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经大成


  诗曰:竹叶石膏汤,粳米法半夏,参草麦门冬,燥热饮能罢。

  卷之三 寒阵

  人参白虎汤二十五

  知母 石膏 甘草 粳米 人参白虎者,西方金神也。五行之理,将来者进,成功者退。知秋金令行,则夏火拱服。石膏甘寒,知母苦寒,所以吏清肃之令而除炎热。诗曰:大暑驱酷吏,清风来攻人。正睽此汤之谓。然啜则啜矣,胃气不能无损,故用人参以挟气,甘草粳米以和胃。热淫阳明,津液内燥,睑肿头痛,此方主之。

  石膏半生半熟一味为散,淡竹叶、麦门冬浓煎,调二三钱,功效不相上下。

  诗曰:睑肿头痛风木侮,草汁调和煎白虎,知母不奈石膏凉,安排人参粳米补。

  卷之三 寒阵

  犀角地黄汤二十六

  犀角尖 生地黄 牡丹皮 白芍药诸见血、血瘀、血热,用此四者。心主血,犀角所以凉心。肝纳血,芍药所以平肝。火炎能载血上行,丹皮去耗血之火。血涸能致火内燔,地黄滋养阴之血。若夫血怯则瘀,瘀则热发,当问症审脉,变化无方,非此所能统辖。

  诗曰:犀角地黄,牡丹芍药,血见而稀,血瘀而薄,血热而微,血行而却,既饮再煎,妙不自觉。

  卷之三 寒阵

  清胃散二十七

  升麻 当归 黄连 牡丹皮 生地黄(各等分) 一方加石膏。

  内睑肿实,痛牵头脑,此方主之。

  内睑责阳明,肿责血热,痛责火盛。升麻、黄连能泻火,丹皮、生地能凉血。乃当归之用,所以益阴,使阳不得独亢。石膏之加,所以清胃,使病不难勇退。

  诗曰:清胃散主当归,升麻连地牡丹皮,或益石膏平气热,阳明症就此中推。

  卷之三 寒阵

  清气化痰丸二十八

  橘皮 杏仁(泡去皮,炒) 枳实(面粉拌炒) 黄芩 栝蒌仁(酒炒) 茯苓(各一两) 胆南星 法半夏(各一两五钱) 酒、姜汁为丸。

  吴鹤皋曰:气之不清,痰之故也。能治其痰,则气清矣。故用星、夏燥痰湿,杏、橘利痰滞,枳实攻痰积,黄芩清痰热。茯苓渗湿以清痰,栝萎下气以除痰。愚谓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火借气于五脏,痰借液于五味。液有余则痰因而充溢,气有余则痰得以横行。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火。善治火者,不治火而治气。是故清气乃所以化痰。而曰痰治则气清,解说虽好,觉与本方义稍背。

  诗曰:清气化痰星夏橘,茯苓杏枳栝蒌实,生姜扭汁酒为丸,不遇沉 脏清密。

  卷之三 寒阵

  当归龙荟丸二十九

  黄连 黄芩 黄柏 黄栀子 当归(各一两) 大黄 龙胆草 青黛 芦荟(各五钱) 木香(二钱) 麝(一钱)

  风热蓄积,时发惊悸,筋惕抽搦,嗌塞不利,肠胃燥湿狂越,目上视,此方主之。

  肝火为风,心火为热。心热则惊悸,肝热则搐搦上视。嗌塞不利者,肺亦火也。肠胃燥湿者,脾亦火也。狂越者,狂妄而越礼也。经曰:狂言为失志。又曰:肾藏志。如斯言之,则肾亦火矣。故用黄连、山栀以泻心,黄芩以泻肺,青黛、龙胆草以泻肝,大黄以泻脾,黄柏以泻肾。夫一水曷胜五火,不亟亟以泻之,几于无水耳。用当归者,养脏阴于亢火之际。用木香、麝香者,和脏气于克伐之余也。

  诗曰:当归龙荟本五黄,青黛木香及麝囊,冬蜜为丸绿豆大,审其量进亦奇方。

  卷之三 寒阵

  消渴方三十

  黄连(二钱) 天花粉(八钱为末,用乳或藕、蔗自然汁调)

  消渴,一理也,分之则有三证焉。渴而多饮,为上消,善食而KT 为中消,烦渴引饮,小便如膏,为下消。经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金得火而燥,故渴。燥者润之,故用花粉、奶乳、藕、蔗等汁。火原于心,故复泻以黄连。中消者,经曰:瘅成为消中。瘅者,热也。或地黄饮子,或竹叶黄 汤,甚则承气。下消者,经曰:饭一溲二,如膏如油者不治。此盖先有上、中消症,医习而不察,热邪下传,销铄肾脂,或克伐太过,泄其真气,不能管束津液,以滋众体,致同饮食之物酿而为溲,入一出二,为膏如油也。急以八味、左右合归或白茯苓丸加减互用,否则肌脱力微,阴痿牙枯,生气日促矣。

  邑人丁芳洲,苦学善饮,年二十六,病消渴。医以为酒食之过,一味消导。渴愈甚,酒肉之量愈加。明年成下消,证如前,兼得鼓胀,目无所睹。比延余,心知病不能痊,但症系内障,有可治。遂用肾气、宁志、驻景等药,既而针其左目。视不甚明,然病觉大减。逾年再针其右目痊。而药全不应。呜呼,此其所以为不治也欤。

  卷之三 寒阵

  清燥汤三十一

  补中益气合生脉、二妙、四苓三散,再有神曲、黄连、生地。

  燥湿相及也。方名清燥,胡一意治湿。盖人肺胃素虚,而秋阳酷烈,瓜茶过啖,内湿外热蕴酿成邪。肺金受之,则天气不能下降,膀胱绝其化源。口渴便燥,目睛黄涩,当以清金润肺为首务。故用补中益气合生脉以升阳生津。燥则必痿,故用二妙加连、地以治痿。湿则必痹,故用四苓加神曲以利湿。

  按此汤非如愚注,概以治血枯精涸,五内烦热,液道不通,诸燥贻害不少。喻嘉言以燥从湿治,非东垣具过人之识,不及此,所谓知一不知二。且进而论之,药品驳杂牵强,即根据前释,升、柴、柏、曲何所取义?即从湿治,地、麦、连、柏决用不着。又治暑、治痘,概升阳顺气,仍就是增减。方同病异,更始厥名,过人之识其在斯乎?此汤本不中用,以喻氏奖借过情,故大书特书,唤醒长梦。我辈立定根脚做人,高着眼力看书,智圆识达,自不为前人欺瞒。

  二妙散:黄柏苍术等分。盖湿热作痛,黄柏妙于去热,苍术妙于去湿。

  倒换散:荆芥二两、大黄一两,治小便不通,直捷简易。谓二妙尤切。又苍术、荆芥等分为丸,雄精作衣,治风湿,义同。

  卷之三 寒阵

  秦艽鳖甲散三十二

  秦艽 鳖甲 知母 当归 乌梅 青蒿 柴胡 地骨皮(各等分)

  风劳,骨蒸壮热,肌肉消瘦,干咳目赤,此方主之。

  风,阳邪也。在表表热,在里里热,附骨骨蒸壮热。久蒸血枯,肌乃瘦。热邪上逼,肺不纳,抑而干咳。咳久宜目赤。柴胡、秦艽,风药也。风药速行,得乌梅之酸涩则逗留,能驱骨蒸之风。全地、知母,寒药也。寒药凝聚,得青蒿之苦辛则散降,能疗肌肉之热。鳖,阴类而甲骨属。佐以当归,非惟养血,总邀前药。而除热于阴尔。

  诗曰:风劳蒸骨夜如年,艽甲青蒿饮万千,见说柴桑梅子熟,煎汤奉母病当痊。

  卷之三 寒阵

  四生饮三十三

  荷叶 艾叶 柏叶 地黄(等分) 生捣,融鸡子清调服。

  阳乘于阴,见诸血症,法当泻火,火退则血自归经。统而论之,生之则寒,四生皆能泻火。拆而论之,荷、艾清香,散火于气,柏、地重腻,降火于血,蛋清之调,正以凉其热。而生其阴耳。

  卷之三 寒阵

  导阴煎三十四

  陈牛粪 兔粪 伏翼鼠粪 人溺 驴子溺虚劳之人,血脉空洞,燥火内燔。以辛香之物投之,虽曰滋阴,其实燥血。以苦寒之品攻之,虽曰降火,切恐增气。故主以腐化之粪溺,既可胜焦,又不损胃,是盖虚火之知契也。或者恶其秽而薄之,此未升药师之堂。

  诗曰:四生饮,荷艾柏,与地黄,蛋调讫;导阴煎,人驴溺,牛兔鼠,陈粪列。

  卷之三 寒阵

  通关丸三十五

  黄柏(二两) 知母(一两) 肉桂(五钱) 蜜丸。

  肾火起于涌泉者,主此方。

  热自足心直冲股内,而入少腹,便秘不渴,阴汗遗精,均谓火起涌泉。知、柏苦寒,水之流也,用以折其过逆。肉桂辛温,火之亚也,假以暂为反佐。然虽对症,必脉形两实,素无损伤,方许议治。

  诗曰:黄相通秦关,肉桂来交趾,知母蜜丸吞,涌泉火不起。

  卷之三 寒阵

  酒煮大黄丸三十六

  大黄(去黑皮,取鲜黄锦纹者,剂片一斤,好酒 熟,候干,再用烧酒拌,蒸晒杵融,丸如绿豆火,瓷罐收贮听用。)

  大黄苦寒泄利,得烧酒无窍不入,无实不泻。然必久蒸晒者,欲味醇而气微香,第去邪不损其正,庶不失为久练之将军云。

  卷之三 寒阵

  七制香附丸三十七

  拣大香附子一斤,杵去皮,以童便浸软,剂片。初用生姜扭汁渍湿晒干,继用冬酒,继陈米醋,继生紫苏汁,继生艾汁,继生薄荷汁,次第渍晒毕,碾末,百合粉糊丸,赤豆大,瓷罐封固听用。

  妇人一切风热不制,改目淡红微翳,眵泪 ,频年不瘥。此盖忧思郁怒,潜伤肝脾,致春升之气不能上营,虽治易愈,未几复来。一回重一回,药遂罔应。香附气芬味苦辛,专入肝脾而平蕴结,今渍以七物,非制其悍,实助其能,用疗上症,尤为合式。

  卷之三

  热阵

  阴风栗烈,阳气沉埋,欲收寒威,须临日火。汇热方:

  卷之三 热阵

  理中汤一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太阴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溏泄,脉沉无力,或厥冷拘急,或结胸吐蛔,及感寒霍乱,此方主之。

  太阴,脾也。自利腹痛为脾病,利而不渴为寒。寒彻于外则四肢厥冷拘急。寒凝于中则结胸溏泄,喜吐蛔出。

  霍乱者,或呕或泄,阴阳不和而挥霍撩乱也。凡此皆虚而致寒。故用干姜、白术之辛温,人参、甘草之冲和,散其寒而补其虚,则中气治,太阴脾土遂其初矣。故曰理中。

  人身阳气,有如天日,稍西则凉,凉极则寒肃至矣。是故病在三阴,须以此汤为主。桂、附、丁、砂、花椒、乌梅、归、 ,随症增一二无害。今人明欲理中,加上许多非类,责以收效得乎。

  蛔虫乃湿土所化,非胃中固有之物。胃寒无容身之地,遂逐气逆上而吐,胃治则腐,或随粪便下。盲医咸谓消食养脏之虫,作丸作散,安保不已,为之喷饭。

  霍乱亦有阳症,不可不辨明用药。

  诗曰:理中参术干姜草,附桂丁 出入好,唯有景岳理阴煎,草姜桂地归仍妙。

  卷之三 热阵

  理阴煎二

  地黄 当归 甘草 干姜 肉桂此理中汤之变方也。凡人真阴不足,或素多劳役,忽感天行赤热,虽现火症,但便清恶寒,脉见沉小无力,便是假热。速以姜、草佐归、地、肉桂温补阴分,托散表邪。不效再进,使阴气渐充,则邪从内散,赤热自退。

  若以寒苦攻之,病变决不能治。吾于此症,尽得领教,特表而出,以为世警。

  卷之三 热阵

  扶阳助胃汤三

  人参 肉桂 附子 白术 甘草 干姜 橘皮 吴茱萸 芍药 益智仁 草豆蔻(湿纸浓包煨,不可去油)

  客寒犯胃,胃脘当心而痛,目无所见,脉来沉迟,主此方。

  胃,戊土也。乙肝窍通于目。邪在胃中,土木争胜,不见固理也。脉来沉迟,客寒可知,故用附子、干姜、肉桂、吴萸、草蔻、益智辛热之物以扶阳,邪气既实,正气必虚,故用人参、白术、甘草甘温之品以助胃。其橘皮、芍药,非取其酸辛,一泻土中之木,一利腹中之气欤。虚肿如球,别无病苦,服此亦效。

  诗曰:桂附理中加芍药、吴茱萸广陈橘壳,再益智仁草蔻煎,客寒犯胃咸除却。

  卷之三 热阵

  九转丹四

  (一名硫磺挺生丸)

  硫磺(十两) 故纸(四两) 白术(五两) 胡巴盐(酒炒) 附子(三两) 小茴 肉豆蔻(蒸熟,不可去油各一两五钱) 木香(一两) 沉香(一两五钱) 白胡椒(五钱蒸过) 丁香(二两) 山药(打糊为丸)

  凡人之身,有真火焉,寄于命门,会于肝,出入于艮、坤。所以温百骸,养脏腑,皆此火也。此火一息、则肉衰而瘠,血衰而枯,骨衰而齿落,筋衰而肢倦,气衰而言微矣。硫磺,火之精也,倍用之能驱邪归正,挺拔元阳。经曰:阳旺则阴生。一举而阴阳两得之也。但其性热而不燥,得附子、白椒之辛烈,则上行下效,捷如影响,乃所以发生。以故火盛自生土,白术、丁香、山药以助之。土盛恐制水,胡巴、故纸、豆蔻以养之。其沉、木、小茴三香,气升味降,非惟坚肾益脾,同寅协理,并假渠为介绍,引火归经,不致孤阴困守耳。阳气暴绝目盲,慢惊上视,阴厥直视,厥阴头痛,痰晕目暗,暨一切冷劳、阳痿、小便频数、小腹冷痛、奔豚、风痹、连年不愈疟、吐泻不止、寒积不消、胸膈饱闷、大病后肿胀、脱气脱血等症,救急扶危,其功十倍人参。若人强力入房,因而骨极腰脊酸削。不欲行动,是丸虽似对症,一粒不可轻投。所以然者,水亏火益盛,又以硫磺济之,肾精消烁耳。市医用以杀人,群喙毁为毒药,得毋过此类也。呵呵。

  硫磺取极松、极黄、碎如米者,置广锅内,炉炭熔化,用桑枝不住手搅。预备陈米醋若干,豆浆水一盆。如烟浓欲焰,急以醋沃之。复熔复搅,极清,倾入瓷盆。俟冷再打碎、熔搅如前。至九次,则丹成矣,故谓之九转。泉水漂十余日,去火毒。澄新黄泥水及绿豆、甘草片煮一昼夜,淘净晒干。

  肉豆蔻与丁香、肉桂大同小异,其性味妙在香油面裹煨,或水润湿,饭上蒸一二餐可矣,市医纸包火熨,千百不休,香味顿失。至有以苞粟子炒,碾粉,渍其油伪货人者,可笑可恨。

  此丸原名挺生,诸书无有,不知始自谁氏。今江闽盛行,向人乞得其方,按法精制,对症者与服皆效。但元方硫磺一斤,似觉过多,减去六两。又每进此,大便泄无了局,增入肉豆蔻、白椒二味,由一钱至五钱,久之肠胃适然,精力倍胜,真神品也。备注以广其传。