入即吐利。

  此名百合伤寒也。百脉一宗。悉致其病。无复经络也。其状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得卧复不能卧。欲出行复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 饭时。如强健人而卧不能行。如有寒如无寒。

  如有热复无热。口苦小便赤。百合之病。诸药不治。药入即吐利。如有神灵。此多因伤寒虚劳。大病之后不平复。变成斯疾也。百合知母汤、(杂一百八)滑石代赭汤、(杂一百九)鸡子汤、(杂一百十)百合地黄汤、(杂百十一)百合洗方(杂百十二)栝蒌牡蛎散、(杂百十三)滑石散(杂百十四)主之。

  卷第十二

  此一卷。说药证并药方加减法。所谓药证者。药方前有证也。如某方治某病是也。伤寒有证异而病同一经。药同而或治两证。类而分之。参而伍之。审知某证者。某经之病。某汤者。某证之药。然后用之万全矣。又况百问中一证下有数种药方主之者。须是将病对药。将药合病。乃可服之。假如下利而心下痞。称十枣汤、大柴胡、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赤石脂禹余粮汤、桂枝人参汤之类。虽均是治下利而心下痞。其方有冷有热。仔细详药证以对治之。则无不中矣。所谓药方并加减法者。仲景伤寒方一百十三道。病与方相应。乃用正方。科有差别。即随证加减。昔人云。

  学方三年。无病可医。疗病三年。无方可治。往往世传为名论。竟不知执方疗病。或中或否。不知加减。移咎于方。古人用药。如斗运转。故攻病的而取效速。一服知。二服愈。假如理中丸证。肾气动者。去白术。小柴胡汤证。小便不利者。加茯苓。盖脾恶湿。肾恶燥。白术治湿。茯苓利水。

  故肾气动者去白术。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此推之。然后知不可执方疗病。须是随证加减。今于逐方下说病证用药加减。庶几修合之际。便见治法。兼古方凡称 咀者。直云锉如麻豆大。云一升者只用一大白盏。以古准今。易晓而通用也。寻常疾势轻者。只抄粗末五钱匕。水一盏半。入姜枣。煮七八分。去滓服之。

  未知再作。病势重者。当根据古剂法(古之三两。即今之一两也。二两即今之六钱半也。古之三升。即今之一升也。料例大者。只合三分之一是也)

  桂枝汤(一) 太阳中风。阳浮阴弱。发热汗出。恶寒鼻鸣干呕者。宜服之。○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宜服之。○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宜服之。○桂枝本为解肌。若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太阳病服桂枝汤。烦不解。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服桂枝汤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与桂枝汤得之便厥。咽干烦躁吐逆。作甘草干姜汤与之。厥愈。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伸。若胃气不和。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如烧针者。四逆汤主之。○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服。○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解外宜服。○太阳病先发汗不解。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服。○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也。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服。○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服。○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与承气汤。小便清者。知不在里。当发汗。宜服。

  ○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热烦。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服。○伤寒医下之。清谷不止。身疼痛。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太阳病发热汗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宜服。○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不可攻痞。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其解外宜服。(以上属太阳)。○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表未解宜服。○病患烦热汗出解。如疟状。日晡发热。脉实者。宜大承气汤。脉浮虚者宜服。(以上属阳明)○太阴病脉浮。可发汗宜服。(属太阴)○下利腹胀满。

  身疼痛者。先温里。乃攻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服。(属厥阴)○吐利止。身痛不休。宜桂枝汤小和之。(属霍乱)

  桂枝 芍药(各三钱) 甘草(二两炙)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枣子二枚。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须臾啜热稀粥一盏。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佳。○(加减法)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行之无不应验。江淮间唯冬及春可行之。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证可加黄芩一分。谓之阳旦汤。夏至后有桂枝证可加知母半两。石膏一两。或加升麻一分。若病患素虚寒者。正用古方。

  不在加减也。○戒曰。桂枝最难用。虽云表不解脉浮可发汗。宜桂枝汤。须是病患常自汗出。小便不数。手足温和。或手足指稍作微冷。少顷却温。身虽微似烦而又增寒。始可行之。若病患身无汗。小便数。或手足冷。不恶寒。或饮酒家不喜甘者。慎不可行桂枝也。仍有桂枝证服汤已。无桂枝证者。尤不可再与。

  桂枝麻黄各半汤。(二)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服。(属太阳)

  桂枝 芍药 甘草(炙。各八钱) 麻黄(半两。汤泡焙秤) 杏仁(一十二个。汤浸去皮尖两仁者)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枚。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又见辩误)

  桂枝二麻黄一汤。(三)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服。(属太阳)

  桂枝(八钱半) 芍药(五钱半) 杏仁(八个。沸汤浸去皮尖) 甘草(二分半炙)

  麻黄(三钱一。字。汤泡去黄汁焙干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枚。水一盏半。煮至八分温服。以微汗为度。(又见辩误)

  桂枝二越婢一汤。(四)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服之。(属太阳)

  桂枝 芍药 甘草(各半两) 石膏(六钱。捶碎) 麻黄(半两。汤泡去黄汁焙干秤。

  )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枚。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又见辩误)

  桂枝加桂汤。(五)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此药。(属太阳)

  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枚。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桂枝汤加桂。以桂能泄奔豚之气也)

  桂枝加附子汤。(六)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宜服之。(属太阳)

  桂枝(去皮) 芍药(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附子(炮去皮。用半个)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枚。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桂枝去芍药汤。(七)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宜服之。(属太阳)

  桂枝(一两半去皮) 甘草(一两炙)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枚。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芍药味酸。脉促胸满。恐成结胸。故去芍药。佐则单用辛甘发散毒瓦斯也)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八)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宜服之。(属太阳)

  桂枝(一两半去皮) 甘草(一两炙) 附子(去皮尖半个炮)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枚。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小便利即愈。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九)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疼。小便不利者。此主之。(属太阳)

  芍药 茯苓 白术(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枚。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小便利即愈。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十) 伤寒脉浮。医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

  此主之。

  桂枝 蜀漆(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牡蛎(二两半) 龙骨(二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枚。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十一)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此主之。(属太阳)

  桂枝 人参(各一两半) 芍药(二两) 甘草(一两炙)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枚。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桂枝加芍药汤。(十二) 太阳病下之。因腹满痛属太阴。此主之。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六两。下利者先煎芍药三四沸)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枚。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桂枝加大黄汤。(十三) 太阳病反下之。因腹满痛。属太阴。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

  此主之。

  桂枝(六分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一两炙) 大黄(二两) 痛甚者加大黄(大实痛者。加一两半。羸者减之)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枚。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又见辩误)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十四)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此主之。(属太阳)

  桂枝(半两去皮) 甘草(炙) 牡蛎(熬) 龙骨(各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桂枝甘草汤。(十五)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此主之。(属太阳)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桂枝人参汤。(十六)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此主之。

  桂枝(一两三钱) 甘草(一两三钱炙) 干姜(炮) 人参 白术(各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日再、夜一服。

  桂附汤。(十七)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属太阳)

  桂枝(一两三钱。若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一两三钱) 附子(一个炮去皮)

  甘草(三分炙)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枚。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