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见诸血门本证)
或有气闭。而小便不通。至脐下气瘕结痛。以五香散。间服独味琥珀末。以灯心汤下。
甚效。女人多有此证。
卷之八·大小腑门
白浊
有白浊人。服玄兔丹不愈。服附子八味丸即愈者。不可不知。
有小便如常。停久才方淀浊。有小便出即如泔。若小儿泔病者。并宜厘清饮。加白茯苓半钱。
如服药未效。宜四七汤。吞青州白丸子。及辰砂妙香散。吞玄兔丹及小菟丝子丸。山药丸如白浊甚。下淀如泥。或稠粘。如胶。频逆。而涩痛异常。此非是热淋。此是精浊窒塞窍道而结。宜五苓妙香散。吞八味丸。小菟丝子丸。精者血之所化。有浊去太多。精化不及赤未变白。故成赤浊。此虚之甚也。何以知之。有人天癸未至。强力好色。所泄半精半血若溺不赤。无他热证。纵虽赤浊。不可以赤为热。只宜以治白浊施之。
若溺赤下浊亦赤。口渴时发热者。唇砂妙香散。吞灵砂丹。或清心莲子饮。发热不退。
口燥舌干之甚者。此乃精亏内燥。肾枯不润。四物汤。吞玄兔丹。和八味丸久服。乃效。
卷之八·大小腑门
遗精
(附遗沥梦遗)
遗精。得之有四。有用心过度。心不摄肾。以致失精者。有因思色欲不遂。精色失位。
输泻而出者。有欲太过滑泄不禁者。有年壮气盛。久无色欲。精气满泄者。然其状不一。或小便后去多不可禁者。或不小便而自出。或茎中出而痒痛。常如欲小便者。并宜先用辰砂妙香散吞玉华白丹。佐以威喜丸。或厘清饮。别以绵裹龙骨同煎。或厘清饮。半帖。加五倍牡蛎粉白茯苓五味子各半钱。
失精梦泄。亦有经络热而得者。若以虚冷。用热剂则精愈失。本事方清心丸。用黄皮脑子者。最良然亦必恍惚膈热。乃验其热证也。以此见赤浊。亦有自热而得。亦可用此。
若是用心过度。得之。宜远志丸用交感汤。加莲子肉。五味子吞下。仍佐以灵砂丹。
若审是思色欲不遂得之。且以四七汤。吞白丸子。甚者耳闻目见。其精即出。名曰白淫妙香散。吞玉华白丹。
若审是色欲过度。下元虚惫。泄滑无禁。宜正元饮。加牡蛎粉。肉苁蓉各半钱。吞养气丹。或灵砂丹。仍佐以鹿茸丸。山药丸。大菟丝子丸。固阳丸之类。
审是壮盛满溢者。本事方清心丸。仍服黄 六一汤。便虽非对。缘精髓满溢。姑以白燥之。
遗沥。比之遗精稍少。小便有数点稠粘。茎头微痛。或小便已停。原时方有一二滴沾 。
其病不出前所因。宜审用前药。
梦遗。俗谓之夜梦鬼交。宜温胆汤。去竹茹加人参。远志。莲肉。酸枣仁炒。茯神各半钱。吞玉华白丹。固阳丸。梦遗亦备前肆证。宜审其所惑。用前药。
治小便注杆甘疮。用脑子二钱半。雁爪黄莲一钱半。炉甘石一钱。葱头七个。陈荷叶一片。
花椒一撮。先以葱头荷叶花椒煎汤二碗。待温时留瓶内。浸洗。小便干净。将前炉甘石。用火红。于煎至黄莲水内。浸湿又烧又浸。烧烊为度。安于冷地上。以碗盖之。候冷。研末入脑子和匀。将前汤洗净。用药末之。妙不过二三度。即愈。
卷之八·大小腑门
三消
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也。久久不治。气尽虚则无能为力矣。有一僧专用黄 饮加减。
其论盖详之。益血为主。三消。小便去多上消消心。心火炎上。大渴而小便多。中消消脾。脾气热燥。饮食倍常。皆消为小便。下消消肾。肾衰不能摄水。故小便虽多而渴。然小便既多。津液必竭。久而未有不渴者。谓之全不渴。未有的论。诸消不宜用燥烈峻补之剂。惟当滋养。除消脾外。心肾二消。宜用黄 饮。吞八味丸。或玄兔丹。或小菟丝子丸。又竹龙散皆可。又用六神饮亦治肾消。惟脾消则加当归。去黄 。三消小便既多。大便必秘宜常服四物汤。润其大肠。如加人参木瓜花粉在人。仍煮四皓粥食之。糯米泔。折二。亦可冷进。
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气。在溺桶中滚涌。其病为重。更有浮在溺面如猪脂。溅在桶边如 烛泪。此精不禁。真元竭矣。
上消中消。心脾既如此热。小便涩少而反无禁。盖燥热在上。虚冷在下。阴阳不交。所以成消渴。
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目无见。或手足偏废如风疾非风。然此证消肾得之为多。消心之病往往因欲饮食过多。及食啖辛热。饮引既多。小便亦多。当抑心火使之下降。自然不渴。
宜半夏泻心汤。去干姜。加栝蒌干葛如其数。吞猪肚丸。或酒连丸。仍佐独味黄连汤。多煎候冷。遇渴恣饮。久而自愈。或自糯米煮稀粥。然同颖汤。梅花汤二药。于三消有渴者。皆可用。若因用心过度。致心火炎上。渴而消者。宜黄 饮。加莲肉远志各半钱。吞玄兔丹。
仍以大麦煎汤。间下灵砂丹。
消脾。缘脾经燥热。食物易化。皆为小便。转食转饥。然脾消又自有三。曰消中。曰寒中。曰热中。宜用莲茗饮加生地黄干葛各半钱。或乌金散。或止用莲茗饮。
若因色欲过度。水火不受。肾水下泄。心火自炎。以致渴浊。不宜备用凉心冷剂宜坚肾水以济心火。当用黄 饮加苁蓉五味各半钱。吞八味丸及小菟丝子丸。玄兔丹。鹿茸丸。加减安肾丸。皆可选用。或灵砂丹。消肾为病。比诸为重。古方谓之强中。又谓之内消。多因恣意色欲。或饵金石。肾气既衰。石气独在精水无取养。故常发虚阳。不交精出。
小便无度。唇口干焦。黄 饮、吞玄兔丹。八味丸。鹿茸丸。加减肾气丸。小菟丝子丸。灵砂丹皆可选用。或未效。黄 饮加苁蓉北五味山茱萸各四分。荠笼丸。苁蓉丸。
又有果木渴。因多食果子所致。宜麝香之药。
卷之八·大小腑门
大便秘
有风秘。冷秘。气秘热秘。又有老人津液干燥。是名虚证。妇人分产亡血。及发汗利小便。
病后血气未复。皆能作秘。俱宜麻仁丸。风秘之病。由风搏肺脏。传于大肠。故传化难。或其人素有风病者。亦多有秘。宜小续命汤。去附子倍芍药。入竹沥两蚬壳许。实者。吞脾约麻仁丸。虚者吞养正丹。冷秘由冷气横于肠胃。凝阴固结。津液不通。胃道秘塞。其人肠内气攻。喜热恶寒。宜藿香正气散。加官桂枳壳各半钱。吞半硫丸。热药多秘。惟硫黄暖而通。冷药多泄惟黄连肥肠而止泄。气秘而气不升降。谷气不行。其人多噫。宜苏子降气汤。加枳壳。吞养正丹。或半硫丸来复丹未效。佐以木香槟榔丸。欲其速通。则枳壳生用。
热秘面赤身热。肠胃胀闷。时欲得冷。或口舌生疮。此由大肠热矣。宜四顺清凉饮。吞顺肠丸。或木香槟榔丸。有气作疼。大便秘结。用通剂而便愈不通。便有秘气。强饮通之。虽通复闭。或迫之使通。因时下血者。此惟当顺气。气顺便自通。顺气之法。又当求温暖之剂。
曾有下巴豆等药不通。进丹附却通。不可不知。老人虚秘。及出汗利小便过多。一切病后血气未复而秘者。宜苏子降气汤。倍加当归。吞威灵仙丸。或肉黄饮苁蓉顺肠丸尤宜。
如妇人下血而秘者。见妇人门。
伤寒阳明经热实而闭。见诸伤门伤寒证。
宿食留滞。结而不通。腹胀气急。胸中痞满。宜感应丸加巴豆。
凡诸秘服药不通。或兼他证不受药者。用蜜皂角兑。冷秘生姜兑亦佳。
卷之八·大小腑门
溏泄
冷泄不言而喻。热亦能泻者。盖冷泻譬之盐见火热则凝。冷则复消。热泻譬之水寒则结凝热则复化为水。此外证状不一。疑似之间。并用先见分水丸一二服。惟伤食泻不可用。
寒泻。寒气在腹。攻刺作痛。洞下清水。腹内雷鸣。米饮不化者。理中汤或附子补中汤吞大已寒丸。宜附子桂香丸。畏食者。八味汤。
五虚者。死。脉细脾寒。少气。前后泄痢。饮食不入。元是冷泻。因泻而烦躁。饮水转饮转泻者。参附汤。理中汤。加茯苓黄连。名连理汤。用之多有奇功。且如今当暑月。若的知暑泻。自合用暑药。的知冷泻。自合热药。中间有一等盛暑。又复内伤生冷。非连理汤不可。
下泄无度。泄后却弹过响。肛门热。小便赤涩。心下烦渴。且又喜冷。此药为宜。若元是暑泻。经久下元虚甚。日夜频并。暑毒之势已然。而泻不已。后用暑药。则决不能取效。便用姜附辈。又以难施。疑似之间。尤宜用此。余生治伤寒协然自利。有用白姜黄连对半。名金银汤。即此意也。然不若连理汤为稳。如寒泻服上药未效。宜木香汤。或姜附汤。六柱汤。
吞震灵丹养气丹。手足厥逆者。兼进朱砂丹。药食方入口而即下者名曰直肠。难治。如泻已愈而精神未复旧者。宜十补汤。寒泻腹中大疼。于服前药外。间进乳豆丸。服诸热药以温中。
并不见效。登圊不迭。秽物而出。此属下焦。宜桃花丸二五粒诃梨勒丸以涩之。
热泻。粪色赤黄。弹响作痛。粪门焦痛。粪出谷道。犹如汤热。烦渴小便不利。宜五苓饮。吞香连丸。
暑泻。由胃感暑气。或饮啖日中之所晒物。坐日中热处。证状与热泻略同。宜胃苓饮。
或五苓散。加车前子少许。兼进来复丹。丹泻。津液既去。口必渴。小便多是赤涩。未可便作热论。的知热泻。方用冷剂。不然。勿妄投以致增剧。泻止渴自止。小便赤能如常气泻。肠鸣。气走胸膈。痞闷腹急而痛。泻则腹下须臾又急。亦有腹急气塞而不通者。
此由中脘停滞。气不流转。水谷不分所致。宜大七香丸。入米煎服。久而不愈者。宽中散。吞震灵丹。仍佐以米饮调香附末。
湿泻。由坐卧湿处。以致湿气伤脾。土不克水。梅雨阴久。多有此病。宜除湿汤。吞戊己丸佐以胃苓汤。重者宜术附汤。如其人本不甚泻。每日两三次鸭溏。此脾家不燥。常服平胃散自愈。缘内有苍术。可以燥脾。
伤食泻。因饮食过多。有伤脾气。遂成泻泄。俗呼为伤败腹。其人必噫气如败卵臭。宜治中汤加砂仁半钱。或七香丸红丸子杂服。
食积腹痛而泻。不可遽用治中兜住。先用调脾饮。吞感应丸。或因食一物过伤而泻。后复食之即泻者。以脾为其所伤未复而然。宜健脾汤。因食冷物停滞伤脾。脾气不暖。所食之物。不能消化。泻出而食物如故。宜治中汤加干葛。吞酒煮黄连丸。于泻中求之。
有脾气久虚不受饮食者。食毕即肠鸣腹急。尽下所食物。才方宽快。不食则无事。俗名录食泻。经年累月。宜快脾丸下二五粒。因伤于酒。每晨起必泻。宜理中汤加干葛。吞酒煮黄连丸或重而泻泄频数者。宜冲和汤。
因伤面而泻者。养胃汤加萝卜子。炒研破一钱。痛者。更加木香半钱。泻甚者。去藿香加炮姜如其数。泻已愈隔年。及后期复泻。古论云。病有期年而发者。有积故也。宜感应丸。
有每日五更初洞泻。服止泻药并无效。米饮下五味丸。或专以杜五味煎饮。宜治脾肾泄虽省节饮食。大段忌口。但得日间上半夜无事。近五更其泻复作。此病在肾。俗呼脾肾泄。分水饮下二神丸。及椒朴丸。或平胃散。下小茴香丸。病久而重。其人虚甚。椒附汤。
卷之八·大小腑门
交肠
交肠之病。大小便易位而出。盖因气不循故道。清浊混淆。宜五苓散调气散各一钱。加阿胶末半钱。汤调服。或研黄连阿胶丸为末。加木香末少许。再以煎汤送下。
卷之八·大小腑门
泻血
泻血。当辨其色。色鲜为热。色瘀为寒。热血连蒲饮。寒血理物汤。血色鲜红者。多因内蕴热毒。毒瓦斯入肠胃。或因饮酒过多。及啖糟藏炙爆。引血入大肠。故泻鲜血。宜连蒲散。吞黄连阿胶丸及香连丸。或一味黄连煎饮。大泻不止者。四物汤加黄连槐花。仍取血见愁草少许。生姜捣取汁。和米饮服。于血见愁草中加入侧柏叶。与生姜同捣汁尤好。有毒暑入肠胃下血者。一味黄连煎汤饮。
有肠风下血。以香附末加百草霜。米饮调服。加入麝香少许。其应尤捷。
泻血色瘀者。为寒血。逐气走。冷气入客肠胃。故下瘀血。理中汤不效。宜黑神散。米饮调下。中用附子者佳。或用胶艾汤。加米煎。吞震灵丹。
扑内损。恶血入肠胃。下出浊如瘀血者。宜黑神散。加老黄茄为末。酒调下。
有风入肠胃。纯下清血。或风湿入肠胃。下如豆汁。或下瘀血。并宜胃风汤胶艾汤。
泻血或淡或浊。或鲜或瘀。亦宜胃风汤。吞驻车丸。或独泻血。或与粪俱出。当辨其色与所感施治。
有腹痛者。乃是血不循理。故尔作痛。却无里急后重及缠坠等患。不可因痛认为血痢妇人因月事不通。血不循故道。从后分出者。当调其经。见妇人门。
泻血过多。手足厥冷而眩晕者。当审其寒热施治。不可因眩晕而便用附子热药。寒血犹可。热血为害不少。
卷之八·大小腑门
肠风脏毒
(附痔漏肠痈)
血清而色鲜者为肠风。浊而黯者为脓毒。或在粪前。或在粪后。并宜米饮汤调枳壳散。
下酒煮黄连丸。或枳壳散。或乌梅丸。此乃因登圊粪中有血。却与泻血不同。或用小乌沉汤和黑神散。米饮调下。粪前后有血皆可用。色瘀尤甚捷。
脏毒者。蕴积毒瓦斯。久而始见。肠风者。邪气外入。随感随见。此三因方五痔脏毒肠风辨之甚详。脏毒肠风之血。出于肠脏间。五痔之血。出于粪门蚀孔处。治各不同。无择翁乌连汤治脉痔外无形。而所下血一线如箭。或点滴下不能已。此由脉窍中来也。其方已录千里镜血色清鲜者。以瓦松烧灰研细。米饮调服。宜减桂五苓饮。加茅花半钱。吞荆梅花丸。仍以侧柏叶同姜烂捣。冷水解下。侵些米饮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