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神灸经纶
神灸经纶
卷之三
身部证治
胸满期门 至阳胸背切痛风门 期门 少府胸胁支满侠溪胸胁疼膈俞 支沟 邱墟胸膈痰壅公孙胁痛 奄奄欲绝此为奔豚急以热汤浸两手足频频易之气海 关元 期门 阴窍左胁积痛肝俞 此穴若同命门一并灸两目昏暗者可使复明两胁胀满胆俞 意舍 阴陵泉腹硬期门龟背肩中俞 肾俞 膏肓 曲池 合谷鸡胸中府 膻中 灵道 足三里腰背重痛腰俞 大肠俞 膀胱俞 身柱 昆仑灸腰痛不可俯仰令患人正立以竹杖拄地量至脐中用墨点记乃用量脊中即于点处随年壮灸之灸讫藏竹杖勿令人知背上冷痛神道腰挫闪痛起止艰难脊中 肾俞 命门 中膂内俞 腰俞腰膝酸痛环跳 昆仑 阳陵泉 养老筋骨挛痛三阴交 合谷百节酸疼阳辅背心红肿痛肩井 肺俞 风门 五枢脐下冷痛气海 膀胱俞 曲泉绕脐痛 大肠病也水分 天枢 三阴交 足三里上气胸背满痛肺俞 肝俞 云门 乳根 巨阙 期门 梁门 内门 尺泽胁肋胀痛膈俞 章门 阳陵泉 邱墟诸气膈痛上气不下天突 膻中 中府 膈俞虚劳诸虚劳热气海 关元 膏肓 足三里 内关(治劳热良)房劳太溪虚损 中极 大椎 肺俞 膈俞 胃俞 三焦俞 肾俞 中脘 天枢 气海 足三里 三阴交 长强崔氏四花六穴 凡男妇五劳七伤气血虚损骨蒸潮热咳嗽痰喘五心烦热四肢困倦羸弱等症并治第一次先取二穴令患人平身正立取一细绳约长三四尺者蜡之勿令伸缩乃以绳头与男左女右足大拇指端比齐令其顺脚心至后跟踏定却引绳向后从足跟足肚贴肉直上至膝弯曲 中大横纹截断次令病者平身正坐解发分顶中露顶路取所比蜡绳一头齐鼻端按定引绳向上循头路项背贴肉垂下至绳头尽处以墨记之此非是灸穴别又取一小绳令患者合口将绳双折自鼻柱根按定左右分开比至两口角如人字样截断即将此绳展直取中横加于前记脊中墨点之上其两边绳头尽处以墨记之此第一次应灸二穴名曰患门上法若妇人足小者难以为则当取右臂自肩 穴起以墨记之伸手引绳向下比至中指端截断以代量足之法庶乎得宜第二次取二穴令患人平身正坐稍缩臂膊取一蜡绳绕项后向前双垂头与鸠尾尖齐双头一齐绝断却翻绳头向后将此绳中折处正按结喉上其绳头下垂脊间处以墨记之此非灸穴又取一小绳令患人合口横量齐两吻截断还加于脊上墨点处横量如前法于两头尽处点墨记之此是第二次灸穴即四花之左右两穴也 前共四穴同时灸之初灸七壮或二七三七以至百壮为妙俟灸疮将瘥或火疮发时又根据后法灸二穴第三次取二穴 以第二次量口吻短绳于第二次脊间墨点处对中直放务令上下相停于绳头尽处以墨记之此是灸穴即四花之上下两穴也上共六穴宜择午日火日灸之后百日内宜慎房劳思虑饮食适时寒暑得中将养调护若疮愈后仍觉未瘥根据前再灸无不愈者故云累灸至百壮但骨脊上两穴不宜多灸凡一次只可三五壮多则恐人倦怠若灸此六穴亦宜灸足三里泻火方妙愚按前法灸脊旁四穴上二穴近五椎心俞下二穴近九椎肝俞崔不知穴名而但立取法盖欲人之易晓耳然稽脊背穴法则太阳二行者当去脊中各开二寸方得正脉乃可获效用者仍宜审之一法取手掌中大指根稍前肉鱼间近内侧大纹半指许外与手阳明合谷相对按之极酸者是穴此同长强各灸七壮甚妙传尸痨第一代虫伤心宜灸心俞穴并上下如四花样 第二代灸肺俞四穴如前 第三代灸肝俞四穴如前第四代灸阴俞四穴如前 第五代灸肾俞四穴如前 第六代灸三焦俞四穴如前此症五日轻五日重轻日其虫大醉方可灸又须诵莲经并普庵咒镇之一法灸腰眼穴 其法令病患平眠以笔于两腰眼宛宛中点二穴各灸七壮此穴诸书所无而居家必用载之云其法累试累验主治痨瘵已深之难治者于癸亥日二更尽三更初令病患平眠灸三壮一传尸痨瘵以致灭门绝户者有之此症因寒热前作血凝气滞化而为虫内食脏腑每致传人百方难治惟灸可攻其法于癸亥日二更后将交夜半乃六神皆聚之时勿使人知令病者解去下衣举手向上略转后些则腰间两旁自有微陷可见是名鬼眼穴即俗所谓腰眼也正身直立用墨点记然后上床合面而卧用小艾炷灸七壮或九壮十一壮尤好其虫必于吐泻中而出烧毁远弃之可免传染此比四花等穴尤易且效(穴在肾俞下三寸夹脊两旁各一寸半以指按陷中)一法凡取痨虫可于三椎骨上一穴并膏肓二穴各灸七壮然后以饮食调理方下取虫等药骨蒸寒热夜热百劳 膏肓 肺俞 魄户 脾俞 肾俞 四花穴 间使 足三里虚怯饮食不化膈俞 脾俞 胃俞 中脘 梁门 内关 天根 足三里汗症自汗膏肓 大椎 复溜盗汗肺俞 复溜 (疟多汗亦灸)多汗少力大横痼冷 此肾与膀胱虚寒也多灸愈妙脾俞 神阙 关元气海(此穴亦治阳脱)血症虚劳吐血上脘 肺俞 脾俞 肾俞 大陵 外关咯血风门吐血百劳 肺俞 心俞 膈俞 肝俞 脾俞 肾俞 脊骨 天枢 大渊 通里 间使大陵中脘 足三里怒气伤肝吐血肺俞 肝俞 脾俞 肾俞 间使 足三里衄血上星(灸一壮即止一日七七壮少则不能断根) 囟会(亦如上星)风门 膈俞 脊骨 百劳 合谷 涌泉一法于项后发际两筋间宛中穴灸三壮盖血自此入脑注鼻中故灸此立止(即哑门穴)便血中脘 气海上二穴灸脱血色白脉濡弱手足冷冻饮料食少思强食即呕凡大便下血诸治不效者但取脊骨中与脐相平须按脊骨高突之处觉酸疼者是穴方可于上灸之不疼者非也灸七壮即止如再发即再灸七壮永可除根肠风奇穴 其穴在脊之十四椎下傍各开一寸年深诸痔灸之最效尿血膈俞 脾俞 三焦俞 肾俞 列缺 章门 大敦鼓胀千般鼓胀要先知 切忌脐高突四围肚上青筋休用药 阴囊无缝不堪医背平如板终难治 掌上无纹有限时五谷不消十日死 肚光如鼓疗延迟痰多气短皆无药 十个当知九个危任使神医难措手 劝君临症识权宜鼓胀灸治太白 水分 气海 足三里 天枢 中封又法先灸中脘七壮引胃中生发之气上行阳道水肿中脘 水分 水沟 合谷 足三里 神阙 气海 膈俞 三阴交 石门 中极 曲骨内关阴市 阴陵泉 中封 太冲 照海 公孙虚肿解溪 复溜 公孙石水然谷 章门血鼓膈俞 脾俞 肾俞 间使 足三里 复溜 行间单鼓胀肝俞 脾俞 三焦俞 水分 公孙 大敦肿满难步太冲(亦治虚劳浮肿) 飞阳脾虚腹胀公孙 三里 内庭腹中气胀 此症饮食反多身形消瘦脾俞 章门积聚痞块久痞中脘 章门 三焦俞 三阴交 内庭 幽门 上脘 脾俞 气海凡治痞者须治痞根无不获效其法于十二椎下当脊中点墨为记墨之两旁各开三寸半以手揣摸自有动处即点墨灸之大约穴与脐平多灸左边或左右俱灸此痞根也或患左灸右患右灸左亦效结积留饮通谷 上脘 中脘积气上奔急迫欲绝期门 天枢 梁门奔豚气逆痛不可忍关元肺积 名息奔在右胁下尺泽 章门 足三里心积 名伏梁起脐上上至心下后溪 神门 巨阙 足三里肝积 名肥气在左胁下肝俞 章门 行间脾积 名痞气横在脐上二寸脾俞 胃俞 肾俞 通谷 章门 足三里肾积 名奔豚生脐下或上下无时肾俞 关元(瘕癖) 中极(脐下积聚疼痛) 涌泉气块脾俞 胃俞 肾俞 梁门 天枢 气海长桑君针积块 瘕先于块上针之甚者又于块首一针块尾一针针讫灸之效痞块闷痛大陵 中脘 三阴交食积血瘕胃俞 气海 行间心腹痛胀九肿心痛巨阙 灵道 曲泽 间使 通谷(穴在乳下二寸千金治心痛恶气上胁痛急灸五十壮)鬼击心痛欲绝支沟 又急灸大拇指足甲男左女右三壮肺心痛 卧若伏龟大渊 尺泽 上脘 膻中(胸痹痛) 又治心痛灸虎口白肉际各七壮脾心痛 痛如针刺内关 大都 太白 足三里(连承山) 公孙肝心痛 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休息行间 太冲肾心痛悲惧相控太溪 然谷胃心痛巨阙 大都 太白 足三里(连承山)胃脘痛膈俞 脾俞 胃俞 内关 阳辅 商邱心脾胀痛上脘 中脘 脾俞 胃俞 肾俞 隐白 足三里腹中胀痛膈俞 脾俞 胃俞 肾俞 大肠俞 中脘(脾寒) 水分 天枢 石门(心下坚满)内关 足三里 商邱(脾虚)小腹胀痛三焦俞 章门 三阴交 足三里 邱墟 太白 行间 气海(治脐下三十六疾小腹痛欲死者灸之即生)噎症膈噎膻中(奇经任脉穴) 中脘(奇经任脉穴) 膏肓(灸百壮足太阳经穴)内关(手厥阴经穴) 食仓(即胃仓足太阳经穴) 足三里(足阳明穴) 心俞(足太阳经穴)膈俞(足太阳经穴) 脾俞(足太阳经穴) 天府(手太阴经穴) 乳根(足阳明经穴)忧噎心俞(足太阳经穴)思噎天府(手太阴经穴) 神门(手少阴经穴) 脾俞(足太阳经穴)劳噎膈俞(足太阳经穴) 劳宫(手厥阴经穴)气噎膻中(奇经任脉穴) 天突(奇经任脉穴) 膈俞(足太阳经穴) 脾俞(足太阳经穴)肾俞(足太阳经穴) 乳根(足阳明经穴) 关冲(手少阳经穴) 足三里(足阳明穴) 大钟(足少阴经穴)解溪(足阳明经穴)食噎乳根(足阳明经穴)诸咳喘呕哕气逆咳嗽丹田 膻中 身柱 列缺 天突 俞府 华盖 乳根 风门 肺俞 至阳寒嗽肺俞 膏肓 灵台 至阳 合谷 列缺 天突 三里热嗽肺俞 膻中 尺泽 大溪咳嗽红痰列缺 百劳 肺俞 中脘诸喘气急天突 璇玑 华盖 膻中 乳根 期门 气海咳逆膏肓 解溪 阴窍哮喘 五哮中惟水哮乳哮酒哮为难治璇玑 华盖 俞府 膻中 大渊 足三里 肩井(治冷风哮有孕勿灸) 肩中俞(治风哮)小儿盐哮法于男左女右手小指尖上用小艾炷灸七壮无不除根未除再灸久嗽不愈将本人乳下约离一指许有低陷之处与乳直对不偏者名直骨穴如妇人即按其乳头直向下看其乳头所到之处即是直骨穴位灸艾三炷艾炷如赤豆大男灸左女灸右不可差错其嗽即愈如不愈其病再不可治呕吐不下食膈俞 三焦俞 巨阙呕吐不思饮食上脘 中脘冷气呕逆章门 大陵 尺泽 太冲 后溪(吐食)反胃气海 下脘 脾俞 膈俞 中脘 三里 胃俞 上脘 膻中 乳根 水分 天枢大陵 日月(呕吐吞酸) 意舍(呕吐吞酸)哕逆腋下穴(千金翼治哕噫膈中气闭塞灸腋下聚毛宛宛中附肋处五十壮良效)中府 风门 肩井 承浆 膻中 中脘 期门 气海 足三里 三阴交 乳根(三壮火到肌即定其不定者不可救也)干呕胆俞 至阴 间使霍乱逆冷巨阙 中脘 建里 水分 承山 三阴交(逆冷) 照海 大都霍乱转筋涌泉(灸三七壮如不应灸足踵聚筋上白肉际七壮立愈) 又法(灸足外踝骨尖上七壮)夹脊穴千金云令病者合面卧伸两手着身以绳横牵两肘尖当脊间绳下两旁相去各一寸半所(灸百壮)霍乱吐泻中脘 天枢 气海凡霍乱将死者用盐填脐中灸七壮立愈(又法灸肘尖骨罅中七壮)干霍乱 即俗所谓绞肠痧也急用盐汤探吐并以细白干盐填满脐中以艾灸二七壮效嗳气中脘善太息中封 商邱 公孙善悲心俞 大陵 大敦 玉英 膻中气短大椎 肺俞 肝俞(不语) 内关 足三里 太冲 尺泽(不语) 天突 肩井 气海(阳脱)疟疟疾大椎 三椎 (多汗) 章门 环跳 承山 飞阳 昆仑 公孙 合谷寒疟太溪 至阴 间使久疟后溪 间使 百劳 中脘 脾俞 胃俞 少府 内关 足三里 曲池 陷谷(温疟)然谷大陵痰疟 癖膈俞痢久痢中脘 脾俞 天枢 三焦俞 大肠俞 足三里 三阴交里急后重下脘 天枢 照海赤白痢长强 命门泄泻久泻滑脱下陷百会 脾俞 肾俞虚寒久泻关元 中极 天枢(腹痛手足冷) 三阴交(腹满) 中脘 梁门 气海(手足厥冷)大泻气脱气海 天枢 水分(水谷不分)脾泄色黑脾俞胃泄色黄胃俞大肠泄白色大肠俞小肠泄色赤小肠俞大瘕泄天枢 水分(各三七壮)肾泄 夜半后及寅卯之间泄者命门 天枢 气海 关元水渍入胃 名曰溢饮渴而饮水水下又泄泄又大渴大椎(穴在一椎之上)肠鸣神阙 陷谷 承满老人虚人泄泻神阙 关元 脾俞 大肠俞黄胆公孙 至阳 脾俞 胃俞酒疸目黄面发赤斑胆俞女劳疸 肾俞消渴承浆 太溪 支正 阳池 照海 肾俞 小肠俞 手足小指穴(即手足小指尖头)痰症痰饮吐水巨阙痰火百会 膏肓(发狂)阴症冷痰气海 三阴交痰眩中脘伤酒呕吐痰眩率谷颠狂痫痉惊悸不寐颠狂百会 人中 天窗(狂邪鬼语) 身柱 神道 心俞 筋缩 骨 章门 天枢 少冲(女灸此) 劳宫 内关 神门 阳溪 足三里 下巨虚 丰隆 冲阳(男灸此) 太冲 厉兑 前谷后溪 燕口(在口吻两边赤白肉际) 足大指横纹穴(卒颠病灸两脚大指聚毛中七壮)颠痫神庭 身柱 灵道 金门 承命(穴在内踝后上行三寸动脉中主治狂邪惊痫灸三十壮)申脉(阳跷穴昼发灸此) 照海(阴跷穴夜发灸此)凡灸二跷穴必先用药下之否则痰壅杀人又云风痫可灸惊热不可灸风痫百会 上星 身柱 心俞 筋缩 章门 神门 天井 阳溪(灸此不必灸合谷) 合谷(灸此不必灸阳溪) 足三里 太冲狂言不避水火间使 百会暴哑不能言 速灸脐下四寸并小便阴毛际骨陷中各灸七壮重者二七壮并手足中指头尽处各灸三壮神效男灸左女灸右五痉脊强身柱 大椎 陶道螈灵道 少府怔忡健忘不寐内关 液门 膏肓 解溪 神门好卧厉兑惊悸胆俞 解溪惊恐见鬼阳溪懊 心悸通里心虚胆寒少冲痴呆神门 心俞梦魇鬼击人中 上星 水沟鬼眼 秦承祖灸鬼法取鬼哭穴一名手鬼眼一名足鬼眼法以二拇指并缚一处须甲肉四处着火各灸七壮用治颠痫梦魇鬼击并五痫痴呆及伤寒发狂等症皆效凡夜梦魇死者皆由平日神气不足致使睡卧神不守舍魂不根据体凡魇者切不可执灯照之但向暗中呼其名即醒 又法啮患人足大指甲侧即苏又法用牙皂末吹入鼻中亦妙若经一二更者亦可灸之又一法灸大敦穴七壮即醒
卷之四
手足证略
手足为诸阳之本阳之气主动以应天经曰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以应之天有十二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又曰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故凡人之日用动作无不藉力于手足血气盛者则健举轻便血气衰者则委顿沉重其中于病也或伤于风或伤于寒或伤于湿所伤之因有不同而手足上下之病亦有异经云风为百病之长其变无常湿留关节令人四肢不仁风邪从阳而亲上湿邪从阴而亲下惟阴寒之气挟风湿而来因人之虚隙以乘之上下中外无定处故寒气积而不泻则温气去血凝涩脉不通手足为之挛痛经所谓冬气满在四肢是也又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股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膝此五脏有邪留为手足之病而其要皆统于脾盖脾主四肢脾脉太过为病在外则令人四肢不举脾藏在体为肉形不足则四肢不用此可以验脾之虚实而知手足致病之大略也一臂痛人皆谓风寒袭臂而然不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宜分别经络而治之先令病者以两手伸直其臂贴身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后其臂 之前廉痛者属阳明经后廉痛者属太阳经外廉痛者属少阳经内廉痛者属厥阴经内前廉痛者属太阴经内后廉痛者属少阴经视其何经受病按经取穴以行灸法庶无南辕北辙之误若手肿痛或指掌连臂膊痛谓之手气或臂痛不举或痈毒仆伤皆是气血凝滞臂连肩背酸痛两手软痹由痰饮流入四肢又有血不荣筋而致臂痛者当养其血痛自止也又血燥筋挛遇寒则剧此肝气虚弱风寒客于经络故也若手足拘挛麻木又为脾肺气亏湿邪不化以致此耳一痹之为言闭也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其有筋脉肌皮骨五痹之目以明春夏四季秋冬五气之所感受各主一脏也非三气之外又别有此五症也所谓行痹者痛无定处俗名鬼箭风又名流火古云历节风又曰白虎历节风昼则静夜则动其痛彻骨如虎啮之状风痹痛有定处或四肢拘挛关节疼痛名曰痛风着痹者麻木不仁素问云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灵枢曰卫气不行则为麻木东垣宗之以麻痹之症必补卫气而行之景岳云治痹之法祗峻补其阴宣通脉络不宜过用风燥之剂亦内经之旨也又风痹流行上中下三部乘人脏腑之虚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而作痛若腿脚生疮浑身瘙痒是其人本血虚因风湿伤脾主肌肉肌肉腠理为邪壅闭不得宣达而作痒此二者专主风湿而言然又有冷痹热痹痰痹血痹胸痹胞痹肠痹周痹当详症脉分别治之要不外刘李二氏所论一以攻邪为主邪去则正气自安一以补正为要正复则邪气自却当攻当补左执经者善行其权也一腿叉风憎寒发热或筋挛肿痛当阴股HT 间足厥阴之脉上 内廉循股阴入毛中人有郁怒肝气积而不行下注于腿叉而作痛或风寒内犯肝肾阳气留止亦有此症人多以为湿热下流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一鹤膝风两膝肿大 腿枯细象如鹤膝之形俗谓之鼓槌风总不过风寒湿三气之为病然肿病必有邪滞枯细者必因血虚初起可用葱熨消法久宜养气滋血为主再视其外症何如兼治之可也一足发热多属阴虚如肾水亏耗胫膝酸软而足热肝血不足筋脉隐痛而足热脾阳下陷腹胀腿酸而足热虚劳之人每有此症然亦有湿热下注壅遏营卫常行之道两不相下其气蒸腾而发热是又不可视为阴虚而一例治之也一香港脚之疾东垣谓实水湿之所为也初 即灸患处二三十壮以道引湿气外出遂不至成大患按古无是名称自晋苏敬始其顽麻肿痛者即经所谓痹厥也痿软不收者即经所谓痿厥也其冲心者即经所谓厥逆也自东垣发寒湿湿热之论后学泥之遂成南北二派不知人在气交之中正变邪感何地不然非南人不患北病北人不患南病也在善治者察明经络所起更审六气中何气当之如病者头痛目眩项强腰脊身体经络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皆痛太阳经症也如翕翕寒热呻欠口鼻干腹胀髀膝膑中循 外 下足跗入中指内间皆痛阳明经症也如口苦上喘胁痛面垢体无光泽头目痛缺盆并腋下如马刀肿自汗振寒发热胸中胁肋髀膝外至 绝骨外踝及诸节指皆痛少阳经症也如腹满夹咽连舌系急胸膈痞满循 骨下股膝内前廉内踝过核骨后连足大指之端内侧皆痛太阴经症也如腰脊痛小指之下连足心循内踝入跟中上 内出 中内廉股肉皆痛上冲胸咽饥不能食面黑小便淋闭咳唾不已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小腹不仁者难治此少阴经症也如腰胁偏疼从足大指连足趺上廉上 至内廉循股环阴抵小腹夹脐诸处胀痛两脚挛急嗌干呕逆洞泄厥阴经症也以上六经各随其气所胜者而调之庶无有误一痿症又名软风手足痿软而无力百节缓纵而不收经分五脏之热名病其所属皮脉筋肉骨五痿是也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 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此五痿者经从脏气所要者各举其一以为例会而通之则五劳五志六淫尽得成五脏之热以为痿也丹溪会合经旨谓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何脾伤之有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何肺热之有诚为治痿之大法又诸痿之病未有不因阳明虚而得者治痿独取阳明确有真见外此无余义矣一转筋病仲景谓其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足太阳之下血气皆少则善转筋踵下痛又云诸筋者皆属于节又云肝血虚筋无所养转结而痛此与伤寒异也夫伤寒霍乱者其本在于阳明胃经也阴阳反戾清浊相干上下相离营卫不能相维故转筋挛痛经络乱行暴热吐泻中焦卫气所主也有从标而得之者有从本而得之者有从标本而得之者六经之变治各不同察其脉色知犯何经随经标本各施其治则拨乱反正之功可收效于须臾之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