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类经图翼
类经图翼
卷十一 针灸要览
十四经针灸要穴歌
〔肺经要穴歌〕手太阴兮经属肺,尺泽肘中约纹是。列缺腕侧一寸半,经渠寸口陷中记。太渊掌后横纹里,鱼际大指节后起。少商大指内侧端,相离爪甲如韭耳。
〔大肠经要穴歌〕手之阳明属大肠,食指内侧号商阳。本节前二间可取,本节后三间勿忘。岐骨间可寻合谷,腕上侧阳溪所藏。三里去曲池二寸,曲池在肘节中央。肩端上肩 骨罅,鼻孔旁乃是迎香。
〔胃经要穴歌〕足阳明兮胃之经,头维额角两边行。颊车耳下曲颊处,地仓夹吻四分平。伏兔还离膝六寸,阴市须从减半论。三里上廉和下廉,膝下相挨各三寸。解溪腕上系鞋处,趺上动脉冲阳遇。陷谷两指节后间,内庭次指外间连。厉兑存于足次指,去甲如韭阳明全。
〔脾经要穴歌〕足太阴脾家经络,隐白起足拇内角。大都在节后肉际,太白从核骨下摸。公孙节后一寸加,商丘踝下微前些。踝上阴交三寸远,辅下阴陵内不差。
〔心经要穴歌〕手少阴经心脉透,少海内廉居肘后。灵道去掌寸半长,通里一寸应非谬。神门掌后锐骨端,少府相随本节边。少冲甲角须求内,二穴皆从小指连。
〔小肠经要穴歌〕手太阳经小肠脉,小指外端寻少泽。前谷还求本节前,后溪节后须从侧。腕骨腕前无待卜,腕中锐下求阳谷。小海肘端外五分,听宫耳内如珠伏。
〔膀胱经要穴歌〕足之太阳属膀胱,睛明起自内 旁。攒竹二穴眉头取,络 后发四寸五。肺俞三椎膈俞七,肝俞九椎之下出。肾俞十四椎间算,膏肓相近四椎半。委中膝 约纹看,承山 下分肉间。昆仑踝下后五分,外踝之下寻金门。申脉也从踝下起,肉际陷中容爪耳。
〔肾经要穴歌〕足有少阴经属肾,涌泉卷指足中心。然谷踝前高骨下,太溪踝后动中寻。踝下四分寻照海,踝上二寸复溜在。阴谷须寻内辅下,大筋小筋中可揣。
〔心包经要穴歌〕手厥阴者心包络,肘内横纹求曲泽。间使掌后三寸量,内关二寸非难索。大陵掌后两筋间,欲取劳宫掌内看。中冲须是求中指,爪甲相连向指端。
〔三焦经要穴歌〕手少阳与三焦连,液门名指节根前。中渚退居本节后,阳池腕上陷中旋。外关腕后二寸地,再加一寸支沟位。天井肘外上一寸,角孙耳廓上边记。丝竹空从眉后取,耳门耳缺之前际。
〔胆经要穴歌〕足少阳胆经听会,开口耳前有空位。临泣发际上五分,目窗更加一寸存。风池陷居后发际,肩井在肩大骨内。带脉肋下一寸八,环跳髀枢中是穴。膝下一寸阳陵泉,踝上四寸阳辅前。丘墟踝下如前陷,临泣四指节后边。侠溪小次岐间缝,窍阴四指内之端。
〔肝经要穴歌〕足厥阴肝在何处,大敦拇指毛中聚。行间动在岐节前,太冲节后有脉据。中封内踝前一寸,曲泉辅下横纹尽。章门脐上二寸量,季肋之端居两旁。期门乳旁一寸半,直下寸半二肋详。
〔督脉要穴歌〕督脉水沟人中起,上星入发一寸止。百会正在顶之巅,风府一寸后发里。哑门入发五分中,大杼一椎骨上逢。腰俞二十一椎下,穴得其真功自隆。
〔任脉要穴歌〕任脉中行正居腹,脐下关元三寸录。气海离脐一寸半,神阙脐中随所欲。水分一寸居脐上,中脘还须四寸足。膻中正在两乳间,欲得承浆唇下蓄。
以上要穴,乃十四经溪谷气血所聚之处,皆极切于用者,较之诸穴有所不同,故撮为此歌,以便记诵,凡业针灸家者,不可不加之意也。
卷十一 针灸要览
诸证灸法要穴
凡用灸者,所以散寒邪,除阴毒,开郁破滞,助气回阳,火力若到,功非浅鲜。故古人灸法,有二报、三报,以至连年不绝者,前后相催,其效尤速,或自三壮、五壮,以至百壮、千壮者,由渐而增,多多益善也。然灸头面者,艾炷宜小,亦不宜多,灸手足者稍倍之,灸腹背者又倍之。若上下俱灸,必须先上而后下,不可先下后上也。凡用火补者,勿吹其火,必待其从容彻底自灭,灸毕即可用膏贴之,以养火气,若欲报者,直待报毕贴之可也;用火泻者,可吹其火,传其艾,宜于迅速,须待灸疮溃发,然复贴膏,此补泻之法也。其有脉数躁烦,口干咽痛,面赤火盛,阴虚内热等证,俱不宜灸,反以助火,不当灸而灸之,灾害立至矣。图翼四卷,有针灸诸则,所当并察。
卷十一 针灸要览
诸证灸法要穴
〔中脏气塞痰上,昏危不省人事〕百会 风池 大椎 肩井 间使 曲池 足三里凡觉手足挛痹,心神昏乱,将有中风之候,不论是风与气,可根据次灸此七穴则愈。
合谷 风市 手三里 昆仑 申脉神阙 凡卒中风者,神阙最佳。罗天益曰:中风服药,只可扶持,要收全功,艾火为良。
盖不惟逐散风邪,宣通血脉,其于回阳益气之功,真有莫能尽述者。详见本穴。
〔偏风半身不遂〕(左患灸右,右患灸左。)
肩 百会 肩井 客主人(主口歪。) 列缺 手三里 风市 曲池 阳陵泉 环跳足三里 绝骨 昆仑 申脉〔口眼 斜〕颊车 地仓 水沟 承浆(偏风口 。) 听会 合谷凡口 向右者,是左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左 陷中二七壮; 向左者,是右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右 陷中二七壮。艾炷如麦粒可矣。
〔口噤不开〕颊车 承浆 合谷〔喑哑〕天突 灵道 阴谷 复溜 丰隆 然谷〔戴眼〕神庭脊骨三椎、五椎,各灸五七壮,齐下火,立效。
〔瘫痪〕肩井 肩 曲池 中渚 合谷 阳辅 阳溪 足三里 昆仑〔角弓反张〕百会 神门 间使 仆参(七壮。) 命门 太冲〔风痹不仁〕天井 尺泽 少海 阳辅 中渚 环跳 太冲
卷十一 针灸要览
诸证灸法要穴
人中(灸七壮,或针入至齿妙。) 膻中(二十一壮。) 百会(暴厥逆泠。) 气海一法以绳围男左女右臂腕为则,将绳从大椎向下,度至脊中,绳头尽处是穴,灸二十一壮。
〔尸厥卒倒气脱〕百会 人中 合谷 间使 气海 关元〔卒忤〕肩井 巨阙
卷十一 针灸要览
诸证灸法要穴
〔头疼身热〕二间 合谷 神道 风池 期门 间使 足三里〔汗不出〕合谷 腕骨 通里 期门 足三里 复溜〔发狂〕百会 间使 复溜 阴谷 足三里〔阴证〕期门 间使 气海 关元〔声哑〕天突 期门 间使 合谷(刺。) 太冲(刺。)
所谓开四关者,即合谷、太冲也。
〔耳聋〕肾俞 偏历 听会〔小便闭〕阴谷 关元 阴陵泉〔舌卷囊蜷〕天突 廉泉 合谷 肾俞 复溜 然谷 血海〔腹胀〕太白 复溜 足三里〔余热〕曲池 间使 后溪
卷十一 针灸要览
诸证灸法要穴
〔虚损注夏羸瘦〕大椎 肺俞 膈俞 胃俞 三焦俞 肾俞 中脘 天枢 气海(真气不足。) 足三里三阴交 长强 崔氏四花六穴一法,取手掌中大指根稍前肉鱼间近内侧大纹半指许,外与手阳明合谷相对处,按之极酸者是穴,此同长强,各灸七壮甚妙。
〔传尸痨〕第一代,虫伤心,宜灸心俞穴,并上下如四花样。第二代,灸肺俞四穴如前。第三代,灸肝俞四穴如前。第四代,灸厥阴俞四穴如前。第五代,灸肾俞四穴如前。第六代,灸三焦俞四穴如前。
此证五日轻,五日重,轻日其虫大醉,方可灸。
一法,灸腰眼穴。(法在图翼十卷。)
一法,凡取痨虫,可于三椎骨上一穴,并膏肓二穴,各灸七壮,然后以饮食调理,方下取虫等药。
〔骨蒸寒热夜热〕百劳 膏肓 肺俞 魄户 脾俞 肾俞 四花穴 间使 足三里〔虚怯饮食不化〕膈俞 脾俞 胃俞 中脘 梁门 内关 天枢 足三里〔多汗少力〕大横〔盗汗〕肺俞 复溜 (疟多汗。)
〔下无痼冷〕 此肾与膀胱虚寒也,多灸愈妙。
肾俞 神阙 关元 气海(阳脱。) 三阴交〔阴寒腹痛欲死〕人有房事之后,或起居犯寒,以致脐腹痛极频危者,急用大附子为末,唾和作饼如大钱浓,置脐上,以大艾炷灸之。如仓卒难得大附,只用生姜,或葱白头切片代之亦可。若药饼焦热,或以津唾和之,或另换之,直待灸至汗出体温为止。或更于气海、丹田、关元各灸二七壮,使阳气内通,逼寒外出,手足温暖,脉息起发,则阴消而阳复矣。
卷十一 针灸要览
诸证灸法要穴
〔吐血〕百劳 肺俞 心俞(夏止五壮。) 膈俞 肝俞 脾俞 肾俞 脊骨(详后便血。) 中脘(虚劳吐血。) 天枢 太渊 通里 间 使 大陵 外关(刺。) 足三里〔怒气伤肝吐血〕膈俞 肝俞 脾俞 肾俞 间使 足三里〔衄血〕上星(灸一壮即止。一曰须七七壮,少则不能断根。) 囟会(亦如上星。) 百劳 风门 膈俞脊骨(详后便血。) 合谷 涌泉一法,于项后发际两筋间宛中穴,灸三壮。盖血自此入脑注鼻中,故灸此立止。
〔便血〕中脘 气海 上二穴灸脱血色白,脉濡弱,手足冷,饮食少思,强食即呕,宜灸之,其效如神。
凡大便下血,诸治不效者,但取脊骨中与脐相平,须按脊骨高突之处,觉酸疼者是穴,方可于上灸之,不疼者非也,灸七壮即止。如再发即再灸七壮,永可除根。至于吐血衄血一切血病,百治不效者,经灸永不再发。
一法,于脊中第二十椎下,随年壮灸之。
〔尿血〕膈俞 脾俞 三焦俞 肾俞 列缺 章门 大敦
卷十一 针灸要览
诸证灸法要穴
大抵水肿极禁针刺。
十般鼓肿要先知,切忌脐高凸四围。腹上青筋休用药,阴囊无缝不堪医。背平如板终难治,掌上无纹有限时。五谷不消十日死,肚光如鼓疗应迟。痰多气短皆无药,十个当知九个危。任使神医难措手,劝君切记此篇书。
又气肿从来不可医,肚光如鼓甚跷蹊。按之如石弹之响,泄气方能见效奇。
水沟(三壮。) 水分(灸之大良。) 神阙(三壮,主水鼓甚妙。) 膈俞 肝俞 脾俞 胃俞 肾俞中脘 气海(气胀,水鼓,黄肿。) 阴交(水肿。) 石门(水肿,七壮。) 中极(水胀。)
曲骨(水肿。) 章门(石水。) 内关 阴市(水肿。) 阴陵泉(水肿。) 足三里 复溜 解溪(虚肿。) 中封 太冲 陷谷(水肿。) 然谷(石水。) 照海 公孙 以上诸穴,择宜用之。
〔血鼓〕膈俞 脾俞 肾俞 间使 足三里 复溜 行间〔单腹胀〕肝俞 脾俞 三焦俞 水分 公孙 大敦〔虚劳浮肿〕太冲
卷十一 针灸要览
诸证灸法要穴
〔久痞〕灸背脊中命门穴两旁各四指许是穴,痞在左灸右,在右灸左。
一法曰,凡治痞者,须治痞根,无不获效。其法于十三椎下,当脊中点墨为记,墨之两旁,各开三寸半,以指揣摸,自有动处,即点穴灸之,大约穴与脐平,多灸左边,或左右俱灸,此痞根也。或患左灸右,患右灸左,亦效。
上脘 中脘 幽门 通谷(结积留饮。) 梁门 天枢 期门(百壮,冶积气上奔甚急欲绝。) 章门(一切积聚痞块。) 气海(百壮。冶一切气块。) 关元(百壮,治奔豚气逆,痛不可忍。) 脾俞三焦俞上穴皆灸积块,可按证选用。
〔肺积〕名息奔,在右胁下。
尺泽 章门 足三里〔心积〕 名伏梁,起脐上,上至心下。
神门 后溪 巨阙 足三里〔肝积〕名肥气,在左胁下。
肝俞(七壮。) 章门(三七壮。) 行间(七壮。)
〔脾积〕名痞气,横在脐上二寸。
脾俞 胃俞 肾俞 通谷 章门(二七壮。) 足三里(上俱七壮。)
〔肾积〕名奔豚,生脐下,或上下无时。
肾俞 关元(瘕癖。) 中极(脐下积聚疼痛。) 涌泉(四五壮,不可太过,炷如麦粒。)
〔气块〕脾俞 胃俞 肾俞 梁门(疼痛。) 天枢长桑君针积块 瘕,先于块上针之,甚者又于块首一针,块尾一针,针讫灸之立应。
卷十一 针灸要览
诸证灸法要穴
〔肺心痛〕卧若伏龟。
太渊(五壮。) 尺泽(五壮。) 上脘 膻中(胸痹痛。)
〔脾心痛〕 痛如针刺。
内关 大都(五壮。) 太白(五壮。) 足三里(连承山。) 公孙〔肝心痛〕 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休息。
行间(七壮。) 太冲(七壮。)
〔肾心痛〕 悲惧相控。
太溪 然谷(各七壮。)
〔胃心痛〕 腹胀胸满,或蛔结痛甚,蛔心痛也。
巨阙(二七壮。) 大都 太白 足三里(连承山。)
〔胃脘痛〕膈俞 脾俞 胃俞 内关 阳辅 商丘〔腹痛腹胀〕膈俞 脾俞 胃俞 肾俞 大肠俞 中脘(脾寒。) 水分 天枢 石门(心下坚满。) 内关足三里 商丘(脾虚腹胀。) 公孙〔少腹胀痛〕三焦俞 章门 阴交(脐下冷疼。) 足三里 气海(治脐下三十六疾,小腹痛欲死者,灸之即生。) 丘墟 太白 行间(寒湿。)
〔上气胸背满痛〕肺俞 肝俞 云门 乳根 巨阙 期门 梁门 内关 尺泽〔诸气痛气膈上气不下〕天突 膻中 中府 膈俞〔绕脐痛〕 大肠病也。
水分 天枢 阴交 足三里〔胁肋胀痛〕膈俞 章门(七壮。) 阳陵泉 丘墟(三壮。)
卷十一 针灸要览
诸证灸法要穴
〔诸隔证〕心俞(七壮。) 膈俞(七壮。) 膏肓(百壮,以多为佳。) 脾俞 膻中(七壮。) 乳根(七壮。) 中脘(七壮。) 天府(七壮。) 足三里(三七壮。)
〔气噎〕天突 膈俞 脾俞 肾俞 乳根 关冲(三五壮。) 足三里 解溪(气逆噎将死。) 大钟〔劳噎〕劳宫〔思虑噎〕神门 脾俞
卷十一 针灸要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