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经图翼


  浊浴 千金翼云:挟胆俞旁行,相去五寸,名浊浴。主胸中胆病,恐畏多惊少力,口若无味,灸随年壮。

  巨阙俞 千金翼云:第四椎名巨阙俞。主胸膈中气,灸随年壮。

  督俞 在第六椎下,两旁相去各二寸。禁针,可灸。一名高盖。

  气海俞 在第十五椎下,两旁相去各二寸。刺三分,留六呼,可灸。

  关元俞 在第十七椎下,两旁相去各二寸。刺三分,留六呼,可灸。主治泻痢虚胀,小便难,妇人瘕聚诸疾。

  腰眼 其法令病患平眠,以笔于两腰眼宛宛中点二穴,各灸七壮。此穴诸书所无,而居家必用载之,云其累试累验。

  主治诸劳瘵已深之难治者,于癸亥日二更尽,入三更时,令病患平眠取穴,灸三壮。

  一传治传尸痨瘵,以致灭门绝户者有之。此证因寒热煎作,血凝气滞,有化而为虫者,内食脏腑,每致传人,百方难治,惟灸可攻。其法于癸亥日二更后,将交夜半,乃六神皆聚之时,勿使人知,令病者解去下衣,举手向上,略转后些,则腰间两旁自有微陷可见,是名鬼眼穴,即俗人所谓腰眼也。正身直立,用墨点记,然后上床合面而卧,用小艾炷灸七壮,或九壮、十一壮尤好。其虫必于吐泻中而出,烧毁远弃之,可免传染。此比四花等穴,尤易且效。

  千金翼云:治腰痛灸腰目 ,在尻上约左右。又云:在肾俞下三寸,夹脊两旁各一寸半,以指按陷中,主治消渴。此二说者,似皆指此穴。

  夹脊穴 肘后云:此华佗法。

  千金翼云:治霍乱转筋,令病者合面卧,伸两手着身,以绳横牵两肘尖,当脊间绳下两旁,相去各一寸半所,灸百壮,无不瘥者。

  下极俞 千金翼云:第十五椎名下极俞,主腹中疾,腰痛,膀胱寒,饮 注下,灸随年壮十七椎穴 千金翼云:转胞腰痛,灸十七椎五十壮。

  回气 在脊穷骨上,赤白肉下。

  主五痔便血失屎,灸百壮。千金翼曰:若灸穷骨,惟多为佳。

  身交 在少腹下横文中。

  千金翼曰:白崩中,灸少腹横文,当脐孔直下,一百壮,及治胞落、 ,须三报之。又治大小便不通。又治尿床者,可灸七壮。

  〔阴部〕横骨 千金翼曰:妇人遗尿不知时出,灸横骨当阴门,七壮。又治 疝,在横骨两旁夹茎灸之。

  泉阴 在横骨旁三寸。

  千金翼云:治 卵偏大,灸泉阴百壮,三报之。

  阴囊下横文 千金翼云:治风气眼反口噤,腹中切痛,灸阴囊下第一横理十四壮。

  阴茎 千金翼云:治卒癫病,灸阴茎上宛宛中三壮,得小便通即瘥,当尿孔上是穴。又灸阴茎头三壮。

  羊矢 在会阴旁三寸,股内横文中,按皮肉间有核如羊矢。可刺三分,灸七壮。

  〔四肢部〕大骨空 在手大指第二节前尖上,屈指当骨节中。灸二七壮,禁针。

  主治内瘴久痛及吐泻。

  拳尖 在中指本节前骨尖上,握拳取之。

  主治风眼翳膜疼痛,患左灸右,患右灸左,炷如小麦。

  五虎 在手食指无名指背间,本节前骨尖上各一穴,握拳取之。

  主治手指拘挛。

  中魁 在手中指第二节前骨尖上,屈指得之。捷法又云在手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

  灸二七壮。盖此以阳溪言也,观者辨之。

  主治五隔反胃。

  手中指第一节穴 千金云:牙齿疼,灸两手中指背,第一节前有陷处,七壮,下火立愈。

  中泉 在手腕外间,阳池、阳溪中间陷中。灸七壮。

  主治胸中气满不得卧,肺胀满膨膨然,目中白翳,掌中热,胃气上逆,唾血,及心腹中诸气痛。

  手掌后白肉际穴 主治霍乱转筋在两臂及胸中,灸手掌后白肉际,七壮。

  手掌后臂间穴 千金云:治疔肿,灸掌后横文后五指许,男左女右,七壮即验,已用得效。又云:治风牙疼,以绳量自手中指头,至掌后第一横文,折为四分,乃复自横文比量向后,于臂中尽处两筋间是穴,灸三壮,随左右灸之,两患者灸两臂,至验。

  虎口 小儿唇紧,灸虎口,男左女右,七壮,又兼灸承浆三壮。又治烦热头疼,刺虎口三分。又治心痛,灸两虎口白肉际,七壮。

  手足髓孔 千金翼云:手髓孔,在腕后尖骨头宛宛中;(此当是下踝前也。)脚髓孔,在足外踝后一寸。俱主痿退风,半身不遂,可灸百壮。

  两手研子骨 千金翼云:豌豆疮,灸两手腕研子骨尖上三壮,男左女右。

  河口 千金翼云:狂走惊痫,灸河口五十壮。在手腕后陷中动脉,此与阳明同也。(按此当是手阳明阳溪之次。)

  肘尖 千金翼云:治肠痈,屈两肘尖头骨,各灸百壮,则下脓血者愈。又云正灸肘头锐骨。

  膝眼 在膝头骨下两旁陷中。刺五分,禁灸。

  主治膝冷痛不已。昔有人膝痛灸此,遂致不起,以禁灸也。玉龙赋云:兼髋骨,治脚腿重痛。

  髋骨 在膝盖上,梁丘旁外开一寸。

  主治两脚膝红肿痛,寒湿走注,白虎历节风痛,腿丫风痛,举动不得。

  风市 在膝上七寸,外侧两筋间。又取法,令正身平立,直垂两手着腿,当中指头尽处陷中是穴。针五分,灸三、五壮。千金云:病轻者不可减百壮,重者灸五、六百壮。

  主治腰腿酸痛,足胫麻顽,香港脚起坐艰难,先泻后补,风痛先补后泻,此风痹冷痛之要穴。玉龙赋云:兼阴市,能驱腿脚之乏力。神农经云:治偏风半身不遂,两脚疼痛,灸二十一壮。

  交仪穴 千金云:妇人漏下赤白,月水不利,灸交仪穴。在内踝上五寸。

  营池四穴 千金云:妇人下血漏赤白,灸营池四穴三十壮。在内踝前后两边池上脉,一名阴阳。

  漏阴穴 千金云:妇人漏下赤白,四肢酸削,灸漏阴三十壮。穴在内踝下五分,微动脉上。

  足太阴、太阳穴 千金云:妇人逆产足先出,刺足太阴入三分,足入乃出针。穴在内踝后白肉际,骨陷宛宛中。又胞衣不出,刺足太阳入四分。在外踝后一寸宛宛中。(按此或即昆仑穴。)

  足踝 千金云:小儿重舌,灸左足踝上七壮。又云:灸两足外踝上三壮。又治齿疼,灸外踝上高骨前交脉上七壮。又治转筋十指拘挛,灸足外踝骨上七壮。又治反胃吐食,灸内踝下稍斜向前有穴,三壮。外台秘要云:向前一指。又治诸恶漏中冷 肉出,灸足内踝上各三壮,二年六壮。

  外踝尖 在外踝尖上三寸。

  主治外转筋,可灸七壮,或刺出血。

  踝尖 在足内踝尖上。

  主治下牙痛,内廉转筋,香港脚寒热,灸七壮,或针出血。

  内昆仑 在足内踝后陷中。

  主治转筋,刺入六分,气至泻之。

  承命 在内踝后,上行三寸动脉中。

  主治狂邪惊痫,灸三十壮。一曰七壮。

  足踵 主治霍乱转筋,灸涌泉三七壮;如不止,灸足踵聚筋上白肉际七壮,立愈。

  阴阳穴 在足拇指下,屈里表头白肉际。

  主治妇人下漏赤白,注泄,灸随年壮,三报之。

  足大指横文穴 三毛中。

  千金翼云:治卒中恶,闷热毒欲死,灸足大指横文,随年为壮。又治阴肿欲溃困惫,灸大拇指本节横文中五壮。一曰随年壮。又治 卵疝气,灸足大指本节间三壮。又治 疝,灸足大指内侧,去端一寸白肉际,随年壮,甚验。若双 ,灸两处。又治 疝,卵肿如瓜,入腹欲死,灸足大指下横文中,随年壮,即肿边灸之,神验。又治老少大便失禁,灸两脚大指去甲一寸所,三壮。又治卒癫病,灸聚毛中七壮。又治鼻衄时痒,灸足大指节横理三毛中十壮,剧者百壮,并主阴肿。又治久魇不醒者,灸两足大指聚毛中,二十一壮。

  独阴 在足趾下横文中。(按捷法云:即至阴穴。当是足小指也。)

  主治干呕吐,小肠疝气,死胎,胎衣不下。

  足第二指上穴 主治水病,灸足第二指上一寸,随年壮。

  手足小指穴 主治食注,灸手小指尖头,男左女右,随年壮。又治消渴证,初灸两手足小指头及项椎随年壮,又灸膀胱俞横三间寸灸之,亦随年壮,五日一报之。又治 疝,灸手小指端七壮,左灸右,右灸左。

  手足大指爪甲穴 千金翼云:治卒中邪魅,鼻下人中,及手足大指爪甲,令艾炷半在爪上,半在肉上,灸七壮,不止,十四壮,炷如雀矢。又十三鬼穴,于第二次下针,刺手大指爪甲下,入肉三分,穴名鬼信。又第三次下针,刺其足大指爪甲下,入内二分,穴名鬼垒。又治小便数而少且难,男辄失精,此方甚验,令其人合掌,并两大指,灸甲角肉际,两指共此一壮,亦灸足大指与手同,各三壮,三日一报之。又治 病阴肿,令并足,合两拇指爪甲,以一艾炷,灸两爪端方角上,七壮。又秦承祖灸鬼法,名鬼哭穴,以两手大指相并缚定,用艾炷骑缝灸之,令两甲后连肉四处着火,一处无火则不效,灸七壮,或二七壮。一曰:前秦承祖所用者,是名手鬼眼。又二穴在两足大拇指间,亦与取手穴同法,是名足鬼眼,用治癫痫梦魇鬼击,灸之大效,亦治五痫呆痴,及伤寒发狂等证。

  〔鬼穴部〕鬼城 十指端。

  千金云:邪病大唤,骂詈狂走,十指端去爪甲一分主之,一名鬼城。又治指忽掣痛不可忍,灸指端七壮。

  鬼床 千金云:第七次下针,在耳垂下五分,用火针三下,名鬼床。治百邪癫狂。

  鬼藏 千金云:第十一次下针,阴下缝,女人玉门头,灸三壮,名鬼藏。

  鬼封 千金云:第十三次下针,在舌头,当舌中下缝,刺贯出舌上,仍以一板横口吻安针头,勿令舌动,名鬼封。

  千金方十三鬼穴须知百邪所为癫狂病,针有十三穴须认。凡针之用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第二手大指甲下,穴名鬼信刺三分。三针足大指甲下,名曰鬼垒二分深。四针掌上大陵穴,八寸五分为鬼心。五针申脉名鬼路,火针三下七 。第六却寻大椎上,入发一寸名鬼枕。七刺耳垂下五分,名曰鬼床针要温。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九针间使鬼路上,十针上星名鬼堂。十一阴下缝三壮,女玉门头为鬼藏。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针仍要七 。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是名为鬼封。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孤穴只单通。此是先师真妙诀,猖狂恶鬼走无踪。

  扁鹊曰: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凡刺之法,先从鬼宫起,次针鬼信,便至鬼垒,又至鬼心,不必尽针,止五六穴,即可知矣。……男从左起针,女从右起针。若数处不言,便当遍刺,根据诀而行之。

  〔崔氏四花六穴〕凡男妇五劳七伤,气血虚损,骨蒸潮热,咳嗽痰喘,五心烦热,四肢困倦,羸弱等证,并皆治之。

  第一次先取二穴,令患人平身正立,取一细绳约长三四尺者,蜡之勿令伸缩,乃以绳头与男左女右足大拇指端比齐,令其顺脚心,至后跟踏定,却引绳向后,从足跟足肚贴肉直上,比至膝湾曲 中大横文截断,次令病者平身正坐,解发分顶,中露头缝,取所比蜡绳,一头齐鼻端按定,引绳向上,循头缝项背,贴肉垂下至绳头尽处,以墨记之。(此非灸穴。)别又取一小绳,令患者合口,将绳双折,自鼻柱根按定,左右分开,比至两口角加人字样截断,却将此绳展直取中,横加于前记脊背中墨点之上,其两边绳头尽处,以墨记之,此第一次应灸二穴,名曰患门。

  上法若妇人足小者,难以为则,当取右臂自肩 穴起,以墨点记,伸手引绳向下,比至中指端截断,以代量足之法,庶乎得宜。

  第二次取二穴,令患人平身正坐,稍缩臂膊,取一蜡绳绕项后向前双垂头与鸠尾尖齐,双头一齐截断,却翻绳头向后,将此绳中折处正按结喉上,其绳头下垂脊间处,以墨记之。

  (此非灸穴。)又取一小绳,令患人合口,横量齐两吻截断,还加于脊上墨点处,横量如前法,于两头尽处点记之,此是第二次应灸两穴,即四花之左右二穴也。

  前共四穴,同时灸之,初灸七壮,或二七、三七壮,以至百壮为妙。俟灸疮将瘥,或火疮发时,又根据后法灸二穴。

  后次取二穴,以第二次量口吻短绳,于第二次脊间墨点处,对中直放,务令上下相停,于绳头尽处以墨记之,此是灸穴,即四花之上下二穴也。

  上共六穴,宜择离日火日灸之,灸后百日内,宜慎房劳思虑,饮食应时,寒暑得中,将养调护。若疮愈后,仍觉未瘥,根据前再灸,无不愈者,故云累灸至百壮。但脊骨上两穴不宜多灸,凡一次只可三五壮,多则恐人倦怠。若灸此六穴,亦宜灸足三里泻火方妙。

  愚按前法,灸脊旁四穴,上二穴近五椎,心俞也;下二穴近九椎,肝俞也。崔知悌不指穴名,而但立取法,盖欲人之易晓耳。然稽之脊背穴法,则太阳二行者,当去脊中各开二寸,方得正脉,乃可获效,用者仍宜审之。

  〔骑竹马灸法〕主治一切痈疽恶疮发背,妇人乳痈,皆可治之。

  量法,用薄篾一条,以男左女右手臂腕中,自尺泽穴横文起,比至中指端,齐肉尽处,截断为则。却用竹杠一条,令病者脱去上衣,正身骑定,使两人前后杠起,令病患脚不着地,仍令二人扶之,勿使伛偻摇动。却将前所量篾,从竹杠坐处尾 骨下,着杠比起,贴脊直上,至篾尽处点记之,此是取中,非灸穴也。更用薄篾量手中指,用同身寸法,取定二寸,平放于脊中墨点上,各开一寸是穴,(一本作各开二寸。)灸五七壮。一曰疽发于左则灸右。疽发于右则灸左,甚则左右皆灸。盖此二穴,乃心脉所过之处。凡痈疽皆心火留滞之毒,灸此则心火流通而毒散矣。起死回生之功,屡试屡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