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又有呕吐。诸药不效。又别无前项痰气等证。乃蛔在胸膈作呕。见药则动。动则不纳药药出而蛔不出。虽非吐蛔之比。亦宜用吐蛔药。或于治呕药中。入炒川椒十粒。蛔见椒。则头伏故也。
曾有患人用附子理中汤四逆汤。加丁香。到口即吐。后去干姜。只参附。加丁木二香煎更磨入沉香。药立吐定。盖虚痰气凝结。丁附既温。佐以沉木香则通。干姜白术则泥耳。
卷之六·诸嗽门
吐血
(见血门)
卷之六·诸嗽门
停饮伏痰
饮凡有六。悬溢交痰留伏。痰饮。特六饮之一耳。人病此而止曰痰饮者。盖停既久。未有不为痰。多因气道闭塞。津液不通。譬如沟渠壅遏。积淹停滞。则倒流逆上。瘀浊臭秽。无所不有。若不疏决沟渠。而欲澄治已壅之水。而使之清。无是理也。
凡为喘、为咳、为呕、为泄、为眩、为晕、心嘈、怔忡、惊悸、为寒热、痛肿、为痞膈、为壅闭。或胸胁间辘辘有声。或背心一片常如水冷。皆饮食所致。此即如水之壅。有瘀浊臭秽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并宜苏子降气汤。导痰汤各半帖。和煎。或小半夏茯苓汤。加枳实木香各半钱。吞五套丸。或以五套丸料。根据分两作饮子煎服。尤好。平居皆无他事。只有痰数口。或清或坚。宜二陈汤小半夏茯苓汤。痰多间进青州白丸子。和来复丹服。来白丸如和以八神来复丹。即名青神丸。此非特治痰饮。
尤甚疗喘、嗽、呕、吐逆、翻胃。若服药未效者。二生汤。加木香半钱。若顽涎随气逆上不为药解。当自下部利之宜五膈宽中散。加半夏半钱。吞破饮丸。仍佐以半硫丸。恐大便复秘。饮利不尽。半硫丸当常服。若大便先不因药自利。及老人虚人。当利其小便。宜小半夏茯苓汤。改用赤苓而倍之。或导痰汤。加猪苓半钱。
痰饮晕眩。及成饮厥者。宜别加木香二生汤吞青州白丸子和灵砂丹名青令丹或吞养正丹半硫丸痰饮流入四肢。令人肩背酸疼。两手软痹。医误以为风。则非其治。宜导痰汤。加木香姜黄各半钱。
病痰饮而变生诸证。不当为诸证牵掣。妄言作名。且以治饮为先。饮消则诸证自愈。有卒然昏闷。口眼 斜。似中而实非中。四肢战曳。身如浮云。似虚而实非虚。皆痰饮所为也。又有肾虚寒。不能摄水。致邪水溢上。故作痰饮。宜八味丸。
卷之六·诸嗽门
翻胃
翻胃之病。所以重于呕吐者。呕吐食入即吐。翻胃则或一日半日食复翻上。不化如故。
腹中非不欲食。不肯留。胃气不温。不能消食。食既不消。不为糟粕。而入大肠。必随气逆上。
从口而出。故翻胃人胸膈多为冷气所痞。二陈汤。加丁香十粒。枳壳半钱。或治中汤。加枳壳砂仁各半钱。半夏一钱。入米与生姜同煎。
若胃寒甚服药而翻者。宜附子粳米汤。加丁香十粒砂仁半钱。大便秘者。更加枳壳半钱若胸膈痞甚而翻。宜谷神嘉禾散。生附一钱。或丁沉透膈汤。五膈宽中散。加生附一钱仍以来复丹。升降其阴阳。通其隧道。半硫丸。亦可通之。隧道久不通。名结肠翻胃。半硫丸尤宜。百药无效。势危笃者。宜桂香。青金散以坠之。一法用胡椒一味。醋浸之。晒干。醋浸不计遍数。愈多愈好。碾末醋糊为丸。淡醋汤下十丸。加至三四十丸。
卷之六·诸嗽门
不喜食
脾运食而传于肺。脾气不足。故不喜食。宜启脾丸。煮朴丸。若脾虚而不进食者。当实脾。
宜鹿茸橘皮煎丸。若脾冷甚而不进食者。理中汤。未效。附子理中汤。加砂仁半钱。或丁香煮散。心肾虚。致脾气不足以运者。鹿茸橘皮煎丸。脾上交于心。下交于肾者也。
卷之六·诸嗽门
噫气吞酸
吞酸者。宿食所为。故曰中脘有饮。嘈有宿食。则酸。噫气吞酸。嗳宿腐气。逆咽酸水亦有每晨吐清酸水数口。日间无事者。亦有膈间常如酸折。皆饮食伤。兼中脘所致。生料平胃散。加神曲麦 各半钱。或八味平胃散。
卷之六·诸嗽门
咳逆
胃实即噫。胃虚即哕。逆者。胃中虚。膈上热也。咳逆为病。古为之哕。近为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气自逆而呃上。此证最危。间有热呃。已见伤寒证。其有他病发呃者。皆属寒。宜用半夏一两。生姜两半。水一碗。煎半碗热服。或用丁香十粒。柿蒂十个。切碎。白水盏半煎。或理中汤加枳壳茯苓各半钱。半夏一钱。不效。更加丁香十粒。
亦有无病。偶然致呃。此缘气逆而生。重者或经一二日。宜小半夏茯苓汤。加枳实半夏汤。
或用煎汤。泡萝卜子。研取汁。调木香调气散。乘热服。逆气用之。最佳。若胃中寒甚。呃逆不已。或复加以呕吐。轻剂不能取效。宜丁香煮散。以及附子粳米汤。增炒川椒丁香。每服各二十三粒。
卷之七·寒热门
疟寒热
疟证不一。其名亦殊。初得之。病热正炽。一二发间。未宜遽截。不问寒热多少。且用清脾饮。草果饮。或二陈汤。加草果半钱。或生料平胃散。加草果半钱。前胡半钱。亦有非疟非劳等疾。而自成寒热。乃是痰饮为之。不可不审。去痰行饮。则愈。
初发之际。风寒在表。虽寒热过后。而身体常自疼。常自畏风。宜草果饮。或养胃汤。
每服加川芎草果各半钱。热少者。进取微汗寒多者宜快脾汤。或养胃汤。每服加草果半钱。服药后寒仍多者。养胃汤。每服加熟附官桂各半钱。独寒者尤宜。不效。则七枣汤。热多者。宜驱疟饮。或参苏饮。每服加草果半钱。大热不除。宜小柴胡汤。渴甚。则佐以五苓散。入辰砂少许。独热无寒。宜小柴胡汤。热虽剧不甚渴者。于本方加桂四分。热多而脾气怯者。柴朴汤。寒热俱等者。常服。宜如上项二陈汤。平胃散。加料之法。发日进柴胡桂姜汤。候可截则截之。有独热。用清脾饮效者。内烦增参作一钱重。然恐非特可治独热也。食疟。乃是饮食伤脾得之。
或疟已成。而犹不忌口。或寒热正作时。吃食。其人噫气吞酸。胸膈不利。宜生料平胃散。每服加草果半钱。砂仁半钱。仍佐以红丸子。七香散。
暑疟。其人面垢口渴。虽热已退后。无事之时。亦常有汗。宜养胃汤一帖。香薷饮一帖和匀作二服。渴甚。汗出多者。加味香薷饮。间进辰砂五苓散。不问未发。其人呕吐痰食俱出宜多进二陈汤。每服草果加之半钱。又恐伏暑蕴结为痰。宜消暑丸。更于暑疟中求之。有四五发已后。应诸证。并可截疟丹。未愈再进。
久疟。经年累月。名曰疟母。又名劳疟。不宜十分攻之。所谓久疟不治者。是也。进四兽饮间山甲丸。疟愈后调理。宜生料平胃散。每服加人参茯苓各半钱。或用四君子汤。加陈皮一钱半。即异功散。
外有伤寒。往来寒热如疟。劳病。往来寒热。亦如疟。谓之如疟。非真疟也。然伤寒寒热如疟。初必恶风寒。发热。头痛体疼。自太阳经而来。劳病寒热如疟。初必五心发烦热。劳倦咳嗽。久乃成寒热。与正疟自不同。诸病皆有寒热。如失血痰饮。 瘕积聚。小肠 气。风寒暑湿。食伤发劳。劳瘵。疮毒。香港脚。已各见本门。其余不能尽举。应有不如发疟之传为寒热者。须问其元有何病。而生寒热。则随病施治。寒热发作有期者。疟也无期者。诸病也。
近世因寒热发作。见其指甲青黑。遂名曰沙。或戛或挑。或灌以油茶。且禁其服药。此病即是南方瘴气。生料平胃散。加草果槟榔。正宜所治。岂有病而无药哉。
卷之七·寒热门
独寒
有寒而未即为热者。或寒一二日后。方热。有寒而终于无热者。惟伤寒有此为多。他证亦或有之。当随证施治。
有虚常自畏寒。或觉冷在骨肉间。或冷从下起。经旬积月。宜以果附为君治之。
卷之七·寒热门
独热
三消。诸失血后。蓐劳久痢诸虚后。发热者。皆非美证。有当直攻其发者。有不当专治其热者。因他病而发为热者也。当随证用药中。加入退热药。
外有每遇夜。身发微热。病患不觉。早起动作无事。饮食如常。既无别证可疑。只是血虚阴不济阳。宜润补之。参苏饮二分。四物汤一分和匀。名茯苓补心汤。候热稍减。继以养荣汤。十全大补汤。
又有服金石辛热者。甘草乌豆汤下。火邪者。艾汤下。饮食者。干姜汤下。炙爆者。枳壳甘草汤下。
卷之七·寒热门
潮热
(附虚烦)
潮热有二。有实而潮热者。有虚而潮热者。惟伤寒日晡发热。乃胃实别无虚证。
其余有潮热者。当审其虚实。若潮热大便坚涩。喜冷畏热。心下 然睡卧不着。此皆气盛。所谓实而潮热者也。轻宜参苏饮。重则小柴胡汤。
若潮热而气消乏。精神憔悴。饮食减少。日渐 羸。虽病暂去。而五心常有余热。此属虚证。宜茯苓补心汤。十全大补汤。养荣汤之类。病后欠调理者。八珍散主之。
有潮热似虚。胸膈痞塞。背心疼痛。服补药不效者。此乃饮证随气而潮。故热随饮而亦潮。宜于伤饮中寻药。
诸汗并霍乱吐泻后。应有渗泄。而津液去多。五内枯燥者。皆能虚烦。以阴血不足以济阳。
阳气偏胜。故虚热而烦。宜参苏饮。去苏倍参。加麦门冬半钱。烦而渴者。独味人参汤。加以小便不利者。春泽阳。加以心经热而躁者。辰砂五苓散。烦而呕。不喜食者。橘皮汤。烦而睡。不宁者。温胆汤。大烦身热甚者。竹叶石膏汤。血虚生烦见前诸证者。茯苓补心汤。
外有一得病时节。即恶寒身不疼。头不痛。但烦热者。亦名虚烦。内外俱不可攻之。必遂损竭。宜参苏饮。去苏倍参。或更加石膏半钱。不愈者。竹叶石膏汤。兼有上项证候者。于前药选用。其人虚甚。不宜专用凉剂者。茯苓补心汤。
卷之八·大小腑门
小便多
小便多者。乃下元虚冷。肾不摄水。以致渗泄。宜菟丝子丸八味丸。玄兔丹。生料鹿茸丸。
有人每日从早至午前。定尿四次。一日之间。又自无事。此肾虚所致。亦由脾肾泄。早泄而晚愈。次日又复然者也。
若小便常急。遍数虽多。而所出常少。放了复急。不涩痛。却非淋证。亦有小便毕。少顷忽再出些小者。多因自忍尿。或忍尿行房事而然。宜生料五苓散。减泽泻之半。加阿胶一钱。
吞八味丸。此丸须用五味子者。
睡着遗尿者。此亦下元冷。小便无禁而然。宜大菟丝子丸。猪胞炙碎煎汤下。(凡遗尿皆属虚。古书云。实则失气虚则遗尿。)
有盛喜致小便多。日夜无度。乃喜极伤心。心与小肠为表里。宜厘清饮。四七汤。各半帖。和煎。仍以辰砂妙香散。吞小菟丝子丸。或玄兔丹。
卷之八·大小腑门
淋闭
古名曰癃者。罢也。不通为癃。不约为遗。小便滴沥。涩痛者。谓之淋。小便急满不通者。
谓之闭。宜五苓散。灯心汤调服。暑月多有此患。止宜本药。闭而不通。脐下胀为癃起。以灯心汤。五苓散。或洗慈汤。调独味琥珀末。仍令其以盐填脐下。更滴之以水。
若服凉药不效。审是冷秘。宜炒盐熨其小腹。或洗慈汤熏洗。有腹急而小便若不通。用剂愈甚。宜以盐实脐中。就盐上灼艾。十来壮。
有淋病。下诸通便剂愈。不通。用木香流气饮。或别用通气香剂才愈者。此乃气淋。出于冷热淋之外。
有似淋非淋。小便色如米泔。或便中有如鼻涕之状。此乃精尿俱出。精塞窍道。故便欲出不能而痛。宜大丝子丸。鹿茸丸之类。然此即膏淋。谓其非淋。亦不可。血淋一证。须看血色。分冷热。色鲜者。心小肠实热。色瘀者。肾膀胱虚冷。若的是冷淋。及下元虚冷。血色瘀者。并宜汉椒根。锉碎。不拘多少。白水煎候冷进。
小便涩痛。常急欲溺。及去点滴。茎中痛不可忍者。此五淋病。生料五苓散。加阿胶七分。
或五苓散。加车前子末少许。或五苓散和益元散等分。或五苓散。并可吞火府丹。佐以导赤散。
若热极成淋。服药不效者。宜减桂五苓散。加木通滑石灯心瞿麦各少许。仍令其研麦门冬草。连根车前草。白龙草蜜水调下。
若淋沥有血者。宜加五苓散。或生料五苓饮。和五淋饮。或导赤散。仍研地锦草水解服进冷剂愈甚者。此是冷淋。宜地髓汤。下附子八味丸。有因服五苓散等药不效者。用生料鹿茸丸却愈。此证病。于下元虚冷之故。有小便艰涩如淋。不痛而痒者。此亦属虚。宜八味丸。
生料鹿茸丸之类。若因思虑用心过度。致淋。辰砂妙香散。吞威喜丸。或妙香散。和五苓散。
汗多而小便赤涩。暑月多有此证。盛暑所饮既多。小便反涩少而赤。缘上停为饮。外发于汗津道不通。小肠涩闭。则水不运。下五苓散。一名导逆。内有术桂收汗。猪苓泽泻茯苓分水道。收在其外者。使之内。又从而利导焉。发者敛之。壅者通之。义取于此。然有虚劳汗多。而小便赤涩者。却是五内枯燥。滋腴既去。不能生津。故溺涩而赤。不宜过用通小便之剂。竭其肾水。惟当温养润肺。十全大补汤。养荣汤之类。自足选用汗者。心液。心主血。
养血则心得所养。汗止津生。不待通溺。而自清矣。诸失精血。及患痈毒人。忽有小便赤涩之证。此亦是枯竭不润之故。
卷之八·大小腑门
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