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类证治裁
类证治裁
凡病不当汗而误汗,或当汗而汗之过剂者,皆汗多亡阳之症,是亦阴症之属,当察其虚之或微或甚。微虚者,三阴煎,或五阴煎、独参汤之类。虚甚者,非用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之类不可。凡卫虚不固,腠理不密而易汗者,是亦阴症之属。宜黄 六一汤,或 附汤。以上四段本《景岳全书》。
《医通》曰:病后气血俱虚而汗,服诸止汗药,不应,用十全大补汤半剂,加熟枣仁五钱。若胸臆烦闷,不能胜阴药者,生脉散加黄 二钱,当归六分,熟枣仁三钱。一服即验。夏月汗止半身,由气血不充,内挟寒饮,偏枯及夭之兆也。用大剂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营汤、大建中汤,加行经豁痰药治之。若元气稍充,即间用小续命汤一剂,以开发其表,或防己黄 汤加川乌以散其湿。此症虽属血虚,不可用四物阴药,以其闭滞经络故也。
丹溪曰:自汗大忌生姜,以其开腠理也。凡有汗,一切辛辣之味,五辛之属,均忌之。
卷之二 汗症论治
汗症脉候
寸微尺紧,虚损多汗。肺脉软而散者,病灌汗。平人脉虚微细者,盗汗出。自汗在寸,盗汗在尺。脉盛汗出,病不衰者,死。汗出而脉脱者,不治。
卷之二 汗症论治
附方
〔表虚〕补阳汤 参 术 草 五味 虚加附子。
〔里虚〕益阴汤 萸 地 丹 芍 麦 味 山药 泽泻 灯草 地骨皮 莲子 虚加人参。
〔表里〕黄 汤 地 茯苓 天冬 麻黄根 肉桂 龙骨(各一钱) 麦冬 五味 防风(各八分)
归草(各七分)
〔阳虚〕 附汤 附(各二钱) 姜(十片)
〔阴虚〕当归地黄汤 归 芍 苓 术 柏 陈 草 人参 熟地 生地 知母 浮麦 枣〔自汗〕黄 建中汤 见本卷衄血。
〔盗汗〕当归六黄汤 见本卷衄血。
〔胃汗〕二甘汤 生甘草 炙甘草 五味 乌梅 姜 枣〔胃汗〕牡白散 牡蛎 白术 防风(各二钱)
〔酒风〕白术散 白术(一两二钱五分) 防风(一两五钱) 牡蛎(三钱)
〔卫虚〕玉屏风散 见一卷中风。
〔心汗〕朱砂安神丸 黄连(五钱) 炙草 生地(各三钱半) 当归(二钱半) 朱砂(一钱半)
〔心火〕天王补心丹 见一卷火。
〔肾汗〕六味丸 见一卷中风。
〔补肾〕还少丹 见一卷中风。
〔肝脾〕三阴煎 归 地 参 芍 五味 草 枣仁〔肺汗〕黄 六一汤 (六钱) 草(一两) 煎服。
〔肾汗〕五味子汤 五味 山萸 龙骨 牡蛎 何首乌 远志 五倍子 地骨皮〔脾汗〕白芍汤 白芍 枣仁 乌梅〔盗汗〕参苓散 参 苓 枣仁〔心肾〕心肾丸 参 归 地 苓 味 牛膝 苁蓉 菟丝子 山药 鹿茸 附子 龙骨 远志〔心惕〕柏子仁汤 柏子仁 半夏曲(各二两) 牡蛎 人参 白术 麻黄根 五味(各一两)
麦麸(半两) 枣肉为丸。
〔敛汗〕牡蛎散 黄 麻黄根 牡蛎 小麦〔病后〕十全大补汤 见一卷中风。
〔津脱〕大补元煎 见一卷中风。
〔痰汗〕理中降痰汤 参 术 姜 草 名理中汤,此加苓、夏、苏子。
〔汗痉〕防风当归汤 芎 归 防 地〔亡阳〕桂枝加附子汤 桂 芍 草 姜 枣 名桂枝汤,此加附子。
〔风湿〕防己黄 汤 见一卷湿。
〔少阳〕小柴胡汤 见一卷温。
〔少阳〕葛根汤 葛根 麻黄 姜 桂 芍 草 枣〔三阳〕白虎汤 见一卷中风。
〔蓄血〕犀角地黄汤 见一卷温。
〔血瘀〕桃仁承气汤 见一卷疫。
〔胃热〕五苓散 见一卷温。
〔发黄〕茵陈蒿汤 见一卷湿。
〔阴阳〕逍遥散 见一卷火。
〔湿邪〕胜湿汤 茅术 浓朴 半夏 藿香 陈皮 甘草 姜〔理湿〕调卫汤 麻黄根 黄 羌 麦冬 地 归 草 芩 夏 猪苓 苏木 红花 五味子〔结胸〕小半夏加茯苓汤 见本卷痰饮。
〔胃实〕调胃承气汤 大黄 芒硝 甘草〔阳明〕大柴胡汤 见一卷温。
〔心汗〕参归腰子 人参 当归(各五钱) 猪腰(一个煮) 再蒸。
〔肾虚〕安肾丸 芦巴 补骨脂 川楝子 茴香 续断(各一两半) 杏仁 桃仁 山药茯苓(各一两)
〔外治〕牡矾丹 牡蛎粉 黄丹(各二两) 枯矾(四两) 研擦。
〔血汗〕夺命散 朱砂 寒水石 麝香 等分,每服五分,又名定命散。
〔产血汗〕 皮汤 皮烧灰 米饮下, 肉煮食,更妙。
〔黄汗〕 陈汤 石膏 芍 麦冬豉 草 茵陈 姜〔外治〕红粉散 麻黄根 牡蛎(各一两) 赤石脂 龙骨(各五钱) 绢包擦之。
〔补虚〕大补黄 汤 参 术 草 芎 归 萸 五味 桂心 防风(各一两) 茯苓(一两半)
熟地 苁蓉(各三两) 姜 枣〔阴血〕生脉散 见一卷暑。
〔培元〕保元汤 见一卷火。
〔补虚〕六味回阳饮 见本卷咳嗽。
〔偏枯〕人参养营汤 见本卷劳瘵。
〔寒饮〕大建中汤 蜀椒 干姜 人参 饴糖〔发表〕小续命汤 见一卷中风。
卷之二
脱症论治
生命以阴阳为枢纽,阴在内,阳之守,阳在外,阴之使,阴阳互根,相抱不脱。《素问》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若夫元海根微,精关直泄,上引下竭,阴阳脱离,命立倾矣。《灵枢》云: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难经》云: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嘉言喻氏又分上脱、下脱、上下俱脱。
今详斯症,总由阴阳枢纽不固。如上脱者,喘促不续,汗多亡阳,神气乱,魂魄离,即脱阳也;下脱者,血崩不止,大下亡阴,交合频,精大泄,即脱阴也;上下俱脱者,类中眩仆,鼻声鼾,绝汗出,遗尿失禁,即阴阳俱脱也。更有内闭外脱者,痉厥神昏,产后血晕等症是也。治法:在未脱之先,审其元阳欲绝者,于回阳剂中兼引阴,参附汤用童便煎。真阴欲绝者,于摄阴剂中兼固阳,固阴煎。其心神浮越,起卧不安者,招集溃散之阳。龙蛎救逆汤去桂、姜、蜀漆,加参、附、枣仁、茯神。脉微垂绝,气短汗出者,收拾虚耗之阴。生脉散,或人参饮子。血脱者益气,吐衄不止,独参汤加参三七、童便。精脱者填营,纵欲走阳,救脱汤。
魂离者镇肝,身外有身,定魂丹。崩中者固下,血漏暴注,安崩汤。津脱者实卫,大汗亡阳,收汗丹。液脱者滋阴,血枯成痿,加减四斤丸。喘促而吸入短者资化源,气急不续,都气丸。类中而神昏者息风火,心火暴甚,河间地黄饮子去桂、附、巴戟。至于内闭外脱,如痉厥神识不醒,暂用豁痰,鲜菖蒲根汁和送至宝丹。产后血晕不苏,急为开窍,外烧铁器淬醋熏鼻,或烧苏合香嗅气,内灌清魂散。若血闷,用独圣散、参苏饮。凡诸暴脱,或孤阳无根,而阴失所系,或精血骤去而神失所根据,洵有如喻氏所见,壮岁无病一笑而逝,少年交合一注而倾者,不早寻罅漏而缄固之,其能拯危于一线也哉。
卷之二 脱症论治
附方
〔回阳〕参附汤 参 附 姜〔摄阴〕固阴煎 参 地 萸 五味 山药 远志 炙草 菟丝饼〔救逆〕龙牡救逆汤 龙骨(四两) 牡蛎(五两) 炙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桂枝 姜 蜀 漆(各三两)
〔脉微〕生脉散 见一卷暑。
〔气短〕人参饮子 见本卷血。
〔精脱〕救脱汤 人参(三两) 附子(一钱) 黄 (三两) 熟地 麦冬(各一两) 五味子(一钱)
〔魂虚〕定魂丹 参 苓 归 术 麦冬 柏子仁 枣仁 远志 白芥子 丹砂 龙齿〔暴注〕安崩汤 参 术 (各一两) 三七根末(五钱)水煮。
〔津脱〕收汗丹 参 麦 地(各一两) 枣仁(五钱) 五味(三钱) 当归(五钱) 甘草(一钱)
〔液脱〕加减四斤丸 熟地 五味 苁蓉 牛膝 木瓜 天麻 鹿茸 菟丝子〔喘虚〕都气丸 见一卷火。
〔类中〕地黄饮子 见一卷中风。
〔痉厥〕至宝丹 见一卷中风。
〔产晕〕清魂散 人参 甘草 川芎 泽兰 荆芥〔血闷〕独圣散 五灵脂(半炒半生) 水煎服。
〔血闷〕参苏饮 人参 苏木
卷之二 脱症论治
脱脉案
堂弟 心力经营,烦劳动火,消谷善饥,坐则手足俱颤,寐则手足如堕,梦则体析为二,神志恍惚,呵欠气泄,右脉小弱,左虚软不受按。因操劳疲神,元气不受镇摄,若转失气,须防暴脱。食下烦嘈稍定,足知中宫底柱乏权,急摄阳以交阴。潞参、茯神、山药、五味、杞子、白芍、龙骨、牡蛎(俱 研)、枣仁(炒研)。
三服神昏安贴,诸症俱减,惟巅痛唾涎。原方加嫩桑叶炒、甘菊以熄肝胆风热,加益智、半夏(青盐炒),以摄脾涎。又数服,间服膏方而安。此症因其胃旺能纳,专受滋填,用海参煨鸭,及火腿鸡蛋等,皆血肉有情之品,故未及两旬已瘥。
卷之三
脾胃论治
脾胃皆属土,脾为己土,胃为戊土,而脏腑分焉。脾为脏,胃为腑,凡脏主守,腑主通,脏阴而腑阳也。
经言胃为水谷之海,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故胃主纳,脾主运,胃喜凉,脾喜燥,昔人每多混治,惟叶氏医案,谓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始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又言五脏以守为补,六腑以通为补,卓然有见。岫云华氏,称其议论越出千古,其叙叶案曰:《脾胃论》莫详于东垣,其补中益气、调中益气、升阳益胃诸汤,以劳倦内伤为主,故用人参、黄 以补中,白术、苍术以温燥,升麻、柴胡升下陷之清阳,陈皮、木香理中宫之气滞,以太阴恶湿,而病患胃阳衰者居多,用之得宜,效如桴鼓。若脾阳不亏,胃有燥火,则当用香岩养胃阴之法。凡病后热伤肺胃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嗌干,烦渴不寐,便不通爽,此九窍不和皆胃病,岂可以 、术、升、柴治乎。
故先生必用降胃之法,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此即宗《内经》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之理也。故治胃阴虚,不饥不纳,用清补,如麦冬、沙参、玉竹、杏仁、白芍、石斛、茯神、粳米、麻仁、扁豆子。治胃阳虚,食谷不化,用通补,如人参、益智、陈皮、浓朴、乌药、茯苓、生术、地栗粉、半夏、韭子、生姜、黄米。治脾阴虚,胸嘈便难,用甘润,如甘草、大麦仁、白芍、当归、杏仁、麻仁、红枣、白蜜。治脾阳虚,吞酸嗳腐,用香燥,如砂仁、丁香、炒术、神曲、麦芽、干姜。如四君、六君、异功,凡守补皆脾药。
治脾胃阳虚,运纳俱少,食已欲泻,用升降法,如补中益气汤加茯苓、益智、木瓜,或益黄散。治湿伤脾胃,用平胃散,或清暑益气汤加减。治中气虚,用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治饥伤,痛而纳食稍安,病在脾络,因伤饥饿而得,当甘缓以养脾营,当归建中汤。治食伤,伤食恶食,腹痛作饱,当分消胃土,用生益智、草果、广皮、茯苓、鸡内金、炒楂肉、神曲、煨姜。病后调理脾元,参苓白术散,或六君子汤。其分治合治,于病情尤为允惬者矣。
白术炒用则守,生用则和。甘草炒用则补,生用则泻火。上方分列脾胃,大抵脾脏以守为补,胃腑以通为补,脾宜升运,胃宜通降也。其方治与饮食症参观,则备矣。
卷之三 脾胃论治
附方
〔补中〕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调中〕调中益气汤 即补中益气汤去归、术,加木香、苍术。
〔升阳〕升阳益胃汤 六君子加 芍 羌 独 防 柴连 泽泻 姜 枣〔补脾〕四君子汤 参 苓 术 草 加陈皮,名异功散,再加半夏,名六君子汤。
〔脾阳〕益黄散 陈皮(一两) 青皮 诃子肉 炙草(各五钱) 丁香(二钱)
〔利湿〕平胃散 见一卷湿。
〔祛暑〕清暑益气汤 见一卷暑。
〔饥伤〕当归建中汤 芍 桂 饴 草 姜 枣 当归〔病后〕参苓白术散 参 苓 术 草 山药 扁豆 莲子 桔梗 砂仁 薏仁〔脾肾〕蟠桃果 芡实 莲子 核桃 熟地 枣肉 用猪腰子掺入茴香末,蒸熟去膜,同药捣成饼。
〔胃火〕安胃饮 黄芩 石斛 泽泻 木通 陈皮 楂肉 麦芽 若热甚去后三味,加 石膏 生地麦冬〔脾湿〕半夏枳术丸 半夏 枳 术〔和胃〕养胃汤 人参 藿香 浓朴 苍术(各一钱) 茯苓(钱二分) 陈皮(钱五分) 草果 炙草(各六分) 加乌梅(二个) 生姜(三片) 水煎。
卷之三 脾胃论治
脾胃脉案
张 髫年寒热肢冷,食少便泻,尚作疟治,遂神疲色惨,脉沉,须防慢惊,急理脾阳。先用理中汤,少加附子,手足乃温。专用异功散,加莲、枣理脾,热减泻止。
于 胁痛吞酸已止,肝火悉平,但中脘气窒,口燥不知饥,右脉欠和,胃阴未复。用沙参、麦冬、花粉、当归、白芍、栝蒌、小麦、蔗汁。三服得平。
姜 左脉浮而钩,右弦缓,脘中久痛,纳食稍缓,乃饥伤脾络所致。经言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勿用平肝,克伐生气。潞参、当归须、白芍、饴糖、红枣、甘草、牡蛎粉、糯稻根须、降香末。数剂而安。
卷之三
饮食症论治
饮以养阳,食以养阴,饮食人所以卫生,而脾胃实生之本也。胃旺则多食不滞,过食不饥。脾运则分五脏,荣润四肢。若生冷戕胃,饥饱戕脾,中气先馁,不宜专事消导。宜补中益气汤加茯苓、砂仁。夫中气即脾胃冲和之元气也。然胃气以下行为顺,脾气以健运为能。胃强脾弱,则消谷而便溏;脾强胃弱,则知饥而纳少。故胃阳虚,饱食辄嗳者,宜温通。如橘红、浓朴、益智、枳壳、半夏曲、草蔻、苏子、谷芽。若守补则壅,忌炙草、焦白术、炮姜。脾阳虚,多食不化者,宜香燥。如砂仁、丁香、木香、白术、半夏、神曲、薏苡、橘白、鸡内金,若腻补则滞,忌地黄、萸肉等。脾胃阴虚,不饥不食,口淡无味者,宜清润以养之。如沙参、扁豆子、石斛、玉竹、当归、白芍、麻仁、粳米、大麦仁。若消导则耗气劫液,忌枳、朴、楂肉、萝卜子、曲 。伤饮恶饮,伤食恶食,呕而腹满,为胃寒生痰,和胃二陈煎。食填太阴,腹闷绞痛,为木郁食厥,急吐之。用阴阳水烧盐汤探吐,痛定后服藿香散。饮食留滞,脘痞腹胀者,为腑气不宣,消导之。大和中饮。饮冷吐利,脾元受困者,温其寒。理中汤,或温胃饮去黄 。食下气逆,哕呃噎膈者,开其郁。神香散加橘皮、竹茹、半夏。食后动怒,胁满而痛者,平肝气。柴胡、枳壳、香附、青皮、山栀子、生白芍。饮酒伤中,发热呕泻者,利其湿。葛花解酲汤。肝胃不和,脉弦脘痹者,泄木安土。木瓜、吴萸、白芍、金橘、益智、良姜、红枣、小麦。脾肾两衰,虚寒滑脱者,温中补阳。四维散加肉蔻。但肾阳衰者,二神丸。凡嗜热酒者,脘必瘀血,宜郁金、木香、丹参、当归、降真香。喜冷食者,症多中寒,宜八味理中丸。胃虚则呕悸动风,宜牡蛎、白芍、茯神、人参、枣仁、炙草、阿胶。胃实则痞满内热,枳实消痞丸、生姜泻心汤。脾虚则食后反饱,异功散去甘草,加砂仁、谷芽。脾瘅则口甜畏食,佩兰叶煎汤。胃上逆则导其浊滞,豆豉、枳实、竹茹、栝蒌仁、橘皮、地栗粉、浓朴、甚则小承气汤。脾下陷则升其清阳,举元煎。湿伤脾胃,腹肿便难,宜兼升降,则运化宣通。半夏、砂仁壳、茯苓、橘白、浓朴、枳实、草蔻、煨姜。若饮食不甘,口苦不寐,胆热乘脾者,宜导痰泄热,则土郁舒。加味温胆汤去熟地,加丹皮、山栀、桑叶、生枣仁。食已吐酸,肝逆犯胃者,宜降火泄浊,则木郁达。戊己丸加茯苓、山栀。胁痞者,黄连泻心汤。其饮食减少,有脾胃虚热,安胃饮;有中气虚寒,养中煎;有中寒虚痞,治中汤;有思虑伤脾,归脾汤;有脾湿水泻,加味平胃散,或胃苓汤;有胃气痛逆,调气平胃汤。不能食而瘦,多脾虚,宜山药、茯苓、白术、炙草、当归、白芍、人参、鸡内金、砂仁、陈皮、莲子、黄米屑调服。善食而瘦,多胃火,泻黄散,或用太清饮去木通,加生地、白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