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证治裁


  〔口鼻衄〕血退场门鼻,属肺脾二经。积劳伤脾,补中益气汤,倍 、归。如不应,归脾汤加藕节、童便。

  〔耳衄〕血出耳窍,属肝肾二经。暴衄肿痛,左关弦数,多肝经风火沸膝。柴胡清肝散。若常有点血,不肿痛,尺中沉数,多肾经阴虚火升。生料六味丸加五味、元参。外用龙骨 研,吹入即止。

  〔眼衄〕血出目 ,属肝火迫络损系。若猝视无睹,滋阴地黄丸去柴胡。常流血泪,驻景丸,外以炒黑槐花末研敷眼角。

  〔齿衄〕血出齿缝牙龈,属胃肾二经。阳明入下齿,少阴入上齿。阳明火盛必口臭,牙龈腐肿,甘露饮。

  或血涌齿不摇,必酒食炙爆积热,清胃散,外敷冰玉散。甚则衄不止,大便秘,调胃承气汤。阳明风壅,齿龈微肿,或牵引作痛,消风散加犀角、连翘,外擦青盐、 本末。少阴虚,口不臭,齿浮动不痛,牙缝中衄,点滴而出,系肾阴不固,虚火偶动,六味饮加山栀、赤芍。若隐隐作痛,系阳虚于下,火炎于上,七味地黄丸,或盐汤下安肾丸。外擦青盐炒香附末。龈底成块血出,盐汤下六味丸。

  〔舌衄〕血出舌上如线,或有针孔,多属心包火。先以蒲黄煎汤,漱之。次以槐花炒研掺之。内服黄六一散,合生脉散。若舌出血如泉,涂舌丹,或川文蛤研末掺。舌胀大出血不止,干姜灰、生蒲黄为末掺。

  〔肌衄〕血出肤孔,属卫气不固,血乘阳分。脉洪,当归六黄汤。脉弱,保元汤。脉数,当归补血汤。

  脉浮,黄 建中汤。有红汗,色红染衣,黄 建中汤,兼用妙香散,小麦煎汤调下。

  〔九窍衄〕诸窍齐衄,总治侧柏散、犀角汤。有中毒者,饮生羊血。颠扑伤者,灌热童便。烦劳伤者,补中益气汤倍参 。若五脏内崩者不治。有遍体无故血出,五花汤。

  〔血溢〕血从上出,随火妄行。《原病式》以为心火销烁,用黄连泻心汤。或偶触破伤,血涌不止,内服十全大补汤,外用百草霜掺之。

  〔心漏〕胸前一孔出血水,名心漏。用嫩鹿茸去毛酥炙,附子炮去皮脐,和盐花共研末,以枣肉杵丸,酒下。

  〔脐血〕血出脐中,胃受火逼,不得运输。宜熟地、当归、白芍、丹皮、甘草、白芷、侧柏叶、茅根汁、藕汁之属。

  卷之二 衄血论治

  衄血脉候

  衄而不止,脉大者逆。《灵枢》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素问》病若吐衄,脉当沉细,反浮大而牢者死。《难经》脉得诸涩濡弱,为亡血。《脉经》脉浮大数,为邪伏于经,宜发汗。大为虚,为脾虚不能统血,宜补气,小而数,为阴虚火乘,宜滋肾。弦涩为瘀积,宜行滞。凡衄之脉,数实坚劲,或急疾不调,皆难治。

  久衄脉虚大,头额痛,鼻流淡黄水者死。

  卷之二 衄血论治

  附方

  〔清降〕生地黄饮子 生地 熟地 杞子 阿胶 白芍 天冬 侧柏叶 地骨皮 黄芩 各等分,水煎。

  〔清降〕茜根散 茜根 阿胶 黄芩 侧柏叶 生地(各一两) 甘草(五钱)

  〔温摄〕理中汤 见一卷中风。

  〔温摄〕黑神散 见本卷血。

  〔凉泻〕犀角地黄汤 见一卷温。

  〔凉泻〕七汁饮 韭汁 藕汁 鲜荷叶汁 京墨汁 侧柏叶汁生地汁 童便各一杯,和匀服。

  〔滋养〕止衄散 黄 (六钱) 当归 赤苓 白芍 生地 阿胶(各三钱) 为末,麦冬汤调服。

  〔益肺〕生脉散 参 麦 五味〔风寒〕麻黄汤 麻 杏 桂 草〔风寒〕桂枝汤 桂 芍 草 姜 枣〔伤脾〕归脾汤 见本卷劳瘵。

  〔气虚〕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气血〕当归补血汤 炙 (一两) 当归(二钱)

  〔喘逆〕都气丸 见一卷火。

  〔补火〕八味丸 见一卷中风。

  〔补火〕镇阴煎 熟地(一两) 牛膝(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炙草 桂心(各一钱) 制附子(七分)

  水煎冷服。

  〔阴虚〕六味丸 见一卷中风。

  〔调营〕养营汤 见本卷劳瘵。

  〔酒沸〕四生丸 生艾叶 生荷叶 生侧柏叶 生地黄 捣丸如鸡子大,水煎,去渣服。

  〔伤中〕保元汤 见一卷火。

  〔虚寒〕千金当归汤 当归(一钱) 炮姜(五分) 白芍 阿胶 黄芩(各一钱半)

  〔病后〕石膏牡蛎汤 石膏(五钱) 牡蛎(一两) 研末酒服,日三次。

  〔停瘀〕加味犀角地黄汤 地 芍 丹 犀角 再加 归 桔 陈 草 红花 藕汁〔降火〕玉女煎 见一卷温。

  〔降气〕苏子降气汤 见本卷失音。

  〔外治〕单方 以大蒜头捣如泥,作饼如钱大,贴足心,左衄贴右,右衄贴左,两孔俱衄,左右俱贴,即止。

  单方 用线扎中指中节,左孔衄扎左中指,右孔衄扎右中指,两孔俱衄两指俱扎。

  单方 黑山栀 牡蛎 龙骨 京墨 百草霜 血余炭等分为末,用茅花水蘸药末入鼻孔,立止。

  单方 用湿纸搭额上立止。

  〔耳衄〕柴胡清肝散 小柴胡汤去半夏、枣、姜,加 栀子、川芎、连翘、桔梗。

  〔眼衄〕滋阴地黄丸 二地 芩 连 参 草 归 五味 柴枳 天冬 地骨皮 蜜丸,茶下。

  〔眼衄〕驻景丸 杞子 车前子(各二两) 熟地(五两) 菟丝子(八两) 蜜丸,酒下。

  〔齿衄〕甘露饮 二地 二冬 石斛 茵陈 黄芩 枳壳 枇杷叶 甘草〔齿衄〕清胃散 生地(四钱) 升麻(钱半) 丹皮(五钱) 当归 川连(各三钱) 为末,分三服。

  〔外敷〕冰玉散 硼砂 元明粉(各五钱) 辰砂(六分)

  〔便秘〕调胃承气汤 大黄 芒硝 炙草〔风肿〕消风散 见本卷失音。

  〔肾虚〕七味丸 六味丸加桂心。

  〔阳虚〕安肾丸 便制香附(二两) 炮川乌 川椒(各一两) 青盐炒 小茴香(三两) 熟地(四两)

  川楝子(三钱) 酒糊丸。

  〔舌衄〕黄 六一散 黄 (六两) 甘草(一两)

  〔舌衄〕涂舌丹 乌贼骨 蒲黄 等分研末,涂舌上。

  〔肌衄〕当归六黄汤 当归 黄 生地 熟地(各一钱) 黄芩 黄连 黄柏(各五分)

  〔肌衄〕黄 建中汤 桂 芍 草 姜 枣 饴糖〔红汗〕妙香散 人参 黄 远志 茯苓 茯神(各一两) 桔梗(三钱) 甘草(二钱) 木香(钱半)

  麝香(一钱) 辰砂(二钱)

  〔九窍〕侧柏散 侧柏叶(蒸干二两半) 荆芥炭 人参(各一两) 每末三钱,入白面三钱调服。

  〔九窍〕犀角汤 犀角汁 黄连 荆芥炭 小蓟(各一钱) 生龙骨(八分) 黄芩(钱半)

  〔遍身〕五花汤 水芦花 红蓼花 槐花 茅花 白鸡冠花 人参 等分,水煎,入侧柏汁和服。

  〔血溢〕黄连泻心汤 大黄 黄连〔血溢〕十全大补汤 见一卷中风。

  卷之二 衄血论治

  衄血脉案

  族子 劳力伤阴,口干鼻衄,颊赤神疲,是冬阳不潜,当春脉洪晡热,系引动温邪。先治温,后治劳。

  黑山栀、生地、白芍、丹皮、麦冬、沙参、蔗汁。三服脉洪已退,鼻衄亦止,而右尺不静,龙焰未熄,宜滋阴潜阳。六味丸料去泽泻,加龟板、淡菜、五味、白芍。煎服十剂效。

  肖 去秋阴疟,病延今夏,三日两发,热重寒轻,鼻衄左孔,膝胫热蒸,乃肾阴下亏,胆火上冒。仍用柴、防升动,致汗多渴眩,鼽衄不已,皆误药贻咎。生地、丹皮、山栀、知母(酒炒)、牛膝(酒蒸)、白芍、乌梅、桑叶,三四服病已。嗣此多服六味丸以滋下元。

  吕氏 暑热烦劳,下崩上衄,屡次晕绝,肢冷胸温,苏醒后胁满心忡,惊汗不寐,脉虚芤。此心肝血失所统,而气随血脱也。急须固气以摄血,乃阴从阳长之理。用洋参(五钱)、茯神(三钱)、枣仁、龙骨(各二钱)、黑甘草(钱半)、龙眼(五枚)、小麦(二合)、五味(八分)。三剂神安熟寐,逾日血仍至,复晕而苏。

  用理中汤加荆芥(醋炒黑),数服得止。

  王 春初鼻衄,口干恶热,由努力伤络,血凝气聚,脐左板硬如掌,脘痞不容侧卧,脉左大右小。

  肝乘络伤,应地气上腾,直犯清道。先进缓肝降逆,俟衄止,再商理瘀。黑山栀、郁金、蒌仁、白芍、阿胶(水化)、当归(醋炒)、麦冬、丹皮、炙草。一啜甚适,三服衄止,脉左敛。原方去芍、胶、归、草,加牡蛎、降香、牛膝、归须、桃仁。二服便下瘀黑,脘腹俱宽,盖血以下行为顺,上行为逆。故降逆佐甘缓,理瘀佐软坚。

  宗 面苍赤,体质阴虚,病后微热,牙龈血衄成块,随咽下,不痛不肿。治用滋肾以潜龙火,熟地(水煮)、黄柏(酒炒)、茯苓。丹皮、牛膝(蒸)煎汤,冲真藕粉。二服。外用青盐、青黛、石膏。研细敷齿龈,不日而衄止。

  王 当春大衄,由情志拂逆,胆火上迫,致血直犯清道,昏眩不时。速用清降,以遏少阳升逆之威。羚羊角、黑山栀、丹皮、阿胶、生地、鲜桑叶,二服衄止。脉来小涩模糊,胸际隐痛,晡时足肿,由 作伤阳,元气不振,惧其遇劳辄发。法宜和补脾阳,潞参、白术、炙草、茯神、白芍、当归(醋炒)、郁金(汁)。数服愈。

  卷之二

  汗症论治

  汗为心液,肾主五液,故汗出皆由心肾虚致之。有自汗,有盗汗,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自汗者,不因劳动,不因发散, 然自出,由阳虚不能卫外而固密也。盗汗者,寐中窃出,醒后倏收,由阴虚不能内营而敛藏也。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宜补阴以营内。固卫则表气实而腠理不疏;填营则里真固而阴液不泄。条其治法:表虚自汗失敛,补阳汤。里虚盗汗有热,益阴汤。表里不固汗出,黄 汤。气虚而阳弱者必自汗, 附汤。凡肥人多自汗。阴虚而火蒸者多盗汗,当归地黄汤。凡瘦人多盗汗。阳虚者阴必乘,多发厥自汗;黄 建中汤,阴虚者阳必凑,多发热盗汗。当归六黄汤。阳蒸阴分,则血热,血热则液泄为盗汗。此从乎表里阴阳为治也。然自汗有属腑脏者,经云: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如胃热,食则汗出如洗;二甘汤或牡白散。

  饮酒漏风,汗出如浴。白术散。肺虚,腠易疏泄,玉屏风散。心虚,神不安谧,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

  肾虚,元府不闭,六味丸、还少丹。肝脾虚,精血久耗,三阴煎。士材亦云:肺虚者固其皮毛,黄 六一汤。

  心虚者益其血脉,当归六黄汤。肾虚者助其封藏,五味子汤。脾虚者壮其中气,补中益气汤。肝虚者禁其疏泄,白芍汤。此从乎腑脏为治也。其盗汗乃睡中自泄,参苓散。水火不交,心肾丸。阴阳偏胜,黄 汤。虚损心阳,柏子仁汤、牡蛎散。至如病后气血俱虚自汗,十全大补汤。产后血脱,孤阳无根据,大汗不止,独参汤。

  凡津脱者汗大泄,大补元煎去杜仲。痰盛者汗自流,理中降痰汤。发汗过剂,血虚成痉,防风当归汤。汗多亡阳,身冷拘急,桂枝加附子汤。若夫风湿相搏,时自汗出,防己黄 汤。恶风自汗,桂枝汤。伤寒,阳明、少阳症盗汗,柴胡汤、葛根汤选用。温热症,三阳合病,目合则汗,白虎汤。额汗湿热上蒸,或血蓄胃口,迫其津液致之。蓄血头汗,剂颈而还,犀角地黄汤。头汗,小便不利,渴而不饮,此血瘀膀胱也。桃仁承气汤。胃热上蒸,额汗发黄,小水不利者,五苓散加茵陈,甚则茵陈蒿汤利之。伤寒胁痛耳聋,寒热口苦,头汗剂颈而还,属少阳,小柴胡汤加桂枝、茯苓、白术和之。少阳挟热,或为盗汗,或腋汗,胁汗,须知从阴阳交互时,及阴阳交互处发泄者,皆阴阳不和半表半里症。小柴胡汤、逍遥散,皆合剂也。外有头汗,头者,诸阳之会,邪搏诸阳,津液上凑,则头汗。剂颈而还,属血症。四物汤。湿邪搏阳,亦汗出头额,参用胜湿汤、调卫汤。水结胸无大热,亦汗出头额,小半夏加茯苓汤。阳明胃实,亦汗出头额,调胃承气汤。胃腑热蒸,手足自汗,亦阳明病,当下,大柴胡汤。心腋盗汗,久不止,参归腰子。当心一片,津津自汗,名心汗,补心丹。阴囊汗为肾虚有湿,安肾丸主之。两腋汗,脚心汗,为湿热流注,牡矾丹主之。有血汗,因胆经热血妄行,与少阴气并,夺命散。产后血汗, 皮汤。有黄汗,因汗出浴水,湿热内郁, 陈汤。一切汗出不止,外治法,红粉散。惟珠汗不流,汗出如油,额汗如雨,喘促肢冷,皆阳脱不治。

  经曰:阳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有余为多汗身寒。又曰:血与汗异名而同类,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注云:夺者迫之使出也。又曰:肾病者寝汗憎风,寝汗,即盗汗也。

  东垣曰:凡内伤自汗,补中益气汤,稍加附子、麻黄根、浮小麦,其效如神。但升、柴少用,兼蜜炙以抑其升发暴悍之性,又欲其引参、 等味达肌表也。

  凡服止汗固表药,不应,愈敛愈出者,只理心血,以汗乃心液,心不摄血,故溢为汗。大补黄 汤加枣仁。

  微热者,加石斛。当心汗,为思虑伤脾,补心丹。凡久病不愈,必气血两虚,自汗热不退,补中益气汤加川附,或用归脾汤。如便燥自汗,热不退,属阴血,六味地黄汤加生脉散。如病阳虚,热极自汗而解;汗后又热,汗出如水,此阳被汗散,发泄在外,而不归元,保元汤加浮麦、牡蛎,或炒焦棉子煎汤。如心神不安者,加安神丸。凡虚阳上攻,必求下达,保元汤加木瓜,使阳气回元。凡汗症有阴阳,阳汗者热汗也,阴汗者冷汗也。汗之冷者以其阳气内虚,阴中无阳,而汗随气泄。凡大惊恐,及病后产后失血后,多有汗出,是皆阳气消耗,真元失守候也。故经曰:阴胜则身寒汗出。又曰:极寒反汗出,身必冷如冰,是皆阴汗之谓。治必扶其正气,其汗乃止。若虚甚者,非速救真元不可。姜、桂、附子之属,必所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